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贩卖个人信息,赔偿社会3.4万!还要登报道歉!

杭州互联网法院 浙江天平 2021-07-11

贩卖个人信息

除了要追究刑事责任

还有可能要承担

侵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赔偿!


今天,民法典实施后全国首例个人信息保护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在杭州判决!


1月8日,杭州互联网法院依法公开开庭审理公益诉讼起诉人杭州市下城区人民检察院诉被告孙某个人信息保护民事公益诉讼一案,并当庭宣判。


案件详情

2019年2月起,被告孙某以34000元的价格,将自己从网络购买、互换得到的4万余条含自然人姓名、电话号码、电子邮箱等的个人信息,通过微信、QQ等方式贩卖给案外人刘某。案外人刘某在获取相关信息后用于虚假的外汇业务推广。


被告孙某未经他人许可,在互联网上公然非法买卖、提供个人信息,造成4万余条自然人个人信息被非法买卖、使用,导致众多不特定人员的信息长期面临受侵害的风险,严重侵害社会众多不特定主体的个人信息权益,致使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公益诉讼起诉人据此提起民事公益诉讼,请求判令被告孙某依法承担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



法院判决

经开庭审理,杭州互联网法院对该案进行了当庭宣判,判决由孙某支付侵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赔偿款34000元,专门用于信息安全保护或个人信息保护等公益事项,并在《浙江法制报》向社会公众刊发赔礼道歉声明。



目前,有关孙某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中。


法官说法

随着信息化与经济社会持续深入融合,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更为广泛。生活中,随意收集、违法获取、过度使用、非法买卖个人信息,利用个人信息侵扰人民群众生活安宁、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等问题十分突出。在信息化时代,个人信息保护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


个人信息保护不仅涉及自然人个人的权益保障,同时也具有社会公共利益的属性。公益诉讼起诉人依法对孙某侵害众多不特定自然人个人信息的行为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是人民检察院发挥法律监督职能作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体现。公益诉讼起诉人提起本案诉讼符合民事诉讼法的规定。


该案被告孙某侵害不特定社会主体个人信息的行为虽然发生在民法典实施前,但当时法律仅对个人信息作出了概括性的规定,民法典对个人信息保护有更为详尽的规定。案件适用民法典更能体现法律对涉及公共利益的社会不特定民事主体人格尊严和人格自由的保护和尊重。案件也不存在适用民法典会“减损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增加当事人的法定义务或者背离当事人的合理预期”的情形。因此,法院在该案审理中适用了民法典的相关条款规定。


民法典规定,个人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等。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否则应承担相应民事责任。该案中,法院认定孙某在未取得相关主体同意的情况下,非法获取含有自然人姓名、电话号码、电子邮箱的个人信息,并以牟利为目的将获取的4万余条个人信息进行非法出售,属于非法收集、买卖个人信息的大规模侵权行为。孙某案涉行为侵害了承载在不特定社会主体个人信息之上的公共信息安全这一公共利益,构成对公共信息安全领域的社会公共利益侵害,遂做出了前述判决。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互联网的不断普及,数据化、网络化、智能化已经渗透至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个人信息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不断凸显,不当收集、泄露、利用个人信息的大规模侵权行为也愈加普遍。大规模侵害个人信息既侵害了私人利益,同时更侵害了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增强法律的威慑力以遏制大规模侵害个人信息是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的迫切需要。信息社会的个人信息保护事关每个个体的福祉,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希望通过对本案的审理,唤起社会公众对自然人个人信息权益及公共信息安全的进一步重视,让社会公众认真对待个人信息,积极保护公共信息安全,也希望进一步加强数据安全保护立法,对违法者加大惩戒力度,提高违法成本,用法治利器筑牢个人信息安全的“防火墙”。


👉  全省适用惩罚性赔偿判赔最高额,全额支持美国惠氏获赔3055万元!👉  浙江明确:原则上取消团拜联欢,提倡家庭聚会聚餐等控制在10人以下👉  浙江首例法警提请司法制裁案件:哥哥庭前打妹妹被拘7日


浙江天平  转载发布

来源:杭州互联网法院


长按二维码加入“浙江天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