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雪域风情 | 藏币奇趣大观

刘原 藏人文化网 2023-11-25
请点击上方的“藏网文摘”订阅
有您更精彩 投稿信箱:tibetcul@126.com

世界上各个民族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生存环境,民族特性等诸多因素,便形成了各种各样有趣的货币形态,有的用矿物、有的用动物、有的用食物、有的用工具……真是千奇百怪。

历史上藏民族在货币形态上独具特点。在没有出现金属币之前,曾用贝壳、盐巴、酥油、哈达、核桃等物作为支付手段,这显然是因地制宜形成的货币制度。即使出现了金属货币之后,由于交通不便,地广从稀因素,在不同地区仍然保留着上述交换形式。


自吐蕃以后,史料中多次提到使用金银的记载,但都是银锭和金块,这仍然是一种准货币形态,因为它仍存在极大的局限性和不便,而无法满足大众的流通需要。到了16世纪中叶,西藏才正式使用具有现代意义上的金属货币——章噶。


货币靠进口

据史料记载,元明两朝对西藏地方政府的财政资助很大,而支付形式多为黄金和银锭,加上西藏和内地的大宗贸易换得的银锭,这些都是大额货币,小额贸易无法流通,人总不能拿一锭银子去买一坨茶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市场日益发育膨胀,以物易物和大额货币(金银锭)都无法适应市场日益发展的需要,一种面额小、携带方便又规范、实用面值的流通货币就成为十分必要,但当时西藏还不具备铸币技术,而铸币历史早于西藏的邻国尼泊尔,当时已流通一种加德满都第五代国王所铸的银币,西藏称为章噶。这种银币系手工制造,大小、轻重、厚薄均不一致,每枚重4.8-5.5克,直径25-28毫米,厚1.2-1.3毫米。当时这种尼造银币通过边境贸易已经流入西藏,西藏方面也觉得这种钱币使用起来方便,西藏地方政府便决定正式进口这种银币在全藏流通,于是和尼泊尔加德满都第五代国王缔结了一项条约,西藏大量进口尼泊尔的银币,其支付方式是西藏用同等重量的纹银,换取同等重量的银币,当时没有规定支付铸造工本费,就是这一疏忽埋下了隐患的种子。


尼泊尔为西藏铸造的银币,其图案是尼泊尔的传统图案,文字是尼文,年号是尼泊尔当政者的年号,没有任何藏文标志,所以说这是标准的进口外国钱币。这种进口钱币,自公元十六世纪中叶在西藏流通,一直沿用到二十世纪五十代末,共约四百年。


俗话说:亏本的生意谁做!尼泊尔铸币商为西藏铸造的银币,因没有工本费,便靠掺铜来赚钱,最多掺铜率竟达到了50%以上,钱币的颜色从银白色变成了暗青色,银币变成了合金币,这给西藏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引起西藏民众的不满,这为后来发生的两次尼藏战争埋下了火种。有关史料见《西藏通史》。


无字币

众所周知,除人类早期使用的贝币,或约定俗成的替代物货币,如矿物、动物、食物、工具等,不可能有文字外,货币都是有文字的。如年号、面值、发行单位等等。而西藏发行的第一枚银币(章噶),却没有上述任何标志性的文字,只有八个类似梵文字字形状物作为装饰图案,填满在八个不规则的成五角形框中,中间有一个小圆,小圆中有一八齿轮,可能代表法轮、外边廓有一大圆,大圆外有一圈不规则的小点,可能代表串珠。大小、厚薄、重量,都与尼造章噶相近,大概是仿照尼币制造的。这枚西藏自己造的第一枚银币,因为没有年号,固难以考证它的年代。这枚无字币年代久远,而且系手工铸造,发行量不会大,目前存世量更为稀少,于是便成为钱币收藏空追逐的目标。


双体字钱币

第二次尼藏钱币战争取得彻底胜利后,清朝中央政府也想彻底解决西藏的铸币问题。自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便开始在西藏铸造乾隆宝藏。正面的乾隆宝藏四字和年号用汉语书写,四字间隔用祥云装饰,四字外面一圆圈,圆圈外有串珠装饰,年号就夹在串珠中间。正中有一小方框,实际上是仿内地的方孔圆钱的孔,不过方孔没有打通。背面的模式与正面完全相同,只是文字为藏文。为了方便流通,还以同样模式继续铸造了1钱和5分币,实际上在1791年、1792年,西藏地方政府已经铸造发行了两种不同年号的钱币版式,即“久松西阿”和“久松西珠”(藏历纪年的年号,即1345年和1346年)。乾隆皇帝发现后不悦,强调国家中外一统,同轨同文,官铸制钱,必须标明乾隆宝藏的名称和年号,由此便产生了双体字钱。


不存在的年号

众所周知,多数钱币上都有年号,以标明哪朝哪代或某年铸造发行。西藏铸造发行的乾隆宝藏是自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铸造发行至乾隆六十一年,共4种年号。但稍有近代历史常识的人都会奇怪——乾隆自公元1736年开始执政,是为乾隆元年,于公元1795年皇位让给儿子(嘉庆帝),在位共六十年。乾隆六十一年是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年号,实际上这是一枚发生严重错误的错币。乾隆宝藏为什么出现如此严重的错误呢?在现有的西藏货币史料中并未提及此事,笔者想就此谈点自己的看法,以求抛砖引玉。


西藏地处边陲,自京师到拉萨,按正常行程也要五个月,待乾隆让位的消息传到拉萨,可能乾隆宝藏六十一年版已铸就发行,生米做成熟饭了。严格说来,这枚错币应该废止回收,但西藏认识汉字的人少之又少,而钱币上年号字小且不清晰,当时西藏对朝廷的变故知情甚少,再说山高皇帝远,又值朝廷换代,也就无人刻意注意此等不显眼的事了。另一个因素是西藏方面获知乾隆让位后,立即停止了发行这枚钱币,因此这枚钱币发行量甚少,也就不引人注目了。这枚多少带点怪异的钱币,成为钱币史上的一大奇闻。它的这一奇特身世,使它在诞生200年以后身价陡增,在现在的收藏市场上成为藏币族系中的贵族。


来源:西藏人文地理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
雪域风情|春三月,高原人与牛同乐
雪域风情 | 西藏朗县:马背上的“非遗”传承
雪域风情 | 用镜头“全景式”描摹贡嘎的生命奇观
雪域风情 | 西藏萨嘎:古老“甲谐”舞出致富新路
雪域风情 | 甘孜乡城深处 听独具特色的劳动歌曲
雪域风情 | 青海尖扎:射箭,引领全民健身的热潮
雪域风情 | 伯戴克教授与他的《中部西藏与蒙古》一书
雪域风情 | 甘肃陇南白马藏乡:“池哥昼”祈求平安幸福
雪域风情 | 甘肃舟曲“百年转灯”:三百人“背灯踩字”祈福

扫描或长按      关注藏网文摘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