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访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王幼鹏:系统重构 规划引领 着力建设全球标杆城市丨“续写春天的故事”系列访谈


历经40年发展,深圳完成了由一个边陲小镇到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的蜕变,成为人类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其中,土地制度的改革、规划理念的创新,为深圳的开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站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的新起点上,深圳将如何通过深化改革,破解城市治理承压明显、发展空间不足等难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着力建设全球标杆城市?《“续写春天的故事”系列访谈》,本期对话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幼鹏。




寸土寸金的深圳中心区,拥有全国唯一一处位于城市腹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是东半球国际候鸟南北迁徙通道上重要的" 加油站",每年有200余种超过10万只鸟类在这里越冬和停歇。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长卷。与市规资局局长王幼鹏对话的第一站,便约在了这里。


深圳卫视主持人 何嘉琪:深圳有着独特的自然山海资源,历史文化也是我们城市珍贵的记忆,在保护城市优美的自然本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和历史文化保护要求方面我们有什么举措?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 王幼鹏:深圳自然环境优美,生态系统多样,为保育独特的自然山海资源,我们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不断创新自然资源保护利用新模式。


一是底线管控,科学划定三条控制线。本着“应划尽划、应保尽保”的原则,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市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筑牢生态保护底线,努力为子孙后代守护好优越的自然本底。


二是通山达海,打造“一脊一带十八廊”生态休憩骨架。顺应深圳独特的山海肌理,实施“山海连城”计划,营造连山、通海、贯城、串趣的生态游憩网络,彰显山海与城市交融的风貌特色,提升市民亲自然、无边界的公共生活品质。


一脊:一条山脊翠脉,连通主要山体,形成横贯城区、连绵百公里的生态绿脊,串联各类自然保护地、水库水源保护区、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等,涵养保育高密度深圳的龙形生态山脉。


一带:一条绵延东西的滨海休闲带。


十八廊:依托山海间的零星山体和自然水系,连通山脉与海岸生态系统,让森林从绕城到入城,并成为高密度城区的通风廊道、景观廊道,也是连接城市人文与活力的廊道 8条山廊、10条水廊。


三是森林入城,营造“城在绿中、绿在城中”的城市意向。探索建立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持续加大森林城市建设力度,努力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塑造更多可亲近、可感知、有温度的绿色空间。


四是都市田园,创新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利用模式。结合深圳高密度实际和市民对田园生活的需求,坚持最严、最优、最好,探索编制都市田园规划,充分发挥耕地的科技、生态、文化等多元价值,构建“大城大田、大密大疏”的有机空间,让城里人学会种田、让农田成为城市“绿肺”。


何嘉琪:住房、教育、医疗问题是最大的民生,也是我们市民关注度最高的问题,请问规划和自然资源部门在保障住房用地供应方面、在推动补齐民生设施短板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



王幼鹏: 一流的城市要有一流的品质。深圳要建设全球标杆城市,就必须把品质的标尺树起来,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目标上来,下足“绣花功夫”,着力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国土空间。


一是穷尽手段保障住房用地供应。住房是最大的民生。我们严格落实中央“房住不炒”、“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精神,出台《深圳市落实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用地供应的暂行规定》,持续加大商品住房和公共住房用地供应力度,充分挖掘潜力、穷尽渠道,推动170万套住房落地建设。今年计划供应不少于293.2公顷的居住用地,较去年增加近一倍,目前已超额完成全年任务。尤其是公共住房用地供应相较去年大幅增加,极大缓解了我市住房供需矛盾。


二是集中发力补齐民生短板。持续优化民生设施规划布局,加大规划实施力度,土地空间优先保障民生项目,新增建设用地中约60%用于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同时,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在用地结构中增加公共服务用地比例,力争提供高品质的公共服务。这两年来,我们下大气力保障民生设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如“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开工建设,短时间内完成48所高中用地选址。接下来,我们还将集中全力保障基础教育学位空间,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加快落地等。



何嘉琪: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特别指出经过40年高速发展,深圳经济特区面临城市治理承压明显、发展空间不足等诸多挑战,要求我们加快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型城市特点和规律的治理新路子。作为规划和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请您谈一谈认识体会。


王幼鹏: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城市工作,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治理作出系列重要论述。在今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总书记亲自为深圳城市发展“把脉问诊”、“对症下药”,深刻指出当前深圳“面临城市治理承压明显、发展空间不足等诸多挑战”,赋予我们综合改革试点这一“法宝”,要求我们“加快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型城市特点和规律的治理新路子”。


空间治理是城市治理的主阵地,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和特区建立40周年重要讲话精神为我们破解城市难题、做好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倍感振奋、备受鼓舞,接下来将以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贯彻新发展理念,用好改革创新关键一招,加快构建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助推深圳加快建设先行示范区。



何嘉琪: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下,党中央给予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巨大红利,要求深圳与时俱进全面深化改革,努力在重要领域推出一批重大改革措施,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重大制度创新成果。请问规划和自然资源领域的综合改革试点任务有什么特点,推进落实进展如何?


王幼鹏: 纵观深圳经济特区四十年发展历程,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始终担当着改革主力军角色,先后推出了土地拍卖“第一槌”等一批标志性、引领性改革。2012年以来,依托部、省赋予的土地管理制度综合改革平台,我们又围绕存量土地盘活利用进行了系列探索创新,走在了全国前列。



当前规划和自然资源领域的综合试点改革工作,与历史上的改革,尤其是2012年以来的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一脉相承。我理解,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先行示范区意见为深圳各项工作设定了目标,而综合改革试点就是给我们下达了任务书,首批授权清单犹如这里面的一个个“桩”和“梁”,只有系统性的谋划好和落实好这些“桩”和“梁”,才能发挥改革的最大效能。具体到规划和自然资源领域的综合改革试点任务和我们的推进落实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分量重。经过我们系统梳理,《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及首批授权清单中,涉及规划和自然资源领域事项共16个改革事项,涉及规划、土地、海洋、林业等多个领域,是自然资源全要素、全链条、全周期的改革,可以说,分量重、成色足。


二是推得快。《实施方案》印发后,我们第一时间研究、第一时间部署、第一时间制定改革实施方案,并多次赴部省沟通汇报,积极争取指导和支持,目前各项改革均已形成具体落实方案,改革方向、内容等都逐步明确。目前各项改革工作均分步骤、分阶段有序推进,预计年内可以推出一批具有先行示范意义的制度性成果。


三是谋得深。总书记在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大会上强调,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我们推进本次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正是按照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思路,加快系统构建规划和自然资源管理制度体系。我们将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结合,紧紧围绕提高空间治理能力这一目标,在落实好首批清单事项的基础上,系统谋划后续战略战役性、引领型改革事项,努力探索一条高密度超大型城市的高质量、高品质发展新路,为全国自然资源管理制度改革作出示范。


记者 / 王鹤宁 钟鹏超 孙树君 何嘉琪
编辑 / 李雄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