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精心养育宠物猪100天后,把它杀死、烤熟、吃掉……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为你写一个故事 Author 乌卡
来源 | 为你写一个故事(ID:raistlin2017)
01
前几天摸鱼冲浪时,我看到了一组养猪视频。
乍一看,视频画面相当温馨。
结果没过多久,温馨的假象逐渐被撕开,视频标题中逐渐开始出现“猪肉料理”、“最后一夜”等字样。
当我们划到最后一个视频时,赫然发现封面上出现了一只金灿灿的烤猪。
能想象吗?这就是同一只小猪。
回过头来就会发现,视频博主的账号名一开始就已经透露出这个事实:“100天后吃的猪”。
简单来说,就是一位视频博主尽心尽力养了一只小猪100天,每天都和它生活在一起,给它洗澡、陪它散步、哄它睡觉、为它过生日,然后在第100天,把它杀掉、烤熟、吃了。
光是看着这段文字,我都觉得很丧心病狂了。
我仔细看过这些视频。
画面从小猪被接回家的第一天开始进行记录。在很长一段时间,视频传递的情绪都是亲密而温馨的。
刚回家的小猪在为它进行准备的睡床中闻来闻去,仿佛在适应新家的味道。
在这里,它有很多可爱的小玩具。
有精心准备的食物。
小猪和主人很快构筑起了亲密关系。
趴在主人怀里睡觉。
一起去室外散步。
投喂各种小零食。
细心地给小猪洗澡。
还准备了半岁生日宴。
看到这里我都惊了,猪的生日过得比我隆重。
看完前面的日常记录,很多人应该和我感受一样,觉得小猪和主人已经成为了很亲密的朋友。
小猪对主人展示出了非常高的信任度,主人也仿佛是在把小猪当宠物、当孩子来养。
很多网友会觉得他们亲密接触的过程会让主人改变想法,又或者最初的标题只是一个噱头。
结果显然让他们失望了。
第100天的视频里,这名视频博主把小猪放进了一个便携背包中带出了门。
等再回来的时候,小猪就成了这样。
随后,博主进入厨房,用各种调料对它进行处理、腌制,随后架起了烤炉,将它放入其中。
等出炉时,小猪就成了封面上金灿灿的样子。
养育100天的迷你小猪被吃掉了。
吃完后,博主给小猪立碑、送花、点蜡烛。
还在视频最后一部分,用混剪的手法剪辑了过去100天里小猪的生活瞬间。
俨然一场电子葬礼。
但这些行为无法掩盖了一个事实:他亲手养了一只小猪100天,让小猪对他产生了亲密的感情,但又主动结束了它的生命,完完整整吃掉了它。
切入到小猪的视角,完全就是恐怖故事。
视频的最后、黑屏场景的右下角,出现了一行小字,意指“本故事纯属虚构”。
字号非常隐蔽,出现时间短,几乎是一闪而过,很容易被忽略,因而有网友认为只是博主的托辞。
伴随着视频的传播与发酵,小猪是否真的被吃掉已经不重要了。
借由我们看到的和博主展现出来的“它被吃掉了”这件事,产生的情绪反馈无疑是真的。
02
某些报道声称,这些视频是由一名学生进行拍摄的,其目的是为了警示大家珍惜食物、不要浪费。
这让我想到了另一条新闻。
前几年,日本有个电视台做了一档儿童教育节目,让某所小学的36名小朋友共同饲养两只小猪,从小猪刚出生的时候养起。
一开始小朋友们都觉得猪猪很脏,很嫌弃猪,但是随着时间的相处,小朋友们逐渐喜欢上了这些小猪,并给两头小猪取了名字叫“彩奈”,“太阳”。
他们会出去溜猪,陪猪玩。
还会打扫猪圈,给猪洗澡。
猪这种动物长得是很快的,再加上孩子们贴心喂养,不到半年时间,“太阳”和“彩奈”就很壮实了。
然后这家日本电视台的人就当着孩子的面把两只猪给拖走了,并在数小时之后给孩子们送来一箱肢解好的猪肉,告诉小朋友说:“呐,这就是太阳了。”
小朋友纷纷接受不了这么残酷的事实,嚎啕大哭。
也有小朋友一边哭着,一边吃下了猪排。
此时,电视台的主持人站出来升华主题说,这是为了让孩子知道生命的意义!
打着教育的旗号,但真的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吗?
我看未必。
人类是需要情感价值、需要亲密关系的,这种教育方式反而是在摧毁亲密关系。
在精心养育动物的过程中,人们很容易对动物产生一种养成式的爱意。观看养育过程的人们也同样会受到这种情绪的影响。
大家共同建立起了一种高级的情感链接。
尤其对这位视频博主来说,他和小猪的相处方式完全超越了饲主与食物的关系,更倾向于一种陪伴。
无论这位视频博主怎么说,他对小猪的行为展现出一个事实:小猪已经成为他的宠物、他的孩子、他的家庭成员之一。
而这正是观众们都能够直观感受到的!
在这样的前提下,去摧毁这种亲密关系是相当致郁的,更何况是把这些曾经付诸爱意的动物做成食物端到面前来,心理和生理都会出现排斥。
对他们想教育的孩子们来说,看完这样的视频内容更可能出现负面而消极结果。
这种轻易就把猪杀掉的行为,或许很容易让他们误以为情感是不重要的,是随时可以抹杀的。
这种所谓的教育方式完全违背人类本性里对情感的追求和向往,起不到教育作用,只会让人恶心。
03
说回开头这件事,我听过另一种看法,有人说既然一开始就告知过这只小猪会被吃掉,那么观众们就应该做好这种心理准备,而不是最后再去苛责创作者履行了一开始就提出的诺言。
也有人给出这样一张截图,指出视频博主说的这句“你吃的猪肉和那只宠物猪一样”,认为这系列视频只是为了讽刺某些人。
我觉得这两点可以用一个观点来反驳。
把动物当宠物养还是当食物养,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更关键的是,你和动物形成了怎样的链接。
当彼此的情感链接已经形成时,这只动物就不再是普遍意义上的动物,而是独一无二的那只。
食物还是宠物,并不是靠嘴巴说说就能定义的,更多是通过行为和互动来展现。
你说这是食物,却用对待宠物的方式来对待它,那它就不再是食物。
再讲个真事。
有个公司,它接受你花钱买它的羊,允许你24小时监控,看着你的羊怎么生活,然后让你把它吃了。
如果只是这样,或许还可以接受。毕竟从一开始,你对这只羊的预期就只是吃,在双方对彼此都没有情感投入的前提下,其实问题不是很大。
但这个公司提供的服务远远不止这些。
领养一只羊以后,你可以委托给公司,让公司每天带着它们在大草原上玩耍,还可以通过手机给“羊宝宝”喂水,喂草,喂料,开关灯光等。
你可以随时看到这只羊的状态,即使是在晚上也能一览无遗。
初次以后,他们还提供了很多和羊一起玩耍的服务,用他们的话来说叫做“宠羊”。
比如说你可以把自己的羊剪出一个造型出来,让羊成为一个时髦羊。
可以选择把它们染成你喜欢的颜色,用的是不会伤害动物的颜料。
还有很多类似的增值服务。
比如“穿衣戴帽”,就可以给羊挑选衣服,裤子,帽子,鞋子等东西装饰。
单看这些服务,和养一个孩子有什么区别呢?
当然有区别,因为你不会计划把你的孩子“杀掉”,而这个公司会把你的“羊宝宝”杀掉。
他们不断告诉你羊肉有多么好吃,告诉你直播养羊得到的羊肉多么新鲜。
还会用可爱的插图描绘杀羊的全过程。
最后,经过一整套完整的工业化流程后,你的羊宝宝就会变成这样啦:
有什么感受?反正我觉得挺可怕的。
同样也是早就告知了把动物当食物养。
同样会让人觉得不适。
为什么?因为在这些事件里、在人和动物一起度过的时间里,人们对动物付出的行为已经超出了对食物会有的行为。
这种行为和一般的养大食用的猪鸡鱼羊的行为是截然不同。
在农村养大一只准备吃掉的猪,会有人哄它睡觉吗?
草原上放养的羊群,会有人给它们过生日吗?
农场里的鸡、鸭会有人陪它们散步、洗澡吗?
你买回家一条鱼,准备养几天再吃,会耗费心力陪鱼游泳吗?
答案显然是不会、不会、不会、不会。
这就是区别。
如果是单纯地饲养食物,没有必要以这些行为和动物构筑起亲密屏障。
当这些行为出现的时候,这只动物的食物意义逐渐消解,它被赋予了更多情感价值。
此时此刻,不管原始目的是什么,当你通过云养羊服务精心打理这只小羊时,当创作者通过网络记录下与小猪亲密相处的日常时,双方的情感链接就形成了,这只动物已然超出了“食物”的范畴。
动物是动物,但并不傻,就拿猪来说,猪是非常懂事的,智商可以达到四岁小孩的水平,能够培养出高度的信任感。
在养育的过程中,它已经把人类当成了自己的朋友、伙伴,而不是天敌。
让动物对自己形成信任,再无情地牺牲掉它的生命,对动物来说是非常残忍的。
人是需要情绪价值的生物,这种情绪价值不仅仅来源于同样的人,也来源于我们朝夕相处的各种生物,来源于贯穿在生活中的点滴细节。
人不应该自以为站在食物链的顶端,就可以做任何事情。
关于这一系列事情的讨论并不是单纯地在讨论,我们能否食用动物、我们是否需要和动物共情,而是在论证:我们是否有正常的同理心,我们是否能建立起正常的情感反应。
讽刺的是,当系列视频在youtube引发讨论以后,跟风者立刻来了,有用户创建了新账号,准备拍摄“100天后会吃的鸡”,或许还会有更多“100天后会吃的XXX”相继出现。
这究竟是教育?是警示?还是哗众取宠的财富密码?
我想,看的人心中自有答案。
01
前几天摸鱼冲浪时,我看到了一组养猪视频。
乍一看,视频画面相当温馨。
结果没过多久,温馨的假象逐渐被撕开,视频标题中逐渐开始出现“猪肉料理”、“最后一夜”等字样。
当我们划到最后一个视频时,赫然发现封面上出现了一只金灿灿的烤猪。
能想象吗?这就是同一只小猪。
回过头来就会发现,视频博主的账号名一开始就已经透露出这个事实:“100天后吃的猪”。
简单来说,就是一位视频博主尽心尽力养了一只小猪100天,每天都和它生活在一起,给它洗澡、陪它散步、哄它睡觉、为它过生日,然后在第100天,把它杀掉、烤熟、吃了。
光是看着这段文字,我都觉得很丧心病狂了。
我仔细看过这些视频。
画面从小猪被接回家的第一天开始进行记录。在很长一段时间,视频传递的情绪都是亲密而温馨的。
刚回家的小猪在为它进行准备的睡床中闻来闻去,仿佛在适应新家的味道。
在这里,它有很多可爱的小玩具。
有精心准备的食物。
小猪和主人很快构筑起了亲密关系。
趴在主人怀里睡觉。
一起去室外散步。
投喂各种小零食。
细心地给小猪洗澡。
还准备了半岁生日宴。
看到这里我都惊了,猪的生日过得比我隆重。
看完前面的日常记录,很多人应该和我感受一样,觉得小猪和主人已经成为了很亲密的朋友。
小猪对主人展示出了非常高的信任度,主人也仿佛是在把小猪当宠物、当孩子来养。
很多网友会觉得他们亲密接触的过程会让主人改变想法,又或者最初的标题只是一个噱头。
结果显然让他们失望了。
第100天的视频里,这名视频博主把小猪放进了一个便携背包中带出了门。
等再回来的时候,小猪就成了这样。
随后,博主进入厨房,用各种调料对它进行处理、腌制,随后架起了烤炉,将它放入其中。
等出炉时,小猪就成了封面上金灿灿的样子。
养育100天的迷你小猪被吃掉了。
吃完后,博主给小猪立碑、送花、点蜡烛。
还在视频最后一部分,用混剪的手法剪辑了过去100天里小猪的生活瞬间。
俨然一场电子葬礼。
但这些行为无法掩盖了一个事实:他亲手养了一只小猪100天,让小猪对他产生了亲密的感情,但又主动结束了它的生命,完完整整吃掉了它。
切入到小猪的视角,完全就是恐怖故事。
视频的最后、黑屏场景的右下角,出现了一行小字,意指“本故事纯属虚构”。
字号非常隐蔽,出现时间短,几乎是一闪而过,很容易被忽略,因而有网友认为只是博主的托辞。
伴随着视频的传播与发酵,小猪是否真的被吃掉已经不重要了。
借由我们看到的和博主展现出来的“它被吃掉了”这件事,产生的情绪反馈无疑是真的。
02
某些报道声称,这些视频是由一名学生进行拍摄的,其目的是为了警示大家珍惜食物、不要浪费。
这让我想到了另一条新闻。
前几年,日本有个电视台做了一档儿童教育节目,让某所小学的36名小朋友共同饲养两只小猪,从小猪刚出生的时候养起。
一开始小朋友们都觉得猪猪很脏,很嫌弃猪,但是随着时间的相处,小朋友们逐渐喜欢上了这些小猪,并给两头小猪取了名字叫“彩奈”,“太阳”。
他们会出去溜猪,陪猪玩。
还会打扫猪圈,给猪洗澡。
猪这种动物长得是很快的,再加上孩子们贴心喂养,不到半年时间,“太阳”和“彩奈”就很壮实了。
然后这家日本电视台的人就当着孩子的面把两只猪给拖走了,并在数小时之后给孩子们送来一箱肢解好的猪肉,告诉小朋友说:“呐,这就是太阳了。”
小朋友纷纷接受不了这么残酷的事实,嚎啕大哭。
也有小朋友一边哭着,一边吃下了猪排。
此时,电视台的主持人站出来升华主题说,这是为了让孩子知道生命的意义!
打着教育的旗号,但真的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吗?
我看未必。
人类是需要情感价值、需要亲密关系的,这种教育方式反而是在摧毁亲密关系。
在精心养育动物的过程中,人们很容易对动物产生一种养成式的爱意。观看养育过程的人们也同样会受到这种情绪的影响。
大家共同建立起了一种高级的情感链接。
尤其对这位视频博主来说,他和小猪的相处方式完全超越了饲主与食物的关系,更倾向于一种陪伴。
无论这位视频博主怎么说,他对小猪的行为展现出一个事实:小猪已经成为他的宠物、他的孩子、他的家庭成员之一。
而这正是观众们都能够直观感受到的!
在这样的前提下,去摧毁这种亲密关系是相当致郁的,更何况是把这些曾经付诸爱意的动物做成食物端到面前来,心理和生理都会出现排斥。
对他们想教育的孩子们来说,看完这样的视频内容更可能出现负面而消极结果。
这种轻易就把猪杀掉的行为,或许很容易让他们误以为情感是不重要的,是随时可以抹杀的。
这种所谓的教育方式完全违背人类本性里对情感的追求和向往,起不到教育作用,只会让人恶心。
03
说回开头这件事,我听过另一种看法,有人说既然一开始就告知过这只小猪会被吃掉,那么观众们就应该做好这种心理准备,而不是最后再去苛责创作者履行了一开始就提出的诺言。
也有人给出这样一张截图,指出视频博主说的这句“你吃的猪肉和那只宠物猪一样”,认为这系列视频只是为了讽刺某些人。
我觉得这两点可以用一个观点来反驳。
把动物当宠物养还是当食物养,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更关键的是,你和动物形成了怎样的链接。
当彼此的情感链接已经形成时,这只动物就不再是普遍意义上的动物,而是独一无二的那只。
食物还是宠物,并不是靠嘴巴说说就能定义的,更多是通过行为和互动来展现。
你说这是食物,却用对待宠物的方式来对待它,那它就不再是食物。
再讲个真事。
有个公司,它接受你花钱买它的羊,允许你24小时监控,看着你的羊怎么生活,然后让你把它吃了。
如果只是这样,或许还可以接受。毕竟从一开始,你对这只羊的预期就只是吃,在双方对彼此都没有情感投入的前提下,其实问题不是很大。
但这个公司提供的服务远远不止这些。
领养一只羊以后,你可以委托给公司,让公司每天带着它们在大草原上玩耍,还可以通过手机给“羊宝宝”喂水,喂草,喂料,开关灯光等。
你可以随时看到这只羊的状态,即使是在晚上也能一览无遗。
初次以后,他们还提供了很多和羊一起玩耍的服务,用他们的话来说叫做“宠羊”。
比如说你可以把自己的羊剪出一个造型出来,让羊成为一个时髦羊。
可以选择把它们染成你喜欢的颜色,用的是不会伤害动物的颜料。
还有很多类似的增值服务。
比如“穿衣戴帽”,就可以给羊挑选衣服,裤子,帽子,鞋子等东西装饰。
单看这些服务,和养一个孩子有什么区别呢?
当然有区别,因为你不会计划把你的孩子“杀掉”,而这个公司会把你的“羊宝宝”杀掉。
他们不断告诉你羊肉有多么好吃,告诉你直播养羊得到的羊肉多么新鲜。
还会用可爱的插图描绘杀羊的全过程。
最后,经过一整套完整的工业化流程后,你的羊宝宝就会变成这样啦:
有什么感受?反正我觉得挺可怕的。
同样也是早就告知了把动物当食物养。
同样会让人觉得不适。
为什么?因为在这些事件里、在人和动物一起度过的时间里,人们对动物付出的行为已经超出了对食物会有的行为。
这种行为和一般的养大食用的猪鸡鱼羊的行为是截然不同。
在农村养大一只准备吃掉的猪,会有人哄它睡觉吗?
草原上放养的羊群,会有人给它们过生日吗?
农场里的鸡、鸭会有人陪它们散步、洗澡吗?
你买回家一条鱼,准备养几天再吃,会耗费心力陪鱼游泳吗?
答案显然是不会、不会、不会、不会。
这就是区别。
如果是单纯地饲养食物,没有必要以这些行为和动物构筑起亲密屏障。
当这些行为出现的时候,这只动物的食物意义逐渐消解,它被赋予了更多情感价值。
此时此刻,不管原始目的是什么,当你通过云养羊服务精心打理这只小羊时,当创作者通过网络记录下与小猪亲密相处的日常时,双方的情感链接就形成了,这只动物已然超出了“食物”的范畴。
动物是动物,但并不傻,就拿猪来说,猪是非常懂事的,智商可以达到四岁小孩的水平,能够培养出高度的信任感。
在养育的过程中,它已经把人类当成了自己的朋友、伙伴,而不是天敌。
让动物对自己形成信任,再无情地牺牲掉它的生命,对动物来说是非常残忍的。
人是需要情绪价值的生物,这种情绪价值不仅仅来源于同样的人,也来源于我们朝夕相处的各种生物,来源于贯穿在生活中的点滴细节。
人不应该自以为站在食物链的顶端,就可以做任何事情。
关于这一系列事情的讨论并不是单纯地在讨论,我们能否食用动物、我们是否需要和动物共情,而是在论证:我们是否有正常的同理心,我们是否能建立起正常的情感反应。
讽刺的是,当系列视频在youtube引发讨论以后,跟风者立刻来了,有用户创建了新账号,准备拍摄“100天后会吃的鸡”,或许还会有更多“100天后会吃的XXX”相继出现。
这究竟是教育?是警示?还是哗众取宠的财富密码?
我想,看的人心中自有答案。
-END-
特别推荐
赵民疫情期间百字文合集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最新好文)
好文品读
04 亲密关系中的“无效沟通”有多让人无力 | “无效沟通”的四种模式
点亮“小花”,让我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