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式到底有什么用?
全文共4347字 | 阅读需7分钟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小编微信号zggjls01,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阅兵式在中国自古就有,且不同时期有不同作用。
2019年10月1日,北京举行了一场盛大的阅兵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在这场阅兵中,人民解放军不仅展示了强大的陆地猛虎、海上蛟龙以及空中雄鹰,更重要的是,这次的盛典还展现了共和国最强大的武器——人民的力量。
70周年阅兵式现场。国旗护卫队从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出发,走向旗杆基座
在庆典结束后,许多人十分好奇,阅兵式是现代所独有的吗?其实不然,笔者查阅资料后认为,阅兵式在中国自古就有,且不同时期有不同作用。
1
夏朝:平众心,扩疆土
《穀梁传》曰:“善为国者不师,善师者不阵,善阵者不战,善战者不死。”
可见兵家之事自古并不被人们视为祥和之事,在古代,“阅兵”往往伴随着灾难与绝望,而非当今的喜悦与热血沸腾。
《淮南子》曾记载过中华大地上最早的一次阅兵,这次阅兵是为了化解天下的危机。
《淮南子·原道训》中记录:“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伏,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作为统治者的鲧面临着各方背叛,为了缓解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而不得不寻求一个联合众诸侯的机会,而他凭借着自身的人格魅力,使得诸侯们愿意来涂山谈判。
最终,各诸侯与鲧达成协议,支持他的统治。于是,众人聚集于涂山,举行声势浩大的阅兵,千万兵马列于阵,扬起尘土,马蹄声响彻云霄,众诸侯高呼拥戴鲧。这场阅兵使得夏没有土崩瓦解,反而让众诸侯更加地紧密团结。
从这一事件可以看出中国从夏时期就保留着阅兵这一传统,它最早并非庆典,而是作为巩固统治的一种手段。
不仅如此,阅兵在夏朝时还是开疆拓土的“借口”,巡狩经常被夏朝统治者提上日程。《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五岁一巡狩,群后四朝。遍告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
夏朝的统治者为了方便统御属下,开始云游四海,每到一个地方便要阅兵一次,以彰显自己的王威,同时激励当地的诸侯往外扩张,以使自己的威严撒播四海。
1
周:凝众力,伐外敌
随着时间流逝,殷商代夏,而商末纣王昏乱暴虐,周武又起。
由于周武王实力的增长,他不断寻找着伐纣时机。而这次的等待并没有太久,《史记》载:“(纣王)杀王子比干,囚箕子。太师疵、少师彊抱其乐器而饹周。”
当讨伐的时机降临时,周武王明白凭一己之力难以敌商,于是发书信给各地诸侯,希望他们共同起兵。
周武王
一石激起千层浪,各地诸侯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师毕渡盟津,诸侯咸会。后世曹操所作诗中有言“初期会盟津”正是借此景所书。
当时武王处其乘,执剑言:“今殷王纣乃用其妇人之言,自绝于天。”随后动员众诸侯阅兵,前往战场,武王在之后的战役中不断击溃商军,在这次阅兵后,正式建立了西周。
1
两晋:存皮毛,失风节
若说阅兵之用,夏商周是开疆拓土,两汉则宣告虽远必诛,而到了两晋时期,却仅为苟延残喘,尽失军威。
西晋自建立以来,由于得国不正,统治者往往求助于地方士家大族,但又恐于他们做大,于是整个国家的军事陷入瘫痪,外加胡人掺杂于晋军中,更使得晋朝军事雪上加霜。
晋朝时的阅兵,没有武王伐纣时的慷慨激昂,也没有汉武击匈时的雄伟壮阔,有的仅是保持所谓天朝上国的面子。
《晋书·舆服志》中提到过:“戎车,驾四马,天子亲戎所乘者也。载金鼓、羽旗、幢翳,置弩于轼上,其建矛麾悉斜注。”皇帝阅兵时所乘坐的车辆样式与外观较过去有许多变化,但车辆的变化也伴随着军队的变化。
由于朝廷沉迷于内斗,纸醉金迷,军队腐化也日益严重。许多时候的阅兵,只是用于炫耀,譬如献物时常常把军士叫来,站在一旁显皇家威风。《晋书》载:“武帝太康中平吴后,南越献驯象,诏作大车驾之,以载黄门鼓吹数十人,使越人骑之。元正大会,驾象入庭。”
伴随着五胡乱华和衣冠南渡,晋朝也难以维持曾经的奢华,自过江之后,旧章多缺。元帝践极,无复充庭之仪。至于郊祀大事,则权饰余车以周用。六师亲征则用戎路,去其盖而乘之。其惨状可见一斑。
在不断削减礼制之下,晋朝很少见到像样的阅兵,军士组成的仪仗队也不复往日荣光,只能得过且过。
1
隋:袭旧制,创新威
相较于颓废的晋朝,诞生于南北朝之后的隋朝,可谓是一扫曾经的颓靡。
隋朝把阅兵视为很隆重的仪式,出征时,行幸所过名山大川,则有司致祭,备玄牲,列军容。大业七年,隋炀帝征伐辽东,提前命令有司设坛,自己则斋戒数日,祈求天佑大军马到成功。
部队准备开拔时,隋炀帝亲授节度。《隋书》记载了当时的盛况:“每军大将、亚将各一人。骑兵四十队。队百人置一纛。十队为团,团有偏将一人。”
众兵云集于此,骑兵们皆着青丝连明光甲、铁具装,仪仗队仅鼓吹部就拥有大鼓、小鼓及鼙、长鸣、中鸣等各十八具。步卒又分八十队,分为四团,团有偏将一人。士兵高举苍隼荡幡、白隼荡幡,又执长槊楯弩及甲毦。大角三通,则铙鼓俱振,骑兵第一团引行,队间相去各十五步,浩浩荡荡地通过东西南北四门,踏上北伐的道路。
为了防止阅兵时有人“溜号”,部队人员以帛为带,缀于衣领,名“军记带”。诸军并给数百幡,要离开队列则需要出示军记带和幡,如果不出示就算溜号,“则所在斩之。”
除了出征时阅兵,隋朝每年都有多次阅兵的惯例。隋制,军人每年孟秋阅戎具,仲冬教战法。“帝欲夸以甲兵之盛,乃命有司陈冬狩之礼。诏虞部量拔延山南北周二百里,并立表记。”此种阅兵被称为秋阅。
不仅如此,皇帝狩猎也会阅兵,每当皇帝出巡时,常以狩猎为借口进行练兵。皇帝常服紫袴褶、黑介帻,乘闟猪车,重辋漫轮,虬龙绕毂,太常陈鼓笳铙箫角于帝左右,各百二十。百官戎服,骑从,鼓行入围。诸将并鼓行赴围。设驱逆骑千有二百。王公皆整弓矢,陈于驾前。
总的来说,隋朝阅兵较前面所有朝代都更要壮观。
1
唐:礼数多,显皇威
李唐代隋,盛世降临,此时的大唐已然成为世界的中心,虽偶有外敌对抗,但大部分时候国内还算太平,所以军队阅兵时更多的是体现大唐皇帝君临天下时的威仪。
唐朝继承隋制后又经过发展,形成了多样化的典礼,其中关于阅兵就有多种“军礼”。大致分为征伐之礼、凯旋之李、校阅之礼、田猎之礼、巡狩之礼。
每当唐军出征时,皇帝都会行征伐之礼,这里面包括出师祭祀、命将誓师、凯旋之礼等项目。
出师祭祀通常是出征前祭天,燔燎牲币。同时还要祭地,祭地又被称为宜社,社是土地神,主杀戮。最后再杀一牲以祭旗。
当唐军打了胜仗后,皇帝还要为他们举行凯旋之礼,类似于今天俄罗斯每年的胜利日一样。凯旋之礼有郊劳、告奠天地祖先、献俘、饮至、封赏等仪式。“郊劳”是皇帝或大臣出城迎接得胜将士,表示慰问。《旧唐书》曾记载唐军凯旋时皇帝举行的盛大阅兵式:“六月,凯旋。太宗亲披黄金甲,陈铁马一万骑,甲士三万人,前后部鼓吹,俘二伪主及隋氏器物辇辂献于太庙。”群兵山呼万岁,尽显太宗天下共主之威仪。
而唐朝的校阅之礼则更具备现代阅兵气息,校阅之礼是检阅车马军队和水师,习武备战之礼,可以类比201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朱日和进行的那场阅兵。
唐朝皇帝举行校阅之礼的地方通常是在首都郊区,史书记载“仲冬之月讲武于都外”。将领率兵前来接受检阅,并进行操练。郊外四面皆有唐军,各执黑旗、青旗、赤旗,结为圆阵。队列中少者在前,长者在后。
唐朝时规模最大的校阅礼要数先天二年唐玄宗在骊山举行的那次阅兵式,这次阅兵不仅仅是显示军威,更是显示唐明皇的君威与大唐盛世景象。
当时唐玄宗征兵二十万,旌旗连亘五十余里,戈铤金甲,照耀天地。列阵于长川,坐作进退,以金鼓之声节之。三军出入,号令如一。当时的阅兵发生了毁坏农田的意外,唐玄宗立刻发米补偿了农民。但就在这次讲武中,宰相、兵部尚书郭元振,由于“坐亏失军容”,被发配广东。
武则天时也有官员因阅兵时有失军容而被斩首,唐玄宗就是以此手段震慑群臣。唐朝时的阅兵已经不再是前面历朝历代的“化危之礼”,而是“盛世之礼”。
至于田猎之礼、巡狩之礼,其阅兵规模略逊于校阅之礼,主要以小规模练兵和威慑外藩为主,在此不表。
1
宋:名阅兵,实寻方
盛唐转瞬即逝,又经五代十国,天下为宋所有,但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军队战斗力下滑。面对北方的威胁,许多皇帝最后不得不借校阅之名寻强军良方。
宋朝皇帝上朝时通常都有军队派出真武队作为仪仗队,册封皇太子时仪仗官兵就达887人。
除此之外,皇帝每年祭祀时,也会召集各地节度使前来观看小型的阅兵。
但这些阅兵都只是面子工程,很难振军威,况且北方还有大辽的威胁,日后更是有金人的南下。面临危机的皇帝决定每年抽替各地士兵至京,进行阅视,考察士兵素质。
康定元年,皇帝阅诸军阵法。宋军虽整肃可观,然临敌难用。后来,皇帝决定每年春秋两季都举行一次阅兵,由近臣和马步军司、殿前军司一同检阅部队。校阅内容的重中之重是训练战法,寻找破敌诀窍。阅兵地点是在京军营的教场内,内容包括直射、背射、盘马射、射亲、野战、轮弄。
宋神宗时还设立武学、校《七书》以训武举之士,绘制校阅阵图,又颁兵法以肄军旅。
宋神宗
同样,宋朝时,朝廷也以校阅为名访求知阵法者。在多次的寻求后,终于有人站了出来,推出《攻守图》。但他们仍不满足于此,还是借阅兵来训练新的制敌阵形。
宋军在训练时常常以李靖法为九军营阵之制,后皇帝检阅时感觉难以适应现下的环境,便命令群臣绘制新阵图。最后,在多次的校阅训练后,宋军改用五军阵。
北宋灭亡后,南宋孝宗更是重视阅兵训练,甚至亲自操练。《宋史》记载:“四年,幸茅滩教阅。今日之兵,陛下亲训练,抚以深恩,锡以重赏,忠勇倍常。”不仅陆军一年两训,海军也要春秋两训,除此之外海军每月还会进行阅兵训练。
由此可见,阅兵在宋朝时是作为救亡图存的一种方式。
1
明:扬国威,震四方
明朝较为著名的阅兵集中于永乐年间,但网络上盛传的永乐大阅兵其实还欠缺考查。永乐十二年春,朱棣亲征瓦剌,就曾在京城举行一次阅兵,但规模不详。同样的,亲征阿鲁台时,史料也记载他曾进行大阅,但都未提及有各国使臣参加。
但无论如何,明成祖每次阅兵都伴随着对外征战,这为明朝日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震慑了国内亲元势力,顺便对北元展示明朝强大的国力。
盛世必有衰落之时,当明朝日暮西山时,连阅兵都体现着这个王朝的腐朽。崇祯年间,朱由检检阅京师守备部队,当时他车驾阅城,铠甲旌旗甚盛,群臣悉鸾带策马从。六军望见乘舆,皆呼万岁,朱由检十分喜悦,但他所见的只是表面现象。他在随后的校阅中发现士兵仅百人有受过训练,且弓都拉不开。
朱由检
果不其然,明王朝最终被李自成取代,曾经的强师已变病猫。
中国历朝历代都有过大大小小的阅兵,他们或许有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但他们终究缺少一个意识——为人民服务。正是有这种思想武装的人民解放军才能在阅兵场上和战场上都经得住考验。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
《中国国家历史》新书上市,长按下方海报二维码识别后购买!
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购买!
下单送馆藏图书一本!
欢迎转发朋友圈
公号转载须经授权,并不得用于微信外平台
商务合作、订购微信号:zggjls01
投稿邮箱:zggjls01@126.com
邮发代号:28-474
QQ群:460382533
电话:13372012240
点击标题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