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科普大赛】参赛作品㉑ | 痉挛如何治?神经康复科“肉毒毒素”一针见效!
“医疗质量康复同行”阳光科普大赛参赛作品展示活动开始啦!>>
为拓展医学科普研究理论与实践,促进医学科普知识向全社会传播,弘扬医学科学精神,传播医学科学思想,倡导医学科学方法,在“8.19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我院以“医疗质量康复同行”为主题,面向全院开展科普征文大赛,来自不同科室的“科普达人”们积极投稿,经科室审核筛选后,确定21个参赛作品入围。即日起,我们将陆续展示入围作品,快来看看有没有你感兴趣的作品吧!
今天展示的科普作品来自
神经康复一科
刘玲玉 张秋珍
一起来看
↓↓↓
提起“肉毒毒素”,
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
“美容针、瘦脸针、瘦腿针、除皱针……”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肉毒毒素仅仅是整形界“专属”吗?
NO!NO!NO!
你知道吗?
肉毒毒素还可治疗“痉挛”哦!
1820年德国医生Justinus Kerner首次描述了食物源性肉毒毒素中毒的临床症状。
1989年12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通过世界上第一个用于临床治疗的肉毒毒素上市。
1993年中国自主研发的肉毒毒素获批试生产文号。
(图片来源于网络)
“肉毒毒素”实际上是“肉毒杆菌毒素”的俗称,是肉毒杆菌在繁殖过程中分泌的毒性蛋白质,具有很强的神经毒性。肉毒毒素能影响神经肌肉接头部位突触囊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阻滞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的释放,引起肌肉松弛、腺体分泌障碍等化学性去神经作用,从而使人出现头晕、呼吸困难、肌肉乏力等症状。
肉毒毒素最早曾被用来作为生化武器,现在它被医学界用来治疗肌肉运动紊乱症。
A: “痉挛”作为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常见于脑梗死、脑出血、脑瘫、脑外伤、脊髓损伤等疾病)后的阳性表现,其特征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强。长期痉挛状态使患者肢体僵硬、活动受限,关节无法达到应用的活动范围,随着痉挛状态的加重,最后将导致骨和关节发生挛缩畸形,严重的痉挛状态还会引起剧烈的疼痛。而痉挛状态引发的活动减少,还造成皮肤压疮、心血管问题、血栓性静脉炎、呼吸道感染、骨质疏松、膀胱和肠道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加重照护负担。因此需要及早治疗痉挛状态可避免继发不良的代偿和功能损害,以及避免丧失活动和参与活动的能力。
A:痉挛治疗目标是提高ADL能力、保持肌肉长度、维持肢体的正常位置、防止发生继发性软组织缩短以及减轻疼痛。临床中早期痉挛管理通过特定的体位摆放、被动伸展训练和关节活动度训练来缓解痉挛,对于全身性痉挛状态且程度较轻的患者,可口服药物(如巴氯芬、替扎尼定等)缓解肌肉痉挛,但药物多具有困倦、无力等副作用影响功能恢复,且大多对局灶性肌张力障碍效果不佳。
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是治疗局灶性痉挛状态以及辅助全身性痉挛状态治疗的首选方法。2015年我国康复医学专家发布《肉毒毒素治疗成人肢体痉挛状态中国指南》,指南中指出:“局部肌肉注射肉毒毒素是治疗痉挛状态的良好方法,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轻微,有大量循证Ⅰ级证据说明,这种方法能降低过高的肌张力,并改善患者功能。”
哪些痉挛患者需要肉毒毒素注射治疗?
A: 临床中并不是所有痉挛均需要进行肉毒毒素注射治疗,注射治疗前需明确:①痉挛是否引起功能障碍,例如肢体痉挛导致上肢够物困难、抓握困难、书写困难,下肢伸肌或屈肌痉挛是否使关节固定并妨碍转移、行走;②痉挛引起的疼痛是否明显,影响夜间睡眠及康复活动;③痉挛是否影响了日常照护常规护理如会阴部卫生、穿衣等;④痉挛是否导致关节挛缩加重,躯干畸形等;⑤局部肉毒毒素治疗能否减少肌痉挛的全身用药,提高常规康复治疗效果。因此肉毒毒素需要康复医师对痉挛状态进行综合评估,根据治疗后患者受益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图片来源于网络)
A:肉毒毒素治疗痉挛的主要作用是和乙酰胆碱竞争乙酰胆碱受体,患者在注射药物7-14天后,随着药物的吸收,阻断了与神经肌肉接头的乙酰胆碱受体,使部分收缩的肌肉没有得到收缩,从而降低肌张力。此时进行康复锻炼是较佳时机,能够更快使肌肉形成记忆功能,注射后应积极配合物理治疗(关节被动活动、牵伸技术)、作业治疗(强制性使用)、支具或肌内效贴等,多学科的综合治疗使疗效最大化。
(图片来源于网络)
A:少数患者在肉毒毒素治疗后,临床症状的缓解可以长达数年,甚至完全消失,但是绝大多数患者在单次治疗数月后疗效减退,需要再次注射以维持疗效。一项长期随诊研究观察了每年至少治疗1次、至少连续治疗12年的患者,在多次治疗后,患者的总体疗效、最佳疗效及最佳疗效的持续时间均优于首次治疗;不良反应也有减轻。其他的多项研究也证实了肉毒毒素长期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最后,一部微情景剧告诉你
肉毒毒素的神奇作用
快点击看看吧!
供稿丨神经康复一科
编辑丨宣传文明办
医院 概况
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即上海市养志康复医院(上海市阳光康复中心),2007年由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揭牌落成。医院隶属于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是上海首家公立康复医院、首家纳入上海申康市级医院发展管理平台的康复医院和首家大学附属康复医院。医院是医保定点医疗机构、首批工伤康复定点机构,首批获得GCP国家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备案单位,也是康复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基地。目前,医院已成为国家省(市)级三级残疾人康复中心、全国区域性工伤康复示范机构、全国脊髓损伤者“希望之家”资源中心、中国康复医学会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和科普示范基地、国家级康复护理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医院被授予“全国残疾人之家”“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连续五届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荣获“市五一劳动奖状”等称号。
医院拥有松江、浦东两个院区,松江院区占地面积396亩,一期总建筑面积近5万平方米,目前核定床位360张。医院现有职工690余名,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员工近200名,具有高级职称员工67名。医院拥有由中国工程院戴尅戎院士、顾玉东院士和美国医学科学院励建安院士领衔组成的专家顾问团;以及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长江学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青”,中组部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等高水平专家领衔的人才队伍。医院建立了以康复医学科为主体,由内、外、妇、儿等共同支撑的康复服务和临床保障体系;秉承现代康复与传统康复相结合的全面康复理念,形成了以“神经康复、骨与关节康复、心肺康复”为重点,以“儿童康复、肿瘤康复、妇女健康康复、视听觉康复”为特色的“七大康复中心”学科建设规划;围绕“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医院采用联合学科团队服务模式,开展了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康复工程、心理治疗等完善的康复治疗项目,在康复早期介入,改善身心功能障碍,重建生活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等领域具有雄厚实力。医院年收治上海市80%左右的工伤康复患者,职业康复后的再就业率达78%,同时,积极发挥区域性工伤康复示范机构作用,构建长三角一体化工伤诊疗中心。
医院建有康复医学基础研究中心、智能康复临床研究中心、转化研究中心等三个科研平台,重点开展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神经调控与脑功能康复、生物力学与康复工程相关研究。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级科研项目,发表了高水平论文数十篇;荣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中国康复医学会科学技术奖等多项科技奖项。医院配有全自动机器人步态训练与评定系统、三维运动捕捉系统、近红外脑功能仪等国际先进设备设施。依托同济大学建设一流的康复医学基础研究平台,设立一流的大型仪器设备研究平台,一流的生物信息学研究平台以及先进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平台,配备有完善的SPF级动物实验中心。
医院致力于培养卓越康复人才,2018年正式成为同济大学附属医院,与同济大学共同建设康复治疗学系,创建“2+2”(大学2年、医院2年)培养模式,实行小班化精品教学。2019年,医院牵头建设的康复治疗专业通过了世界物理治疗联盟(WCPT)教育机构最高等级(五年)的认证;2021年,康复物理治疗专业申报教育部国家一流专业。同时,医院与30余所境内外高校建立了临床教学合作关系,每年承担200余名学生的临床教学任务。
医院二期扩建工程是上海市重大建设项目,2020年正式开工,计划于2023年竣工,建设完成后医院将拥有1000张床位。未来,医院将继续着眼于上海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大局,注重体现龙头引领与示范辐射效应,建成全国领先、国际有影响力的集康复医疗、康复教育、康复科学研究和康复医学工程于一体的现代化三级康复专科医院;建成整合预防、治疗、康复技术,提供全周期医疗服务的残疾人健康管理中心;建成培养卓越康复人才、研发关键康复技术的研究型大学附属康复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