给水排水 |广州市海绵城市建设实践与探索
资惠宇
广州市水生态建设中心 副主任
本文根据资惠宇主任在“2022城市水环境大会”上题为“广州市海绵城市建设实践与探索”报告整理而成,未经本人审阅。
“
为什么要开展海绵城市?
因为城市的水“病”了,病因就是我们生产生活的方式,如高速城市化、地面高度硬质化、重地面轻地下、重开发轻保育…
找出“病因”之后就开“药方”,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要求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我们认为这个就是“药方”。
“
广州对海绵城市的理解
海绵城市是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需要长期“服用”的药方。特点是治本,但不会立竿见影,需要坚持不懈,久久为功。一个药方主治一种病,海绵城市主医的是水域安全问题或者洪涝问题。
治已病:由于过去不科学的规划发展理念、管理模式,导致老城区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需要用海绵城市的理念进行改造,逐步“海绵化”。
防未病:对于新建区,用海绵城市理念进行规划发展建设和管理。
西医的做法偏向于动刀、动手术,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运用“+海绵”思维,在建设项目时做一些“微创手术”,而不是大拆大建。海绵城市只是理念,不是工程。
海绵城市的宣传和培训也很重要。宣传要从娃娃抓起,让孩子在自己生存生活的环境里从小感受、理解海绵城市的科学性,这样,不论以后是否从事这个行业,自然会爱护环境,自觉维护海绵城市建设的成果。同时,海绵城市也不是靠我们从业者就能完成的,它依靠的是全社会、全体人民形成自觉,这样才能把海绵城市做好并且长长久久的维护好。
“
广州本底
广州本底的特点:
城市定位高:广州是广东省省会,国家重要中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枢纽城市
市域面积大:广州市域面积7434km2,建成区面积1350.95km2
年均降雨量大:达1857mm,年均蒸发1640mm;水系发达,水面率10.15%
人口基数大:截至2021年,常住人口1881万
经济体量大:2021年GDP超2.8万亿元,41年增长近490倍
地形地貌复杂:北高南低,山、城、田、海的格局特征,天、地、管、河、江共同作用
所以广州进行海绵城市建设是自然地理、经济发展、民生福祉之需。
“
广州方法
“划分流域,核算水账”,以“上中下协调、大中小结合、灰绿蓝交融”为技术思路,运用“+海绵”理念,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上中下协调理顺洪涝关系:
上游 - 北部山区:生态管控+洪水缓释
中游 - 中部都会区:运行调度预腾空
下游 - 南部河网区:减少洪潮叠加风险
大中小结合完善海绵体系:
大 - 依据流域特征,梳理大海绵体系
中 - 结合排水分区,完善中海绵通道
小 - 分析区块特点,建设小海绵设施
灰绿蓝交融提升设施功效:
蓝+灰:保障水安全
灰+绿:改善水环境
蓝+绿:优化水生态
把广州全市域划分成9大流域,1016个排水分区,3003个管控分区。与国土规划相衔接,把海绵城市的指标落实到规划建设中。
“
广州实践
1 法规制度“+海绵”
无规矩不成方圆,有法可依,非常有利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目前广州已制定海绵相关的6部法规和12部规章;2022年3月1日起施行的《广州市排水条例》详细明确了海绵城市建设和防洪排涝相关要求;“十四五”期间,广州市将制定完成地方法规《广州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广州海绵城市建设将逐步实现有法可依,有更多的法可依。
2 规划体系“+海绵”
从目标、指标、项目三个层次分别进行梳理。编制“污水总规”、“雨水总规”,编制市、区两级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完善“(1+12+12+N)+X+Y+Z”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体系,构建“流域-片区-建设项目”的多级管控体系。
3 城市双修“+海绵”
在城市“双修”,也就是水系统功能修补和自然生态修复的角度,从源头、过程、末端三个层面严格落实海绵要求。
在源头方面,实施排水单元达标建设,2024年底前,实施全市2.6万个排水单元错混接改造和分流改造。
“四人”到位:权属人、管理人、养护人、监管人
“四洗”结合:洗楼、洗管、洗井、洗河
“轻重缓急、有条不紊、做完一片、达标一片”原则
排水单元达标建设前
水质污浊
排水单元达标建设后
水质清澈
驷马涌流域完成清污分流后,不仅消除了黑臭,流域内调蓄能力增加了30万立方米,应对暴雨能力由1小时35毫米提高到1小时67毫米。
过程:
2023年底前,完成443条合流渠箱清污分流改造,打开截污闸,疏通河道水脉,还原雨水通道。
编制“河涌水系规划” ,划定河涌水系控制线,指导河湖水系建设和管理。
末端:
划定1368条河涌水系控制线,实施滨水碧道建设,提升水安全、修复水环境、保护水生态、保障水资源。
阅江路碧道
推进河涌自然水位运行,腾出河涌雨水调蓄和行洪空间,修复自然生态。
经过整治,欧阳支涌、乌涌、沙河涌、车陂涌等多条河涌已实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景象。
4 项目全过程“+海绵”
把海绵城市的要求落实在项目建设的每一个环节。运用“+海绵”理念 ,广州市所有新、改、扩建项目“全过程”(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维)落实海绵城市要求,建立建设项目“前期阶段开展洪涝安全评估、设计阶段设计海绵专篇、验收阶段开展建设效果评估”机制。
规划阶段:
方案策划、控详规:开展洪涝安全评估;
规划条件:明确海绵城市要求;
设计阶段:
设计方案:编制“海绵专篇”、“四图三表”;
施工图审查:审查海绵城市建设内容;
施工阶段:
质监部门在施工过程中对海绵城市建设内容进行日常监督;
验收阶段:
组织编制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评估报告,作为项目竣工(联合)验收必审资料。
开展建设工程项目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评估的重大意义。成功将建设项目全流程管控这个“环”闭合了!而且不是机械闭合,而是技术和效果的闭合。它突破了传统的建设项目海绵城市建设“物理”验收形式,更注重“化学”效果,即:过去只是验收海绵设施“有没有”现在则需要评估海绵设施“行不行”。
运维阶段:
建成后,海绵城市设施按规程运维。
5 建筑小区“+海绵”
近年来纠正了许多不恰当的做法,把海绵城市开发设施的正确做法逐步推行到每一个项目中。
6 道路交通“+海绵”
下沉式绿地溢流井布置于开孔路缘石旁,车行道径流雨水未能经过绿地滞蓄、净化,直接排入雨水篦子及管网。
雨水篦子设于车行道,下沉式绿地溢流井布置于开孔路缘石内侧,车行道径流雨水未能经过绿色植物滞蓄、净化,而是直接排入道路雨水篦子及管网。
中央绿化带下沉,车行道雨水先通过下凹式绿地滞蓄、净化后后再进入市政管网。
7 园林绿地“+海绵”
传统型的公园为了造景绝大多数都是高绿地,而海绵型公园的绿地建设要考虑绿地对周边地块雨水的滞蓄功能。
8 水务工程“+海绵”
水务工程,本身就是在做海绵城市。建设生态停车场、下凹式绿地、生态旱溪、雨水花园…这些主要是沥滘厂三期(地埋式污水处理厂)的做法,通过这些做法实现源头减排、尾水回用、河涌水质及水环境质量的提升。
9 片区建设“+海绵”
前面讲的都是项目,片区也强调“+海绵”的做法。构建“流域-片区(排水分区)-建设项目”的多层级管控体系,结合片区开发、城市更新等工作,按照建设时序所覆盖的范围(2030年,80%),编制“流域(或片区)系统化实施方案”。
今年广州通过总河长1号令,把示范片区落到各个区,各个区在2023年底前,将打造完成24个示范片区,提高全社会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10 河湖长制“+海绵”
充分利用河湖长制体系,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管理、监督、考核工作,责任落实到部门、到人。构建海绵城市建设信息化管控平台,做到每一个片区都能监控,每一个项目都有跟踪,力求快速发布信息和交办、解决问题。
11 宣传培训“+海绵”
在宣传培训方面,广州也是做了非常多工作:
特色文创吉祥物“沐沐”,助力广州海绵城市建设;
纪实宣传片《水润万物生》,总结广州海绵建设经验;
举办“办培训、开讲座、制视频、开直播、进校园、入企业、到项目、到社区“活动;
“
广州探索
1 理水行为“+海绵”
探索“雨水资源化利用”机制、“排雨水收费”机制
2 安居乐业“+海绵”
探索建立健全“海绵小区”评价机制,通过建立“海绵小区”,能够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感受到海绵城市建设的好处。另外,从气候和碳汇的角度积极探索海绵城市与生态价值的融合。
近期热文(点击标题跳转阅读)
二十大文字实录(环保篇) |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给水排水 |住建部通知:9月15日后,全面停止在新开工项目中使用这些施工工艺、设备和材料…
给水排水 |住建部发布4本强制性工程规范,2023年3月1日起实施
《给水排水》近期活动
《给水排水》商店入口
给水排水云学堂
免责声明:微信部分文章及图片系网络转载,仅供分享不作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出处所有。部分文章及图片因转载众多,无法确认原作者及出处的,仅标明转载来源,如原版权所有者不同意转载的,请及时联系我们(010-88375433),我们会立即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