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号路、七宝老街、城隍故里……快来为你心目中最美的闵行乡土文化符号投票吧!

2016-09-20 》》 上海闵行

记者|夏慧


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对乡土的独特理解与专属记忆古人常用桑梓喻故乡因为家屋旁常有父母栽种的桑树和梓树现代都市在不断地变化故乡在变,桑梓何在?乡愁何在?在你的记忆中乡土是家中母亲亲手做的那碗阳春面是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童谣是坐在祖母膝头逝去的童年时光……
追寻城市的独特文化符号,以“留住乡情、感怀乡愁、品味乡韵”为主题的2016年上海市民文化节乡土文化大展正在推进中在闵行的你,记忆里那一隅,最美乡土情在哪里?打开记忆的阀门,去追寻你知道的闵行那些乡土文化符号吧!

“上海乡土文化大展”是2016年市民文化节的重点活动项目之一,从中将评选出100个代表上海的乡土文化符号。经过各个区的初评和专家的推荐,共选出200个候选乡土文化符号。这些具有浓厚本土色彩的文化符号分为名胜古迹、景观地标、海派记忆、民俗风情、文化名人、特产美食及其他七大类。
➤现在,市民网络投票通道已经开启,快来投票,选出你心目中的闵行乡土文化符号。(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一起来寻找你记忆里那一隅最美丽的闵行味道

名胜史迹
马桥文化遗址
马桥古文化遗址位于马桥镇俞塘村,面积1万余平方米。1959年首次发掘发现大量古代石器、陶器和鹿角等。后于1960至2012年进行五次发掘,得到较全面的考察。
这里有三层不同时代的文化遗存 :❖上层为春秋战国时代印陶文化遗存❖中层出土大量商代石、骨、陶器,为太湖地区早期印陶文化的典型遗存,1982年被命名为“马桥文化”❖下层发现新石器时代建筑遗迹和墓葬,为距今4000年的良渚文化遗迹。
文化遗存下面还有一条贝壳沙带,说明遗迹所在地是古代海岸。遗迹的发现对于研究上海地区古海岸位置和成陆年代具有重要意义。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宝老街
七宝老街位于上海市闵行区,街分为南北两大街,南大街以特色小吃为主,北大街以旅游工艺品、古玩、字画为主。整条街有古色古香的建筑等。现已成为了“休闲、旅游、购物”为一体的繁华街市。
七宝古镇同属江南太湖流域的千年古镇,风景如画,荣获上海“十大休闲街”荣誉称号、上海商业特色街、上海名牌区域、上海魅力新十景等荣誉称号,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目前正在创建国家级4A景区。

上海城隍故里
闵行区浦江镇是“上海县城隍”秦裕伯(1296~1373,字惟镜、景容,号蓉卿)的故里。秦裕伯在长寿里(后称题桥镇)生活了五十多年。他去世后,族人在长寿寺西建有秦公墓园和秦公祠,清代时上海县衙每年均前来祭祀。里秦宅建有秦家祠堂。陈行秦氏人才辈出,为秦公后裔争得名望。另外,里秦宅(今浦江镇汇东村第四、六、十一组)、外秦宅(第二、三、七、九组)、柯家塘(第八、十二组)、东秦宅(今浦江镇建岗村第十、十二组)和西秦宅(今联合村十一组)等地,至今仍是秦氏家族后人集居地。

景观地标
闵行一号路
今日江川路,原名一号路,曾俗称“闵行一条街”,是上海市第一个新颖的住宅区一条街。
道路两侧的香樟树绵延数里,亭亭华盖,四季常青,被誉为“中华香樟一条街”。

海派技艺
上海民族乐器制作技艺
上海的民族乐器制作技艺形成于清乾隆、嘉庆年间。1956年,上海86家民族乐器制作坊合并为民族乐器合作社。

1958年7月又组建成上海民族乐器一厂
1969年末民族乐器一厂迁至莘庄镇
经不断开拓创新现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民族乐器生产基地。

上海民族乐器制作技艺融入了历史、色彩、美学等元素,结合了造型、雕刻、彩绘、镶嵌等多种工艺手法,具有突出的文化和艺术价值。曾多次荣获国家轻工业优质产品和上海市优质产品奖。

2008年二胡、古筝、琵琶产品荣获“上海市名牌产品” 称号
2009年6月上海民族乐器制作技艺被列为上海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1年6月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莘庄钩针编结
莘庄钩针编结技艺,只用最简单的一根针和最普通的一根线,仅靠一场灵巧的双手合熟记在心的图案,以不同针法的穿插缠绕,连线成面,镂空成型,就可编结出极有装饰感的种种立体花型,经镶拼组合,便形成或成片、或成件、或成衣的制品。这种令人叫绝的手工技艺,实是心灵手巧者的艺术创造。

莘庄钩针编结,当地俗称“结花边”、“钩花”,其成品对外贸易属“抽纱制品”,是中国传统出口商品,中西文化合璧之花,距今已走过100多年的发展历史。钩针编结从上世纪起,便在莘庄扎根,长期以来,它是本地城乡主要的家庭副业,明显提高了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影响着当地民风民俗,因此具有独特的民俗文化价值。作为妇女的生计工具,广销海内外,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机械化的入侵,钩针编结已逐渐淡出市场。

为了保护和传承莘庄钩针编结,近几年在莘庄镇政府的大力保护传承下,逐步兴起“传承钩针技法,发展编结艺术”的热潮。
2007年5月
莘庄钩针编结被列入《上海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5月
又被评为“上海市传统工艺美术技艺”
2014年
荣获“上海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

民俗风情
沪谚
沪谚是指流传于清末民初上海城乡的俗谚,当时主要流行于上海县及周边地区,采用的是老派上海方言,可称是“老的老上海”谚语。1914年,陈行人胡祖德的《沪谚》一书出版,汇编了本地谚语1000多条,成为世上最早成书的上海方言谚语专集。后来,《沪谚》一版再版,并扩编了《沪谚外编》,收录了2000多条沪谚。而个性鲜明的陈行谣谚,是胡祖德最为推崇的地方俗谚,又是《沪谚》一书的主要内容,也是沪谚的精华所在。
沪谚具有极强的实用功能、教化功能及审美功能,因此流传至今。沪谚是上海方言的精华,是海派文化的亮点,2011年5月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马桥手狮舞
马桥手狮舞凝聚着马桥当地人文历史和风土人情,在流传和发展中,使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深切地感悟到前辈的智慧和美德,自觉地去传承独特的地域文化,从而产生着深远的社会影响。
➤2007年6月,马桥手狮舞被列为上海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6月,又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示名录。

九九重阳 颛桥糕会
自2008年起,闵行区颛桥镇已连续八年举办“九九颛桥”重阳民俗文化系列活动,深受当地百姓欢迎,对弘扬民族精神、展示民间艺术、演绎民俗风情起到了积极作用。 2015年举办的重阳民俗文化系列活动最大的亮点是以“糕”汇聚八方游客,近万名市民兴致勃勃地前来品糕听戏,共同参加“糕”的盛会。


文化名人
张充仁张充仁先生1907年9月25日出生,祖籍上海市闵行区七宝镇。1921年进徐家汇土山湾印书馆做摄影制版工,后任《图画时报》编辑。1931年考入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油画班,继转考雕塑,成绩优异,屡获嘉奖。1935年11月他毅然归国,在上海创办《充仁画室》,培育美术人才300余人。创作了《恋爱与责任》等雕塑作品,为马相伯、齐白石等社会名流塑像,获“泥塑之神手”美称。50年代初,应上海人民英雄纪念碑征稿,创作《无产阶级革命创造中华人民共和国》群雕,荣获第一名。
张充仁先生先后任上海美专、上海交大教授、上海油画雕塑院名誉院长。并被推选为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美术家协会理事、副秘书长。同时创作了大量赞颂新社会、反映人民大众题材的雕塑、水彩画作品,在美术界享有盛誉。 80年代,张充仁应邀赴比利时、法国和瑞士访问讲学。为法国总统密特朗、著名音乐家德彪西等塑像,轰动欧洲。 90年代初,张充仁塑制聂耳大型城市雕像《起来》,翌年又为邓小平塑像,深受世人瞩目。1998年10月,这位中国现代雕塑艺术奠基人之一,病逝于法国巴黎。
一代又一代的闵行人,把文化保护起来并传承下去,直到今天我们得以能见到如此美好的人类文化的瑰宝,能穿过岁月,感知到当年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风貌,这份情怀不仅仅带来的是感动,还有对古老文明的敬意。
投票时间:❖活动时间:2016年9月1日——9月30日;❖投票次数:每个IP地址或手机端口每天只能投票一次;❖投票数量:最低不少于5项,最高不超过100项;
快来为你心目中的闵行乡土文化符号投上一票吧~~


精彩回顾:
 

在闵行,智慧停车不再难!这款“停车神器”你见过吗?

上海试鸣防空警报你知道吗?如遇空袭,你家门口就有避难场所哦!猜猜在哪儿?

一批重点项目签约入户闵行  南部科创中心迎来“花好月圆”

闵行区全盲运动员张亮敏赢得里约残奥会上海选手首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