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智慧
作 者:张肇麟 翰澜书院创始人、正和岛·翰澜大匠塾首席导师
图 片:IC photo
来 源:翰澜书院(ID:HanLan_Academy)
今天是邓小平诞辰115周年。借十几年前的文字,再道一声:小平,你好!
没有哪一个国家的领导人面对剧烈变革,能够拥有中国领导人这样的胸襟、气度和冷静。
邓小平主导的对毛泽东的历史评价完全不同于赫鲁晓夫,他冷静、科学、深谋远虑。
他发动振兴中华的变革,建基于全民对国家荣誉与民族尊严的热情而非对过去错误的仇恨和报复。
他领导的变革似乎从一开始就平静似水、顺理成章,完全没有戈尔巴乔夫的煽情和意识形态主导。
他个人没有权力意识,他率领老一辈领导者们组成顾问团队走下权力神坛,专心扶植年轻一辈的崛起。
二三十年以来,世界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原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先后经历剧烈的政经变革。其中中国是起点最低、国情最复杂、挑战和困难最艰巨,然而也是变革最成功的国家。
感悟这段历程,使我们无限缅怀伟大的改革总设计师邓小平。邓小平以真正的远见和历史智慧以及现实洞察力为我们设计出了变革机制和路线图,使我们避免了其他国家似乎无法避免的挫折。
中国变革的核心智慧就是:全面开放!
中国的开放机器是由三个开放齿轮相互啮合输出动力的:
思想解放
多元所有制能量释放
打开国门
我们决不可能关起门来建设世界强国,我们必须融入到世界系统。人类文明的融合有比意识形态阻隔更为强大的力量。
中国对外开放并非只是为了寻求外来资本、技术等稀缺资源的权宜之计,而是变革的一个重要阶段目标。我们要通过这个目标的实现逐步完成“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国大计。这具有根本性!开放的中国要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的变革是起步在很低的起点上的。除了经济基础落后,这个低起点还意味着当时的社会观念与客观真理的巨大落差。
面对现代化进程,我们的观念是由一座大山构建起来的负资产。率领这样的民族走向现代化,需要超群的领导智慧。邓小平完成了历史伟人的业绩。因此改革的历史就是一部思想解放史,在每一关头邓小平都以自己的威望、高远的智慧,为我们洞察先机,指明方向。
变革的每一个时期(主题)都对应着一种观念水平,每一个新观念的出现都意味着破旧立新,意味要革除障碍。
思想解放服务于经济建设,经济建设的本质内容是:最终建立强大的市场经济。成功处理经济建设和思想解放的关系是领导变革的伟大智慧,邓小平一开始就抓住了这个关键。
所以一开始我们就避免了“意识形态革命”定位的变革,而是牢牢地把握住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尽管在改革进程中我们喊出“市场经济”口号很晚,但一开始的变革就注定了这个结局。
脆弱的新生民营经济由弥补国有经济不足而切入,逐步进入市场竞争领域,在政策扶持下逐渐壮大起来后再来担当国际竞争的任务。与此同步,政府和国有资本在基础设施等方面保持高速的投资,为经济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后劲。
思想解放既是起点也是变革的护航者,但持续的思想解放一定是被物质解放推动的。
这其中有几点:
这是一套完整的理论系统,它带给我们多少指导价值!
如能站在历史角度看这三十年,我们当可深刻总结和领会伟大设计师的智慧。也让我们更容易理解东欧那些从政治变革开始的、以思想解放推动的那些变革的失败教训。这其中不仅包含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深刻理解,也有深刻的中国智慧。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多元所有制的市场经济。
确立市场经济为变革的(逐步实现的)目标,这在当时是不容易的!这是一个最了不起的远见和正确的方向,这为后来的民营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法律上的合理性,但这仍然不是最深奥的。
其中深奥的地方有两点:
其一,并不需要直接说出来什么是市场经济(这需要理论的明晰和政治的讨论),而是大踏步迈上了通往市场经济的不归道路(只要你尊重经济规律,只要你坚持发展生产力,只要你以此指导变革生产关系)。
其二,立足国情。“中国特色”的多元所有制经济见解有三大实践贡献:第一,导致了民营经济在诸多竞争领域的迅速崛起;第二,指导了国有经济向民营经济转换的节奏(如果过快将带来巨大的负面效应);第三,确立了国有经济的战略地位。
理解中国奇迹,一方面要着眼民营经济的崛起。这是最具经济活力的部分,这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是改革开放的主要成果,也是未来中国竞争力的核心。
但国有经济的部分才是中国特色的核心!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是赶超战略,是起步在非常落后的基础之上的。国家财政以国有企业作为投资主体持续和大量地投入在教育、能源、基础设施,构成了经济快速发展的真正后台。
在起步很低的基础上,靠民间资本无法支撑(既无动机也无实力)效益长远的投资。只有国有资本承担起提升和巩固经济体系质量的责任,才能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保障。事实上国有资本对基础设施的投资还拉动了内需,刺激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国外经济学家曾经感慨:没有中国的体制和政府的强大投入,中国的经济速度是不可想象的。接下去国有企业将逐步在竞争领域退出,但基础设施投资以及事关国计民生的领域还将持续发挥其价值。
这公、私体制的二重唱唱出了中国速度、中国奇迹。
对外开放的目标是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民间曾流行一些说法“中国某某方面比美国落后一百年”等等,这背后默认着一个错误的前提:系统是孤立发展的,很多知识需要重新发明。其实一旦系统开放,地域之间的任何差异都只是资源配置的条件,任何知识和资本都可以瞬间实现自由流动。
比如曾经有人看衰吉利,但他今天可能通过收购沃尔沃而一举成为世界巨人。这就是开放系统的力量。知识是跟着人走的,人是有腿的,于是开放是缩短悬殊差距的唯一有效战略。
在开放的商业社会,地理位置本身(传统的国家差距)并不具有意义,位置只是成本、资源、交通的概念。在开放的商业社会,更具基本性的概念是资本。一旦积累起足够的资本,那么设计、设备、技术都可以通过购买实现拥有。
中国的经济开放经历了出卖廉价劳动力和低税负优势吸引“三来一补”和实业投资、仿制竞争、人才成长和流动、独立研发、嵌入全球经济价值链。
对外开放实现了人才和资本的积累,进而走上了发展和超越的道路。展望未来,中国经济应该比任何国家都更有前途:制造业具有强大不可枯竭的技术创造力的吸附能力,于是产业性质本身就决定了我们将超越“代工”的宿命。
幅员辽阔和众多人口的优势,使我们有可能把制造和研发配置在一个中央帝国之中!美、日不可能隔代定位在研发老板位置上,任何创新意识都得来自现场。未来世界的经济版图将因中国而改变。
三个齿轮的啮合:
内部体制改革和发展(多元经济的逐步形成,市场经济的建立)是对外开放的基础;
对外开放是我们的目标(封闭型经济过渡到开放型的稳态参与世界级竞争,融入世界体系的目标构成了内部发展的某种标准);
思想解放和理念探索不可或缺(决不脱离经济发展需求搞政治变革,这是赶超战略的核心智慧也是印度教训)。
——信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思想解放服务于经济建设;上层建筑改革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不搞脱离经济建设的政治变革。中国智慧不接受民粹和意识形态控制。
——发挥体制优势支持超越战略:优先重视经济发展速度,政府国有资本承担基础设施建设责任。无论投资规模还是决策与建设速度,中国都是令西方瞠目的。
做了这样几点简单的总结,不能不感慨于其背后的大智慧和伟人的先见之明。
邓小平被提到的越来越少了,中国被世界提到的机会却越来越多了。
邓小平临终前也许给人的印象是极其平凡的了,甚至还背着一些误解,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也许是人类历史中不多见的死后荣耀高于生前的伟大政治家。
荣于身后者,乃至圣之德。
文琳编辑
文琳资讯,每日提供最新信息。欢迎关注【文琳资讯】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文琳行研报告,为各机构提供专业的信息、数据、研究和咨询服务。欢迎关注
文琳编辑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文琳阅读》每晚经典,欢迎关注!
文琳编辑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公众号 :文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