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克敬:故乡就是我的天堂


吴克敬说,自己是得了书博会的“风气之先”。无意系列,偏成系列。
在琐碎无味的细小日常里,信手拈来一句话,或是一个小物件,铺展开来,都昭示了应有的世界观、价值观。其实在此之前,他在《西安小棉袄》的公众号上每周推出的散文,已集结为《知道》一书。“得到容易知道难,得到未必知道,得到不如知道”,这几句打在《知道》书封上的话,成了吴克敬坚持公众号写作的动力。而吴克敬与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友谊,更有渊源。从最早的《碑说》,到此次出版的《知乎》《知否》,吴克敬在陕师大出版社已出版11部作品。
“从失望中可以看见希望,从绝望中可以看见未来。这该是我热爱文学,并最初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原初动力。”吴克敬说,1985年,他的中篇小说《渭河五女》刊发在当年第三期《当代》杂志头题。那时,他还是一位走村串乡的木匠。恰是这样的生活,让吴克敬收集并感受到了许多最基层、最基础的生活故事。那些青春的故事热切地鼓舞着他,让他“不能自禁,便不知天高地厚地写了起来”(吴克敬语)。作品发表后,收到了大量的读者来信,中央广播电台与陕西地方台以小说连播的形式陆续播出,西影与北影还先后签订了电影改编合同。
80年代末,吴克敬放下了颇有成就的木匠生涯,走进了西北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新闻媒体工作。“正是我多年在媒体的工作,让我的文学感受,还有文学情怀,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他把在媒体的工作,看做成为自己深入生活的一种不可多得的机会。但同时,正是在媒体工作的20年,他几乎停止了创作。
2007年,吴克敬满怀对文学的敬畏,从西安报业的领导岗位转到文联工作,积攒多年的题材,一股脑儿地涌上心头,一年不到的时间,他创作出《五味十字》《状元羊》《手铐上的蓝花花》三部中篇小说以及二十余篇散文作品。前两个中篇接连获得柳青文学奖,后两个还被《新华文摘》转载。陕西评论家李国平曾称之为“吴克敬现象”。他认为,这是一个作家,曾经草根、曾经坎坷,历练之后几乎是本能地从生命深处升华出更高一层的旷达和关怀,升华出具有悲悯情怀的生命感悟和人生智慧。吴克敬的许多作品有个主人公叫“俗人”,这个形象值得研究。他在创作中有对优秀文化的崇尚,有着比较深沉的关怀和忧患,而在他充满智慧和温情的叙述中,不乏一种责任,常能使人读出具有悲剧感的悲悯情怀。
吴克敬觉得,像有一种无法预知的神秘力量,在自己下决心二度文学创作的时候,总是催促着,把一个关中道上的汉子,引上了陕北高原。“我吞咽着陕北的小米饭,呼吸在陕北的流风,聆听着陕北的信天游,在黄河边的乾坤湾暂时地住下来,用了十天不到的时间,初稿了《手铐上的蓝花花》。”2010年10月,《手铐上的蓝花花》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作为西安市作协主席,吴克敬认为西安的作家群有着深厚的创作基础,是与前辈们的影响和支持分不开的。他们以柳青先生为榜样,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了许多现实主义的优秀作品。《当代》杂志春季的长篇小说专号发表了西安市青年作家吴文莉的长篇小说《黄金城》,也是其中代表。2014年,“西安作家作品创作研究丛书”共出版了贾平凹、叶广芩、吴克敬三位作家的最新研究,内容分为作家论、专题研究论文和作家作品创作年表等,为读者深入细致地了解三位作家及作品提供了可贵的参考。
快三年了,吴克敬在继续在公众号的写作之外,着力在写一部以自己的故乡周原文化为依托的长篇小说。这部长篇他已修改了四稿,还想再放一放,沉淀沉淀。在吴克敬的心目中,故乡就是天堂。他说:“我的天堂在世人所说的中华文化的源头古周原,那里有我念念不忘的父老乡亲,有我抱在怀里不能丢手的文明根脉,一箪食,一瓢饮,我是古周原的儿子,我的写作,有古周原做基础,我信心十足,我不能对不起古周原,我要讴歌我的故乡,我要壮写我的天堂,我希望读者是我的监督者,让我能够很好地报答我的故乡,我的天堂。

本文引自光明网

吴克敬新书《知乎》《知否》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