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9日,国务院印发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正式对外公布(简称《河套规划》)。此次规划的提出有何重要意义?未来河套将如何发展布局?深圳被赋予了怎样的使命?
深圳卫视深视新闻《大家谈》专栏特邀京深港三地专家进行解读,聚焦河套发展新趋势、新问题,探寻未来深港合作发展之策。本期对话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四部主任、研究员张燕。
规划建设好河套合作区,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着眼于新时代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内涵、支持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作出的重大部署。此次《河套规划》的发布,让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有了更清晰的发展“路线图”和“时间表”。“为深圳园区未来承载深港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任务,指明方向路径。”张燕认为,《河套规划》为河套合作区建设按下“加速键”。张燕指出,“特别是对于一些重点领域的先行先试、政策创新和改革举措,《河套规划》做了明确部署。这将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和推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整体建设,也有利于扎实推动深港两地的科技创新合作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效,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的步伐提速。”(深圳卫视记者 支丙然 摄)
《河套规划》为深圳园区明确了三大发展定位——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先导区、国际先进科技创新规则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深圳园区不仅要提供科技攻关能力,还要通过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攻关,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张燕认为,在深圳园区率先推动深港的科技创新合作,有利于破除深港科技创新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并促进科技创新要素流动。(深圳卫视记者 支丙然 摄)
展望未来,《河套规划》还提出两个发展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立高效的深港科技创新协同机制,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取得积极成效;到2035年,与香港园区协同创新的格局全面形成,科技创新国际化程度居于全球领先地位。在张燕的理解中,目前《河套规划》的发展路径是稳步有序地推进深圳园区的开发建设,并围绕科技创新要素的对接和汇聚,分步骤打造科技创新高地。“2025年,深圳园区要基本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要素流动的环境,为中长期的深港合作奠定基础。至更长远的时期,则要更着眼于提升深港科技创新合作的长远目标,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中长期任务。”小河套,大战略,大未来。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得益于深港融合加速向前、利好政策不断出台,河套已蝶变为深港科创合作的热土。接下来,河套如何抓住《河套规划》利好,进而重点发力?张燕总结出三个关键词——
“协同发展”:《河套规划》突出协同发展的元素,明确深圳园区与香港园区未来的科技创新合作中,在规则与机制、科技创新任务,以及资源要素流动等方面的协同配合。“开放”:开放创新是河套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创新上的一大重要特色。未来深圳园区在推动科技创新合作中,要突出开放创新的元素,率先加强与香港的资源要素对接,并通过香港乃至全球的创新网络,打造全球性的国际化科技创新开放高地。“制度创新”: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打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国际化科研创新环境,有利于深港、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要素汇聚,更有利于面向全球汇聚更多科技创新要素。扎实推进重大合作平台建设,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更大进展的关键,也是助力港澳共享祖国发展大机遇的重要抓手。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是大湾区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平台,是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大平台,也是国家“十四五”规划中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廊两点”架构中的科技创新极点之一;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则被中央赋予粤港澳大湾区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的定位。
“河套、前海两大平台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都非常重要。”张燕认为,两者各有侧重点,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主要侧重在服务业领域的开放对接合作,在扩区后,前海区域的服务业领域也不断延伸到其他产业领域。而河套区域主要更侧重于科技创新方面的深港合作。
“未来通过这两个平台政策叠加效应的推动,有利于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也有利于香港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因此两个平台是相互支撑、相互配套、相互联动的关系,也为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在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改革开放、提升综合创新能力方面,起到核心带动或是辐射带动的作用。”在张燕看来,河套合作区正乘风而起,未来要激发全社会参与深港产业合作园区的建设,汇聚更多创新主体,利用政策红利和效应,推动河套的开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