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位驻村扶贫记者的真实记录






两年多的时间一晃而过,而我似乎还沉浸在初来乍到的那个早晨,渭北高原上雨雾蒙蒙,田野、村庄、残塬,还有汩汩冒着泉水的沟壑,一切都笼罩在潮潮湿湿的气息中,等待着艳阳高照的收获季节的到来。


小时候在父亲的教导下读《诗经》时,每当读到“民之初生,自土沮漆”“漆沮之从,天子之所”“猗与漆沮,潜有多鱼”时,对诗句中描写的“漆沮”之地充满了好奇与向往,那是一块多么神奇的地方啊!我们的祖先在那里繁衍生息,兴建家园;漆水河和沮水河在这里交汇后,缓缓流向关中大地,那是天子所在的地方;河水碧波微澜,两岸草木葱茏,水中鱼儿肥美,林中鸟儿自由飞翔……父亲说,这就是我们的家乡!




如今,我又回到了这里,参与这场向贫困宣战的斗争,与无数肩负时代使命的战友一起,打赢这场必须打赢的战斗,亲历中华民族历史上这场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见证脚下这块土地前进的步伐,聆听它坚实的足音!



1 红火火的油糕摊

在铜川新区,只要一提起小杨家油糕,尝过的人,无不交口称赞:个大、量足、味道好。每天清晨和晚上,只要小杨家油糕一出摊,摊位前都会排出长长的队伍。看到他们干净利落的动作,洋溢着自信的笑容,谁会想到,几年前他们还在贫困和疾病的痛苦中挣扎。




2001年左右,王耀利不幸患上强直性脊柱炎,多次治疗无果,逐渐发展到脊柱不能弯曲,右腿肌肉无力,无法正常行走。2014年,王耀利家庭被识别为贫困户,王耀利和妻子不等不靠,决心靠自己的努力摆脱困境。杨海燕到铜川新区打工,王耀利便拖着疼痛的双腿找零活干。2016年,王耀利腿部的肌肉力量稍微恢复了一些,打理好家中的农活之后,夫妻俩在新区长丰市场租了一个摊位,开始卖炸油糕。


王耀利记得很清楚,第一天他们只准备了五六斤面,边包边炸边卖,想试一下有没有人买。没想到出摊不到一上午,就全部卖完。那一天,夫妻俩赚了60多块钱,兴奋了半天。第二天,他们准备了十多斤面,依然销售一空。


由于质量好,对顾客的不同要求都能尽量满足,王耀利夫妻的小杨家油糕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回头客。一年下来,王耀利还清了所欠的外债。2017年,王耀利又租到了第二个摊位,把每天的营业时间从上午拓展到下午、晚上,摊位前常常被顾客围住。许多顾客说,一看油糕的个头,就知道摊主是个实在人。




生意好,让王耀利的精神头越来越足。今年以来,他基本上不再靠拄拐杖就能自主行走了。这一年,他算了算账,平均每天能销售油糕400多个,除去摊位费和各项成本,月纯利润都在6000元以上,全年收入十多万元。


谈到长远的打算,王耀利坚定自信地说,准备再在新区租一个门面,继续扩大经营规模,把“小杨家油糕”的品牌打响。




    2  英雄郭正喜      


副区长徐晖昨天发来信息说,她已经把我采写的郭正喜的英雄事迹发给了省退役军人事务局,铜川军分区已安排八一建军节对其遗属进行慰问。


20多年前,在“重走红军路”系列采访途中,第一次听说了郭正喜的英雄事迹。20多年来,这件事特别是郭正喜已经80多岁高龄的妻子安凤侠老人的生活状况,一直记挂在我的心里。


记得第一次去采访时,是个飘着细碎雪花的早春天气,郭正喜已经病逝6年,安凤侠老人仍住在阴暗潮湿的窑洞中。窑洞里,当老人打开一个旧报纸包裹,将其中一枚枚沉甸甸的军功章摊开在土炕上时,我立刻被震撼了。窑洞外照进来的光线很弱,但那些军功章却依然熠熠生辉。




1956年3月,郭正喜从部队复员,他辞别了组织为他在陕西省军区安排的工作,回家务农。在故乡30多年的时间里,郭正喜担任过12年村党支部书记,带领乡亲们植树造林、修田修路,与偏僻和贫瘠抗争,一直过着平平淡淡的日子。他很少给人说起他孤胆杀敌的事迹,也从不以功臣自居,以至于周围很少有人知道他是中国人民志愿军371位一等功臣以上荣誉获得者之一。


1986年左右,一位研究中国人民志愿军军史的战友柴汉民几经周折,才打听到郭正喜的家,这时,郭正喜已罹患重病。随后,他在自己写的《三十三师抗美援朝回顾》一书中,专门为郭正喜写有一节,并为郭正喜向其老部队争取救助。1987年初,郭正喜在家乡病逝。


随着英雄的事迹逐渐被人们知晓,20多年来,救助郭正喜家人的单位和个人越来越多,但郭家贫困的窘境一直没有改观。




“重走红军路”采访活动之后,记者先后四次到郭家探望。2011年11月去时,郭家盖起了三间平房,终于从沟边的窑洞中搬到塬上。2013年11月,耀州区工商联得知郭家境况后,发动社会各界捐款捐物。


2016年6月18日,记者再次来到郭家,安凤侠老人已经81岁,除眼睛不好之外,精神状态比以前好了许多。家中的面貌已有了很大改观,老人的房间拾掇得整齐有序,郭正喜在志愿军时的两幅照片翻印出来镶在镜框中。


八一建军节来临之前,在与徐晖副区长聊起郭正喜的事迹时,大家都有一个心愿,再帮帮英雄的家人。



  3 毛小玲的养猪场

毛小玲家位于村子最南端的移三公路旁,距离村委会有3公里远,猪舍就建在院子后边。3头像小牛一样的猪婆十分健壮,这是毛小玲家的“功臣”,两年前,夫妻两个就是靠这几头猪婆下的几十个猪崽翻身的。


这本是一个幸福的四口之家,2015年,43岁的毛小玲正在憧憬着美好的小日子,儿子已经从学校毕业到西安打工,女儿正上高中,丈夫李同锋每月都会寄回不错的工资收入。




然而,就在这一年,在陕北煤矿打工的丈夫突发心梗,短短十几天就花掉了12万元,做了两个支架才捡回一条命,从此每月要靠数百元药费维持健康。祸不单行,儿子也因为眼疾不得不做手术。


面对突然降临的灾难,毛小玲选择了坚强,她把眼泪咽到肚子里,靠自己的勤劳和柔弱的肩膀默默撑起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家。那段日子里,她没有让儿子分过一天心,没有让女儿耽搁过一天学习,一边照顾丈夫,一边打零工补充日用。每天只有五六十元工钱的活,她不嫌少;养猪、挑粪的活,她不嫌脏。


尽管脱贫攻坚的政策很好,但毛小玲选择了不等不靠,她心里憋着一股劲,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把日子过前去,不拖脱贫工作的后腿。听说养母猪能挣钱,2016年,毛小玲东挪西凑从亲戚处借来3万元钱,建起了这个小型家庭养殖场,买回来3头母猪开始饲养。2017年,家里的猪崽繁殖到11头,加上报社为她帮扶的10头猪崽。那一天,她开心极了,看到生活又为她打开了一扇勤劳致富的门。




2018年,她再次扩大养殖规模,加上自家母猪的繁殖,她的养猪场存栏一下子扩大到了40头。为了把猪养好,这个普通的农家妇女坚持学习有关专业知识,利用各种培训机会提高自己的养殖技能。这一年,毛小玲女儿考上了大学,儿子在西安打工也有了稳定的收入,丈夫的身体在她精心照料下也一天天好了起来。她的家庭也在“八星励志”表彰活动中,获得六颗星、二等奖,受到奖励。


也许多年以后,我已记不起你的名字,

但我依然记得,你扶贫路上奔忙的影子。

金色的田野,逶迤的青山,

还有那灿烂的笑脸,挥洒汗水的足迹。

冬去春又来,也许彼此不再相遇,

回首凝望,我依然记得你,

梦里也甜蜜!

——歌曲《我依然记得你》



《大地足音:一个记者的扶贫心路》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2022年4月

>>


 图书简介 

这是一本记录脱贫攻坚艰辛历程的心路日记,也是一部融纪实性、文学性、资料性于一体的时代见证录。作者在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小丘镇移村扶贫期间,记录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和所想。其间,与村民的每一次对话,扶贫的每一次成果,都印刻着扶贫路上一个个坚实的足迹,见证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作者简介 

张军朝,陕西日报社机关党委干部,从2018到2020年在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小丘镇移村作为驻村工作队员开展扶贫工作。2021年5月28日,被陕西省委、省政府授予 “陕西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乡村振兴原创文学系列”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主题出版物系列,共包括八部文学著作,作品题材不同,角度不同,内容包含政策扶贫、文化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方方面面,充分体现了陕西省干部群众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过程中众志成城、誓与贫困决战到底的决心和魄力,对全面系统总结陕西省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的胜利,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已出版《国家战略:延安脱贫的真正秘密》《时代答卷:紫阳蝶变纪事》《大地足音:一个记者的扶贫心路》3种。




编辑:宋兵  李宣仪
责任编辑:王笑一

点亮在看让朋友知道你的阅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