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中的清军:为什么碰到英军冲锋就崩溃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夏虫欲饮冰 Author 夏虫欲饮冰
在八国联军侵华时,清军清一色的欧式装备为何还是打不过英军?
在大家印象当中,鸦片战争乃至于八国联军时期的清朝军队是不是都是一副穿着棉甲,使用大刀长矛与手持火枪的欧洲人作战的面貌?
但其实这种刻板印象是错误的,事实上八国联军侵华时,清军是清一色的欧式装备,而即使是在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清军中的火器化程度也不低,当时的很多清军部队都已抛弃了传统弓箭,而使用火绳枪作战,其火器装备率起码超过了50%。
清代火枪
甚至一些清军部队里面,只有几张弓和几壶箭,士兵们全是手持火绳枪和大刀长矛作战,比如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浙东反击战里,亲身经历此战的贝青乔在其著作《咄咄吟》里,这样记载了自己所见的清军战前装备情况:
“仆自入军中,仅于副将朱贵处,见弓二张、箭二房。”
这种情况让贝青乔大感惊奇和失望,因为拉弓射箭、骑射是清朝一直以来的国策,被皇帝们视为国家根本,理论上从大清朝皇帝到最底层的士兵,都应该是非常重视弓箭的,结果真到前线战场上时,根本就没几个人使用弓箭作战,清军各支部队里的火绳枪数量远超弓箭数量,几乎是人人扛枪,推着大炮上战场,贝青乔在失望之余,作诗讽刺道:
“不见前行铁裲(liǎng)裆,腰间谁插箭盈房。”
鸦片战争中的英军也发现作为自己对手的清军,虽然也装备有弓箭,但大多是用火绳枪和自己作战。
清代火绳枪
清军之所以选择火绳枪而抛弃传统的大威力弓箭(清弓),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躲避习练弓箭之苦,毕竟火器最多一个月就能学会用好,而想要学会射箭,必须苦练身体,没个三年五载别想出师。在有了火绳枪这种简单容易上手,威力还挺不错的武器之后(雍正帝说鸟铳“冲锐折坚, 最为便利”),绝大多数清军们自然就将弓箭丢之脑后了,任皇帝如何强调“国语骑射”都不搭理,即使一些清军还使用着弓箭,但其所用弓箭的威力,比清初时,威力已经下降到了一个惊人的程度。
鸦片战争中的英军就发现自己缴获的清军弓箭,虽然外观很好看,但大多拉力感人,根本没什么威力,比自己国家的玩具弓都不如(有统计称整个鸦片战争期间,死于清军弓箭的英军连一只手的数字都不到)。
或许有人觉得清军放弃弓箭,使用火绳枪作战是一种进步,毕竟是火器取代冷兵器,但问题在于清军火器也都用不好,他不是有没有的问题,他是有了也用不好的问题。
清军所用的火绳枪真论起来,其实并不比英军所用的燧发枪落后多少,只是击发率和环境适用率要差一些,但却也并非相差甚远。这两种武器的真正差距,在于英军的武器生产早已经近代化了,虽然没有做到完全标准化,但是其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技术升级,让英军的燧发枪枪管比清朝所生产的枪管性能更好,更加通直,有效射程更远,口径也更大(口径代表着威力)。
并且英国人也早已经掌握了黑火药最大威力的科学配比,让枪械威力进一步提高,中国虽然也早已摸索出来了黑火药的科学配比,但到清末时,由于贪污、组织度差等等原因,清军各支军队所用的黑火药质量不等,很多清军士兵所用的黑火药都是最低劣的产品,让缴获此物的英军十分鄙夷。
而且许多清军士兵连定装火药都不懂,所谓的定装火药就是提前将发射一发子弹的火药量用小竹管或是纸袋包裹好,以便随时快速使用。这种技术在明朝时就已经出现了,能够极大提高火枪手的装弹速度,但很多清军士兵由于各种原因,连这种简单操作都不会。他们在使用火绳枪时,全凭经验往枪管里塞一定量的火药,这很影响子弹的威力,一旦装少了火药,子弹势必会威力不足,而一旦装多了火药,那么枪管就很容易炸膛。另外,还会拖慢射速。
所以鸦片战争时期,清军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不在于所用武器,而是在于人,人不行,武器再好都不行。
现代最直观的例子就是沙特阿拉伯的少爷兵和也门武装的“拖鞋兵”了,有着大笔钱财和美式装备助阵的沙特少爷兵们总是会被穿着拖鞋,拿着AK47打仗的也门武装打得没脾气,让世界都看笑话。
而鸦片战争时期的清军比沙特的少爷兵们还要不如,据经历鸦片战争的英军士兵和军官们的回忆录里记述,他们发现清军很是缺少野战炮,即使有了大炮也是胡乱打,其所发射的炮弹很多时候都距离英军太远太偏,根本就打不到人。而装备火绳枪的清朝士兵,也总是会在距离英军很远的地方就慌忙放枪,那些士兵也基本上不听任何号令,就是自己在远处胡乱的放枪,各打各的,不会对英军进行齐射,他们看起来打得很激烈,阵地上也总是烟雾弥漫,但其实清军所发射的子弹一点用处都没有,准头极差,根本杀伤不到几个英军。
这种情况常常让英军摸不着头脑,想不通清军为啥要和空气斗智斗勇,要知道即使是拥有更好武器的英军,也绝不会在远距离上开枪,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所用的燧发枪有效射程有限,在超出子弹有效射程的地方开枪,根本就射不中敌人。普鲁士军队曾使用列装的1782年型燧发枪对150米外一个宽3.05米,高1.83米的靶子射击了100发子弹,但结果却只命中了40发,这还不是人形靶(战场上人和人之间有空隙,去掉打中这些地方的子弹,命中率只会更低),还是在安静的靶场上,没有各种压力和恐惧等因素的影响,否则命中率更低。
虽然鸦片战争时,英军大量装备的褐贝丝燧发枪在性能上因为技术进步等原因,要比普鲁士人所用的燧发枪稍微好一些,但也没好哪里去,两者基本相差不大,还是在燧发枪的标准范围内,还是最基础的前装滑膛枪设计。
褐贝丝燧发枪
因此英军十分克制在远距离上对敌人射击,因为那样毫无意义,英军以及绝大多数欧洲军队的作战场景通常是这样的:在战场上排成几条横队或纵队,组成三列线(线式战术由此得名),然后踩着鼓点伴着军乐匀速向敌军方向前进,期间双方大炮轰鸣,不时带走一些士兵的生命,当走到距离敌人差不多90米的位置时,部队最前面的一排士兵会发射一轮齐射,并在开枪转到三列线的最后一排装弹(后退装弹战术),他后面的一排则接替前排的位置开枪,每个士兵的操作都是,开枪—后退—装弹—开枪,以此不断循环,当然期间他们还会不断前进,直到距离敌人越来越近时,就会发动刺刀冲锋,以白刃战的形式决定胜负。
历史上一些英军部队甚至能够一直硬扛着敌军火枪和大炮的不断射击,顶着高伤亡,一枪不发,直到走到距离敌军只有两根相连长矛的长度时(顶多十几米)再齐射。在这一距离上,燧发枪的命中率和威力将会被提升到一个惊人的地步,通常一轮齐射就能瞬间杀死敌军很多人,让其士气瞬间陷入低潮。而在发射了一轮齐射后,英军紧接着就会发动刺刀冲锋,将本就因为瞬间伤亡过大而士气低落的敌军打到直接崩溃。
小贴士:上文所提到的英军战术,属于特殊情况,并不是特别常见。
可是清军的火绳枪因为手工打造,工艺较为粗糙、所用火药质量低下等原因,在同等距离下,命中率比英军所用枪械还要差很多的清军,就是喜欢在远距离上对英军进行射击,他们发射的子弹但凡作用明显,也不至于被英军士兵所吐槽。
而英军在战争中就发现,那些在远距离对射阶段还能表现得很英勇的清军士兵,一等到英军组成三列线,进入排队射击的状态,伴随着行军的鼓声不断前进,对着越来越近的清军不断发射子弹时,清军阵线就会有松动,士气大跌。而一旦英军主动停止射击,端着装有刺刀的火枪向清军发动白刃冲锋时,使用火绳枪的清军士兵就会瞬间士气崩溃(清军的火绳枪近战能力弱,即使是杈子枪,也不如刺刀高效有用),绝大多数人根本不敢与英军展开白刃战,大都是纷纷掉头就跑,然后英军就轻易地赢得了战争的胜利,自身伤亡极少。
甚至历史上还出现过单个英军士兵就吓跑几十名清军炮台守军的情况:
“他冲进这座炮台敞开的大门,里面四五十个守兵枪放在身边,正在懒洋洋地或坐着或躺着吞云吐雾。他们看见他后,没顾得上看一看他是没有援军的,就冲出对面的大门,跑到山后面去了。——摘自《英军在华作战记》”
所以有人就说了,如果第一次鸦片战争换乾隆中期以前的八旗军来打,结果绝对会大不相同,即使打不赢,战绩也绝不会那么难看。因为清朝初期的八旗军们绝不会惧怕近战,在战争中,他们甚至也会硬顶着明军的火器射击,一箭不发,直到走到距离明军只有五步的距离上,才会用手中的大威力清弓对明军士兵身体的一些重要部位进行精确射击,比如射击明军铠甲防护不到的面部、颈部或是两肋。在这个距离上,清军的弓箭完全可以射穿重甲,据徐光启所言:那是中者立毙。而当给敌人造成了伤亡,在阵线上打开了缺口后,清军也就会主动放弃射箭,进行白刃战。
但清末时代的八旗军们可没有此种战斗意志,承平日久的他们早已武备废弛,更别说鸦片烟的影响了,很多清军部队连国家规定的每年两次的操阅仪式都是能混就混,也缺少军纪管束,八旗军们都沦为匪类,或是干各种副业谋生,热爱抽鸦片烟,身体早就垮了,每次打仗甚至都是军官带头逃跑。
即使清军曾经存在过很多较为先进的火器战术战法,比如所谓“九进十连环”战法,也因为清军的腐化,而只能在故纸堆上找到了。从乾隆后期开始,很多清军打仗就全凭用火绳枪在远距离射击了,毕竟他们在鸦片战争前夕的主要职责也不过就是分散在各地镇压民变罢了,因此武备废弛,军纪皆无,几乎沦为匪类。
而因为对付的是缺少武器军械,战斗力更差的平民老百姓,清军根本就用不上其他战术战法,连白刃战都不用掌握,这就导致了八旗军们的战斗力拉胯,别说打败洋人了,连同为中国人的太平军都打不过,在太平军起义初期,就被缺少武器的太平军战士打得抱头鼠窜,7个太平军就能追着一千多个清军乱跑!
清军在鸦片战争前后的种种表现,充分说明了进入近代后,虽然军队之间的作战胜败,还受到许多武器装备的影响,但是军队中的管理制度、指挥体系、士兵训练、国家精神与意志体现等多方面因素对战争成败的影响却是决定性的。
鸦片战争时的清军早已烂透,军队管理一团糟,即使没有鸦片烟的影响,也好不到哪里去。
当然在鸦片战争中,清军也不是全部都拉胯,在乍浦之战中,清军的表现还是很勇敢的,用弓箭和火绳枪勇敢还击英军,参与此战的英军军官称:
“凡亲眼看到中国的士兵,以那种顽强的斗志和决心来保卫他们阵地的人,没有一个能对中国的勇敢拒绝给予充分尊重的……迄乍浦战役为止,中国派来抵抗我们的军队,以这次最为精锐。”
可是清军的阵地却还是在英军的炮击和炸药包之下崩溃,此战英军战死13人,受伤42人,被俘16人,而清军中的八旗军官兵战死三百多人,汉兵战死六七百人,乡勇战死六百多人,惨死平民也有一千五百多人,可见其差距。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
中国国家历史又双叒叕上新啦!
《中国国家历史》邮局征订套装(征订代码:28-474)正在火热进行,一套四本,一次性拥有全年装!
识别下方小程序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直接购买!
越南的承诺,亚太的新格局
曾经,中国男足称霸亚洲,享誉世界
中国在东南亚的“海外飞地”,为何仅存在33年就丢掉了?
英国,拒不归还
细说“东京湾日本降书”与“南京日军降书”
欢迎转发朋友圈公号转载须经授权,不得用于微信外平台
商务合作、订购微信号:zggjls01
投稿邮箱:zggjls01@126.com邮发代号:28-474QQ群:460382533电话:13372012240
商务合作、订购微信号:zggjls01
投稿邮箱:zggjls01@126.com邮发代号:28-474QQ群:460382533电话:13372012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