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建安二十二年,一个文学偶像群体的团灭

希言堂先生 中国国家历史 2021-01-22


全文共3650字 | 阅读需8分钟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小编微信号zggjls01,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东汉建安二十二年,即公元217年。这一年,与随后到来的波澜壮阔的三国时期相比,显得波澜不惊,毫不起眼。但历史有意思的地方往往就在于,一些极微小事情的“蝴蝶效应”,却常常能影响历史的进程。正如一则笑话调侃得那样,当年崇祯皇帝为了节省开支,下令精简驿站,大幅裁员。很不幸的是其中有一个叫李自成的快递小哥被裁掉了,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闯王李自成率军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被逼自缢煤山,这一切都源于李自成被炒鱿鱼。当然,也正是因为这些巧合才让历史变得精彩。


朕的大明要亡?


建安二十二年,这一年没有发生什么大事。曹操颁布了《举贤勿拘品行令》,曹丕被立为魏太子,刘备进攻汉中。但是这一年有很多人消失在人世间,生命在这一年画下了句号。据《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记载:“干、琳、玚、桢二十二年卒。”这里面说的“干、琳、玚、桢”分别指徐干、陈琳、应玚和刘桢。而传主王粲,传记中记载“二十二年春,道病卒,时年四十一。”就是说在建安二十二年,王粲、徐干、陈琳、应玚和刘桢同时死亡。


文学史上有一个文学流派叫做“建安文学”,建安七子在诗歌散文方面对后世影响巨大。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评价:“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建安七子


诗仙李白对他们表示高度赞誉,“蓬莱文章建安骨”说的就是“建安七子”。七子当中的另外两人:一位是七岁能让梨的孔融,在建安十三年就被曹操杀害了;另一位是被其老师蔡邕称为“奇才”的阮瑀,作有《为曹公作书与孙权》,诗有《驾出北郭门行》,懂音律,能鼓琴。这样介绍还是不具体,那我们换一种解释:蔡邕是东汉才女蔡文姬的父亲,而阮瑀是那个“猖狂阮籍”的父亲。阮瑀在建安十七年去世。等于说在建安二十二年,随着另外五子的死亡,建安七子被团灭,这个名称已然成为历史。那么这一年到底发生了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文学偶像团体的陨落呢?


《后汉书》给出了答案——“是岁大疫”。“冬,有星孛于东北,是岁大疫。”意思是说这一年冬天,东北方向出现了彗星,而彗星又叫扫把星,长久以来被认为是不祥的征兆,于是扫把星带来了瘟疫。而且因为这次瘟疫比较严重,死了很多人,文学家曹植为此写下《说疫气》:


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人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荆室蓬户之人耳。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门,若是者鲜焉。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而愚民悬符厌之,亦可笑也。


从描述来看,这次瘟疫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无论是“荆室蓬户”的贫苦百姓,还是“鼎食之家”的豪门士族,都无法摆脱瘟疫带来的疾病和死亡。“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病死之人不计其数,有的全家都染病死亡,严重的整个家族惨遭覆灭。家家染病,户户哀嚎,真的是惨不忍睹。作为先进知识分子代表,曹植深知瘟疫并不是什么扫把星带来的,而是寒暑错时,冷热交替导致的,并且对于百姓悬挂符咒来抵御瘟疫的迷信做法进行了批判。


夏夜天空中掠过的扫帚星


从现代科学眼光来看,曹植的说法具有一定的依据。竺可桢先生《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中指出,东汉时期,我国的天气有趋于寒冷的趋势,到三国时期,气候继续寒冷,公元225年,淮河竟然结冰了,这也是目前已知的第一次淮河结冰的记载。这充分说明在建安二十二年,天气极其寒冷,在极端的天气下,阴阳失位,寒暑错时,变化剧烈,给病毒的生长和传播提供了条件。


就因为一场不知道来源的瘟疫,建安诸子染病去世,对于建安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力的大佬们就这样走了,这对于当时的文坛来说,无异于一场大地震。建安文学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创作上,尤其是建安七子的诗歌创作,题材丰富,种类繁多,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大家在一起游赏宴饮所作的游宴诗、相互赠别唱和的赠答诗以及寄情山水、放荡不羁的风月诗。如王粲、应玚、陈琳等人的《公宴诗》,在反映当时历史情境的基础上又能够表现出作者的情感寄托,同时对于后世山水诗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但是在这之后,这些题材的诗词创作逐渐走向了衰败,而以悼亡为主要内容的哀悼之文逐渐兴起,如在王粲死后,曹植为哀悼他所作的《王仲宣诔》一文,对于41岁就病逝的文坛大佬王粲的“早世即冥”表现出无限的悲伤和叹息。


历史也为我们留下了动人的一瞬。王粲葬礼那天,曹丕想到王粲生前喜欢听驴叫,于是号召大家一起学驴叫,以此来表达对王粲的哀思。于是有趣而动人的一幕出现了,诸多送葬的文人雅士、士族贵胄都纷纷学驴鸣叫。《世说新语·伤逝》记载:“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此种不羁与看淡生死的洒脱,是魏晋时期独有的风流与见识,后再无可媲美者。



历史总不是那么单纯,人性的温情与知己的相合、世人的称颂与上位者的赏识之间,还充斥着权力罪恶的凌虐与暴戾的摧残。建安二十四年九月,曹操与刘备相持于汉中,而都城邺都却发生了谋反事件。主角是相国钟繇的一个下属,名叫魏讽,他趁着曹操在外,勾结党羽,联络长乐卫尉陈祎企图围攻邺都,发动政变。结果中途陈祎向留守邺都的曹丕告密,于是阴谋叛乱被轻而易举化解了。曹丕大怒诛杀魏讽,受牵连的多达数十人,而其中就有王粲的两个儿子。


不知道曹丕在处死王粲两个儿子的时候,有没有想起两年前的那一场葬礼,想起那一次对王粲逝世的叹息和充满温情的送别。后来在汉中的曹操听到这个消息后,一声叹息:“孤若在,不使仲宣无后。”同年,曹丕在写给吴质的《与吴质书》一文中,对建安七子等人的去世还流露出追思和伤怀,文中写到“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文中曹丕并未提到王粲的名字,或者说他想到了被处死的王粲的两个儿子?


曹丕 影视剧照


总之,建安二十二年的驴鸣和王粲的儿子一样,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在这场瘟疫中,死亡的大佬远不止这几位。《三国志·魏书·司马朗传》记载:“建安二十二年与夏侯惇、臧霸等征吴。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遇疾卒。”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朗跟着夏侯惇讨伐东吴,士兵染上瘟疫,司马朗亲自巡视发放医药,结果不幸也染上了瘟疫,最终病故。东吴的鲁肃也于这一年去世。《三国志·吴书·鲁肃传》记载:“肃年四十六,建安二十二年卒。”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们应该知道,鲁肃死后,吕蒙白衣渡川,擒杀了关羽,夺取了荆州,此举也标志着孙刘联盟的破裂。此外,在疫情的影响下,曹操与孙权在濡须口一战后便息兵止戈,没有发起更大规模的战争,毕竟军士染上瘟疫,人心惶惶,战争也无法持续下去。


在频繁的战争影响下,瘟疫也出现得愈加频繁。从东汉安帝到三国末年这150多年的时间里,根据相关学者统计,有三十多个年份出现瘟疫,平均5年出现一次,而且基本都是杀伤力比较严重的瘟疫。


在医学并不发达的古代,瘟疫所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自序中提到:“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在十年间,因为瘟疫,张仲景家族死亡人数达到三分之二。此外,在有历史记载的瘟疫记录中,瘟疫一旦爆发,带来的往往是大规模的人口伤亡。如东汉安帝延光四年冬天,京师爆发瘟疫,造成的结果就是“民多病死,死有灭户,人人恐惧。”再如吴赤乌五年,孙权执意要远征海南岛,结果发生瘟疫,“士众疾疫,死者十有八九”。每一次瘟疫,带来的都是数以万计的人口死亡及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根据葛剑雄《中国人口史》研究,在东汉顺帝永和五年前后,当时的人口数量应该超过6000万,但是在三国末期,人口数预测最多也就3000万,在将近140年的时间里,人口损失达到50%,这其中,瘟疫不得不算是主要原因之一。


张仲景 


正是因为人类认识到了瘟疫的危害性,所以千百年来人类与瘟疫的斗争从没有停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当现在的新冠肺炎出现时,我们才想到了17年前的非典,才想到了建安二十二年,那一年死去的建安风骨。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回首前事,不过是三两叹息。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中国国家历史》邮局征订套装(征订代码:28-474)正在火热进行,一套四本,一次性拥有全年装!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直接购买历年合辑!

下单送馆藏图书一本!



· 有一种爱叫做在看 ·

欢迎转发朋友圈

公号转载须经授权,并不得用于微信外平台



长按识别二维码,敬请关注


商务合作、订购微信号:zggjls01

投稿邮箱:zggjls01@126.com

邮发代号:28-474

QQ群:460382533

电话:13372012240


热文推荐

点击标题立即阅读



人民币为何写的是“圆”,而不是“元”?

西夏建立前,党项人是如何夹缝生存的?

印度水污染为什么那么严重?

松赞干布的漫漫“追妻”路
古代诗歌中的瘟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