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终于来了,这3个方面家长一定要高度重视
昨天(4月21日),发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就是,我们一直等待的新课标,终于出台了。
只是新课标是一个比较概括的指导性标准,家长更关注的,会是一些更具体的方面:
比如说课程、教材和考试会有什么变化,孩子培养要注意什么?
我首先想说的是,新课标虽然是昨天正式发布的,但其实从2019年开始,就启动了整个修订和测试过程,所以,新课标早就有了方向和轮廓。
也就是,新课标并不是“忽如一夜春风来”,而是已经”润物细无声“了。以北京为例,这几年课程改革和考试命题已经变得越来越“新课标”。
教育是中长线的,培养孩子也必须要有前瞻性,所以我也一直在提醒家长,并且一直在分享新课标下评价体系考试命题的变化趋势。
比如:
● 去年10月底,参加了全国中小学校长论坛后,我在第一时间和大家分享了重要的内容。
● 今年年初北京小学期末考后,我以西城和海淀各年级的语文考卷为例,分析命题变化和应对方法。
● 也提醒过大家,一定要意识到孩子培养中,立德树人和时事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以上这些,都不出意料地出现在最终版的新课标里,而且都是重头戏。大家也可以回顾下我原先的相关文章(我放在了文末的相关阅读里)。
接下来,就是地方和学校落实新课标的过程,所以,新课标,和中国每个地方都有关,和每个家长和孩子都有关,对孩子的未来影响也是巨大的。
新课标的内容不少,那从家长家庭教育的角度来看,什么是一定要高度重视的呢?
我从自己的理解,总结出3个方面。
1
高度重视“讲政治”
完善了培养目标:全面落实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
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
可以看出,培养目标是新课标的核心和出发点。不管是课程、教材还是考试命题,都会围绕着这个目标来进行。
“有理想”意味着要有“正确价值观”,“有担当”意味着要有”必备品格”,所以,在孩子培养上,会始终贯彻价值观和品格教育。
课程设置上,不管原先上的是“思想品德”课、“品德与生活”课还是“品德与社会”课,都整合为 “道德与法治”课,进行九年一体化设计,使得价值观和品格教育更具有连贯性。
我看到的是,花生表弟小布丁三年级,用的教材已经是“道德与法治”了,如果还没来得及改革的地方,也都会统一成这个教材。而且,从一年级开始就要上。
(小布丁的“道德与法治”课本和配套学习活动册)
需要注意的是,讲政治不仅仅体现在“道德与法治”这一门课上,而是会贯彻到各门学科上。
在新课标的修订过程中,对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加强了政治审核把关,进行了政治和专业的双重把关。
在道德与法治、语文和历史三门学科上做了补充修订,补充了有关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等内容,规范了有关表述。
在各门学科上,精选学生听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标志性成果、突破性进展和普遍性经验,让学生感受体会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改革及新鲜经验。
我和花生经历了去年北京的中考,在正式中考和各区模拟考中,我们都发现:
考政治(道法),像是在考语文。
(2021年北京道德与法治中考题)
考语文,也像是考政治。
(2021年北京语文考题)
所以,你无法把语文和政治割裂开来,一定要融会贯通,政治的素材可以用在语文上,语文的素材也可以用在政治上。
除了刚才所说的,讲政治还要高度关注文化方面的内容,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自信。
(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目标之一:文化自信)
(前年,我和花生参观了故宫苏轼展)
2
孩子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标“有本领”这项目标下的关键能力。
关于这点,我也是反复讲过,也是新课标的重点之一,和课程设置相关,和考试命题也密切相关。
新课标的变化之一,是坚持教、学、考的一体化原则,但家长一定要走出一个思想误区:
这里说的“学考一致”,并不意味这考试题目孩子见过——重大考试还会避免这种现象,所以正常来说,题目基本应该是孩子以前没见过的。
也不意味着题目是直接考关于书本上知识点——而是会放到一个真实的、具体的情境下,来考查孩子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个能力的背后,需要调动的知识肯定是孩子学过的,只是具体要调动哪条知识,就要看孩子的判断、理解和应用了。
这也就是,新课标最终会落实在“无情境,不命题”上——看孩子碰到一个场景,能否进行知识迁移,把所学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上。
(在去年10月底的中小学校长论坛上,我学习了陈老师关于新课标的报告)
或许这么说大家还不能很好理解,我就举一个具体的例子。
这是上学期西城五年级的期末语文考卷,当时刚好在冬奥会之前。这道题让孩子选择一个中国民间故事,来设计一枚冬奥徽章,写出设计的图案,并结合人物和情节写出为什么要选它。
这道题就出得非常“新课标”,看似简单又不简单,考查孩子阅读、理解、分析、运用和表达综合能力,是知识和应用完美结合的代表题型。
家长要注意的是,以后考查孩子不能是:
你背一下今天都学了什么。
而是得问:
今天你学的,能解决什么问题?或是,你今天学的,能用在什么事情上?
更高级的问题是:
如果你碰到这个情况,你会如何去解决呢?
不过家长也不用太过焦虑,因为新课标既然要求教、学、考一致,那么学校教学一定会发生变化,平时评测孩子也会按照新的标准,比如新课标里提到的:
涉及同一内容主题的不同学科间,根据各自的性质和育人价值,做好整体规划与分工协调。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要求。
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考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
所以,我们可以相信,新课标的发布,会开启新一轮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教学改革:
从单纯的记忆理解走向问题解决;
从零散的知识走向跨学科整体学习;
从只注重结果到更注重过程和实践。
(花生在家做物理浮力实验)
3
科学、信技、劳动、综合实践等素质教育的变化
即使是对教育改革不敏感的家长,也能明显感受到,孩子课程的变化。
从新课标课程变化,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些我们原先认为的副科,或者和素质相关的教育,也变得越来越重要,需要更早学习,或者是单独设置课程。
● 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开设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
(科学课程小学各学段目标)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 将劳动、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
劳动:
信息科技: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 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
像我们在北京,中考总分已经将综合实践活动成绩纳入,660总分里占了60分,物理、道法、生物、化学、地理和历史各10分。我相信,这推广到全国,也就是个时间问题。
像劳技、信息技术、音乐、美术也都有学业水平考试或者过程性评价,只是目前只要达标,也就是及格就可以。但是未来既然课时提高了,相信要求也会相应提高。
关于新课标的内容还有很多,今天就讲到这里,以后也会结合具体的落实情况,第一时间和大家分享。
你们如果有任何疑问,也欢迎随时留言交流。让我们一起带着孩子,抬头看清道路,更正确更高效地努力。
相关阅读
更多文章,请点击下方
↓↓↓
无论你是点赞还是点“在看”
我都会很开心,感恩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