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抢鲜看】有一种速度,叫“深圳速度”!

中建三局 2022-07-22

在建党百年到来之际,中建集团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组织“建证力量 红色传承”中国建筑党史学习教育大型融媒体采访,以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为基本线索,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四个历史时期,采访244位来自不同历史时期的老党员、老干部、老专家及新时代先进劳模代表等,围绕企业改革发展的不同阶段,结合自身工作经历,生动讲述党的历史、革命历史,讲述中建历史和改革发展故事。


追忆红色历史,重温初心使命。让我们追寻他们的脚步,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凝聚起立足新阶段、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力量,奋力实现“一创五强”战略目标,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展现更大作为、贡献更大力量。


今天,走进第八集——《有一种速度叫“深圳速度”》。


△《建证力量 红色传承》第八集 有一种速度叫“深圳速度”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首《春天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故事的背后,是一座城市从出生到长大。深圳,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边陲小渔村奇迹般蜕变为拥有近2000万人的现代化国际都市,绽放夺目光彩。在鳞次栉比的楼群里,53层的深圳国贸大厦已经不算“高个儿”,但在四十多年前,它却是个传奇。


1981年年底,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中建三局一举中标华夏第一高楼——深圳国贸大厦项目,提出要使用滑模技术高速度完成此项工程。然而没想到,项目在进行滑模施工的过程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建设现场,有这样四个年轻人:36岁的施工指挥王毓刚、39岁的副指挥厉复兴、40岁的总工程师俞飞熊、26岁的滑模主管罗君东。由于这4人总戴着红色安全帽,所以被亲切地称为“四顶红帽子”。“四顶红帽子”之一的王毓刚,对于建设时的各种挑战,至今记忆犹新。



深圳国贸大厦每层面积达1530平方米,在如此巨大的单层面积上使用滑模技术,在当时国际上都没有先例。很快,耗费大伙无数心血、被寄予厚望的“大面积内外筒整体液压滑模”第一次开滑失败了。


大家憋着一股劲,没日没夜地整理了失败的经验教训,调整了滑模的提升时间,加强了模板的清理。但是,第二次、第三次试滑仍然以失败告终。气氛仿佛那些作废的混凝土一般凝重,沮丧写在了每一个人脸上。



“四顶红帽子”没有时间去叹息,一头扎进工地,继续做实验、测数据,终于,他们找到了原因:一是混凝土应当达到一个最佳的强度系数,这个系数是当时的项目团队已经掌握的;二是混凝土在浇灌时的速度问题,这个速度必须有一个最佳值才行。


时任中国建筑三局局长张恩沛找到深圳市领导,要求再次试滑。张恩沛对深圳市领导说:“若再不成功,我们加倍赔偿损失,并且组织上怎么处理我都可以,即使法办,我也毫无怨言。”


想要达到滑模施工的要求,就要购置先进设备,中国建筑三局多方联动,千方百计购买了十几台国外设备。


有了过硬的装备,大家心里有了底。1983年9月18日,第四次滑模正式开始。建设现场气氛凝重,每个人都屏住了呼吸,成功还是失败,在此一举。



在建设现场1600多位中建人的注视下,滑模缓缓提升,终于,“成功了!混凝土墙面又平又光!”瞬间现场哭声、笑声、欢呼声交织一片,滑模施工由此进入快车道。


从最初7天一层,提升到6天一层、5天一层、4天一层,最快的记录是2天半一层。从第31层起,速度稳定保持在3天一层。“深圳速度”由此诞生!中国建筑的建设者们,创造了中国高层建筑历史上的奇迹,标志着我国超高层建筑工艺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从此,“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享誉中外,成为改革开放的代名词,载入了特区建设、中国建设的史册。



建筑事业就是在不断地挑战极限中攀登高峰。在深圳国贸大厦以奇迹般的“深圳速度”崛起的同时,紧邻深圳国贸大厦的中国第一钢厦——深圳发展中心,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洪可柱就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



由于大厦钢结构众多,需要特殊的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接技术,然而在这一领域,国内还不够成熟。“瓷器活”揽过来了,就要磨砺“金钢钻”——为了迅速掌握技术,项目选派10名焊工东渡日本学习。


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弧光比普通弧光强12倍,焊工们每天集中学习7小时,没几天,一双双眼睛便被刺得通红。尽管疼痛难忍,手中的焊枪却依然不肯放下。紧张的30天过去,学员全部合格,顺利“毕业”回国。


1986年5月26日,深圳发展中心大厦全面施工的帷幕揭开。弧光闪烁,焊花飞舞。深圳市质监站从国家治金部请来的焊接探伤专家,在对深圳发展中心已完工程焊接质量进行复查后认为:“搞了这么多年的探伤,这个工程的质量是最好的。”从此,深圳发展中心节节攀高,恰似一柄笔直的利剑昂然出鞘,直刺苍穹。



1987年5月18日,深圳发展中心大厦荣平金顶。35万延长米焊缝经超声波及滋粉探伤检查全部合格,其中98%达最高标准。


1988年5月,深圳发展中心大厦竣工。由16名国内权威专家、学者组成的观察团一致认为:“深圳发展中心大厦钢结构施工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它所积累的数据可作为今后制订高层钢结构施工规范的依据。”


深圳,因改革而生,以创新为魂。只有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始终站在改革开放最前沿,先行先试、大胆探索,才能当好探路先锋。



回望改革开放40余年,在党的领导之下,中国建筑走过砥砺奋进的峥嵘历程。从深圳国贸大厦到深圳地王大厦,从京基100大厦到深圳平安金融中心,从苏州国际金融中心到北京中信大厦……中国建筑始终勇立时代潮头,与改革开放同频共振,用一座座精美建筑,标注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建证伟大时代格局构建。


生生不息的,是永远澎湃在身体里的红色血脉;始终不变的,是永远激荡在胸怀中的央企担当!


这,就是中国建筑勇往直前的无穷动力。




内容来源:中国建筑融媒体中心、中建三局融媒体中心

【相关推荐】

【抢鲜看】再上央视重磅纪录片!中建三局“大国重器”震撼亮相《大国建造》!

【聚焦】大咖云集!中建三局“筑”力深圳文化城市建设

【近期热点】

【抢鲜看】中建三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抢鲜看】“两山”医院模型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展品!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