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骑行热”下的生意经

先行 深圳卫视深视新闻 2024-06-27


“一到周末就想骑车,根本停不下来。”


近年来,骑行这项休闲运动,正随着年轻人的涌入变得火热起来。在绿色体育中,骑行所产出的多巴胺,除了让这群都市人的快乐持续得更久外,愿意为“追风”花钱的新风尚,也捧起了新的自行车市场。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千元以上自行车产量达到1215万辆,自行车市场规模预计2027年可达2657.7亿元。与此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骑行运动中,周边产业配套和服务逐渐迈向专业化和细分化,也催生出不少新就业形态。


小车轮转动大产业,本期《先行》带你走近深圳仅有6位从业者的新职业——“飞艇师”,通过他们,探索体育健康行业新空间、新思路、新蓝海。



“飞艇师”——

一个连中文翻译都没有的新职业


天空微亮,城市开始苏醒。头盔、手套、骑行服……家住深圳的梁锦平已经穿戴整齐,蹬上自己的爱车,前往深圳湾公园开始骑行。



38岁的梁锦平,除了是一位资深自行车骑行爱好者,还有一个前卫的职业身份——“飞艇师”。


一场惬意骑行过后,梁锦平如常抵达自行车运动工作室,开始一天的工作。


“这段时间,骑行的时候,两边膝盖一用力就会痛。”


“这可能是因为你的自行车坐垫前面翘得过高,我们先做个测试……”


“‘飞艇师’英文名是Bike Fitting,是比较新的一个职业。目前还没有贴切的一个中文翻译,可以暂且称之为运动调整师。”梁锦平向记者解释道,“Bike Fitting在国外很早就出现了,先是在欧美开始普及应用,近两年开始被中国骑行爱好者所知。”



梁锦平在投身自行车相关行业之前,曾是一名玩具设计师。因为热爱骑行,机缘巧合下,他先是跨行做起了自行车产品设计师,而后,又去了职业车队,先后担任过领队、机械维修师、康复理疗师等,可谓是见证了自行车市场的变迁。


近年来,自行车运动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带动了自行车及周边产品的热销。与此同时,一些骑行“发烧友”的需求也逐步趋向于个性化和专业化。凭借在自行车行业摸爬滚打十余年的经验,梁锦平敏锐地捕捉到新职业风口。一番思量过后,他决定成为一名“飞艇师”,并且经过专业的职业认证培训后,开启了自己的事业新篇章。



骑行爱好者迈向专业化

带动体育产业新消费


“早期主要是专业队以及一些职业运动员,才有机会接触到Bike Fitting。但如今骑行爱好者对这项运动了解加深,他们的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不仅是玩这项运动,还要玩出水平,成了他们的追求。”梁锦平说。


有技术、有客源、有需求,很快,生意就来了。


Bike Fitting,其实在车手的适应性和自行车的可调性之间取得一个平衡。通过对顾客进行评估,一来是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也可以更加客观地看到自行车骑行姿势的调整,不会因为盲目地模仿职业选手的姿势而导致受伤,以达到让车手的骑行更为舒适和高效的效果。


“在每次Bike Fitting之前,都要为车手做全面的评估。我的工作有点像一名医生,需要了解客户身体的所有特征。”梁锦平边示范,边介绍道,“除了要了解车手的体况特点,骑行经验、习惯、风格等,都是‘飞艇师’需要关注的内容。”



在梁锦平的工作室内,一辆价值20多万的模拟车格外显眼。


梁锦平表示,在给顾客做人车协调测试前,他需要先把原车的数据复制到模拟车上,如此操作,是为了后面作调整时有一个比对。


骑行爱好者陈仲羽是梁锦平工作室的常客。“骑行久了,我的车和身体会出现一些变化,而这往往会导致一些疼痛。‘飞艇师’可以帮助我找出问题、解决问题。”陈仲羽说道。


有信任,也有怀疑。从事一项至今没有准确英文翻译的职业,梁锦平也有遇挫的时候,毕竟,一辆中高端自行车,动辄数万元,更换配件,同样价格不菲,“我提出意见之后,有一部分的客人会提出质疑。因为在他看来,自己已经花了很多钱买车了,不理解为什么还需要额外花钱去做配件的变更。为了解决类似问题,我们会提供出借试用配件服务,让顾客先感受下使用效果,再做决定。”



目前,“飞艇”已成为工作室里不可或缺的一项服务内容。“‘飞艇’入门级收费是1000元,进阶收费是1800元起。”在梁锦平的办公桌上,放有一沓厚厚的顾客档案本,从2021年的一本,到现在,已累积到近10本,“回头客”数量逐步上升。


“一开始以为今年的行情会回落,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是不降反增。”梁锦平笑言。


连锁运营累积数据寻找商机

定制更适合中国人的自行车


在给客户提供“飞艇”服务的同时,梁锦平也注重数据的收集,并将其提供给自行车上游产业端,为产品设计打开思路。


据梁锦平介绍,一辆自行车,拆解开是不同套件,不同尺码。消费者在购车时如何去选择,通过专业的“飞艇”服务是目前的最优解。而顾客在购买、使用产品的过程,也会提出自己的建议。



同在深圳做“飞艇师”的陈思铭,所在的企业已经营两年,旗下有15家连锁店。当前,他们正着力于通过分析“飞艇”数据,与国内厂商合作,共同研发更适配国人的骑行装备。


“一个大团队的优势在于我们每个人累积的各种经验和知识都是可以共享的。共享了之后,意味着我们进步的速度会非常快。比如说,假设一家门店每天可以有4到8个顾客,那一年下来,累计的案例数量,也较为全面。”陈思铭介绍道,“国外自行车厂商很早就针对普通骑行爱好者,统计相关数据,研发高度适配的产品,提高产品利润率。”



小车轮也能转动大产业。目前,自行车产业发展已步入新赛道,通过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自行车企业正不断打响中国品牌。据中国自行车协会近日发布的一季度运行情况显示,今年1月至3月,我国自行车规模以上企业产量达731万辆,同比增长15%,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3%,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3%。


与此同时,中高端自行车却“一车难求”。对中国自行车企业而言,既要保“量”,更要保“质”。企业持续转型升级,不断创新,推动中国自行车产业提质增速发展。


“4+2”生活模式受热捧

体育消费增长新动能


“骑行热”加持之下,不仅带火了自行车产业,还派生出更多消费业态。为了进一步提高客户的粘性,梁锦平将运动调整的收费服务,带到了“长途骑行”中去。


“4+2”的汽车出行+骑行模式,成为了当下很多人的出游新时尚。他们结伴而行,到郊区探索自然,感受着城市与乡村的别样风景。



以福田区运动自行车协会为例,每个周末,协会都会组织到深圳大鹏、坪山,以及惠州、东莞等周边城市骑行。每次活动都会吸引到近50人参加,参与者年龄从“60后”到“00后”不等。在绿色体育中获得情绪价值,所产出的多巴胺能让这群都市人的快乐得以持续得更久。


“那些小巷子藏着很多好吃的东西,都是需要通过单车去完成的。所以我们骑车不只是一项运动,也不单单是一项竞技,它还可以方便我们去实现更多喜欢做的事情。”一名骑行爱好者说。


消费者的新需求,产业端的新技术,在“飞艇师”这一职业上找到联结,在梁锦平和陈思铭眼中,体育健康行业的未来是一片蓝海。


记者 / 张俊磊、李子立、于源灏、温国赞、向仕双、周一义、曹泽东
排版 / 李柳荧
审校 / 何王子彧 庞诗凡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