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盘点2022年深圳龙岗十件大事,披荆斩棘干出“龙岗高质量”
时间无言,奋斗有声。刚刚过去的2022年,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龙岗日夜兼程、登攀不止,走过了一段波澜壮阔的旅程,在砥砺前行中迸发出一种顽强向上的伟力。
这一年,龙岗披荆斩棘、闯关夺隘:全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实现企稳回升,连续五年位居全国工业百强区榜首,经济基本面和工业基本盘牢牢稳住;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继续保持全市第一,全市首支“20+8”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子基金工业软件基金落地,跻身2022年中国创新百强区排行榜“十强”;全区高成长性企业群体实现“井喷式”增长;
这一年,龙岗扬帆启航、华章初启:城市更新、土地整备完成量均列全市第一,国土空间提质增效;新增学位超2.75万座,地铁14、16号线双线开通,民生福祉愈发殷实;成功创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荣获全国唯一“2022年度低碳榜样”地方政府案例,绿美龙岗初露峥嵘。
回眸2022,无数瞬间让我们难以忘怀。三十而立的龙岗肩负着400多万龙岗人民的重托,朝着打造创新龙岗、东部中心、产业高地、幸福家园的目标接续奋斗,奋力建设好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深圳东部中心。
让我们通过2022年度龙岗区十件大事盘点,共同回顾这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
(一)龙岗区位居“全国工业百强区”榜首,连续五年获此荣誉
11月25日,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论坛(2022)举行,并发布《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2)》,揭晓2022年“中国工业百强区”榜单。在这份年度重磅榜单中,深圳市龙岗区再次位居榜首,这也是龙岗区连续第五年位居第一。
“中国工业百强区”是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对全国各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竞争力进行的实证分析和比较研究,专业性、权威性和含金量不言而喻。作为深圳市产业大区,龙岗区一直以来坚持“产业立区、制造业当家”,近年来,能在全国各区工业实力的测评中,连续五年位居榜首,实属不易。
那么,龙岗凭什么?
从数据来看,2022年,龙岗区规上工业总产值总量继续居深圳首位,工业投资284亿元、增长35.4%,工业发展的势头良好、后劲充足。
当前,龙岗区正在着力构建以制造业为基本盘、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网络与通讯、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显示3个千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持续发展壮大。
龙岗,更在乎企业发展的“获得感”,以“国际一流、国内最好”为标准打造营商环境。扶持资金“免申即享”,企业办事“秒批”“秒报”,全市首支“20+8”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子基金工业软件基金,以及新能源、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深圳湾医药等产业基金在这里落地,全面支持推动企业上规模、扩产能、实施技术改造、发展绿色制造。
正因为有了一流的营商环境,华为、比亚迪从这里走向世界,以华为总部为中心构建的电子信息产业链规模已近万亿,集聚了10余家电子信息行业领军企业。如今的龙岗,拥有千亿级企业1家、百亿级企业4家、上市企业35家、专精特新企业587家,它们在这里放心驰骋、茁壮成长。
(二)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深圳先进高分子材料研究院等一批科研机构落地,入选2022年中国创新百强区排行榜“十强”
4月6日,赛迪顾问发布“中国创新百强区(2022)”,在这份重量级榜单中,深圳龙岗区排名第十。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区域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过去一年,龙岗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保持全市第一,创新逐步成为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当前,龙岗区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创新活力持续迸发。“湾东智芯”正在成为区域科技创新的“主引擎”,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成功纳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总体布局,深圳先进高分子材料研究院挂牌成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获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创新平台增至278家。同时,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国家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全省首个工业软件园、宝龙生物药创新发展先导区等多个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全面助力突破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工业软件等领域“卡脖子”问题。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如今的龙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渴望创新人才、爱惜创新人才,无论是创新创业孵化器里的创客,还是创新研究院和实验室中的院士专家人才,这里已成为实现梦想的热土。
(三)全市建筑行业龙头集聚龙岗,“中国建造第一谷”开工建设
12月12日,深圳建筑产业生态智谷总部基地“云”开工仪式在深圳国际低碳城举行,由深圳谋划部署、龙岗推动落实的千亿级现代建筑产业园正式落子。这是龙岗区勇担“双区”建设历史使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的重点项目,也是龙岗区布局产业发展新赛道、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的重要里程碑。
项目突出“总部集群+研发设计+配套产业”链条式产业生态集聚,围绕智能建造、智慧建筑、低碳节能三大产业集群,推动建筑业工业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全力打造“中国建造第一谷”。园区全部建成后,将对大湾区乃至全国的智能建造、智慧建筑、节能减碳产业发展带来积极深远的影响。
当前,龙岗正依托该项目加速形成深圳建筑科技产业集聚新核心,各类建筑业龙头企业加速向龙岗集聚,已引进中建系、中能建系等建筑领域头部企业61家,以及上海市政总院等一批高水平咨询设计机构,推动华为全屋智能业务落户,全年建筑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同比增长近三倍,增速全市第一。
(四)成功举办第十届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成功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龙岗在工业大区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11月19日,龙岗区被生态环境部授予第六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成为率先探索中国低碳发展转型之路的试验区。这是继2020年被评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后,龙岗再获生态文明建设国家级殊荣。
这一年,龙岗区坚持绿色低碳发展,高水平举办2022碳达峰碳中和论坛暨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全国率先制定“节能减碳总体方案”“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行动方案”等区级“双碳”顶层设计,率先出台“绿色撑企20条”,探索流域企业环保合规建设,成功创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获全国唯一“‘2022年度低碳榜样’政府案例”荣誉。“低碳+生产”“低碳+城市”“低碳+生活”在龙岗蔚然成风。
当前,龙岗区正依托深圳国际低碳城等载体,建设了零碳建筑、零碳社区、零碳公园、零碳学校、绿色交通等大量低碳场景应用示范,让市民群众真正参与到“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绿色生活”等各种场景。加快建设中科院先进技术研究院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推动全国城乡建设智能低碳科技创新中心落地,加快建设新能源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助力全市打造万亿级的东部绿色低碳产业集群承载区。
(五)建立全区“大招商”工作机制,荣获深圳“2022招商优胜区”
12月9日,2022深圳全球招商大会如约而至,龙岗区全面释放强大吸引力,涉及投资总额超1200亿元,被评为全市“招商优胜区”,产业大区的品牌形象再次彰显。过去一年,龙岗区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战略,每个部门都有招商任务、每个干部都是招商专员,围绕全市“20+8”产业布局和全区“3+4”区域产业格局大力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引资工作,“深圳元素、龙岗故事”遍布合肥、上海、江苏等地,并在上海举办全市首场面向全球领军企业的专题招商会,在扩大自身“朋友圈”的同时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寻求和创造更多可能。2022年,全区新增挖掘优质项目超150个、意向投资额超1300亿元,产值(营收)超30亿元项目8个,各项数据均位列全市前茅,主业突出、多元互补的现代产业格局加速形成,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更牢、后劲更足、动力更强,在全市先行示范区建设中提供硬支撑。
(六)大力拓展产业空间,由国企主导建设18个、总计741万平方米低成本高品质配套完善的产业空间,全面赋能产业集聚发展
3月21日,深圳宝龙专精特新产业园开工建设,这是全市首个获批“优质产业空间试点+二三产业混合试点”双试点项目、全市首个专精特新“小巨人”专业园区,已吸引首批优质企业成功签约入驻,项目达产后预计可创造年产值180亿元。过去一年,龙岗区坚持“强增量、优存量”,为优质项目开辟优质空间。截至12月底,全区18个产业空间项目中,深圳工业软件园、宝龙生物药创新发展先导区(一期)等9个项目已开工,平湖跨境电商产业园、园山优质产业空间等4个项目将于2023年一季度开工,特发龙飞工业园城市更新单元、横岗南“工业上楼”等5个项目计划2023年上半年开工。全年土地整备超3.7平方公里,完成量居全市第一,可形成连片产业用地2.4平方公里;完成产业用地出让12宗、55.3公顷,供应产业用地面积创历史新高;拆除消化违建超600万平方米,完成量全市第二,其中仅用10个月时间完成平湖智造园等地块清拆,刷新大面积产业用地供给速度。全区走上了“空间等项目”的良性发展道路,为全市乃至全省破解企业独立供地难、用地开发经验和资金缺乏以及需求与产业空间不匹配等难题探出了新路、提供了“龙岗经验”。
(七)新增学位数、公园数以及公共住房筹集建设规模等多项指标居全市前列,“民生七优”的基础更加扎实,市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
2022年,是龙岗区把发展成果转化成民生福祉、把民生蓝图兑现为幸福实景的一年。
这一年,轨道14、16号线先后建成通车、全区轨道总里程实现翻番,10号线东延、17号线、21号线等6条线路纳入市轨道五期建设规划,外环高速二期等50条道路建成,丹农路二期等44条道路开工,市民群众出行更顺畅、更便捷、更舒心。
深圳高级中学龙岗学校等一批项目建成投用,新增各类学位超2.75万座,深圳中学龙岗学校等基础教育集团挂牌成立、优质公民办教育集团增至10个,“深圳年度教师”获奖人数等多项教育发展指标居全市之首。学有优教取得新跨越。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获评三甲,全区三甲医院总数达7家、全市第二,其中区属三甲医院数量全市第一。病有良医取得新突破。
零碳公园、三联郊野公园等一批精品公园建成开园,全区公园数量居全市第二,推窗见绿、漫步进园成为市民的日常。筹集建设公共住房2.35万套,累计16.2万套,连续多年全市第一,为市民“住有所居”提供坚实保障。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龙岗区始终坚定不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民生七优”目标,用心用情办好群众大大小小的民生之事,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打造民生幸福标杆,让发展成果更多转化为人民群众可触可感可知的幸福。
(八)鹤湖智库、低碳艺术节等品牌活动点亮城市文化星空,甘坑古镇、二十四史书院成为全市知名“网红打卡地”,上千道文化大餐为美好生活“加码”
历史感和现代范交融、时尚风与烟火气并存。魅力龙岗,处处绽放着兼容并蓄的文化魅力,迸发着生机勃勃的城区活力。
2022年4月22日,名家荟萃的鹤湖智库举办年度首场鹤湖讲坛,重磅发布龙岗280项年度全民阅读活动菜单,先后开设10余场鹤湖美谈等城市人文美学讲座,持续涵育市民文化品位。11月19日,全市首创的深圳低碳艺术节在深圳国际低碳城精彩开幕,市民在自然与艺术交融中体验绿美生活,开启城市绿色文明新风尚(点击跳转相关链接)。
2022年,无疑是龙岗区文化软实力持续增强的一年。
“文化惠民百分百”龙岗2022文化菜单全新推出,以粤港澳大湾区舞蹈周、时光音乐季、大芬国际油画双年展等为代表的五大类100项文化大礼包贯穿全年,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更为丰富多彩。
甘坑古镇入选广东省首批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百年围屋大田匠作文化村获第二批深圳特色文化街区创建资格,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城区魅力进一步绽放。
龙岗数字创意产业走廊加速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华为(龙岗)数字创意产业创新中心、腾讯云数字创意人才创新基地、深圳动漫节等项目纷纷签约落户,数创龙岗不断释放发展新动能。
高端名人访谈视频节目《龙中对》接连上线点燃全网,深圳首部城区微电影《从龙岗开始 一起向未来》获评中国公益映像节唯一最高国家级奖项,魅力龙岗不断刷屏出圈。
文化不仅塑造城市魅力,也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前,龙岗区正深入实施文化强区战略,加快打造深圳都市圈东部文化中心和国际文体活动交流中心,以“五城一廊”为抓手,涵养城市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艺术精神,打造书香浓、琴声扬、创意强、活力足的魅力城区,为龙岗奋力建设好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深圳东部中心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九)全区干部群众守望相助、众志成城,共同打赢了疫情防控阻击战
全城寻找“中国人小哥哥”用无声的支持演绎抗疫战场上的最美风景线;在深圳助企纾困政策下渡过难关的布吉包子铺老板用一份份支援防疫的爱心包子传递着暖彻人心的深圳温度;吉华健康驿站里的3名未婚女护士用22天的精心呵护让3月龄“宝墩墩”安然无恙……过去一年,龙岗全区上下戮力同心、众志成城,以快制快围住、捞干、扑灭多轮本土疫情。
在这里,“逆行冲锋”与“理解配合”的主题故事交替发生,“你为我拼命,我赠你热汤”的感人场景接连涌现;在这里,善意与勇气跨越山海,汇聚成必胜信念和坚韧之力;在这里,400多万龙岗人让中华民族绵延五千载的守望相助传统,于点滴小事中浸润和慰藉了无数心灵。
年终岁末,全国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龙岗区快速实施老年人和基础病重点人群分级服务管理,紧急组建购药专班保障市民群众用药需求,加快发热门诊和ICU建设,全面做好重症救治准备,确保疫情防控平稳渡峰,全力守护好市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龙岭模式”10条经验获省市领导充分肯定,在全区开展“能力作风提升年”行动,打造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
这一年,龙岗区在全区111个社区深化推广“龙岭模式”,精细实施矛盾化解、多元参与等治理项目,以项目化方式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龙岗样板”,越来越多的社区呈现出道清巷洁墙美、人文气息浓郁、安全稳定和谐的宜居家园景象。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龙岭模式”10条经验获省市领导充分肯定,并在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等中央媒体宣传报道。
这一年,龙岗区系统谋划“三定三联”工作体系,将1100个机关党支部和2.1万名党员全部划入街道社区“责任田”,深入开展“1+8+3+1”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聚焦道路交通、建筑施工、火灾防控、城镇燃气、城中村用电等重点领域开展安全专项整治。全区燃气“瓶改管”项目较市级进度要求提前一个月开工,城中村触电事故同比下降71.4%,邻里纠纷同比下降近30%,全年刑事治安总警情同比下降14.3%。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质量更高、成色更足,洋溢在每个人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愈发持久。
这一年,龙岗区深入全面实施“能力作风提升年”行动,深入推进“转观念、拓视野、增能力”培训计划,“攻坚堡垒、实干先锋”活动助推73项重点任务攻坚,一批“狮子型”“黄牛型”干部得到提拔重用;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工作机制持续完善,党员进社区联系服务群众全面启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大幅提升,绘就了一张张服务群众的“高分卷”“满意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