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名师谈语文:怎样才叫会听课?课后作业如何安排才有效果?
北京家长当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人大附的家长,实验的老师,四中的学生。这三类人,在家长心目中,都是“牛人”级别的。
其中,实验指的是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位于西城区。10月底,我去了实验中学,就见到了一位“牛人”——于晓冰老师。
他还写了一本《减法教育》,是他多年一线教学经验和思考的总结。书背后,还有我的推荐语。
在和于老师面对面的交流中,我问了很多书里没有提到的内容,整理出了一篇采访稿,分为三期推送,今天是第二期。
01
第一期:
一、如何摆正短期应试和终身必备能力之间的关系;
二、从中高考命题新趋势,看孩子语文学习的关键。
点击蓝字可以回顾第一期内容:《我和一位重点中学老师聊了聊,他说这几点才是语文学习的关键》
02第二期:
三、为什么说很多课堂讨论都是假讨论?如何才叫会听课?
四、课后这样安排作业,更能减负增效,鼓励孩子主动学习。
03第三期则包括大语文学习的注意事项和基本方法,敬请关注:
五、大语文学习中阅读写作古文各要注意什么,有哪些科学方法?
六、减负时代,家长该如何做?
不是每个孩子都能上北师大实验,但是通过这三期文章,你们也能获得这位优秀教师毫无保留的分享。
为什么说很多课堂讨论都是假讨论?
如何才叫会听课?
★1 在您的课堂上,互动如何?
于老师: 现在大家讲的比较多的是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但是,但凡大家猛倡导的东西,我就会比较顾忌。我还是采取非常保守、非常传统的讲授方式,绝大部分人看我的课堂就是一言堂,学生会有提问,不会很多。小组学习强调的是“双主体,互动式”(老师和学生互为主体,不断交流),我就开自己玩笑说,我的课堂是“单主体,不动式”。
小组学习被推崇,这背后有个逻辑:相对于小组学习,讲授是一种落后的方式。但是,那么多年下来,通过讲授式教学,我们还是出了很多人才,那怎么现在说抛弃就抛弃呢?其实,课堂教学方式只是一种形式,最重要的还是看内涵。
而且,在我的课堂上,不是说我在讲的时候你听着就好了,虽然讲课时我没有直接提问要求某个学生回答,但在我讲的过程中,不断会有问题产生,你要跟着我的思路相应去思考,某个节点我甚至会稍稍停下来,给你一个思考的空间。
所以我常和学生说,什么叫会听课,那就是你要有预判,你的预判比老师讲的可能要稍微提前一点点。
这就和阅读一样,阅读也要有阅读期待,你不是说读到哪算哪,读题目时你就会开始有预判。阅读期待得到实现固然好,阅读期待受挫时,其实更激发你的注意力。听课也一样,需要预判老师接下来讲什么,逻辑的链条是怎样的。如果你的预判出了问题,你要想老师为什么会这么讲,是老师在逻辑上跳脱了,还是你自己的逻辑有一些问题。
虽然没有直接不断去问学生问题,但我的课堂上有非常强的思维含量。现在课堂上很多看似热烈的讨论,其实大多数是假讨论,因为结论已经在那里了,就是逼着大家得出这个结论。真正的讨论是开放式的,没有明确的结论,才能产生各种可能性。
课后这样安排作业,
更能减负增效,鼓励孩子主动学习
★1 您说您不布置硬性作业,那什么是您留的软性作业呢?
于老师: 软性作业是随时随地都有的,我有一个基本概念是:留下更多接口,留下更多可能。
我的课堂当中是一种非常开放的状态,就好像你家庭装修一样,一个基本经验是:当你预留各个插座的接口时,当时你是觉得够了,但后来你总能发现还是留少了,总是会对一些应用场景估计不足。
一开始就多留一些接口,是不是浪费了?其实不是,不是说今天没有用,明天就一定用不上。
举个例子,我讲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这篇课文时——前面还学过他的《最苦与最乐》,我留的软性作业是,建议大家去看看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虽然这篇是高中的课文,但是我的重点在于,通过这篇文章,畅想一下梁启超演讲时的风采和神韵,还原一下这个场景。
那这样的作业,所有的学生都去做吗?可能只有十分之一的学生去做了,旦其实只要两三个人去做,就已经很有收获了。
今天这件事(作业)他不感兴趣,他没做,没准明天另一件事他感兴趣,他就会去做。当你把接口预留够了,伸出更多触角,在某些阶段他就会愿意接触一些新的东西。之所以不留硬性作业,就是关注每个孩子发展的可能。
还比如说,错别字,我课上会讲,这个地方可能容易发生错误,也会提供相应方式方法。我会提示学生做“错别字诊断书”,从“音、形、义、源(字源)、境(语境)、性(词性)”等六个方面学习一个汉字。你觉得重要课后你就去做,你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就可以不做。
★2 一般来说,初中生会存在自制力差、不够自觉的现象。有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您布置的作业,一些学生看到不是硬性的就都不做?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您会怎么处理?
于老师: 从我的经验来看,即使不做作业,也坏不到哪里。但凡在课堂上听一耳朵,都会有帮助。
语文学习,课堂上是老师主导的阵地,老师滔滔不绝讲完了,课下的主阵地一定是孩子的阅读。
那老师留了作业去做,和孩子不做作业自己读书,这两者并没有明显的冲突,不是只有做作业才是学语文,读书也是学语文。花同样的时间,读书的收获甚至比做作业还大。
此外,现在学语文的便利之处是,到处有文字,而有文字的地方就会有语文。在我教学的潜移默化下,学生平时在什么地方看到招牌或者告示,他就会研究一下;在博物馆听完讲解,也会和我说,这个字发音不对,那个词用得不对。不是单纯的听个热闹,而是作为学习去进行。
而且,到底布置多少作业才合适?布置作业再多,也比不上读书,半小时能读很多页书,半小时却写不了多少作业。
现在还有个问题,就是各科老师布置作业之间缺乏协调,只管种自己的田地,每个科目都在扩张地盘。而我是宁可收缩,也不愿去占据孩子更多时间。
你越是侵占孩子时间,短期来看好像他花在这门学科上的时间多了,但是长期来看,强制和压榨的结果,就是让孩子对它失去兴趣。所以我会做得更柔性,尽可能不占大家时间:我把语文课讲好,也时不时会提到,有一本书讲到什么还挺有趣的。如果孩子发生兴趣课下找来看,必然会占用其他学科时间,然而这是自觉自愿的,效果完全不一样。
就这样,老师对学生产生影响,然后学生和学生之间互相影响,今天你在读这本书,明天我也去看看。
★3 刚才您描述了一个理想的境界,大家喜欢看书,互相之间推荐书。但是现在家长有这样一个困扰,有了手机等电子设备后,孩子本来可以用来阅读的时间大多被手机占据。对这个问题您怎么看,有什么建议?
于老师: 这件事要分成几个层面来看:
❶ 孩子比较小的时候,甚至到初中之前,要尽可能地少用手机等电子设备,特别是用来玩游戏等等。一旦强刺激的东西给了他之后,读书这种相对弱刺激的东西,就很难再对头脑形成一种兴奋。等孩子习惯了手机这种刺激,到了高中,你再说多少遍读书很重要,一定要读书,也很难再转变了。
❷ 但是,手机又不能完全不给。
在网络时代,完全和网络脱节也是不行的。家长也不要简单粗暴地把所有事情都归结为手机惹的祸,这样做,就像工业革命时期工人砸机器。
关键是,要把手机当成一个工具,去使用工具而不是被工具控制。我就常对孩子说,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而我们数学老师不会说这个,说了一句意思差不多的:你可以去玩手机,但不能被手机玩。
通过手机去查找和筛选信息,是这个时代很重要的能力,如果完全杜绝,什么都不会,也是有问题的。
家长要注意的是,如果小时候孩子能形成一个阅读习惯,那么他对手机的依赖就是有限的,没有手机时能够读书,没有书的时候也能够思考——除了手机,孩子是有其他支撑、其他兴趣的。
像现在一些极端的时间,比如孩子手机被抢走就要跳楼,就是缺乏这样的支撑。
其实,有了阅读的习惯,用手机也是一种阅读。只是我不大主张用手机阅读,因为干扰太多,都是碎片阅读,不利于专注力。
下一期是最后一期,讲的大语文学习包括阅读写作古文的注意事项和基本方法,将会更加精彩。关于孩子的语文学习,大家有任何疑问或者心得分享,欢迎随时留言交流。
更多文章,请点击下方
无论你是点赞还是点“在看”
我都会很开心,感恩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