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海第一塔”——乜纳寺的乜纳塔

刘玮 藏人文化网 2023-11-25

请点击上方的“藏网文摘”订阅

有您更精彩 投稿信箱tibetcul@126.com

贵德县是青南地区著名的文化重镇和旅游胜地,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使得这个县城不但享誉西北,而且蜚声全国。这里既有“天下黄河贵德清”的自然奇观,也有令人叹为观止的阿什贡峡丹霞地貌;既有风光无限的千姿湖,也有被誉为“沸泉冬温”的扎仓温泉;既有“仙阁插云”的玉皇阁,也有风韵别致的黄河吊桥。在过去,贵德是青海为数不多的几个水果产地之一,这里出产的“长把梨”深受青海各族人民的欢迎。青海民间自古就有“贵德的梨儿享堂的瓜,湟源的干板鱼人人夸”的说法。


贵德县名的含义就是“以德为贵”,这里的确是一个兴文重教、人文蔚起的地方。就当代而言,这里不仅出了著名诗人张荫西,还有出生在尕让乡的第四世却西·洛桑华旦隆柔嘉措活佛,他二十岁出头就在大昭寺取得了拉然巴格西学位。历史上的贵德也是一个佛教昌盛的地方,拥有诸如珍珠寺、乜纳寺、贡巴寺、白马寺、尕让寺、罗汉堂寺、南海观音殿等众多古刹名寺。2012年落成的高26米、直径10米的“中华福运轮”作为目前全世界最大的转经轮入选吉尼斯世界纪录。


位于县城河阴镇中心的玉皇阁是贵德县的地标性建筑,这座古朴雄浑的楼阁和周边的文庙、关帝庙等组成了一个规模可观的古建筑群落。登上玉皇阁的第三层,可以看到河阴镇的全貌。放眼望去,不远处一座耸立在一片青翠中的高大白塔映入眼帘,这就是被誉为“青海第一塔”的乜纳塔。


佛塔最早起源于古印度,是为了保存佛陀的舍利、佛经等物而建造的高耸建筑物,形状类似坟墓。在中国的历代典籍中,佛塔先后被译为“窣堵坡”、“塔婆”、“浮屠”、“浮图”等。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佛塔是印度的桑奇大塔,可以上溯到古印度阿育王时期。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类型,佛塔最初的形状是半球体,这种形制被称为“覆钵式”。公元前3世纪中叶,佛教在阿育王的大力支持下兴盛起来,佛塔在古印度大地上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佛塔大致是在东汉时与佛教一起传入中国的,到了吐蕃王朝早期又与佛教一同传入藏地。相传吐蕃第二十八代赞普拉脱脱日年赞六十岁那年,在雍布拉康看到一个宝箧从天而降,落在宫顶,宝箧中就有一座佛塔和一卷经书。等到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后,为了镇伏都城逻些(今拉萨)的地魔,便命人在逻些的四方修建了佛塔。后来寂护大师和莲花生大师在藏王赤松德赞的支持下建成了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三宝俱全的寺院桑耶寺。该寺建成后,在乌孜大殿的四角分别修建了红、绿、黑、白四座塔。这些都是藏地最早的佛塔。青海地区著名的藏式佛塔,除了闻名遐迩的塔尔寺善逝八塔、被誉为“世界一庄严”的宗喀巴大金塔和九世班禅大师为祈祷世界和平而建造的时轮大塔外,还有贵德乜纳塔、循化道帏古塔、玉树桑周寺藏娘塔、果洛阿什姜寺古塔、同仁郭麻日寺时轮大塔、海西都兰寺时轮大塔、玉树囊谦阿育王塔等。


乜纳寺大门(摄影/刘玮)


乜纳塔,又称贵德白塔、弥勒塔或镇水塔。相传塔底有一颗避水宝珠,所以古塔才得以在黄河边安然屹立千年。据说,即使夏季天降大雨,黄河水漫上河岸,漫灌的河水也会避开古塔流往别处。据记载,历史上的乜纳塔高约30米,底座为正方形,边长18米,共五层。乜纳塔是用土筑成的实心塔,外表用青砖镶砌。塔的南面有一拱形佛龛,里面供奉着一尊千手千眼观音。塔刹部分包括十三重相轮和铜制鎏金的日月宝顶。乜纳塔的造型近似北京北海的白塔,高大宏伟,古朴庄严。


乜纳塔属乜纳寺管辖,但塔的历史要远远早于寺院的历史。乜纳塔早在唐代就矗立在黄河岸边,而乜纳寺直到清康熙年间才兴建。乜纳寺藏语称为“乜纳扎仓扎西曲培林”,意为“乜纳经院吉祥兴法洲”,由第四世乜纳(又译作“尼那”或“穆尼亥”)活佛罗哲达吉(1675-1753)在第一世乜纳活佛俄钦·赤列本的修行处所创建。四世乜纳·罗哲达吉在塔尔寺密宗学院喇嘛格加·格勒华旦处受戒为僧,后来赴西藏深造,在桑普寺取得噶居学位。罗哲达吉返回安多后,曾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出任塔尔寺第二十七任法台,为僧众授予各种随许灌顶,讲授《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等显密经典,还对《三十四佛本生传》的上卷作了注解。从罗哲达吉开始,乜纳活佛成为塔尔寺的一个活佛系统并修建了活佛院。


乜纳塔(摄影/刘玮)


乜纳塔这座造型优美的千年古塔之所以在历史上名声赫赫,更多的还是因为其与一位吐蕃赞普的不解之缘。


藏王赤松德赞死后,其长子牟尼赞普继位未满两年即被害死,于是赤松德赞的幼子赛那累继承赞普之位。赛那累死后,由于长子出家为僧,次子朗达玛声名狼藉,于是便由年仅十二岁的幼子继位为吐蕃王朝第四十一代赞普。这就是被藏史尊称为“祖孙三王”之一的赤祖德赞(806-841)。赤祖德赞在汉文史籍中被称作“可黎可足”或“彝泰赞普”,他在位期间,大力扶持佛教,一方面规范藏文文字的拼写,要求在译经的过程中必须遵照统一的术语和名词,这就大大规范了译经活动,保证了所译经典的质量;另一方面他又确立了“七户养僧”制度,规定每七户平民百姓供养一位僧人。相传赤祖德赞曾在拉萨河南岸创建乌香多寺。据《王统世系明鉴》记载,每当这里举行佛事活动时,赤祖德赞就“于其长发左右两端分别系以绸缎”,“令左右两侧僧伽分别坐于丝绸上”,以示自己对三宝的虔敬。这些受到特别优宠的僧人就好像是坐在赞普的头发上一样,因此他们被称为“顶部僧伽”。赤祖德赞也因此被称为“热巴巾”(意即“长发辫者”)。


据《王统世系明鉴》记载,赤祖德赞即位之初,“甥舅(指吐蕃赞普与唐朝皇帝)结怨,赞普率军数万攻占汉地”。《安多政教史》中也说,吐蕃当时的执政者“从吐蕃每一翼中,抽调十八个千户所之兵,旗帜招展,戈戟森森地直捣唐境”。在这次吐蕃对唐朝的军事行动中,吐蕃取得了胜利。赤祖德赞正是在这次征战中来到当时位于汉藏分界地的贵德地区,用自己的发辫作为胎藏修建了乜纳塔。赤祖德赞的发辫在藏传佛教徒眼中意义非同凡响,因此乜纳塔也就成为他们心目中的圣地。相传萨班·贡嘎坚赞前往凉州与阔端会盟时,曾专门来贵德朝拜乜纳塔。也正是以这次朝拜为缘起,萨班(另一说为萨班的弟子)用阔端赠给他的一斗珍珠建起了著名的珍珠寺。


赤祖德赞继位以后,吐蕃内部主和派的声音压过了主战派。因此,在赤祖德赞与唐朝发生军事冲突后不久,双方就止戈息兵。赤祖德赞致力于重新恢复和唐朝的友好关系,重续“甥舅之谊”。在这中间,唐朝的一些和尚和吐蕃的大僧官“钵阐布”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唐蕃双方的努力下,很快就实现了和谈。双方互派使节,于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十月和长庆二年(822年)五月,分别在长安和逻些举行盟誓,史称“长庆会盟”。双方并于长庆三年(823年),在大昭寺门前将盟誓的内容刻石为碑,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蕃会盟碑”。这块珍贵的石碑历经千载风雨的洗礼,至今仍完好地屹立在大昭寺前。赤祖德赞为汉藏民族之间的团结做出了贡献,乜纳塔也作为汉藏友好关系的历史见证,记录了唐蕃友好的一段历史佳话。因此,保护和修复乜纳塔对于我们传承和弘扬民族团结的历史传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乜纳塔(摄影/刘玮)


赤祖德赞是公元9世纪上半叶人,如果从那时算起,乜纳塔已有近1200年的历史了。在岁月的长河中,乜纳塔经过僧俗信众的多次修复,才不至于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第五世乜纳活佛楚臣丹贝尼玛(1755-1817)曾于嘉庆十一年(1806年)对该塔进行了重建,在塔顶装饰了铜制鎏金的日月宝顶。今天我们能看到的高大壮观的乜纳塔是1985年以后陆续重建、修复完成的。如今的乜纳大塔以古老的土筑佛塔为胎藏,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塔中塔”。乜纳寺环境清幽,闹中取静。乜纳塔周围一片盛树繁花,不远处就是缓缓流淌的黄河水。这里远离了尘世的嚣攘,只有丝丝入耳的梵音和袅袅而起的桑烟,还有那虔诚的信徒用身体丈量着脚下的圣地。每当晴空万里,阳光照耀下的乜纳塔熠熠生辉,与碧波荡漾的河水和绿树香花共同构成一幅绝美的画卷。真可谓是水光塔影,妙趣天然。

 

作者简介:刘玮,男,1992年5月生人。本科、硕士毕业于兰州大学。自幼酷爱读书,后习写作,有诗文作品散见于报刊。

兼听则明

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来源:文明甘孜

往期

回顾

贡布:把爱心永远传递下去

活跃在青海湖边的格萨尔文化传承人

藏族谚语的文化透视

工艺大师罗布:巧手夺天工 针线绣唐卡

藏式面具的历史及其发展探源



长按指纹

一键关注


扫描或长按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