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家可不好欺负,英国和苏联都拿它没办法
全文共4345字 | 阅读需9分钟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小编微信号zggjls01,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就是这么彪悍。
有这么一个国家,被人们称为“帝国坟场”。不论是19世纪纵横四海的大英帝国,还是20世纪称霸世界一方的苏联,都曾试图占领它,但最终却一败涂地。到了当代,美国在这里也是损兵折将,深陷其中。
美军在阿富汗
这个国家就是阿富汗。
地 缘
阿富汗境内大部分都是山地和荒漠,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可谓是“穷山恶水”(古代被蒙古灭掉的花剌子模大致就在这个位置)。阿富汗虽然环境恶劣,但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它位于西亚、南亚和中亚的交界,是“欧亚大陆的心脏”。
阿富汗国境地图
据印度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记载,早在公元前20世纪到15世纪,雅利安人由北南下,成为这里最早的定居者。在这之后,阿富汗地区相继被波斯人和马其顿人征服。公元1世纪,贵霜帝国开始统治这片区域。此后的一千多年里,阿富汗这片土地又不断遭到嚈哒、突厥、蒙古等游牧民族的侵袭。
直到1747年,阿富汗普什图族阿布达里人酋长艾哈迈德·杜兰尼趁波斯帝国皇帝纳迪尔沙被刺杀,帝国分崩离析之际,趁机建立起了“杜兰尼王朝”,阿富汗开始以一个独立国家的身份登上历史舞台。巅峰时期的疆域除了包括今天的阿富汗,还囊括了伊朗东北部、巴基斯坦及印度的旁遮普地区。然而好景不长,杜兰尼王朝在内战的冲击下很快垮台,阿富汗再次陷入分裂。
19世纪初,阿富汗喀布尔(喀布尔现为阿富汗首都)地区的领主多斯特·穆罕默德重新统一了国家。阿富汗由此进入巴拉克宰王朝时期。虽然多斯特雄心勃勃地想要恢复国家昔日荣光,但欧洲人的黑手已经伸向了阿富汗这颗“欧亚大陆的心脏”,它即将在两头猛兽的夹缝间生存。
三次英阿战争
17至18世纪,英国人依靠分化瓦解的策略,逐步在印度建立起了殖民统治。令英国人意外的是,阿富汗人对印度的反复入侵,反而为英国进一步控制印度扫清了障碍。英国便以印度为基地,不断往阿富汗地区扩张渗透。
北面的沙俄对阿富汗更是垂涎已久。从17世纪开始,俄国就想要进军南亚,寻找自己的不冻出海口。彼得大帝曾扬言道,唯有控制了印度洋,到达地中海,俄国才能真正称霸于世界。
彼得大帝
1837年,俄国秘密挑唆波斯出兵进攻阿富汗的赫拉特(阿富汗西北部城市),英国人借机插手,以所谓“调和”平息了战事。英国在与俄国角逐阿富汗中获得首胜,便以此为契机,想要拉拢阿富汗共同对付俄国。阿富汗国王多斯特则开出条件,双方合作的前提是,英国人必须支持阿富汗从锡克人手中收回白沙瓦。英国人当然不干,两方闹了个不欢而散。于是英国人决心来硬的——出兵直接占领阿富汗。
1838年,英国从“孟买军团”抽掉了约1.8万人组成了一支远征军,其中印度兵占80%、英国军官占20%,随军人员总计约3.8万。而当时阿富汗国内正规军只有1.5万,装备也远不及英军。英军势如破竹,很快攻陷坎大哈(现阿富汗第二大城市,是其南部的经济文化中心)。1839年8月,英军攻陷了喀布尔,卫戍部队纷纷丢盔弃甲,四散而逃。无奈之下,国王多斯特只得逃往巴米扬(阿富汗中部城市),英国借机扶植自己的傀儡政权。
大批英国人的涌入很快让物产匮乏的阿富汗陷入严重的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英军还在当地烧杀抢掠,更加激发了性格彪悍的阿富汗人民的反抗。
1841年11月,阿富汗的起义军杀死了英国驻阿富汗高官亚历山大·布尔内斯和他的副官,攻占了位于喀布尔的英军堡垒。各地的民间武装利用游击战与英军周旋,在很短时间内取得了辉煌战果。从喀布尔到巴拉-喜萨尔要塞之间的全部据点逐渐被起义军掌握,英国公使也被击毙。
起义军的凌厉攻势使英国有了退缩的想法,于是英军同意从喀布尔撤军。英军在撤退过程中,途径胡尔德-喀布尔峡谷——这是一条长达8公里、两侧都是悬崖峭壁的峡道,中了阿富汗民兵的埋伏。英军进入峡道后,阿富汗人在两侧高地用步枪向谷底的英军猛烈开火,造成英军死伤惨重,仅剩一名军医得以幸存。
另一方面起义军趁胜追击,包围了贾拉拉巴德(阿富汗东部城市)与坎大哈,收复了加兹尼(阿富汗东部城市),英国傀儡政权彻底垮台。遭受如此惨重损失的英国人不肯善罢甘休,凭借自己的装备优势瓦解了起义军对英军的包围,重新占领喀布尔。这一切都没有能够吓到阿富汗人,反而使阿富汗反英情绪更加高涨。时间一久,英军唯恐形势向更加不利的方向发展,就主动撤回了印度。第一次英阿战争以英军从阿富汗撤退而告终。
进入19世纪70年代,经过农奴制改革后的沙皇俄国加大了对中亚地区的渗透。1878年6月,阿富汗国王阿里在一番威逼利诱下与沙俄结盟。英国人自然不能忍受,决定再次出兵,一血前耻。这就是第二次英阿战争。
沙俄很不厚道,战争一开始就与英国私下达成瓜分奥斯曼帝国的条件,出卖了盟友阿富汗。英国人毫无顾忌,便于当年的11月出兵3.5万,分三路入侵阿富汗。南路军向坎大哈推进,一路基本没有遇到什么抵抗,1879年1月就轻松破城,直逼喀布尔;中路在开进派瓦尔山口时受到阿军阻击,英军实施迂回战术,以不到100人伤亡的代价重创1.8万人阿军,越过了山口;北路军在向开伯尔山口推进时,受到阿军反抗,但当夜阿军突然撤退,使得英军不费吹灰之力占领了贾拉拉巴德。
随着国土日渐沦陷,阿富汗国王阿里郁郁而终。其继任者亚奎布被迫于1879年5月同英国人签订了《甘达马克条约》。根据此条约,英国人每年会给阿富汗金钱和武器上的援助,但阿富汗必须将外交政策控制权交给英国。阿富汗沦为英国的附庸。
但是勇猛的阿富汗人可没那么容易好摆平。仅仅过了四个月,喀布尔再次爆发反英起义。英国驻喀布尔特使兼《甘达马克条约》的谈判代表路易·卡瓦尼亚里爵士以及驻地的几乎全部英国士兵都在战火中丧生。由英国和印度军团组成的喀布尔野战部队再次向喀布尔进发,以恢复秩序并寻求报复。
然而,阿富汗人实在太能打,各种起义不断,英国人渐渐也开始吃不消,最终同意让阿富汗人“自治”,但要他们把外交权交给英国。第二次英阿战争由此告终。
到了20世纪初,亚洲各地民族独立运动兴起。当时的阿富汗国王阿马努拉借机与苏俄建交,想要摆脱英国人的奴役。1919年5月,阿富汗宣布向英国发动“圣战”,以彻底摆脱英国的挟制。当时参与作战的英军约3.4万人,但其中多是新人,战斗力明显不足。再加上后期后勤补给困难,亦不敢深入阿富汗境内作战。与此同时,东面的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大大牵制了英军,后院起火加苏俄支持,英国人最终放弃了继续作战的计划。
经过激烈谈判,1921年11月22日,英阿两国签订和约,英国正式承认阿富汗独立。第三次英阿战争就此结束。
被拖垮的苏联
英国侵略者走后,阿富汗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阿富汗也是一直秉持中立,免受了战火的摧残,由此开始逐渐进入现代化时期。
二战结束后,受冷战影响,苏联与美国在世界各地争霸不断,阿富汗很快被拉入苏联阵营。阿富汗的现代化历程的确离不开苏联的帮助,但代价是本国的经济、军事和政治受到苏联的全面干预和控制,逐渐失去了自主性。特别是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这种控制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度。
1973年,达乌德在苏联的支持下推翻了阿富汗封建王朝,建立起“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不过苏联很快发现自己一手扶植起来的达乌德并不听话,便支持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发动军事政变,干掉了他。随后苏联新的代理人塔拉基上台,开始奉行彻头彻尾的亲苏政策。塔拉基的行为引发了以副总理哈菲佐拉·阿明为首的民族主义人士的强烈不满,塔拉基一方也深怕实权在握的阿明威胁自己的地位,阿富汗国内局势剑拔弩张。
达乌德
1979年9月14日,塔拉基为除掉阿明,在总统府设下鸿门宴,但并未成功。大难不死的阿明第二天就开始反击,以谋杀罪逮捕塔拉基,夺取政权。苏方随即警告阿明放人,不要玩火自焚。但阿明对此置若罔闻,坚持处决了塔拉基。
塔拉基
阿明的自作主张触怒了勃列日涅夫。不仅如此,根据苏联情报机构获得的信息,阿明上台后不断和美国“勾勾搭搭”,这真正触到了苏方的敏感神经。
阿明
经过苏方政治局决议,1979年12月27日晚,苏联对阿富汗发动了代号为“风暴333”的斩首行动。苏联154独立特种兵分队直奔阿明的藏身之所——达鲁拉曼宫(位于阿富汗喀布尔)。苏联特工已事先掌握这里的火力配置和兵员部署,很快就完成强攻。一阵枪响,阿明连同4个妻子和24名子女倒在苏军枪口下。
就在阿明被刺杀的当晚,苏联新的代理人巴布拉克·卡尔迈勒宣布上台执政。12月28日,苏军集结边境6个师,分东西两路形成钳形攻势,进入阿富汗境内。不到一周,苏军东西两线突击军团便在阿富汗南部重镇坎大哈会师。随后,苏军对阿富汗边境实施全面封锁,并对外宣称已经全面控制阿富汗。
苏联牢牢控制着阿富汗境内各大重镇和战略要道。然而阿富汗毕竟拥有65万平方公里领土、1500万人口,苏联军队根本无法完全控掌控,那些广袤无际的非控制地带就成了抗苏游击队成长壮大的沃土。
事实上,此后阿富汗各阶层人士都积极地投入到反苏战斗中。苏联在1980年初曾发动三次“大扫荡”,但始终无法“斩草除根”。作为传统陆军,苏军更擅长以机械化装甲部队,在空中力量的支援下,开展大纵深立体进攻。这对阿富汗多山的地形,显然是不奏效的。
苏军和阿富汗游击队反复争夺的要地都是崇山峻岭。阿富汗敢死队会将苏军战机引诱到比较开阔的山底、谷底,待战斗开始,事先埋伏在各个高地的游击队员们就利用海拔差平射或俯射对方飞机,山底的苏军战机成为瓮中之鳖。
《死亡士兵的交谈》杰夫沃尔/摄。此为摆拍照片,描述了1986年冬天阿富汗红军被伏击后的情景。
当然,从实力上看,阿富汗游击队的战斗力肯定是远不如苏军,很难给苏军造成实质性威胁。之所以能坚持那么久,离不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暗地里的各种援助——包括毒刺肩扛式防空导弹这样的高级装备,对游击队员进行专业化的军事训练等。
虽然苏联宣称“控制”了阿富汗,但事实上自己早已被这场扩日持久的消耗战拖垮。截至1988年5月,苏军在阿富汗战争中死亡1.2万余人,伤3.5万人。阿富汗战争称为苏联日夜不停的“流血伤口”。
1988年5月15日,苏联和阿富汗发表联合声明:苏军从今日开始撤离阿富汗。1989年2月,苏联完成撤军任务。仅仅两年后,苏联这个曾经雄霸世界一隅的大国便轰然瓦解。
结 语
阿富汗究竟是怎样的存在?
通俗点讲,阿富汗之于欧亚,类似于三国时荆州之于中原。正所谓“得荆州者得天下”,虽然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欧亚大陆国家,但在地理上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带来的威胁。所以大国们对处于欧亚大陆中心的阿富汗,即便它是贫瘠的蛮荒之地,也要嵌入自己的势力。
阿富汗真的那么强大吗?毕竟连“战斗民族”都折戟在此。其实,阿富汗战争期间苏军的总阵亡人数远远低于二战时期苏德战场的任何一场战役。阿富汗作为“帝国坟场”的危险不在于战,而在于其在整个大国博弈棋盘中的牵制作用。
当代阿富汗政府军
在21世纪的今天,“帝国坟场”能否依然发挥作用,继续葬送那些“玩火者”?时间会给我们答案。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
《中国国家历史》邮局征订套装(征订代码:28-474)正在火热进行,一套四本,一次性拥有全年装!
下单送馆藏图书一本!
· 有一种爱叫做在看 ·
欢迎转发朋友圈
公号转载须经授权,并不得用于微信外平台
长按识别二维码,敬请关注
商务合作、订购微信号:zggjls01
投稿邮箱:zggjls01@126.com
邮发代号:28-474
QQ群:460382533
电话:13372012240
点击标题立即阅读
天下英雄谁敌手——杜聿明、林彪与粟裕
奉天省为何改称辽宁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