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国都市圈如何突围?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大七环 Author 都博士
图片来源:Pixabay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催生国际竞争格局的变化,新一轮城市竞争也在加速。8月10日《财富》500强出炉,133家(含中国台湾)中国企业上榜,数量首次超越美国,都市圈地区更是表现亮眼,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500强个数位居前列。
随着全球化与信息化的进一步加深,要素的全球流动迅速增长,打破了国家的界限,城市间的经济网络开始主宰全球经济命脉。布鲁金斯学会研究显示,全球36.1%的就业和66.9%的GDP增长集中在排名前300的大都市圈。可见,国际竞争的关键,就在都市圈!
在我国,都市圈是人口最密集、经济最活跃的地区,是新技术的策源地,是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更是内需的最大增量所在。中国的突围,关键是都市圈的突围!
那么目前,我国都市圈的国际竞争力现状如何?下一步又将如何突围?本文将针对上述两个问题展开探讨。
一、什么是都市圈竞争力的核心密码?
(一)经济实力
相比生活舒适性,经济条件仍然是人口迁移的首要因素。即使在伦敦、纽约以及巴黎拥有为世界富人提供消费游乐场的中心城市社区,但首先它们还是全球经济的核心区。此外,经济发展又可促进公共服务和城市建设水平的提升,从而进一步提高城市吸引力。
图1 中国核心城市2008~2019年GDP变化
资料来源:落叶
产业专业化的层级决定了城市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全球化的今天,聚集在高能级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先进制造业、以及决定着未来发展走向的创新领域,在城市竞争力中的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二)创新能力
创新所带来的技术进步是区域发展的根本推动力。不论是工业革命的英国,还是信息化时代的硅谷,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直接影响着城市以及全球的未来走向。
创新具有边际收益递增特性,是持续推动区域发展的不竭动力。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以稀缺资源为基础发展起来,没有新的资源替代,发展动力具有枯竭的可能。但知识经济不具排他性,知识产品的成本随着产品数量的增加而下降,使用价值也越大。
(三)制度与文化影响力
制度和文化影响着本地区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迈克尔·波特认为,社会基础设施和政治制度是影响企业生产率的两个最重要因素。
制度和文化因素对于外来人口的迁移意愿和社会融入具有重要的影响。更开放、包容的制度和文化环境对移民的吸引力越大,这也是硅谷地区拥有更多国际移民的重要原因。
(四)规则制定权与控制力
规则和管理环境是决定区域资源配置能力和效率的关键因素。制度完善、总部集聚的高能级城市,在资源配置中占优,通过总部对全球企业具有控制力,进而影响行业规则的制定、各类要素的流向,从而在全球价值链顶端屹立不倒。
二、中国都市圈国际竞争力几何?
(一)规模体量已进入全球前列
目前,中国已形成30个不同规模能级的都市圈,以占全国4.5%的土地,集聚了全国32%的人口,产生了全国52%的GDP。
中国总人口众多,都市圈体量整体较大。我国30个都市圈平均人口体量高达1500万人。其中,体量最大的上海都市圈总人口超过5000万,远超东京都市圈的3609万人和纽约都市圈的2268万人。而人口体量最小的乌鲁木齐都市圈,也有近400万的人口支撑。
部分都市圈经济体量已居全球前列。我国30个都市圈平均GDP达1.55万亿元。全球GDP前10位城市中,上海、北京稳居其中。
图2 全球GDP前10位城市
资料来源:大七环
中国都市圈腹地区域存在大量的潜在城镇化人口。经估算,我国30个都市圈腹地人口均超千万,城镇化潜力显著。近年来,都市圈的城镇人口净增量占全国净增量的73%,预计未来仍将维持该比重,都市圈人口增长潜力突出。
图3 我国都市圈城镇化潜力top10
注:潜在城镇化人口= 所在省份人口*(70%-所在省份城镇化率)
资料来源:大七环
(二)基础设施承载力较大
对外交通上,我国部分都市圈核心城市空港运量已位居全球前列。2019年全球机场客流量排名中,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仅次于美国亚特兰大国际机场,排名第二。前20中上榜的还有中国香港国际机场、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以及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从英国欧艾吉航空国际有限公司给出的机场连通性指标上看,上海浦东机场、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昆明长水机场已经跻身全球机场连接度前50。
图4 2019年全球机场吞吐量top50中的中国机场
资料来源:大七环
对内交通方面,我国都市圈轨道交通建设已全面铺开。截至2019年底,我国已有40个城市具有在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总里程达6730公里,位居全球第一。分城市看,中国共有6个城市进入全球城市城轨交通运营里程前10,分别为上海、北京、广州、成都、南京和武汉。其中,上海以801.3km高居榜首,其次是北京,两城日均客运量均在1000万人次以上。
图5 2019年全球城轨运营里程top10城市
资料来源:大七环
(三)科技、人才支撑能力增强
中国都市圈创新实力大幅攀升。2019年全球城市创新指数排名显示,共有42个中国城市进入全球“创新城市”前500强。其中一线城市均在全球100强以内,并较2018年排名都有上升,广州更是大幅上升39位位列全球第74。新一线、二线城市重庆、宁波、天津、武汉、苏州、南京和杭州成功入围前300强。
表1 全球创新指数top300中的中国城市
资料来源:2Thinknow
中国都市圈中高素质人才数量较多。即使面临人口老龄化,中国的高技术劳动力依然增长较快,过去五年国内大学毕业生近3400万。2019年,约有半数都市圈大学生人口在50万以上,其中武汉以115.6万人排名第一。
图6 2019年30个都市圈核心城市大学生数量(万人)
资料来源:大七环
中国都市圈人才国际化程度逐渐提高。一方面,都市圈海归人数逐年增加。智联招聘数据显示,2019年海归总数近52万人次,较2018年增长了8%,其中超过80%的海归选择去往二线以上城市就业。另一方面,我国都市圈外籍人才的数量也在增加。以上海为例,目前在沪工作的外国人数量为21.5万,上海市共核发“外国人工作许可证”12万余份,其中外国高端人才逾2万份。
(四)产业体系逐步完备
我国都市圈制造业发展优势突出。金融危机后的十年,中国制造业产值从2007年的1.15万亿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3.60万亿美元,占世界的比重从12.33%上升到30%。近年来,中国的研发能力不断增强,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国,晶硅组件产能和产量都占全球70%以上。2019年全球制造业中心城市榜单中,上海、深圳、苏州、天津、北京位列全球前15位。
表2 2019世界智能制造中心城市潜力榜
资料来源:《世界智能制造中心发展趋势报告(2019)》
我国都市圈产业链条更加完整。都市圈内部“三二一”逆序化分布格局基本形成,产业链囊括从研发、生产到销售的全流程。以上海都市圈为例,上海作为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产业存在很强的互补性,拥有高度发达的现代服务业,而周边地区制造业十分发达。研发、设计、营销环节在上海,而制造生产环节在周边城市,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图7 上海都市圈汽车产业分布图
资料来源:大七环
都市圈港口贸易基础雄厚。中国一直以来都是全球港口贸易大国。《2019全球海运发展评述报告》显示,过去十年间中国贡献了将近一半的全球海运贸易。如今中国的海运进口量占到全世界海运贸易的四分之一。2019年全球前十大集装箱港口中,中国港口占据七席,分别为上海港、宁波舟山港、深圳港、广州港、青岛港、香港港、天津港。
图8 2019年全球前十大集装箱港口
资料来源:港口圈
(五)金融服务能力日益提升
我国都市圈金融中心地位逐步提升。GFCI显示,2020年中国共有五个城市跻身全球金融中心前20强,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均在列。其中,广州排名提升速度最快,较上期跃升了4位,上海超越新加坡高居榜单第四位,仅次于东京排名亚洲第二,已经成为外资金融机构在华的主要聚集地,2019年外资金融机构占比超过30%,约501家。
表3 全球金融中心评分及排名
资料来源:英国智库Z/Yen集团、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Global Financial Centers Index》
此外,在最具发展潜力的金融科技领域,中国都市圈更是表现亮眼。《2020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城市报告(Global Fintech Hub Report 2020)》显示,全球八大金融科技中心城市分别为北京、旧金山(硅谷)、纽约、上海、伦敦、深圳、杭州、芝加哥,中国城市占据四席。
综上,现如今中国都市圈综合竞争力已大幅提升。未来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都市圈作为中国经济的增长极,将进一步释放无限潜能。预计到2035年,中国将建成4-5个引领全球城市和创新发展的国际大都市圈,20个左右结构合理、集约高效、产业高端、生态宜居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都市圈。
三、下一步,如何站上金字塔塔尖?
(一)更创新
创新保障方面,加大研发投入与政策支持。激励创新行为,保护创新成果,支持创新人才。
创新环境方面,深化都市圈产学研合作机制。以创新创业型大学为核心推动协同创新。搭建融合各类信息的创新服务平台。完善产学研合作相关政策法规。
创新分工方面,顺应“创新尖峰+产业高地”的都市圈经济范式。在都市圈核心圈,以资本链驱动创新链和产业链,从而促进整个都市圈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不断跃迁。
(二)更协同
一是空间规划一体化。积极探索都市圈规划的编制机制,把微中心建设作为重要的抓手来完善城镇体系,在完备的纵向控制体系中,建立横向协调对话机制。
二是基础设施一体化。注重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推行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鼓励多方资本介入建设,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三是产业发展一体化。建立利税共享机制,统一要素市场,清除市场壁垒,通过股份合作、飞地自建、托管建设等模式推动异地园区共建,实现产业发展协同和互动共生。
四是公共服务一体化。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为起始和指引,配合各类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消除限制人口自由流动的障碍,建立都市圈公共资源共享机制。
(三)更开放
以都市圈为核心形成区域开放新高地。以服务贸易为重点推动形成区域开放新高地,提升东部地区在扩大开放中的引领作用,并逐渐扩展到内陆都市圈。加强国际枢纽门户基础设施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建设。
以都市圈为主阵地推动金融市场国际化。优化金融开放布局,依托不同城市的职能,例如北京金融管理中心,上海全球资产管理中心,推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宽领域的金融开放。
制造业扩大开放领域,提升开放层次。一方面扩大高技术制造业的开放领域;另一方面制定并完善相关标准体系建设,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创造制度环境。
发挥市场力量,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加强对市场力量的运用,鼓励多方参与都市圈建设,包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政府负责制定规则,加强监管。
结语
21世纪,都市圈成为各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立足中国发展,借鉴国际经验,培育发展一批现代化都市圈,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促进产业一体化发展,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从而形成区域竞争新优势,将成为提升未来中国全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参考资料:
1、迈克尔·斯托珀尔. 城市发展的逻辑[M].李丹莉,马春媛,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2020.
2、于涛方,顾朝林,李志刚.1995年以来中国城市体系格局与演变——基于航空流视角[J].地理研究,2008,27(6):185-196.
3、港口圈.《2019全球十大集装箱港口排名出炉!》[EB/OL].2020-01-16.
4、桑百川.充分利用全球价值链重构的历史机遇 提升我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J]. 新华月报, 2016.
5、经济观察报城市与政府事务研究院. 世界智能制造中心发展趋势报告(2019) [EB/OL].2019-05.
6、朱春奎.以产学研协同创新为路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EB/OL].2019-02-26.
7、陈建奇, 陈聪推. 动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六大重点[EB/OL]. 2019-01-23.
8、任泽平.中国金融对外开放的成就、不足与变革[EB/OL]. 2018-09-13.
9、李克强.发展先进制造业需要开放合作[EB/OL]. 2019-10-19
文琳资讯,每日提供最新信息。欢迎关注【文琳资讯】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为便于研究人员查找相关行业研究报告,特将2018年以来各期文章汇总。欢迎点击下面红色字体查阅!
文琳编辑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公众号 :文琳行业研究
文琳行研报告,为各机构提供专业的信息、数据、研究和咨询服务。欢迎关注【文琳行业研究】
文琳编辑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公众号 :文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