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拒绝剑桥录取的女孩:快乐的素质教育,可比应试教育难搞多了

安柏 海淀花生妈 2021-03-07

 


1

 


两个同学的孩子,今年一个考上了UCL(伦敦大学学院),一个接到了剑桥的录取通知。

 

让人吃惊的是,被剑桥录取的女孩,却准备拒掉剑桥的offer,因为她不喜欢英国大学偏学术的氛围,更喜欢美国的教育理念,要看看是否可以申请到心仪的美国大学。

 

如今的学霸,可不是我们过去概念里戴着眼镜、死读书的孩子,往往文武双全,兴趣广泛,有思想,情商高。

 

上UCL的那个男生,又高又帅,喜欢建筑,画得一手好画,一边说着伦敦音英语,一边有着深厚的中文古文功底——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看中华书局版的《史记》。

 

我问他在英国读书的感觉,他侃侃而谈:


虽然我在英国读书,但在德国游学后,更喜欢德国的学校,因为更加质朴纯粹。而在英国,就稍微有点浮华,特别是华人圈里的女孩,官二代和富二代都多,讲究穿着打扮,热衷出入各种社交Party。

 

收到剑桥录取通知书的女孩,是个身材火爆,大眼睛的大美女,简直可以直接参加世界小姐选美决赛。

 

她弹得一手好钢琴,长笛吹得出神入化。运动也擅长,特别会玩,滑雪,帆板,样样精通,在舞会中,也是高手。

 

成绩单上最差的分数是A。同时学习四种语言,中文,英文,法文,拉丁都很出色。

 


这背后,有学校的作用,但更多的是自己和家长的坚持。

 

女孩3岁开始学钢琴,7岁开始学长笛,10多年的苦练,一开始是家长的引导和监督,后来就是自己喜欢,越精通越喜欢,不管在那里上学,不管环境如何变化,不管忙碌与否,都坚持下来,没有放弃和松懈。

 

所以,在钢琴和长笛两个乐器上,她都拿下了英皇8级(综合难度与中央院演奏级差不多,比中国院10级还要高一些)。

 

发展兴趣、培养能力的素质教育很花时间精力,一点也不比学业轻松,相当于仅仅进行应试教育的双倍工作量。同时,义工、社团、戏剧表演等社会活动也不能拉下,需要一颗热忱的心灵,以及极强的时间管理技能。

 

或许会有人说,这两个都是牛娃,普通人学习不来。


其实,这两个孩子最触动我的,不是他们的成绩和特长,而是发自内心的快乐和充盈:他们有自己的主张,对学习非常自主,也在做着自己喜欢的事——也就是说,他们拥有澎湃的激情和内驱力。

 

这两点,我觉得才是培养孩子最重要的,只有极少数的人才能进入像剑桥、UCL这样的名校,但是每个人都可以去发掘自己生命的激情和内驱力。这样,即使上不了名校,从事的也不是别人眼中光鲜的工作,但也有大概率会拥有一个充实、幸福的人生。

 

 

2

北京十一学校的李希贵校长,就是素质教育的倡导者。

 

最近读了李希贵校长的《重新定义学校》,我发现,素质教育,可比应试教育难搞多了,既麻烦又费力,要求也高多了,不管是对学校,对老师,还是对学生,对家长。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也就是个性化。

 

如果把学校比喻成一个加工厂,那么,中国目前绝大多数学校出品的是批量生产的成品,而不是个性化产品。

 

想一想,流水线成衣和高级定制,哪个投入大?哪个更费事?哪个更奢侈?

 

有一个嘲讽学校的漫画:进学校之前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但从学校出来,他们全都一样了。

 

像现在的中小学班级规模,动不动就一个班4、50人,班主任能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和特点就要花好长时间,再要求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去发挥他的潜能,这简直是开玩笑。

 

因材施教,首先要有选择权。给所有的学生都上一样的课,给你提供什么教育你就得接受什么,这就一点没有选择,也没有个性。

 

这就给课程设置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课程种类是否丰富?是否有分层?是否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

 

十一学校开发的课程就有300多种、通过选修不同种类、不同级别的课程,4000多名学生就有4000多张课表。

 

相对应的,每个人要写的作业也是个性化的,一个年级550人,就有550种假期作业。

 

一个叫王凯基的同学,他数学不好,但是热爱音乐,学校没有给他补数学(虽然数学课也有I-V的分级),而是创造各种条件来满足他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为了他的需要建立了一个音乐棚,还专门给他一个人开设了“西方音乐史”课。

 

课程多样化,对学校的挑战是巨大的,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和人力,进行课程设计和课程管理,也大大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因为授课也需要小班化,个性化。

 


相比而言,像衡水中学这样的应试教育,管理起来就相对容易和单纯,只要老师管得严,督得紧,学生努力学习,拼命刷题,就可以获得比较理想的高考成绩。

 

十一学校的课程设置,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因为他们在收到高中录取通知书时,还会收到一本厚厚的《课程手册》,在老师和家长帮助下进行选课。

 

在选课过程中,学生通常会觉得很痛苦,因为他以前从来没有经历过对他未来负责任的重大选择。

 

而人生,最终是要自己对自己负责的,早点学习这项本事(其实15岁也不早了),体会到主动选择的责任和后果,比起被动和顺从地接受老师和家长的安排,要靠谱得多。

 

 

3

10多年前,同样扛起了教育改革大旗的,还有北大附中的校长王铮。

 

王铮校长说:孩子的个性和差异,我们不把它当作差距,而是当作价值。

 

和十一学校一样,北大附中高中取消了班级,同时取消班主任、年级组和教研组。因为在课程个性化选修的设置下,一定无法再有固定的班级,而是松散灵活的“走班制“。

 

1200多名高一、高二学生都分布在八个书院:格物书院、致知书院、诚意书院、正心书院等等。


 

教室也不再按班级划分,而是按学科划分。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科目,自己设计个人课表,每堂课走班到专用教室学习。

 

而在学习安排上,自由和独立,是北大传承下来的一大文化特色。

 

学生没有统一的上下课时间:你会看到某一段走课时间,在一个叫“书院活动室”的地方,有孩子在那里或自习或阅读;当然也可以什么也不干,看手机、聊天也无人干涉。

 

多个小剧场为学生提供交流展示平台;学生咖啡厅是给学生体验创业经历的场所;学校还孵化一个名为“探月学院”的创意学习组织,一些具有超前意识的教育梦想家,与这里的学生一起去做学习科学的实验……

 

北大附中今年6月的英语戏剧演出


素质教育,在知识学习外,还格外重视能力培养和品格塑造,真正让一个学生做好走向社会,而不是仅仅是走向大学的准备度。

 

在这样的课程设置和组织结构中,学生要锻炼选择的能力,要负起自主学习的责任,同时需要跨出班级小集体的框架,扩大交际圈和活动半径,具备随时调整自己定位的心理灵活度——因为你在这个班是学霸,在另一个班可能就是“学渣“;你在这个社团是领导,在另一个可能就是跑腿打零工的。

 

而在普通的学校里,经常班长总是班长,学霸总是学霸。 长期固化在一个角色上是很危险的,因为进入大学和社会后,自己的位置和角色总会发生变化,很多人就不能接受甚至发生心理问题。

 

一个人只有学会在不同的团队里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他的人生才是健康的。

 

 

4

相比起整齐划一、极其“规范”的学校管理,千人千面的素质教育更难,还体现在容错率、包容度,和家长的理解支持上。

 

李希贵校长举了一个学生的例子:

 

有段时间,高中楼公共空间的电脑不断被攻击,后来才知道,原来是一个学生在测试他的“本领“,非常自豪他能黑进电脑而老师却没有能力修复。

 

如果放在一般的学校里,这样的学生早就受到处分了。而在十一学校的枣林书院,老师却把他保护了起来,他甚至不能按老师要求去开发软件,老师就采取了放羊法,给他空间,给他自由。

 

李希贵校长说:

 

我们一定要有一种心态,就是不要一遇到什么事情,就要杜绝。一定要给学生、给孩子留一点犯错误的空间。

 

我们要办一所不完美的学校,培养一批有缺点的学生。一个能接受自己缺陷的人才有可能接受别人。

 

而在北大附中,王铮校长实施的 “走班制“和”放养型教育“,在改革初期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因为给了学生过多自由,也搞了太多社团和课外活动,导致学业不是抓得特别紧,相对来说,不那么自律,需要人管的学生就会在学习上落后,在高考上吃亏。



 知乎上关于北大附中的讨论


公众号里关于北大附中的评论


去年9月,王铮校长在“北大附中教育集团总校”成立仪式上的发言里说:

 

目前,由于一孩政策,我们的家庭对孩子有过度的保护,过分的苛求。我们没有给孩子一个成长自由发展去尝试、去自由体验的空间和时间。我们太迫不及待了,我们太想按照我们自己的想法、按照我们以前的经历来培养我们未来的学生。

 

我们要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人,而不是把教育看成是一种筛选,看成是现在的一些分数和成绩。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都应该有他个性发展、成就自己的过程。所以我们要怀着一片诚心,献出一片爱心,同时保持一片耐心,来帮助、支持孩子的成长。

 

我们的教育是要培养人,是要培养对自身有意义、对社会有价值的一代新人。北大附中的培养目标写得非常清楚,这些年也一直被牢记到我们北大附中老师的心中。我们认为,学生的独立自主,他的内心充盈,他对理想的追求、执着,应该是我们更加要突出的。

 

北大附中的育人理念


李希贵校长也说过类似的话:

 

教育的责任是发现和启蒙。孩子面对着的是一个更加多变的世界,他们必须具有独立意识,学会自主学选择,才能应对那个属于他们的未来。

 

这对家长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人教育”的素质教育远比应试教育要复杂和辛苦,不仅需要我们做家长的投入和耐心静待花开,更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见识和修养。

 

教育不是我们做了什么,还在于我们是什么。

 

素质教育,我们,准备好了吗?





我的新书《不完美,更幸福——跳出家庭与事业平衡的陷阱》目前正在当当、京东和天猫店热销中。


当当网购买链接


也可复制下面这个淘口令,打开手机淘宝即可前往淘宝天猫店购买:

€lXmd0zCphmm€





更多文章,请长按二维码关注花生地

生活是一座好玩的大花园

↓↓↓


花生地主人简介:

安柏

北大MBA

曾在央企和通用电气

从事多年管理工作

现在是一个爱旅行的家庭主妇

同时还进行人生管理

和家庭教育的写作

愿和你一起

把此时此地

过成诗和远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