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亦实亦虚杨家将——杨家将故事的历史演变

鲁庙之器 中国国家历史 2021-01-22

全文共5248字 | 阅读需8分钟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小编微信号zggjls01,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宋代为防止武将专权采取了很多防范措施,兵无常将,将无常兵,“杨家将”这样的说法是触犯了朝廷大忌的,杨家作为出身不好的降将,更不敢这样自称。





杨家将的故事自南宋以来在民间广泛流传,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根据杨家将故事改编的小说、戏曲、评书以及影视作品更是数不胜数。杨家将的故事植根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又经过历代创作者的艺术加工,虚实相间、真伪杂陈,从北宋的名将世家变成了独特的文化符号,尤其是借助于京剧等戏曲作品,成为影响力巨大的英雄传奇。





1


史书中记载的杨家将




根据余嘉锡等学者研究,现存宋代史料中,记载杨家事迹的资料不是很多,只有曾巩的《隆平集》、王称的《东都史略》、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三种,后来元代所修《宋史》中关于杨家事迹的记述主要依据这三部书。 


第一代:杨业陈家谷壮烈殉国


影视剧中的杨业形象


杨业,杨家将故事第一代的核心人物。杨业原名杨崇贵,麟州(今陕西神木县)人,原系与北宋对峙的北汉刘崇的部将,被赐姓刘,改名继业。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刘继业跟着北汉末主刘继元降宋后,改回自己的姓氏,并且将表示刘家身份的“继”字去掉,于是刘继业变成了杨业。归宋后,杨业继续在北地守边,屡败来犯的辽(亦称契丹)军,威震边关,人号“杨无敌”。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兵分三路伐辽,西路主帅为潘美(即演义中的潘洪、潘仁美),杨业为副将。初期宋军进展顺利,杨业所部收复了云、应、寰、朔四州,直抵桑乾河。但是,由于东路军曹斌所部败阵后不战而退,宋太宗命潘美、杨业率新收复的四州官民撤退。辽军十万大军攻入寰州后,潘美命杨业率部复夺寰州,作战经验丰富的杨业建议不能与辽军硬碰硬,应该设伏固守。潘美不听,加上军中监军王侁、刘文裕一向瞧不起杨业这种“降将”,硬说杨业有二心,杨业为表忠贞,只好冒险孤军出战,并与主帅潘美约定让潘美在陈家谷设伏,自己引诱辽军主力至此后夹击辽军。


杨业率一支孤军至寰州附近与辽军奋战一日,不能轻易脱身,在陈家谷设伏的潘美、王侁久候杨业不至,以为辽军被杨业杀败,担心杨业抢了头功,擅自领兵离开了陈家谷。等到杨业拼死杀出重围来到陈家谷,此地已经空无一人,杨业在此“身被数十伤,士卒殆尽,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行,遂被擒。”杨业在被俘后绝食三日而死,临死前感叹“业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


杨业在小说、戏曲中常被尊称为“杨令公”,这是因为他死后被追赠了“太师中书令”的虚职。传说杨业善于使刀,被尊为“金刀杨令公”,至于是否使刀,史无明文。


 第二代:杨六郎威震三关口


影视中的杨六郎形象


据《宋史》记载:“杨业既殁,朝廷录其子供奉官延郎为崇仪副使,次子殿直延浦、延训并为供奉官,延环、延贵、延彬并为殿直。”杨业去世后,朝廷任用了他的六个儿子,加上在陈家谷一战中随杨业战死的延玉,共有七子。这七子中只有杨延郎的品秩略高,其余几子官职很低,无事迹记载。


杨延郎的名字大多数人不熟悉,但是如果说他就是杨延昭或者杨六郎,大家就不陌生了。杨延郎之所以改名杨延昭是为了“避讳”。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宋真宗尊奉道士赵玄郎为圣祖,“玄郎”二字都要避讳,于是五十五岁的杨延郎改名为杨延昭,两年之后,他就去世了。由于这次改名,从宋代开始,就有人把杨延郎、杨延昭错当成两个人,后世小说戏曲里把杨延郎的名字送给了杨四郎,也就是说,杨四郎是从杨六郎“克隆”来的。杨延昭少年时期沉默寡言但是喜欢排兵布阵,杨业经常说“此儿类我”,每次出征都带上他。杨延昭可谓是少年从军久经阵战。


咸平二年(999年),辽军入寇,杨延昭率军至遂城(今河北徐水西北)御敌。遂城是弹丸之地,守军不足三千,辽军人多势众,且有萧绰太后(辽景宗耶律贤皇后,尊号承天皇太后,小说戏曲中的萧太后以杨家将死敌形象出现)亲自督战,一时城内人心惶惶。杨延昭从容不迫,指挥若定,多次率领军民击退辽军的进攻。时值隆冬,滴水成冰,杨延昭命城中军民汲水浇在城墙外层,一夜之后城墙四周被冻冰覆盖,晶莹剔透,十分光滑,辽军短期内无法攻城,只得撤兵,杨延昭与邻近宋军趁势追击,辽军大败,这就是著名的遂城大捷。第二年,萧太后为报遂城之仇,在羊山与杨延昭再次交手,又被杨延昭杀败。萧太后是辽国历史上第一流的军事家、政治家,征战一生,与杨延昭对垒可谓是棋逢对手。


影视剧中的萧太后形象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国萧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率军30万,兵分两路南下大举攻宋,宋、辽双方在澶渊附近大战,互有胜负。宋真宗在宰相寇准等陪同下亲抵前线,宋军士气大振,辽军大将萧㳠凛被宋军弓弩手射死,辽方见锐气受挫,战事不利,主动提出议和。此时杨延昭向朝廷建议说“契丹顿澶州,去北境千里,人马俱乏,虽众易败”,他主动要求“愿饬诸军,扼其要路,众可歼焉,则幽、易诸州可袭而取”。宋真宗没有听从,而是见好就收,与辽议和。最终,宋辽双方达成了澶渊之盟,两国互称兄弟,以白沟河、雁门山为界,宋每年“赐给”辽国绢20万匹、银10万两。和议达成后,辽军北撤,但在撤退途中掳掠人民、抢劫财物,杨延昭气愤不过,不顾朝廷“勿追契丹”的禁令,率自己所部万人追击辽军,在今山西灵县附近大破辽军,夺回了不少人马和物资,出了一口恶气。


 澶渊之盟后,杨延昭继续镇守边关,先后升任莫州防御使、高阳关路副都部署等职务,高阳关是北宋抵御辽国的最前线,下辖高阳关、瓦桥关、益津关等三处重要关隘,戏曲中“杨六郎镇守三关口”即由此而来。


三关口说明白了,再说说“杨六郎”。根据前引《宋史》记载,杨业有七子,杨六郎是不是排行第六,史书中没有明确说明。不过,现在大多数观点倾向于杨延昭不是排行第六。《宋史》和《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杨延昭的事迹时说“其在边防二十余年,契丹惮之,目为六郎”。“目”字很有意思,就是“视为、看成、当做”的意思,既然是看做,那实际上就不是六郎,否则就没有必要用“目”字。那为什么目为六郎,不目为大郎或者五郎、七郎、八郎呢?来新夏先生认为“六郎”是契丹语的汉译,大概等义于“陆郎、路郎、鹿狼”,有很可怕的意思。常征先生认为契丹人将杨延昭看做主兵事的“北斗六星”或“南斗六星”,六郎或许源于此。不管怎样,“六郎”在契丹民族中应该是一种略带敬畏甚至害怕的称呼,只不过随着世事变迁、资料缺乏,具体含义不清楚了。就像今天人们称呼很能干的人叫拼命三郎,至于是否排行第三已经不重要了。


第三代:杨文广南征西守


现在流传的杨家将演义故事主体人物是五代人,即杨业、杨延昭、杨宗保、杨文广、杨怀玉。史书中记载了杨业、杨延昭、杨文广三代的事迹,杨宗保、杨怀玉两代于史无据。据《隆平集》记载,杨延昭有子三人,长子杨传永、次子杨德政、三子杨文广。据此,杨文广为杨延昭的儿子,并非小说戏曲中流传的杨延昭的孙子。


影视剧中的杨文广形象


据《宋史》记载,杨文广字仲容,因剿灭匪徒张海有功,被授为殿直。宋仁宗时,范仲淹宣抚陕西的时候见到杨文广,十分欣赏他,“与语奇之,置麾下”。皇佑四年(1052年)杨文广随大将狄青赴广西平定侬智高叛乱。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杨文广调回西北任秦凤副都总管,防御西夏进攻。几年之后,杨文广又被调到河北,任定州路副都总管,继承其祖、父的遗愿,防御辽国入侵。他曾经向朝廷进献作战图及收复幽、燕的计划,均未被采用。到河北不久,杨文广就病死在任上。


杨业、杨延昭、杨文广三代长期在北疆驻守,履立功勋,但在宋代抑武重文的大背景下,受到压制和猜疑。杨业因为是北汉降臣,朝廷为了以示恩宠,拉拢其他割据势力,授予他的官职较高,但是杨延昭、杨文广的品秩不算高,史书记载的都相当简略。



2

史证不足的杨门女将



现在流传的小说戏曲中,杨家不仅世代英雄辈出,而且巾帼不让须眉。佘太君、穆桂英、八姐、九妹,甚至杨府里的烧火丫头杨排凤都身怀绝技武艺高强。穆桂英挂帅、十二寡妇西征等故事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不过,从现有史籍来看,这些都是后人的艺术加工和创作。


事迹晚出的佘太君


 小说、戏曲中佘太君是杨业之妻,杨家第一代女将。佘太君的事迹在史书上有一定的记载,只不过出现得很晚,直到清代才出现。清代毕沅《关中金石记》记载:“折太君,德扆之女,杨业之妻也,墓在保德州折窝村。”乾隆年间《保德州志》也有类似记载。虽然清代地方志中有关于佘(折,读音为佘)太君的记载,但是可信程度不高。一是由于出现的时间较晚,乾隆年间距北宋已经近八百年,何以中间这七八百年没有相关记载,迟至清代才出现?宋代的史料与前代相比是非常充足的,如果杨业之妻像韩世忠之妻梁红玉一样确实有武将之略,至少应该附在杨业传记后面简要记述几笔,可是正史和宋代的笔记等野史都没有记录。二是这是地方志的记载,地方志善于争抢历史名人,而不管真实情况如何。这不是说地方志的记载都不可靠,但可信程度总体上要比朝廷的官修史书差一些。


元代杂剧《谢金吾诈拆清风府》中,当奸臣谢金吾假传圣旨要来拆杨家府邸清风府的时候,佘太君出场了,唱词说:“不提防被他来这一摔,错闪了腰肢,擦伤了膝盖,争些儿磕破了脑袋。你也可怜俺个白头的。”这还是戏曲中威风凛凛、百岁尚能挂帅出征的佘太君吗?这分明就是个弱不禁风、颤颤巍巍的小脚老太太啊!元代距离北宋不到两百年时间,如果佘太君真如小说戏曲中所说的那样一开始就是巾帼女将,元代杂剧中也不会将其塑造成这样的形象。可见,佘太君的形象是随着艺术加工不断演变最终定型的。


无中生有的穆桂英


影视剧中的穆桂英形象


穆桂英可谓是小说戏曲里杨门女将的核心人物,出现得也比较晚。穆桂英的丈夫杨宗保形象在宋末元初已经被创造出来,徐大焯《烬余录》中有“杨延昭子宗保”的记载,但是没有穆桂英。穆桂英出场要晚到明代万历年间的《南北宋志传》《杨家府演义》等小说中,夫妻二人出场相隔了近三百年,这从侧面说明,两人都是虚构的人物,是为了完善、丰富小说情节被创造的人物。


穆桂英的历史根据比佘太君还要薄弱。据前引乾隆年间《保德州志》记载:“文广娶慕容氏,善战”。有人认为杨文广所娶的慕容氏就是穆桂英的原型,只不过随着小说戏曲中不断演变,这位慕容氏从杨文广之妻,变成了杨文广之母、杨宗保之妻。


至于穆桂英姓名来历,有人认为穆与木同音,源于小说中杜撰的降龙木,以及由此杜撰的穆(木)柯寨,桂英就是桂花,是民间常用的俗名,穆桂英可能是底层文化程度不高的民间艺人杜撰的女英雄名字。



3

杨家将故事流传经过



杨家将事迹在民间流传得很早,与真实存在的人物几乎属于同一时期。欧阳修在宋仁宗皇祐三年(1051年)为杨业的侄孙杨琪所撰的墓志铭中写道:“君之伯祖继业,太宗时为云州观察使,与契丹战殁,赠太师中书令。继业有子延昭,真宗时为莫州防御使,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这是目前见到的最早记叙杨家事迹的记录,此时杨文广尚在世。前引宋末元初徐大焯《烬余录》中记载:“延昭子宗保,官同州观察,世称杨家将。”这是现今见到的“杨家将”称呼的最早记载。不过,杨家将的称呼肯定是后人追加,不可能是杨家人在世时就有的。宋代为防止武将专权采取了很多防范措施,兵无常将,将无常兵,“杨家将”这样的说法是触犯了朝廷大忌的,杨家作为出身不好的降将,更不敢这样自称。


宋末元初罗烨所编《醉翁谈录》是一本话本集,其中有《杨令公》《五郎为僧》的篇目,内容失传,仅余篇名,从篇目猜测估计讲述的是杨家的事迹。现存元杂剧篇目中《昊天塔五郎盗骨》《谢金吾诈拆清风府》等是较早的描写杨家故事的剧目。


明代万历年间,出现了两种描写杨家将故事的小说,一种是署名玉茗主人的《南北宋志传》,北宋部分记叙了杨家事迹;一种是题名秦淮墨客所撰,专记杨家事迹的《杨家府演义》,两相比较,后者人物和故事情节都比前者更多更丰富,杨宗保和杨怀玉的事迹就首见于《杨家府演义》。


杨家将故事是京剧常演曲目,图为《四郎探母》剧照。图源:新浪娱乐


清代杨家将故事在戏曲舞台上要比小说更活跃,出现了大量以杨家故事为题材的戏剧,至今还在京剧舞台上常演的就有《红羊洞》《四郎探母》《清官册》《金沙滩》《李陵碑》《辕门斩子》《穆桂英挂帅》《杨门女将》等几十种。由于满清自称后金,与历史上的金朝有一定继承关系,在清代演出岳飞抗金的剧目有所违碍。杨家将抗击的是辽国,辽、金是世仇,清代对演出杨家将剧目并无限制,这也是杨家将剧目繁多的一个原因。


鲁迅曾说过杨家将小说“文意并拙,然盛行于里巷间”,一方面对其艺术水平评价不高,另一方面对其社会影响评价不低。在杨家将这个英雄群体身上寄托了中华民族保家卫国抵抗外侮的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和牺牲奉献的报国情怀。杨家五代父死子继、夫亡妻承,赴汤蹈火、前仆后继的精神感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尽管杨家将故事在艺术上比较粗糙,但是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远远超出了作品本身。


参考资料:

1.《杨家将故事考信录》,余嘉锡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杨家将史事考》,常征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3.《杨家将演义》,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4.《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齐裕焜主编,敦煌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5.《杨家将故事的历史演变》,管斌,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中国国家历史》新书上市,点击“阅读原文”链接即可购买!

下单即赠馆藏图书一本!


· 有一种爱叫做在看 ·

欢迎转发朋友圈

公号转载须经授权,并不得用于微信外平台


商务合作、订购微信号:zggjls01

投稿邮箱:zggjls01@126.com

邮发代号:28-474

QQ群:460382533

电话:13372012240


热文推荐

点击标题立即阅读



为了看懂《长安十二时辰》,我请教了99个历史学者


二战时的法国为什么会覆亡?


苏北真的不穷


北洋军阀的“另类战争”


范蠡:破落的都城,荒凉的古墓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