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几百张试卷,我发现一个重要的趋势
首先,预祝大家儿童节快乐,今年的节日比较特殊,国家给小朋友送了一个大礼包,那就是弟弟妹妹们,只是收不收得到,得看老母亲了……
花生收到的大礼包是二模——海淀区第二次中考模拟考,他不是儿童了,所以礼物也就会“惊吓”一点。
上周五,我真不该写《逢语文必考砸……》,成乌鸦嘴了。中午看到语文试卷时,我就有一种不祥的预感,今天的语文,将要成为滑铁卢,凡尔赛只能是白日做梦。
今天,语文作文题只有单选,我看了“拔剑四顾心茫然”。
如此宏大的叙事,让人措手不及,花生写过的所有作文,似乎都很难沾上边。让他现编绝对不是他的强项,凭我对他的了解,倒是有可能写成一篇历史专题论文……
上周西城的二模作文题,已被西城娃吐槽过了。
我倒觉得还好,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题目一虽然比较像政治题,然而至少知道写什么。
题目二估计选的人不多——花生和他的同学就基本不大会选想像作文。不过写人工智能和人类的关系,其实也并不太难。
而看到“我的中国故事”这个作文题,海淀娃准备过的素材,几乎全都用不上,所以会有点崩。
上考场,临时编一篇全新的作文,是挺让人糟心的。
今天一早,我送花生去考试,途中骤然电闪雷鸣,似乎暗示着海淀娃被考试电击的命运。不过呢,这个作文题的横空出世,也像一道闪电,划破了天际,照亮了前路——
微观地看,这道作文题,似乎是道送命题;但如果我们放到更宏观的语文学习来看,它又是一道送分题——
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语文命题的一个重要趋势,这个趋势,也是这几年下来,我看了几百张语文试卷越来越感觉到的,那就是,中国风,越刮越猛烈了。
这个中国风,具体来说分为两种风。
一个是传统文化风,重视孩子的古文古诗词素养,以及对中国传统和中华美德的理解和传承。
最新的语文统编教材,古诗词和古文的比重明显增加。在中考里,直接和古诗词古文相关的题目,大约占比为15%:
古诗词有默写,重点在鉴赏;
古文一般是1篇课内、1-3篇课外,主要是阅读理解。
占比看起来不算高,但是古诗词、古文以及传统文化的触角延伸到了试卷上的各个板块,比如说基础 · 运用——包括字、词、句、标点、修辞、文常等这块(从小学到初中,语文学习的各个模块,我会在近期梳理一下,给大家一个清晰的框架)。
语文考试,考的不仅仅是关于知识的记忆,更是考察孩子的能力和素养——即使是基础,也会在具体语境中出题,看看孩子会不会灵活应用。
所以,中学语文试卷的第一部分“基础 · 运用”占比约15%,从来不是简单的考字词句,而是上来就给孩子几篇阅读资料,考察孩子的基本功。
而阅读材料的内容,和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越来越多。
比如说今年年初,九年级西城区期末统考里,第一部分8题16分,是关于“燕京八景”的阅读材料。
同时考察了文学常识和书法鉴赏,也是这几年的必考题。
今年西城区一模的第一部分,是关于“牛年访牛”的资料,第一篇是介绍颐和园的铜牛。
东城区九上期末统考,选了一篇介绍故宫600年苏东坡展的文。我和花生去年国庆去看过展,总算没白去,绝大部分题都做对了。
你们知道“字帖”的“帖”是读第四声吗?
还有对联题,也是浓浓的中国风。
现代文阅读在一张考卷上占30%,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一个越来越热的话题。
如果说第一种“中国风”是古典的、传统的,那么第二种“中国风”是现代的、和时事政治紧密相关,体现了中国新面貌、新力量和新精神。
刚才说了,现代文阅读在试卷上占比约30%,一般会选3篇比较长的文章,各自属于以下类型。
1
非连续文本阅读
一般是材料阅读,这几年中考的趋势是,和中国社会热点或中国建设新闻相关。
2
文学类阅读
一般体裁是散文或小说,除了中国传统文化,也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和面貌。
3
议论文阅读
热点新闻或事件
人格修养(和中国精神相关)
读书学习
传统文化
现代文阅读之后,就是最重头的写作,占比40%。刚才说的西城区的题目,第一个就是和建党百年有关的,和时政紧密联系。
海淀“我的中国故事”作文题,既可以写传统文化,也可以写现在的中国梦。
除了语文试卷,像物理试卷的材料阅读,经常和时事有关。总的来说,数理化考试,也有阅读材料越来越多的趋势,考察阅读理解以及知识的灵活运用。
哈哈,上面这张图其实是语文的现代文阅读题,下面这张才是海淀一模的物理题。
“得语文者得天下”,这句话不是说着玩玩的,而要把语文学好,我们也要“押注”中国,既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也要懂得中国现代精神。
花生回到家,说太晦气了,今天作文居然没有二选一,只能硬着头皮写了。
我问他写什么,和我猜的差不离,写的是学校组织的西安“考古”游学中,他在汉阳陵修文物的故事——其实是在假装修文物,真的文物才不会给他修……
“好的,祝你顺利,儿童节快乐!”
更多文章,请长按二维码
↓↓↓无论你是点赞还是点“在看”
我都会很开心,感恩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