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地摊经济复活: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

文琳资讯 2024-04-13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城不易 Author 城不易

文丨子木



昨晚,老友群里一位朋友分享了一条视频,视频里灯火交错,人声鼎沸,街道荡漾着浓浓的烟火气。


随后配了一段文字,“看我们大成都,12点以后的夜生活硬是巴适惨了。”一并发来几张成都小吃的照片,惹得大家好生羡慕。


其实除了这位老友,最近成都人的朋友圈都在转发着当地夜市的热闹景象。这是因为3月疫情之后,成都为了刺激当地经济,“允许小商贩占道经营”的结果。


别看这一条小小的政策,可以让数万家庭在灾情过后,迎来希望。


数据显示,截止5月底,成都全市设置的临时摊点2234个,允许流动商贩经营点20891个,增加就业岗位10万个以上,中心城区餐饮店铺复工率超过98%。


对于疫情之后的城市来说,10万就业简直是经济的救命稻草。


其实衡量一个城市的成功,并不在于这个城市有多少上市企业,楼盖得这么高,而是真正对相对弱势群体的包容度。


在这点上,成都敢为人先,撕开了一道光明的口子。



1


自古以来,街边巷尾小商贩,流动的夜市都在陪伴着城市的繁华。


这些美食摊、小商品摊的经营者,大都是城市中爬行在底层的外来人口,用没日没夜的劳动力,换取勉强在城市中立足的空间,不仅还原了城市的底色,也为市民带来了便利。


然而近年前却突然销声匿迹了。


2008年左右全国掀起一股“文明风”,各地为了评选「全国文明城市」,把「城市形象」放在了城市发展的首位目标,而地摊或多或少有些“不入流”。


很多城市认为改善太麻烦,直接采取“一刀切”式地禁止和驱赶。


后来城市虽然干净了许多,但却从文明跌入了蛮荒。


那时候地摊经营者像是过街老鼠一样,躲避城管的追赶。而城管则成为万人之上的职业,只要大街上看到占道经营的小商贩,仿佛打了鸡血般亢奋。


大小报纸上隔几天就会刊登城管商贩争执的新闻,经过长期斗争,地摊经济最终以2009年夏俊峰惨案为终点,结束了历史进程。


值得细说的是,2009年,我们城镇经济还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态,城镇人口失业率仅为4.3%。


然而时隔10年,2019年我们的城镇失业率达到了5.1%,疫情影响下,2020年4月失业率更是上升到了6.0%。


从4.3%到6.0%,别看就是几个小数点的变化,按照2019年全国就业人数77471万人来讲,0.1%的背后,就是数十万个需要吃饭的家庭。


最让我感到不解的是,10年前摆地摊被认定为破坏城市形象的罪魁祸首,纷纷被遗弃。


10年后却被重提,而且成都的地摊经济在规范的管理制度下,产生了让人惊讶的经济效益。


那么是当年不能治,还是干脆不想治?



2


前几天,大会直播间里,白岩松谈到了成都地摊经济时,给予了称赞,但是在命名上却提出了质疑,认为“摆地摊”或多或少有些不入流,认为“占道经营”更好一些。


其实我认为这个说法不完全对。


一直以来,我都对地摊美食没有抗拒力,现在还能记得当年求学时学校门口卖臭豆腐很火的大妈。


她脸上始终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她说:“我们这些农村来的,原来靠天吃饭,现在靠手艺吃饭,我们必须把它当作人生大事来做,一分是一分,不多拿不少拿,对得起顾客对的起自己。”


摆地摊一直都是百姓主动求生的一种手段,是经营者的一份事业,合情合理,为什么叫做“占道经营”呢?


老百姓喜欢说摆地摊,那便是摆地摊,光明正大的事情变成了被权利允许的苟且偷生,似乎怎么都说不通。


要知道,市井虽嘈杂,但藏着的是城市烟火气和人情味,谁也不想过着东躲西藏的生活,谁都想有一个稳定的吃饭地方。


在知乎里热点评论里,有一位成都程序员说出了自己的故事。


他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程序员,女朋友是985院校的大学生。男生白天公司上班,晚上陪女朋友摆地摊卖冰粉。


摆摊两个月赚了2万多块钱。他说,摆地摊最大的感悟来自于对生活的理解,哪怕生活再差,只要自己肯干,不在意别人的看法,都能养活自己。


而且摆摊自由自在,何时出摊何时收摊自己说了算,摊位虽小五脏俱全,都是自己的事业,比自己在互联网打工开心多了。


他在摆摊时认识了很多朋友,大家身份也各不相同,有老师,也有学生。有出来体验生活的,也有因为疫情失业出来摆摊的。


有的摆摊是全职;有的白天经营自己的店铺,晚上摆摊; 有的开着公司出来摆摊的,有的摆三天亏本不卖了,有的日盈利达到2000多元的。


在这个地铁A口,虽然大家身份不同,但是每晚都在一起摆摊,都有光明的未来。


这句话很有感触,摆地摊靠双手吃饭,是值得尊重的,无所谓身份,只要每晚都在一起摆摊,便有光明的未来。这对于中国亿万来城市打工的年轻人来说,是坚定信心的一道箴言。



3


值得欣慰的是,在大会的最后一天,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肯定并点赞了率先松绑地摊经济的部分城市。


随后,中央文明办发文:


为了应对疫情冲击,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


与此同时,四川、浙江、陕西……越来越多的省市纷纷出台政策,发布临时允许占道经营的政策。


可以预见,接下来,市井街巷的烟火气将会在中华大地重新燃起。 


这也给今年的就业市场创造了缓和的机遇,要知道,今年还有5174万农民工还未返城回到工作岗位上,高校毕业生更是创造了历史新高达到874万。


当然希望各城市在放开地摊经济的同时,做好精细化管理,不要因为管理有困难而选择“一刀切”,也不要过度泛滥而影响居民生活,在“放”和“收”之前找到平衡点。


让地摊经济成为城市真正的一部分,而不是临时刺激经济的特效药。


未来3亿农民工进城,拉动内需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一大动力,这是大会小会强调的最高战略。但在这之前,城市不单是想到他们背后的价值,而是要为他们创造留下来的条件。


俗话讲,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



地摊生意解决成都10万人就业,那么全中国呢?


这两天,地摊经济这个词频繁出现在了各类媒体上,我打开知乎微博,随随便便都能看到几个讲它的话题,话说回来,为什么这么火呢?


原因自然是刚刚落幕的两次会议。


现在经济形势不好,全国人民都盯着这儿,看着有什么灵丹妙药来给经济打鸡血。结果看着看着,一个天津的人大代表突然提了个方案,说要做地摊经济。


这个提案乍看不起眼,但仔细思量,可行性相当强,还和政府工作报告中保就业的主题不谋而合。所以很多人纷纷认可,其中也包含了李克强总理在列的一系列政府高层。


到了后面,以新华社为代表的一系列官媒更是纷纷支持,文章更是铺天盖地。


但说实话,领导认可也好,官媒支持也罢,都不只是看你方案不错就给你支持的,而是因为有了实践效果。比如成都,就已经通过地摊经济获得了不小成效。


早在3月,成都城管委就发布了红头文件,允许商户临时占道经营、越门经营等。用接地气的话讲,就是允许老百姓摆地摊了。


规定一出台,成都市区开始了大变样。一到晚上10点,中心街道开启了夜市模式,大批食客和路人慕名而来,带动了大量的消费。


2个月后数据一统计,中心城区餐饮店铺复工率超过98%,新增加岗位10万,效果惊人的让人瞪大眼睛。


毕竟现在哪个城市不是大量失业,结果你成都却靠摆地摊逆风而上了,简直是蝎子拉屎,独一份儿。


所以在会议上,总理也把成都拎了出来大夸特夸。不出意外的话,尝到甜头的成都,下一步会更加放开地摊经济。


(1)地摊的兴起与没落


其实地摊它不是个新鲜事物,早些年的时候,全国各地都有地摊


比如广州西湖路灯光夜市,便是里面名气最大的一个。


当时一到夜晚,这里就会排开数以百计的档口,卖的东西五花八门,从餐饮到衣服、从书籍到锅碗瓢盆,你想要的没有找不到的。除了广州,还有南京的三牌楼、上海的彭浦、厦门的定安这些很有名的。


这些集市,构成了中国的地摊夜市生态圈。不但促进了消费和经济的繁荣,而且还吸纳了大量的就业人口。


要知道当时大量的上山下乡的城市青年返乡找不到工作,夜市为不少人提供了生计。


但你别看夜市好处那么多,毛病还真心不少。


阻塞交通、油烟噪音、卫生质量差、影响城市面貌,问题多的可以说一筐子都装不下。而且因为管理困难,地方政府不但连半点税都收不上,想要整治也无从谈起。

于是,各地纷纷开始立法,出动城管打击关闭地摊、夜市。


先是2001年关闭了广州的西湖路灯光,而后关闭了各地的夜市,比如南京的三牌楼、北京的东华门。


这些夜市的消失,想必很多70后80后深有感触。


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很多小商小贩不甘心,开始和城管们玩起了长达数年的“躲猫猫”。


他们一看到城管,就背上东西拼命地跑,而城管只要一抓住,就会全部没收。两者间的激烈对抗下,甚至导致了夏X峰和崔X杰这样的悲剧性事件。


到了后来。又出台一个文明城市评选的政策。这个政策一出,地摊生意更难做了。


为什么呢?


因为评选文明城市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这个城市的摆地摊情况,摆地摊的人越多,越难评上。


然而只要一评上,这个地方的体制内成员就可以获得奖金福利,这可不是一笔小钱,尤其是对收入本来就相对低的城管部门。


这就更让城管们打了鸡血,要为自己的奖而奋斗。加大管控地摊。


但这是过去的情况,今日的情形已经大相径庭了,在疫情带来的经济寒冬下,城市形象什么都要放一放,保住里子才最重要。


但里子是什么?就是让老百姓就业,就是让老百姓挣钱。


所以这两天,中央文明办就发声说今年的文明城市评选,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等考核指标统统不算了。


差不多就是和其他城市说,你们可以放心搞地摊经济了。


所以在这样明里暗里的指示下,各地一个个相继出台政策:


河南许昌开放一批背街小巷,让商家在道牙以上区域经营。杭州开放了部分街道,作为摊贩的经营场地。甘肃陕西等地方都发布了红头文件,给地摊经济定下了法理。


至于其他城市的跟进,也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所以地摊经济是虽然不是个新鲜事物,但并不是被市场经济规律淘汰的,而是行政措施的需求。


但我们要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行政措施就是上层建筑。尤其是当下,就业形势岌岌可危,行政措施必须要为就业服务。


(2)就业形势的需要


从年初到现在,国内城镇失业率一直保持在6%左右,比起去年高了整整1个百分点,如果乘上城镇劳动力人口,可以说有2800万人是没有工作的。


但因为统计口径和执行的原因,这个数据是有低估可能性的。


而且再过几个月,还会有940万的毕业生留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简单一加,整整3700多万人等待就业。


怎么帮他们找工作,就是中国现在面对的最大经济问题。


所以稍微关注新闻的朋友就知道,这段时间军队、学校、编制和国企相继扩招,就是为了减缓劳动力市场的压力。


但说句实话,这些部门合起来能解决的就业人数,相对于3700万这个数字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市场带来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必须得市场的手段解决。


什么是市场的手段呢,地摊经济就是其一。


(3)对就业和消费的带动


有人可能不信,认为地摊经济解决不了多少就业。我这里简单说一下。


在目前已知的实行地摊经济的城市里,除了武汉实施地摊带动10万人就业外,还有另一个城市,靠地摊取得了不少效果。


这个城市叫做彭州,是成都旁边的县级市,经济总量只有成都的3%不到,连五线都排不上。但就是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小城市,都能靠地摊经济解决2000人就业,可想而知其他城市的效果。


放眼全国,规模比成都大或相当的城市还有18个(一线新一线),再加上一大票的二线三线以及其他的数百个更小规模城市。算的再保守,也能解决千万人的就业难题。


而地摊能解决这么多人就业的原因,就是因为他的接地气,门槛低。不用高学历高投入,进点货找块地,就可以立刻开张干活。


但话说回来,究竟哪些人需要靠地摊来解决就业?目前我盘算了一下,其中大体是3类。


第一类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底层,包括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残疾人。


他们通常没有什么高学历和特长,去找工作也只能找一些待遇非常差的,摆地摊是真正意义上给他们一口饭吃,至少可以让他们养活自己并不用受别人冷眼。


第二类是临时失业的人群,比如受疫情影响的下岗员工。


对他们来讲,摆地摊更多的算是一种过渡。当中国经济顺利度过疫情的影响,他们大概率也是会回到岗位复工的。不排除里面少部分人真的做起来了,并决心一直干下去。


第三类是企业经营者,包括创业者和路边小店


靠着地摊,他们不用承受店铺租金压力,可以把省下的钱拿来雇人或做其他投资。即便失败了,也不用损失相当的积蓄。而事实上,已经有不少人成功了。


《第一财经》就报道过,讲一个创业失败的80后,靠地摊在郑州东山再起,不到2年就买了一辆奔驰。后面济南也有了一例,说一个年轻人靠地摊月入3万,全款买了一套房。


其实用脚趾头想都知道,基数那么大,出几个发家致富的很正常。随着地摊经济在全国的铺开,这样的致富故事只会多不会少,估计不久后我们还能听到成都版本的。


这些致富的故事,无疑会会吸引更多人涌入这个行业,成为地摊大军的一员。


其实除了拉动就业,地摊经济的另一个好处是为低收入人群降低了生活负担。


就像总理公布的数据,还有6亿中国人的月收入仅仅只有1000元。这一点钱,就连餐餐吃外卖都会心疼。


但地摊上的廉价食物,可以有效地帮他们省钱。根据我自己在天津的生活体验,如果将一日三餐定为5块钱的地摊盒饭和3块钱的地摊肉夹馍,月伙食费能控制在300块以内。


除了伙食费,锅碗瓢盆这些更不在话下,因为很多都是拾荒或者回收的,价格也是异常低廉。对穷人来说,能用,就已经足够了。


让失业的找的到工作,让穷人消的起费,这就是地摊经济对这个中国社会稳定的最大贡献。


但在这两者之外,地摊经济对于城市发展的推动也不容小觑。我私下认为,地摊所能带动的消费能力,甚至可以远远高过消费券所带来的增长。毕竟前者是细水长流,后者只是一棍子买卖。


像北上广深很多年轻人,一到周末或节假日就闷在出租屋里不出门了,顶多玩个手机点个外卖。为啥,出门太贵了。


像我在广州正佳广场吃个饭,人均50只能吃个饱,想吃点火锅或酸菜鱼,至少得百来块。然后买衣服之类的,没有2、3百块根本不行,这样一算,出一趟门得支出4、5百。


但在地摊上的大排档,吃顿不错的最多也就人均50,更别提衣服的价格了。而且这里面的大量商品,可能与门店里的款式相差无几。逛一趟吃吃喝喝,也就花个百来块。


钱少又有趣,自然会为地摊引来大量的人气,而人气聚集起来,夜市也成型了。

这会一步刺激城市的商业,带动一大波内需消费,武汉就是好个例子。


而国内除了武汉,台湾也可以值得我们借鉴。


对台湾来说,夜市是最响亮的招牌之一,从台北到高雄,基本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夜市。很多游客宁愿不去其他景点,也要去夜市光顾下摊贩的生意。


这些零碎的摊贩生意,使得台湾经济受益匪浅。早在2008年,台湾摊贩贡献了1041亿的人民币的营业收入,并给47.3万人提供了岗位,要知道,那可是12年之前。


而在其他国家,也都发展了自己独特的地摊文化。


韩国的夜猫子夜市、法国的跳蚤市场、泰国的普吉、美国的流动餐车,无一不是这些国家的特色地摊文化。


既然他们能做起来。我们就做不起来吗?


论经济规模和人口数量,美食种类和特色文化,中国各省市无疑有着更为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把地摊经济发展好,或许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加简单。


(4)对商铺的冲击


虽然讲了一堆优点,但我也必须得承认,地摊的开放并不是对所有人都带来收益的,尤其是一些商场或商铺,大量人流的人流被分走,会伤害了他们的经济利益。


就像当初滴滴刚兴起的时候,各地都有传出出租车司机和滴滴司机冲突的新闻。这回主角变成地摊和商铺,本质也是相差无几的,想必过段时间就会传出类似的消息。


但当初既然没有因为出租车司机的利益受损封杀滴滴,现在就更不会因为商铺的利益受损封杀地摊。


而且有足够竞争力的商铺照样可以获得滋润,活不下去的那些,地摊只是加速它们的淘汰罢了。


在这个缺点之外,地摊剩下的隐患也就是管理问题了,比如说会出现一些脏乱差现象。


我觉得这一现象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但并非不能改进的。因为这些问题本质上是人引起的,只要是人引起的,就能通过行政手段来解决。


现在都2020年了,管理手段和方法比当初不知先进了多少。乱扔垃圾的,查一查监控就可以知道是谁扔的,无证经营的,通通可以要求app报备,当然具体的措施,还是需要各地自己去推行,一步步试错还是真道理。


就像邓小平说过的那句:“不管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


接地气的地摊生意,显然就是那只能抓住老鼠的好猫。


文琳编辑  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文琳资讯,每日提供最新信息。欢迎关注【文琳资讯】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1. (原创)从“以克论净”看西安的城市环卫治理

  2. 适合收藏反复读!总理报告独家数据分析

  3. 中央看到了非常严峻的问题,作出重大调整

  4. 1万亿特别国债或这样发!今年地方债总规模达到8.51万亿元

  5. 注意!这座城市留给刚需的时间不多了!

  6. 重磅!A股即将迎来T+0?上交所:适时推出科创板做市商制度!创业板注册制也有新进展,看深交所七问七答

  7. 美国乱了!!!

为便于研究人员查找相关行业研究报告,特将2018年各期文章汇总。欢迎点击下面红色字体查阅


文琳行业研究 2018—2020文章汇总

文琳编辑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公众号 :文琳行业研究

  1. 智能汽车行业深度报告

  2. 华为汽车专题报告:5G芯片、智能电动、智能座舱先行

  3. 2020年特斯拉深度报告

  4. 特斯拉定价谋略

  5. 特斯拉动力电池深度剖析

  6. 锂电池产业链专题报告:硅基负极,下一代产业趋势

  7. 2019年汽车经销商行业全景图

  8. 2019-2020年充电桩行业深度报告


文琳行研报告,为各机构提供专业的信息、数据、研究和咨询服务。欢迎关注【文琳行业研究】


《文琳阅读》每晚经典,欢迎关注!

文琳编辑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公众号 :文琳阅读

  1. 人性最大的弱点:不爱听真话(深度好文)

  2. 男人没出息的十大表现

  3. 如果不喝酒......(经典)

  4. [国家地理]纪录片丨《横越喜马拉雅》高清中文版

  5. 音乐欣赏:【欧美经典音乐】云演出《第二圆舞曲》法国国家管弦乐团

  6. 每天学一味中药,浙贝母!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