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12年,大运会给深圳带来了什么? | 速观察
仲夏鹏城,热浪涌动。
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将于七月底在成都举办。6月10日,大运之火在北京大学启动首站传递,15日在美丽冰城哈尔滨传递。
就在今天(6月20日),成都大运会火炬“蓉火”跨越千里来到鹏城深圳,开启第三站传递,与这座青春之城久别重逢。(点击阅读:首棒苏炳添!成都大运会火炬今日在深传递)
历经十二年,深圳从当初的“大运之城”成功进阶为如今的“志愿者之城”、“全民运动之城”。如果翻开深圳四十余年蓬勃的发展史,那么大运会的举办,必定在其中占据一个浓墨重彩的篇章。
回首鹏城的“大运记忆”
2007年1月17日凌晨,在意大利都灵皇家大剧院内,随着时任国际大体联主席乔治·基里安的一声“Shenzhen”落下时,现场一片欢腾。一座当时26岁的城市,与当年生活在其中的平均年龄26岁的市民,圆梦第26届大运会,这一奇妙的巧合,一度为当时的人们津津乐道。
“下一站,大运。” ——随着三年后深圳地铁3号线这句清脆的播报声响起,代表着一个城市联通世界的大门在这里打开。
2011年8月12日,随着火炬手刘翔点燃主火炬台,深圳大运会的开幕舞台瞬间亮起绚丽灯光。当国际大体联会旗交接给中国,“春茧”里“海之门"的装置缓缓启动,第26界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正式启幕。那年夏天,“海之门”后的深圳湾和“包容、开放、走向世界”的城市印象,紧紧联系在一起。
彼时的深圳大运会,创下了大运会52年历史的“规模最大”记录:
在12天的比赛时间内,来自152个国家及地区的7800多名大学生运动员,在深圳这篇充满热情的土地上各展风采。而中国队在继2001年北京大运会后,在306项(24个大项)比赛项目中,以75金的佳绩再度实现金牌榜第一。
(图为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实景图。图源:南方+)
这座青春之城的年轻与活力,在国际上瞩目“出圈”,并谱写出一个缘起于大运的“城市奇迹”。
“四通八达”的鹏城交通网
一场体育盛会,改变一座城市。
十二年来,深圳的交通网络因大运加速蝶变。在大运会申办成功之前,深圳地铁总里程只有不到30公里,而在2011年,这一数字猛增至178公里,通车里程数位居全国第四。
借助大运机遇,自那时起,龙岗的交通状况实现了大提速:深惠路改扩建完成、龙翔大道改造完工、地铁3号线全线开通……万千龙岗人真切地尝到了大运会带来的交通红利。在大运会落幕后,大运站也加速改造提升,实现了从标准站向大型综合交通枢纽的华丽转身。
2022年,名为“湾区之舞”的深圳东部最大交通枢纽——大运综合交通枢纽开通运营,实现了与3号线、14号线、16号线以及深大城际铁路4条线路的直接换乘。这一年,深圳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达到16条,运营总里程达530公里,深圳地铁进入“500公里时代”。
大运会描摹的“城市肌理”
这些年,不仅是交通规划跑出“加速度”,对深圳而言,大运会带来的改变更是深入“城市肌理”。
借大运东风,作为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幕式所在地的深圳湾,正如当年大运会“从这里开始,不一样的精彩”的口号一样,开启了历经十余年的沧桑之变。
这些年,从曾经的一片荒僻滩涂改头换面,深圳湾快速崛起为国际化的城市新中心,高楼耸立、华彩流光,成为迎接全世界瞩目的“城市客厅”。
而作为大运会主场馆所在地,龙岗区依托大运会的举办,打造出有着“一场两馆”的深圳大运中心。大运中心不但培育出了包括苏炳添、王嘉男在内的数个世界冠军,也成为国家田径队等项目的训练基地。
(图为苏炳添、王嘉男在深圳龙岗大运中心备战训练)
2013年,龙岗区在大运新城综合发展规划中提出,在赛后利用上引入教育科研要素;2021年,龙岗区正式提出“一芯两核多支点”区域发展战略,打造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龙岗从20世纪末的河滩荒地,历经大运时代的“体育新城”、后大运时代的“国际大学园新高地”,递进发展为“深圳东部中心区”。
(图为深圳龙岗大运中心)
从城市整体发展的战略角度来看,大运会以体育为支点,让各区发展空间格局与周边配套资源以及区位优势相结合,对提升深圳城区规划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年来,以大运会为起点,深圳城区的整体定位与发展能级层层攀升,谱成一支铿锵有力的“大运变奏曲”。
“志愿者之城”成长的沃土
回顾第26届大运会,除了引人称赞的中国选手勇夺75金的创纪录成就外,为大运会保驾护航的127万名志愿者所汇聚的力量同样不可或缺。
作为当时首个落地深圳的国际赛事,在政府广泛动员下,市民参与大运会各类志愿服务的热情空前高涨,深圳20%的市民以志愿服务方式投身大运,擦亮这座城市“文明之城"、“爱心之都"的闪亮名片。
(图源:青春深圳)
当时还是大一新生的陈瀚曦,就是志愿者团队中的一员。“看到大运火炬的火光,我当时就非常开心和激动。大运会志愿者真的让我成长了很多,在我的人生里面留下了一段很美好的回忆,也给我在后来的志愿团队服务里留下了非常好的开端和启蒙。”
深圳大运会的成功举办,也进一步助推志愿服务精神深入人心,推进深圳“志愿者之城”建设。大运会后,由大运会会徽“欢乐的U”演变而成、用废弃集装箱等环保材料制作的岗亭式志愿服务U站中,有58个被保留下来,成为深圳“志愿者之城”的重要标识。
2011年大运会开办当年,深圳志愿者注册人数达到127万,时至今日,这个数字已经变成351万人。当前,深圳志愿服务组织超1.56万个,立足19个基层治理领域成立消防救援、统计调查等专业志愿服务队1022支。这意味着,在深圳平均每五个人中,就有一名志愿者。
深圳刮起的“全民运动潮”
大运会不仅给予了赛场上选手们大展身手的机会,赛场外的市民们也兴起了“运动热风”,将每一个可以运动的场地变成了大运会更广阔的“舞台”。
(图为2022深圳马拉松比赛现场)
2014年8月,深圳出台《深圳经济特区促进全民健身条例》,率先在全国以地方立法形式确立了全民健身活动。2022年,深圳获得第一批“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称号。《深圳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深圳计划每平方公里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7万平方米,全市各类亲民、便民、惠民体育设施计划达到2万个以上,实现“10分钟健身圈”全覆盖。
十二年荏苒,昔日作为大运会开幕式场地的深圳湾体育中心,已成为深圳人休闲健身的好去处。无数市民在那里挥洒汗水,享受体育运动所带来的快乐。
据深圳湾体育中心大众健身部副总监崔静介绍,十二年来,深圳湾体育中心从一个赛事场馆开始“蜕变”,承担了很多大型演出、文体赛事的项目,也是市民健身的好去处。据统计,十二年来进入深圳湾体育中心娱乐消费的人次达到近千万,向公益开放的人数达到了300万。
一场体育盛会,为深圳带来了持续十二年的“全民健身”热潮,并将无限延续下去……
“大运财富”的下一个可能
“争一时更要争千秋”。大运会对于深圳的意义,绝不只是那一年竞技场上的高光时刻,而是多年以后回首之时,我们还能欣喜地看到烙印在城市发展轨迹中的“大运元素”。
跨越十二载,大运会带给深圳的变化,不仅仅是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有形“工程”,更是促进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国际化进程加速等方方面面的“软变化”,可谓是盆满钵满的“大运财富”。
乘着大运东风,深圳持续向海内外集中展示改革开放的窗口形象、充满创新活力的城市魅力和开放包容的国际化城市形象。深圳与世界,在这个互动的舞台上都找到了更多答案。
这十余年间,体育产业的飞速发展更是为深圳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各类国际高端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不仅实现了体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同频共振”,也进一步提升深圳的国际知名度。
充满青春活力的大运会,给深圳带来城市形象和国际影响力的能级飞跃,为鹏城经济社会发展、对外开放等诸多方面,带来长久红利,远超过体育本身。
今年7月28日,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将相聚于成都这座“千年锦官城”。借助大运会这项国际赛事的窗口,成都将拿着深圳的“接力棒”,再次向世界呈现兼具“中国风”与“潮流范”的大运盛会。
有深圳收获的“大运财富”在先,蓉城将从大运会中实现何种美好愿景,让我们翘首以盼……
主笔 / 刘璐瑶
编辑 / 何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