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不住大学生的城市榜
欢迎点击上方文琳资讯 关注!
开学日来临之际,大学生们又即将要告别家乡,返城上学。而其中,预计有820万的2018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会在4个月后的毕业季再一次面临“人口迁徙”。
当他们选择以后发展轨迹的时候,城市与城市之间实力的角逐也进入了白热化,一场留不住与带不走的角力就此展开。
怪不得人人逃离又逃回北上广,一线城市凭借优秀的区位条件、更高更远的平台、不可限量的前景,即使一再收紧引才指标,毕业生依然趋之若鹜。
而有些城市呢?无论如何对毕业生示好,姿态一再低到尘埃里,也难逃人去楼空的无奈,仿佛天然就是要“为他人作嫁衣裳”。
武 汉
武汉虽然拥有全世界最多的大学生,但毕业后选择留在本省的只有不足五成 图/视觉中国
“我们拥有全世界最多的高校学生。”这是武汉官员在招商接待和城市推介中,最喜欢提及的一句话。武汉有大学之城之称,坐拥89所高校,95家科研院所,是全国三大智力资源密集区之一。
130万在校大学生,大学生人数世界第一,桃李满天下的另一个意思是,庞大的毕业生输出数量没有多少转化为建设武汉的人才。同为教育大市的广州和杭州,毕业生留在本省的比例分别高达85%和80%(2015年),而武汉同比不足五成。
在五大热门跨省就业迁移路线中(武汉—深圳,武汉—北京,长沙—深圳,武汉—广州,哈尔滨—北京),武汉当之无愧为最大的人才输出方与供应商,无私地为其他城市的建设培养大学生。
去年,武汉精神抖擞地喊出“五年内留住100万大学生”口号,措施也立马跟上:聘请雷军等企业家为“招才顾问”;毕业3年内凭毕业证即可申请为常住人口;只要签订就业合同,缴纳社保,即可落户。
但武汉还是受伤了。安家费的多寡不是其留不住人的根本问题。“生产型非创新型”的产业结构无法保证毕业生的岗位与需求,才是痛点。同时,糟糕的城市规划、忽冷忽热的气候、不够友好的汉骂,也使不少毕业生望而却步。
长 沙
长沙高校专业于工科见长,而这些专业在长沙拿得出手的企业并不多 图/视觉中国
长沙的生存条件看起来就比邻省省会武汉好很多:更宜人的气候,更休闲的城市文化,更璀璨的娱乐产业……绝对是“安居”的好城市,但谈到“乐业”,留在长沙意味着没什么选择空间。
虽说长沙高校教育有声有色,但在长沙高校中,如中南大学、湖南大学以传统的工科行业为主,王牌专业为机械、土木、自动化等。然而,这些专业在长沙拿得出手的企业并不多,人才不外流才怪。
对此,长沙政府开出药方,给出了全国最低的落户门槛,希望以此广纳人才:只要具有专科以上学历,首套房不受户籍、个税和社保缴存的限制,另外还对毕业生提供租房补贴和购房补贴,希望更多的毕业生留在这座充满“乐活”精神的城市。
然而这些都治标不治本。尽管有芒果台为长沙的娱乐产业代言,使得长沙在该领域位列全国前三,但据智联招聘调查显示,毕业生期望就业的三大行业依次为,互联网、汽车制造、金融。
这三个行业长沙就差得远了。就互联网行业来说,截至2017年,北京互联网公司的数量是1620,而长沙该项数据不足千,别说和帝都魔都比,和邻省武汉比都差上一截。
天 津
天津极度缺乏创新,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转型得也慢 图/视觉中国
天津近几年被连续唱衰,因为它的衰退是有目共睹的。
首先,天津极度缺乏创新,坊间戏言“青岛是创新的沙漠,天津是创新的坟墓”。其实安心走工业城市路线无可厚非,例如苏州的工业园区,同样是工业重地,在发展工业过程当中,转型特别快,抛去低端制造业,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加之长三角的区域福利,所以GDP飞速上涨。
但天津的气氛大为不同,抱着传统工业不放手,因循守旧得城市的发展快不起来,被其他城市弯道超越实在不足为奇。
与此同时,天津作为直辖市城市的光环,一直被近在咫尺的首都北京掩盖。帝都的就业、创业环境优厚了不止一个数量级。在二线城市都加入到争夺人才混战的今天,天津似乎永远慢了一拍,不仅在高校生源抢夺时,失去了往日的竞争力,本身越发贫瘠的资源,也早已稳不住本地培养出来的生源人才。
南 京
南京官方制定的支柱行业不停变化,至今没有发展出一个拳头产业 图/视觉中国
六朝古都这个省会老大当得有点寒酸,以至于经常被调侃为安徽省会。在富庶的苏南地区,南京太尴尬了。这座城市的工业没有苏州发达,新型产业被崛起的杭州远远甩在身后,而愿意先跨一步的人才,更想去上海拼搏。
网友有言:“南京挤但是粗鲁,苏州挤但是温柔,上海挤但是自由。”可见大家不是怕挤,而是怕挤在南京。因此,拥有南京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的南京,也留不住人了。
其实,无论是讨论高校的绝对数量,还是985/211名校的数量,南京都算得上教育大户,制约南京吸引人才的因素,除了长三角劲敌无数,还有住房问题、子女教育问题,缺乏高薪岗位与新经济载体问题等。
南京曾在90年代提出要打造成为国际化大都市,但官方制定的支柱行业不停摇摆变化:石化、电子、汽车、房地产、软件、旅游、会展、金融……什么都来点,所以至今什么拳头产业都没有发展出来。再对比隔壁近年高歌猛进的苏杭,实在是相形见绌了。
沈 阳
东北的经济结构正在恶化 图/视觉中国
沈阳的困境是东三省的困境。
在东北许多地方,找工作的核心不是能力,而是靠关系,东北人曾深受体制影响,讲究面子,讲求人情关系,在各地铆足劲飞速发展的今天,“熟人社会”模式的东北时钟都停摆在上个世纪。
东北经济结构恶化,没法给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和更好的生活。曾经的东三省工业基地的风采不再。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东北三省每年净流出180万人口,同时儿童和青壮年人口占比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统计称,辽宁有四成学生流向北上广,其中大连理工大学有36%的毕业生到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就业,大连海事大学则有38%的毕业生外流。(数据来源:标准排名(中国)研究院)
当老一辈还停留在“进大国企,端铁饭碗”思维上,东北能为年轻人提供的岗位实在少之又少,这片“希望的田野”不再充满希望。年轻人假如不在市政或油田从业,几乎没有立锥之地,这时候出走东南,沿海的自由之风对于初出茅庐的应届毕业生来说,才是理想的助燃剂。
厦 门
厦门,吸引的是游客,留不住的是年轻人 图/视觉中国
厦门的顶尖高校与上述地区相比并不多,但有一项数据触目惊心,厦门16—35岁年轻人口流出率为37.26%,成为二线城市中年轻人口流出率最高的城市。
一来是经济体量受地理条件的影响,长期受限。二来是如脱缰野马般的房价让人觉得魔幻而高不可攀,尽管政府在调控,但还是以远超普通人承受能力的势头上涨,去年至今已连续22个月稳居全国第四,房价是月薪的5倍之多,年轻人望房兴叹,如果高房价继续持续下去,毋庸置疑,厦门将留不住年轻人,变成一个养老城市。
都说厦门宜居,这可能是Zakka风爱好者的单方面意淫,是剥离了当地高房价、高物价、低工资等一切外部条件后的真空状态,在现实状况下通常令人窒息。
西 安
西安曾经有个slogan:“中国西安,西部最佳” 图/视觉中国
西北经济发展天生瘸腿,西安这城,即便其GDP已为西北其他四省省会之和,数据仍然不到成都或武汉的二分之一,二线城市区位优势的比拼,高下立见。
上海大学生人数甚至不及西安,但是城市本身的经济实力推动本地区高校的发展,这点从上海交通大学步步崛起和西安交通大学式微的强烈对比中可见一斑。
西安曾经有个slogan——“中国西安,西部最佳”,自从被成都和重庆超越后,这句口号就偃旗息鼓、不了了之,再也没有人提起。网友戏言,“只要西安餐馆不提供纸巾与消毒柜,只要的士司机还在拒载和拼车,这座城市便毫无希望。”
尽管拥有不少新项目或政策倾斜:丝绸之路项目的上马,曲江国家级文化新区、国家级新区咸新区的开发,经开区,港务区,浐灞经济区……但一座城市连良好的安居环境都提供不了,谈什么乐业呢?
郑 州
一线消费,五线服务 图/视觉中国
郑州荣升了国家中心城市后,发展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偌大的河南人口泱泱,但拿得出手的高校寥寥,在全省进入“双一流”队伍的两所高校中,河南大学不在省会,只有郑州大学确实在郑州。
河南省的地理位置,受多个区域经济中心辐射,西安对豫西,武汉对豫南,北京对豫北,长三角对豫东。想要稳若金汤地让人才在这块不上不下的中原地区上卖命,难。
因为朝令夕改的城市规划,当地人编好了顺口溜:“郑州郑州,天天挖沟,一天不挖,不叫郑州。”曾经的绿城郑州,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还获赠“全球第一堵”的“美名”。在这样惨烈的生活就业条件下,郑州一鼓作气在2016年猛涨一波房价,达成一线消费,五线服务的成就。
本身在招生引才上便不具备优势,遑论把已经纳入麾下的学子留下,也就别再问人才为何避之不及了。
杨 凌
位于杨凌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图/网易
走出陕西,可能没有多少人知道杨凌。这个城市的知名度,多少仰仗了当地一所“非著名”的低调985高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更令人叹息的是,西农虽然挺进了“双一流”的建设队伍,可是作为老牌“国家队”成员,这次被放在了B类批次。
杨凌行政划归之混乱也是一言难尽:杨陵区本身是副省级,但它隶属咸阳,区号与西安相同,电视广播挂靠宝鸡市。与其说杨凌是个城市,毋宁说它是“很大的大学城”,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而建立起来的杨凌农业示范区,从而沿渭河迤逦衍生出的“城市”,可以说是无根之水无本之木,它缺少作为城市的根基,而是政策高楼累土般堆砌出来的。
“一路公交走遍全城。”
“挂着高新农业城市名的农村。”
“西农有多大,杨凌就有多大。”
杨凌或许适合科研,或许也只适合科研。
成 都
成都,昔日的“第四城”? 图/网易
“北上广”早已被追加成“北上广深”,而且后来者大有赶超广州的意思。而曾经的“第四城”有力竞争者成都,则似乎退出了舞台。
抱着天府之国的美誉巴适多年的成都,虽然迄今仍是西部省会里风头最劲的一个,但对东南沿海地区人才的吸引力明显不足,目前能吸引到的人才,大多是川渝本土或西部人士,而这主要得益于他们本身对西部环境与文化的认同感。
幸好,成都并没有太后知后觉,在其他城市争先恐后发布人才新政时,成都没有被自己固有的优越感蒙蔽,而是适时推出了“成都产业新政50条”: 本科及以上人才可凭毕业证落户,为紧缺人才提供公寓,为顶尖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最高可达1亿元的综合资助,提供青年人才驿站让应往届本科生来蓉应聘免费住7天等。致力于让“蓉漂”成为时尚。
我们总是说:“少不入川,老不出蜀。”如果有一天,赵雷唱的《成都》里“带不走”的那个“你”真的可以指代那些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当他们真的能回到成都、留在成都时,让人感到为难的“挣扎的自由”便不存在了。
——————
事实上,将上文所提到的城市换成合肥、成都等,都可以问同样一个问题:“你拿什么吸引人才?”
《中国青年报》针对2000名刚毕业或未毕业的大学生做了一份调查,在选择就业城市时,大学生最看重的因素是薪资水平(64.3%)、发展空间(59.3%)和城市大小(43.9%)。对于多个二线城市陆续发布的“抢人政策”,44.8%的人认为很一般。
城市里人来人往 图 / pexels
与一线城市争夺人才,这是所有二线城市共同面对的问题,并非以上任何一个城市独有的问题。对于有志向的学子而言,他们真正在意的是发展潜力,而不是竞争压力和生存成本。
就像专栏作家何三畏在《北京,难以离开》一文中写到的:“尽管北京并非不存在不公,但在这里,你随时可以感觉到健康、向上的市场力量——按价论市,给有能力的人提供就业机会,让勤奋的人得到更多的报酬。房子、空气、户口也许让你的生活异常艰辛,但作为一个平民子弟,你无法忽视,在这个城市里打拼,你的前景将更加公平和光明。”
文琳编辑
免责声明:转载内容仅供读者参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若文章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添加 wenlin-swl 微信联系删除。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公众号 wenlin-zx:文琳资讯
文琳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