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阅兵装备回顾】国庆50、60周年大阅兵 铸梦长剑


阅PARADE         

50

1999年10月1日,20世纪新中国历史上武器装备最先进、机械化程度和科技含量最高的一次阅兵拉开帷幕。这次阅兵与15年前的国庆35周年阅兵相比,科技含量增大,高科技武器装备已开始成为主战武器,并几乎全部贴上了“中国制造”的标签。而阅兵中各种导弹的同台亮相,在我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金戈铁马,浩浩荡荡,相继通过天安门广场的地空、舰空、舰舰、反坦克导弹威武雄壮;常规地地战术导弹、战略核导弹风采尽显。军乐声声,马达隆隆。整个天安门广场、整个北京、整个中国,都在这一刻产生了共鸣。中国已成功研制出从陆地到海洋、从水下到太空、从常规到战略的各种武器装备,展示出近程/中近程/中程/中远程/洲际导弹齐备的完整导弹家族系列。

先进通用反舰导弹方队展示的中国新型反舰导弹弹头威力大,能穿透几十毫米到一百毫米的钢板,并配有自动控制和末端制导装置,能自动跟踪并攻击目标,相比中国第一代舰载反舰导弹,它采用更先进的推进系统,弹体更小,抗海况和抗干扰能力更强,能够超低空掠海飞行,射程更远,攻击能力更强,标志着中国海军舰队已具备中远程打击能力。

▲反舰导弹

先进中近程舰舰导弹方队展示中国海军装备的中近程舰舰导弹,经过多年研制和改进,这种新型舰舰导弹的技术准备程序更为简化,体积更小而爆炸力更强,导弹飞行速度、高度、射程范围等技术指标也有重大突破,特别是导弹的抗电子干扰能力、超视距发射能力均得到全面改进。

▲舰舰导弹

60

2009年10月1日上午10时,天安门广场,56门礼炮齐鸣60响,这是中国在21世纪首次举行国庆大阅兵,这是人民军队走过从机械化向信息化建设转型的10年风雨征程,第一次向祖国、向世界全面展示新面貌、新阵容。

坚定铿锵的步伐,排山倒海的气势,巨龙临空的雄姿。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盛大阅兵仪式上,30个地面装备方阵和12个空中装备梯队威武地从天安门前经过。

作为国防力量最重要代表的导弹方阵中,中国航天科工受阅装备阵容强大,其研制的11个型号近400发导弹接受检阅,其中10个型号参加地面装备方队,2个型号参加空中挂飞编队,总数占全部装备的1/4,涉及陆军、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4个军兵种。这里面,五型导弹由三院自主研制,最受公众关注的就是新型陆基巡航导弹,这是该型装备在世界上的首次亮相,世人惊叹中国有了一招制敌的精确打击武器。
反舰导弹

▲岸舰导弹

▲陆基巡航导弹

今天,航小飞就带着大家一起再次回顾一下陆基巡航导弹的故事。

长剑行 中国梦

中国陆基巡航导弹研发历程记

一腔热血铸长剑,几经磨难。巡航梦,殚精竭虑,卧薪尝胆。

英雄无悔英雄志,神剑有情神剑寒。何须问、克千难万险,日夜盼。

壮三军,心愿偿;展雄风,阅兵场!惊天地、雄踞山川海疆。

百发百中打得赢,百战百胜强中强。倚天剑、能劈波斩浪,射天狼!

引 子

——“中国人自己的”,自己的梦要靠自己去描绘,自己的梦要靠自己去实现,这是航天人对“中国梦”的独特诠释。

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

“战斧”巡航导弹首次亮相:超低空飞行、隐身突防、“点穴式”精确打击、千里奔袭,斩首破敌……一时间,震惊全球!

“我们也要有自己的巡航导弹!”

但是,搞巡航弹,谈何容易?!

强大的人力、物力需求,巨大的技术落差。这对当时的中国来讲,简直是白日梦!

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坚决表态:“这种导弹我们一定要搞。”随即,一支由中国航天科工三院为牵头研制单位的“国家队”悄然集结,巡航导弹研制大门紧急开启。

“只要国家需要,我们就是拼了命也要上!”巡航导弹武器系统总设计师刘永才院士带着他的团队义无反顾地踏上了逐梦之旅……

十几年后的天安门广场上,身披迷彩战衣的陆基巡航导弹惊艳亮相,中国一举成为继美、俄之后拥有自己的巡航导弹的国家,令世界震惊。

跟每一位经历过那段难忘岁月的人一样,坐在阅兵观礼台上的刘永才心潮翻涌。这一刻已期待太久,“中国人自己的”!这简单的六个字,他们追逐了太久;从无到有,中国巡航导弹武器研制的蓝图,他们描绘了太久……

绘 梦

——“中国也要有自己的巡航弹!”承载着航天人“放飞神剑,收获和平”的强军梦,他们启航了。

早在上世纪70年代,随着美苏着手研制巡航导弹,中国航天人就已开始了对相关前沿技术的跟踪和研究,巡航梦已在心中悄然孕育。

“中国也要有自己的巡航导弹”,这无疑是一声嘹亮的集结号,国家需求与三院型号发展高度契合,这一号令让航天人心中的巡航梦瞬间点燃,吹散了众多的质疑!

盛夏的北京,中国巡航导弹研制思路逐渐清晰。

说干就干!干就要干成、干好!

三院借鉴飞航导弹研制的经验,大胆创新,科学预测未来武器装备发展趋势,以卡脖子的关键技术为突破口,提出了一套瞄准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的预研方案。

全新的型号,技术新、难度大,可继承的太少,可借鉴的更少,只剩下自主创新一条路!由于技术封锁,一切都要从头开始。三院组建了一支数百人的研制团队,其中30岁左右的年轻人就占了三分之二,经验奇缺。新的技术,新的队伍,搞怎样的巡航导弹?怎样搞成自己的巡航导弹?仅靠三院的力量太过单薄,必须全国大协作,成立国家队。

一支由航空、航天、航海、电子、测绘、遥感、材料、光学等多个领域的近百家单位、数十所大专院校共同参与的研制团队迅速组建。按照钱学森系统工程理论及方法,由三院牵头,其余单位分工协作,向着同一个目标联合攻关、共同进发!

于是,一场全国大协作展开了。总体联合论证组、专题攻关组、核心专业研究师队伍纷纷成立,通过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模式,加强巡航导弹预先研究。

“巡航导弹研制初期最大的两座大山,一个是发动机,另一个是惯导”,时任惯性系统杜总回忆。

先有“机”后有“弹”是巡航导弹研制的基本要求,这里的“机”是指某小型发动机。时任发动机分系统研究所负责人的老张说:“这些关键技术只能靠自己,要搞巡航导弹,我们就必须尽一切努力把这块硬骨头给啃下来。”

可这又谈何容易!

要知道,早些年在论证这种发动机时,国内有关部门已经给出过明确的结论:花10个亿,搞10年也不敢保证一定能搞成。

航天人说:我们就要啃硬骨头,狠下心来,一定要搞成!

应研制需要,发动机研究所专门成立了该型发动机总体研究室。没有过多经验借鉴,单纯依赖外界专家行不通,他们就狠下心来“自己解决难题”。面对极有限的外文参考资料,刚刚参加工作的新人,捧起字典从语言开始学。

发动机都是“试”出来的,在技术攻关的同时,试验台也迅速筹建起来。经过不断分析、试验,萌发了大量“基于科学试验验证后的创新”,多项关键指标先后被攻克,突破了一系列技术难题,我国一跃成为了世界上迄今为止第三个拥有这种发动机的国家,为研制巡航导弹扫清了关键障碍。

惯导系统研制也是一路坎坷。

当时的惯导技术水平远远不能满足研制需要,要在短时间内拿出产品,绘制图纸是第一步。今天的计算机绘图软件已经足够强大,然而,面对当时的数量奇缺的“286”电脑,研究室罗主任选择了手绘的方式完成图纸绘制。正是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第一套原理样机很快就诞生了。

设计师小徐回忆,最忙的时候,大家在实验室里连续奋战4个通宵,实在累了困了就躺在冰冷硌人的实验桌上睡一会儿。后来,为了应对经常性的通宵奋战,就买了一张折叠式行军床。从此,行军床就成为了研制队伍中的一件“标准设备”,这个传统一直保持到现在。

此后,惯导系统研制工作一鼓作气,解决了世界性技术难题,使我国巡航导弹用惯导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与此同时,总体和分系统多项关键技术攻关相继突破,一次次成功让理想与现实间的差距越来越小。

中国的巡航梦,鸣响了汽笛。

筑 梦

——构筑巡航梦,不惟有心愿,更要有钢筋铁骨,刘永才用切除了四分之三的胃,数万科技人员用多年的辛勤付出,就是要换来70%的新技术。啃硬骨头的人比骨头更硬!

航天型号研制有一个规律,新技术不要超过30%,否则,研制风险会大幅增加,研制压力会难以承受,成功几率会大幅缩小。

巡航导弹却让这一规律完成了一次华丽的逆转——超过70%的创新!

与当年研制成功“两弹一星”一样,要有“中国人自己的”,航天人争的就是这口气!

要想跻身世界前列,掌握核心技术,必须自主创新。而在当时,70%的新技术对于年轻的团队来说,几乎是没有任何基础,一切从零开始。

创新总是伴随着艰难和痛苦。

研制团队按照“先学楷书,再学草书”的总体思路:按部就班沉下心来吃透可借鉴的技术,再走新路。

尽管困难重重,研制团队没有一丝松懈,在老前辈的带领下,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干劲十足。

某核心技术攻关之初,团队下决心要为中国人争口气。不靠“洋拐棍”,要自力更生,可这谈何容易。

方案技术负责人老汪忙起工作来几乎“不要命”。一次车祸他被撞伤住进医院,手术后躺在病床上,仍惦记新设备的研制和调试。腿伤尚未痊愈,便一瘸一拐地上班了。连续超负荷工作让他的身体极度虚弱,累得晕倒在办公室。再次住院时, 恨自己的身体不争气,他急得直掉眼泪……终于,仅花费不到国外报价5%的经费,就全面掌握了该项技术。

研制攻关夜以继日,与此同时,紧张的国际形势让研发工作再次“提速”。

1999年,正值型号研制关键时期。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悍然轰炸了我驻南联盟大使馆!

消息传来,举国愤慨。危难时刻浓浓的爱国情感使整个研制团队义愤填膺!爱国心和危机感再次警醒大家:要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尽早拿出一招制敌,好用、管用的武器!

也许是愤怒聚集成体内巨大的能量,也许是太需要一次成功了,那一天,试验台上,发动机第一次寿命考核试验进行得异常顺利,研制工作迈出了一大步。

为了突破多项关键技术,这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队伍开始了“近乎疯狂”的攻关,冒严寒、历酷暑,千里关山飞度,漠北南疆纵横。

这期间,他们进行了大量的地面科学试验,攻克了几十项关键技术和短线,各系统性能有了质的飞跃。

超级颠簸、巨大噪音、刺鼻的燃油气味……在一次次的机载试验中,队员们逐渐摸清了登机“标准配备”:背包+塑料桶。背包用来装操作的设备,桶用来装体内“贡献”出的“多余物”——试验时飞机摇晃得厉害,人的五脏六腑都会跟着晃动起来。通常,一个试验下来,每个人都会吐5~6次,有人甚至把胆汁都吐出来了。某系统机载试验队技术组王组长对此印象最为深刻。他说,到最后,实在挺不住,技术人员干脆躺在机内甲板上读数据。

为了保证低温考核效能,某系统带飞试验在北方某城市冬季最冷的时候进行。那里,白天气温几乎都到了零下30度,虽然大家都裹得严严实实,但很多人的耳朵还是被冻伤了。晚上,为防止飞机部件被冻坏,没有飞机牵引车,重达十余吨的试验飞机只能靠三十几个人推进库里。昏暗的天空,大雪纷飞的机场,年近60岁的总师跟队员一起,举步维艰地推着飞机前行,那一幕近乎“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悲壮,至今令人记忆犹新。

在各系统研制紧锣密鼓进行的同时,总装厂几十年的技术积累和管理模式也面临着巨大挑战。按照巡航导弹研制生产全新的设计理念,大量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横亘在大家面前,这给当时设备条件还十分简陋的老厂提出了全新课题。

国防大学培训班学员来总装厂参观后,留下了一句“你这里不像搞导弹的,倒像是修自行车的”。后来,军方人员也坦言,当时的条件简直是一个乡镇企业的状态。很难想象,这样的工厂能造出国家急需的先进武器?

“当时,几乎每往前走一步都是槛,但是通过巡航弹的研制生产,我们建立起了新的技术和管理体系。” 时任总装厂技术处长的小邹深有感触地说。

即使经历痛苦的管理调整与结构升级,能够赶上难得的发展机遇大干一场还是让每一个总装人为之振奋。那年冬天异常寒冷,凌晨3点多,总装厂小李和设计员小齐一起走出总装分厂的大门时,刺骨的冷风夹着鹅毛大雪扑面而来,大地一片银光,两人推着自行车并肩而行。“只有完成了一天工作后的那种轻松与自豪,这情形和感觉至今都使我记忆犹新。”小李说,这也让他们忘记了冬夜的寒冷和路途的漫长。

在某项技术攻关机载带飞试验中,技术负责人冯总腿上长了脂肪瘤,术后第三天就一步一拐地上了飞机……“从没见过你们这样拼的人,不愧是干航天的。”看到这一幕,当时的机场负责人说道。

研制团队“领头雁”刘永才,胃部曾经做过四分之三的切除手术,后又因吻合口溃疡,多次出血。在一次试验时胃部再次出血,生命垂危,军方用直升机火速把他送回北京抢救。从鬼门关上转了一圈的刘永才,又忘记了医生的嘱托,一心扑在工作上。型号研制期间,曾连续三次在换季时,消化道出血。但是为了心中的梦想,他依然废寝忘食地领着大家拼命干。一次在试验场,他随试验基地和部队领导去看望驻守戈壁深处的参试部队。路上不幸遇到翻车,他右锁骨和两根肋骨骨折。大家都希望他能够回京好好养伤,可他坚决不同意。最后,硬是裹着纱布、扎着绷带坚持工作到试验任务结束。

伴随着创新的苦楚与煎熬,巡航团队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硬骨头”,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难关。在困难面前,他们从没有退缩过,而是选择了更加努力地攀登。

惊 梦

——中国真能搞出自己的巡航导弹吗?试验初期频频失利的阴影,不断考问着年轻的研发团队。我们期盼着梦想早日照进现实,可那一缕阳光究竟在哪里?

随着一声长鸣,承载着巡航团队希望的专列驶离了站台,驶向某试验基地。在中央领导和军方首长的高度关注中,巡航导弹的试验弹进场了。

当专列缓缓停靠在站台的时候,震天的锣鼓响彻云霄,迎接的队伍蜿蜒数百米,战士们忘我地舞动,满怀着对国家尖端武器的憧憬,期盼之情溢于脸上。

全体试验队员平生第一次经历这样隆重的欢迎礼遇,脚步都迈不开了。

可这兴奋劲儿持续了没几天——在大家的期盼中,试验准备却连连遭遇挫折。

几经周折终于完成了导弹的所有测试,万事俱备只差导弹装箱之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却发生了:导弹竟然装不进发射箱。

教训深刻。经过彻夜奋战,研制人员终于找出了原因。最后将导弹装进了发射箱。此时已经进场3个多月了。

飞行试验的日子到了。

第一发,检验达到了预期目标。

第二发,导弹起飞,一切正常。可是时间到了,却没有看见助推器分离,大家的心里不禁涌上了一丝寒意。就在这时,远处突然发出“嘭”的一声巨响,空中升起了黑色的烟云……

最终,试验交出了并不圆满的答卷。虽然试验达到了预定的目标,但先后出现的故障,与大家期望的圆满成功落差太大,酸楚一阵阵涌上人们的心头。时任型号副总师老周说:“我们当时面临的压力真可以说是乌云压城。”

那一年,团队成员度过了一个难忘而苦涩的春节。

基地的各种议论让每一个试验队员的心里都如同压上了一块巨石,几乎抬不起头来。

“进场半年,没成一发,他们行吗?”

“这么大的一个型号,搞成这个样子,是要负法律责任的!”

……

作为型号总师,刘永才面临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压力——那是来自国家的压力,国家迫切需要巡航导弹,所以期望值才会那么高,但结果却如此不尽人意。每次谈到这里,老人都潸然泪下。“就算撤了我的职,我也要拼了命去搞巡航弹!”他说。

利害面前,他没有考虑太多个人的得失,而是苦苦找寻试验失利的原因。

研制时间太短了,有些时候为了赶进度,不免仓促。队伍太年轻了,其中一大半都是年轻人,经验相当不足。还有,管理亟待提升,这从试验队一进场就一步一坎,好不容易才过了基地“宇航级”严格管理的关,可见一斑。

科学面前来不得半点马虎,任何小概率的问题都不能放过,这几发弹暴露的问题就是最好的例子。科学的问题还要用科学的态度和手段去解决。刘永才说:“科学的问题,你糊弄它,它可不糊弄你,你没做到位,它迟早要找你麻烦。”

因为助推器没有分离,50多岁的电气系统主任设计师老许抱着捡回来的设备残骸老泪纵横,当即立下了一天不解决问题就一天不剃胡子的誓言。

时任某技术负责人的小李对于导弹没有执行既定指令,说了一句令在场的人终生难忘的话:“这件事的教训,我记一辈子!”

还有更多的人将泪水和誓言悄悄地藏在心底:一定要打场翻身仗!

问题这么多,看来整顿势在必行。

就在队伍从试验场回来不久,一次重要的会议在北京郊区举行。会上,按照军方跨越一个研制阶段的决定,研制人员调整了后续研制工作的思路,并对后续的任务计划做出明确的责任认定。

“那可是巡航导弹研制历程中的‘遵义会议’。”总师老胡后来不止一次地提到这个重要的会议。

从此,试验队在当时的三院院长高红卫、总指挥曹建国和总师刘永才的带领下,从彻底吃透技术和苦练管理硬功夫入手,开始了一年多的艰难“整改”。

追 梦

——中国一定会有自己的巡航弹!困顿中,这坚定信念,激励着整个团队执着向前,一路追赶飞跑的梦想,一棵“成功树”正在所有巡航弹研制人员的内心深处悄然长成……

“活着干,死了算。”是刘永才的口头禅。那时,他顶着巨大的压力,带领大家没日没夜地干。他说:“虽然遭遇了挫折,但是我们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研制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后面的目标也很明确,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要低着头、弯着腰,卧薪尝胆、埋头苦干。”于是,他们基本上没有了周末,连春节也只休息了两天。当时负责巡航导弹研制的型号部门,每天下班都是深夜两三点钟。院型号处张处长说,大家都憋着一股劲,就是要把巡航导弹干出来!

 “归零的时候只要遇到问题,随时随地开技术协调会:试验台、露天外场、操作台边,大家围蹲成个圈,摊开图纸就讨论半天,这样的圆圈会不知开了多少次。”时任发动机型号调度人员这样回忆。

就在这时,型号处小吴的女朋友为他办好了出国手续。但型号正处在艰难时期,他已经付出了太多太多,舍不得离开……刘永才介绍说,最终小吴作出了一个痛苦的抉择:选择巡航导弹,放弃爱情。

随着整顿工作的深入,硬件的问题越来越少了,但软件的质量控制问题渐渐浮出水面。总指挥曹建国委托老胡,一定要让弹上所有软件都合乎技术要求,巡航导弹要有一流的神经系统。

于是,软件代码走查的工作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2002年元宵节刚过,老胡将软件设计人员、系统设计人员、总体人员、分系统人员、测评人员及外请专家聚集在一起,把一个招待所顶层包下来,对所有软件逐行分析。

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把弹上所有软件逐行逐字都过了一遍,每天都能发现数十个问题,每天都要进行软件的讲评,一共找出了几百个问题。之后,他们又加班加点,同步修改完善和确认,并进行了测试和检验。

这是一次彻底的检查,从此,在巡航弹的后续研制中,再也没有发生过因为软件的问题而影响飞行试验的情况。

2003年春天,“非典”来袭,一时间白色恐怖令人紧张地喘不过气来,研制人员面临着生死考验,但是型号研制的脚步并未因此停止。试验前,大家都对自己进行严格消毒,戴上口罩,每人间隔3米以上开展协调。

“当时北京是重灾区。京外某所的人为了配合研究工作,连夜开车进京,大路不让走,只能走小路。白天处理完产品后,又连夜返回西安,随后进行隔离。现在想起来,心中还是不免升起无限的敬意。”时任某技术负责人小刘说。

其实,“整顿”期间,考验的不仅仅是技术,他们在管理上也经历了一次“涅槃”。

第一次进场时,部队的“宇航级”管理让大家受到了强烈震撼,深刻认识到自身的差距。在院长高红卫的带领下,研制团队下决心要练好基础管理这个“硬功夫”,不轻易放弃任何一个问题,穷尽所有办法,“打破砂锅问到底”。

一次振动试验时出现紧固件脱落,有多余物。这个问题引起了高红卫的警觉,他要求举一反三,对全弹进行一次查找多余物的“系统体检”:对所有紧固件、哪怕是螺钉、螺母进行一次全面筛查。在以后的研制中,几乎没有出现过类似的问题。也是从这一次开始,研制人员在生产过程中关口前移,将多余物检查写在了型号研制质量体系文件中。

“不能带着问题上天”。为了保证地面和飞行试验的真实、充分、有效,型号两总独创性地提出“天地一致性”分析,即真实性、覆盖性分析。通过分析,对各个环节是否通过了试验验证、条件是否真实、试验是否充分、状态是否到位等方面都要心中有数。对试验未能覆盖的环节,也要以现有试验数据展开深入的风险性分析,采取针对性措施来规避。此项工作贯穿于后续型号研制的全过程,对飞行试验的成功至关重要。

与此同时,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方法相继出台:

首次系统地试行软件工程化管理,规范软件研制程序,显著提高了软件产品的设计水平;首次系统地采用可靠性工程管理方法,有效提高了产品的质量与可靠性;采取集中办公、现场办公、专题协调会等形式,及时高效处理技术问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结合型号特点,团队逆向思维,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次成功技术保障分析”的思想与工作方法,被形象地称为“成功树”。

在“成功树”提出前,型号试验更多使用“故障树”分析法,试验失利后顺着枝干反推原因,查出“元凶”,复现故障后再加以改进。这种方法如同高考时的“复读”,往往会付出更多的成本。

这棵“成功树”就是以“一次成功”为顶事件,对导弹设计生产试验全过程的每个流程、环节、影响因素及控制因素等进行深入分析,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确保飞行试验过程中系统、分系统、设备成件的每一级产品,在每一个工作流程、环节,都工作正常、可靠,达到飞行试验“一次成功”的目的。“成功树”减少了研制过程中的反复,缩短了研制周期,节省了大量时间及研制经费。

如今,这棵“成功树”已在整个航天型号研制中扎根。刘永才后来多次提到,整顿期间形成的一系列管理“经典之作”,拉开了精细化、系统化管理的大幕。

在技术和管理这“两驾马车”的驱动下,研制工作快速推进。

那年暮春时节,试验团队再次集结,奔赴前线。

在去试验场的列车上,总指挥曹建国对身边的人说,火车怎么开得这么慢,你们跟司机说说让火车开快些吧。而按捺不住激动心情的刘永才则面对戈壁大漠,豪迈地呼喊:“我们又回来了!”

车上的每个人都在心里默默较劲:我们一定要打好 “翻身仗”,拿出国家的“争气弹”! 

圆 梦

——巡航梦,强军梦,航天梦,中国梦……大漠捷报传四海,长河喜讯催人醉。“成功树”结出的果实是一个句号,更是一个叹号!

盛夏的戈壁滩上,近40度的高温,这熟悉的炙烤让大家又爱又恨。

即便如此,准备工作仍有条不紊地进行。近两年的整顿让整个团队脱胎换骨,“导弹不发射、按钮不按下、复查不停止。甚至在试验前几秒,复查工作还在进行。”这样的管理要求被沿用至今。

早上8点整,指挥大厅里传出了指挥员清晰的指令:试验进入“零点”计时,“10、9、8、7、6、5、4、3、2、1,点火!”

只见导弹拖着一股桔红色的火焰,呼啸着飞出了发射筒,钻到了云层里。

指挥大厅一片寂静,似乎每个人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脏“砰砰”在跳动。

“遥测跟踪正常……第一阶段飞行正常……第二阶段飞行正常……”

热烈的掌声伴随着每一次播报,不停在指挥大厅响起。

导弹沿预定航迹飞行了一圈又一圈,转过一弯又一弯,掌声一次又一次响起……

终于,大厅里传出了指挥员激动而又果断的声音:“成功!”飞行距离大大超出指标,试验圆满成功!

指令出,箭离弦;蛟龙舞,腾烈焰。中靶心、喜泪遮蔽双眼!

顿时,整个试验基地沸腾了!人们激动地欢呼着,雀跃着,相互拥抱,泪流满面……

当时,这发 “爱国弹”创造了中国导弹武器发展史上的多个之最,中国巡航导弹的研制取得了重大突破。

庆功宴上,因胃病早已滴酒不沾的刘永才毫不犹豫地端起了酒杯,望着多年来与自己埋头苦干的战友,满脸通红,嘴唇颤抖,激动的泪水在眼镜后面打转,“咱们这几年的辛苦没有白费……”一句话没说完,就哽咽着再也接不下去。

这是辛酸的眼泪,是喜悦的眼泪,是成功的眼泪,也是希望的眼泪。刘永才和他的团队在泪光中收获喜悦和胜利。

喜极而泣的时候,一路走来的艰辛如电影片断在每个人的眼前一幕幕、一段段不停地跳跃、闪现……

大家还记得,累倒在外协路上的发动机设计师刘滨生,连和家人同事说一声“再见”的机会都没有,便将责任和忠诚化作了永恒。

记得亲历全部试验场飞行试验的发射车主任设计师小汪,36岁生日那天,为确保发射,爬上高高的发射箱取导线,设备箱口的棱边在他的胸前划出道道血痕。

记得“非典”时期。因来自北京,试验队员在饭菜刚刚端上来便被老板“请走”的狼狈经历;记得在连夜赶赴带飞试验机场时,有个刚出生的小航天便有了“小岭子”的珍贵乳名;还记得在那寒冷的海滨,一夜攻关后在车轮上迎来的新年钟声……

“庆功宴结束后,我看见我们的总师泪流满面,我们的副总师泪流满面,我们的主任设计师泪流满面……”研发队员在日记中写下了这一幕。

“那天晚上大家太兴奋了,好多人都流出了热泪,互相拥抱,互相祝贺,大家高兴得把基地的酒全都喝光了。我搞了一辈子导弹,参加过那么多型号试验,这一次是我最激动、最难忘的。”已经退休6年的老刘感慨地说。

这是我军武器装备建设的重大成果和重要里程碑。

“这次成功,一扫军工行业的阴云。”时任总装备部部长回忆道。

“我毫不怀疑,我们很快就会有我们自己的巡航导弹”。时任军委副主席的高兴地评价道。

之后的日子里,巡航导弹研制团队高歌猛进,取得了最后考核试验的圆满成功。研制出了中国的巡航导弹,使我国一举成为继美、俄之后自主研制、生产和装备巡航导弹的国家。

今天,一个强大的巡航导弹家族正在形成。在成功研制出陆基巡航导弹之后,中国航天科工三院经历了一次“凤凰涅槃”:在技术创新、管理提升和整体建设上实现了大幅跨越式发展,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国家大型号研制模式,成为培育中国巡航导弹的摇篮。当前,正在全力以赴打造“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纵横海天、叱咤寰宇的强大巡航导弹家族,以其雷霆万钧蹈海凌霄之势,捍卫国家陆海空天整体安全,为华夏复兴再筑一道新的万里长城。

通过巡航导弹的研制,这辆巡航技术“火车头”直接带动了导弹总体、飞行力学与控制、精确制导等多个专业快速发展。首次使用大量新技术,引领光电探测、结构材料、微处理计算机等基础科学和工业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中国制造的整体水平。

美国航空航天局前局长迈克尔·格里芬曾说:“最让人羡慕的不是中国航天取得的成就,而是现在的领军和主导中国航天的这些人太年轻了,他们会创造出更骄人的成绩。”

据不完全统计,从这个优秀的团队里,走出了1位中国工程院院士、5位国家重点型号总设计师、16位副总设计师。而且,团队的平均年龄才40出头,最小的都到了 “90后”。这个巡航团队成为既出成果又出人才的典范,并投射出了整个团队的精神底色:爱国,求实,创新,奉献。

2009年10月1日,中国的巡航导弹方队庄严地经过雄伟的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世人惊叹中国有了一招制敌的精确打击武器。

2013年1月18日,巡航弹研制团队荣获首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被树为国家级的先进典型,这也是全国企业界唯一的获奖团队。

今天,我国的巡航导弹不断增加着新成员,充实着大家族。每次试验时,它们如同金梭、银梭一般,穿行于华夏大地壮丽河山之间,编织着强军梦,支撑着中国梦,呵护着每个华夏儿女筑梦、追梦、圆梦……

作者:刘一丹、刘铭、刘华英,此文荣获2017年“国企好故事”报告文学征文比赛一等奖)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来源/中国航天科工 中国航天科工三院

编辑/陈熙

院庆58周年|纸短情长,想把“我”讲给你听

100张照片带你回味运动会的精彩瞬间

奋进飞航·靶场连线|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好的我们

院庆58周年|飞航健儿运动赛场逞英豪 第十二届职工田径运动会精彩落幕

官宣 | 国庆70周年大阅兵,装备方队有这些!

点“在看”

为飞航人打call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