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何翔宇:从人的身体,到椅子的身体

知美术馆 2023-11-22

他是中国新一代观念艺术家的代表

曾以体量巨大的作品一鸣惊人

但又转向内在

检测敏感细微的身体感知

同时不断突破融合媒介之间的传统界限

他是艺术家何翔宇


艺术家何翔宇,1986年出生于中国辽宁省丹东市,2008年毕业于沈阳师范大学油画系,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和柏林。

艺术家何翔宇

摄影:Trever Good


从沈阳师范大学油画系毕业后,何翔宇并没有在油画上“一条路走到底”,反而投身到当代和观念艺术的领域。其作品往往从最基础感知出发,在检验和检测这些感官边界的同时,对与当下生活相关的各种问题提出批判性思考和实践。


何翔宇于2021年⼊围第四届“Mario Merz奖项”;曾⼊围2014年“未来世代艺术奖”,并获得2016年第10届CCAA“最佳年轻艺术家奖”,以及2016年“ARTNET新锐艺术家奖”,是中国新一代观念艺术家的代表。




 01:起点 
既然玩那就玩次“大”的

无论是从体积还是从制作上看,何翔宇早期的作品都得遵循“大”的原则。

《可乐计划-萃取》,何翔宇


年纪轻轻的他开启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实验,实验对象就是127吨“快乐水”——一瓶可乐并不起眼,可要是把一个县城一整年销量的可乐都合在一起,将会有多壮观?

《可乐计划-记录》,何翔宇


最初,何翔宇自己尝试在工作室熬了1吨可乐,但体量远远不够。于是2008年,年仅22岁的何翔宇又在中国东北边陲小城,雇佣10位工人,支起数个直径超1米的大铁锅,开始更大规模的可乐萃取实验。

《可乐计划-记录》,何翔宇


这个“大项目”不只是耗时耗力,艺术家还要购买巨量的可乐、找伐木场、甚至时常解释这不可思议的行为和滚滚浓烟……非常人能及之事,一做就是两年。

《可乐计划-仿古系列》,何翔宇


完成了萃取,《可乐计划》并不算完。接下来,何翔宇还把萃取得来的残渣用于再创作其它视觉作品。例如《可乐计划-仿古系列》,就是用可乐结晶研磨成的“墨”,临摹宋画创作的。

《可乐计划》,何翔宇

墙美术馆“可乐计划”展览现场


2010年,北京墙美术馆展出了一座巨型“山脉”,像炭渣一样的深色物质实为萃取得来的可乐晶体,而整个萃取过程则过程被何翔宇看作是可口可乐所有信息的蒸发,可口可乐包含的那些关于快餐的、国际化的消费文化符号,在这里被还原成一种“纯然的观念”。


而后,艺术家又进行另一场宏大的叙事:坦克计划。艺术家坦言,《可乐计划》和《坦克计划》两个项目有联系,前者还有未完成的问题,试图在后者中重新解决。


《坦克计划》,何翔宇

柏林KW当代艺术中心“战火与遗忘-非暴力”展览现场


《坦克计划》以中国军队中的坦克为造型母题,为了能实现等比例“复制”T-34坦克,何翔宇和工人几乎相当于在黑暗中用三角板量出一套房!再加以皮革拼贴、缝制,形成重达两吨的坍塌皮质坦克,堪称一件巨型“奢侈品”。 



《坦克计划》局部,何翔宇,图源网络


如果说《可乐计划》让更多的人注意到何翔宇在大型项目中的付出,《坦克计划》则展示了他在推进大型项目时令人难以想象的精细化把控。经过这两个项目,何翔宇已经从消费语言的探索至人文层面,审视当下和历史的联系,也在国内外收获了广泛关注。


 02:向内 由舔舐上颚触发


在众多目光的注视下,何翔宇从向外界探寻转向对身体内部的探索,开始通过触觉“写生”自己。

《口腔计划-我们所创造的一切都不是我们自己 16-1》(局部)

何翔宇


《口腔计划-我们所创造的一切都不是我们自己 16-1》(局部)何翔宇
2012年,何翔宇结婚后与妻子临时移居美国,但在新环境中语言不通使他几乎停止了和外界交流。学习语言时,注意力都集中在温润隐秘口腔,新的灵感萌生了——艺术家就从细微处出发展开联想,创作涉及身份、语言和文化冲撞的一系列作品, 对何为感知、何为自我的展开讨论,《口腔计划》由此诞生。


《口腔计划-我们所创造的一切都不是我们自己 60-3》,何翔宇


《我们所创造的一切都不是我们自己》,何翔宇

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展览现场


在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感知上颚成为了艺术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用舌头感受着自己的口腔每一寸,身体的内在体验被不断放大。


艺术家把这种奇妙又具体的触觉感受,转化为画布上的视觉结果,同时将敏感的心理感受浸入其中;他也选择以一种内凹造型的铜铸雕塑形式,观众可以坐下来,静静地观察、或者亲手触摸雕塑,去想象艺术家对自己身体曾经的感知——通过画作和雕塑这两种媒介,观众身体的感官间进行了无阻碍沟通。



《我们所创造的一切都不是我们自己 60-1》,何翔宇


来到2014年,《口腔计划》系列绘画作品发生了一些变化,画面中越来越多的出现淡黄色水彩——黄色这种高亮色彩,极易被人类视网膜捕捉,那它是否能调动味觉呢?


《Lemon Flavored-#7191-2-No.6》,何翔宇2014,布面丙烯,35.6×27cm 60-1,图源网络


同时期的Lemon Flavored (2014) 试图用来验证他的想法,与其说这个系列是丙烯绘画,不如说这是一场规划好的实验。亮黄的画面上有着提示意味的字体试图用视觉的冲击带来味觉的酸涩,引导着观者进入日常容易被忽视的感知场域。


《软腭 18-1》,何翔宇


《硬腭 32-2》,何翔宇


《口腔计划》不断演化,形式也在转变,艺术家越来越被色彩以通感的方式所彰显出的自主性所吸引,这直接或间接地促成了下一个议题《柠檬计划》。



 03:柠檬的酸 由色彩通往感官


经过一次次现实中的认知,柠檬黄与酸涩口感几乎绑定,颜色成为了触发点可若不知道柠檬的酸,看到柠檬黄还会分泌唾液吗?柠檬的酸,会是视觉开始渗入感官的吗?你的味觉,有没有可能是一场幻觉?


《Yellow Book》,何翔宇

图片来源:空白空间


《柠檬计划》所探讨的问题,感兴趣的话可以在何翔宇的《Yellow Book》中找到完整答案,这本获得德国国家级图书装帧设计最高荣誉——2020年“德国最美图书奖”的书,封面是又一个实验:你以为的黄色不是黄色,是光学效果令你的眼睛自动补充上了未被印刷的黄。


而在更长时间的历史中,在不同的地域中,柠檬还有着丰富且迥异的含义。


左:大宝森节游行的教徒,后背挂着柠檬,图源网络右:《Yellow Book》插图:伯爵海因里希·冯·塞恩和他女儿的双人墓墓雕,女儿手中拿着柠檬(Lemon in child's hand, detail of tomb figure of Count Heinrich IIIvon Sayn, mid-Rhenish, c.1247/48, ©Germanisches Nationalmuseum, Nuremberg, accession no. PI.O.2299)
影像《腔》中的柠檬,背后的故事与印度宗教相关——“大宝森节”那天,可以看到用钢针穿起的,挂坠在教徒身上的柠檬。因为柠檬在当地代表着净化灵魂,教徒们企图用皮肉之苦祈求神灵赐福;
影像《灰烬》中出现的柠檬,又与丧葬习俗密不可分——在德国南部、中部、北部部分地区以及前德意志帝国的东部领土,古时是护送死者临行前的陪葬品……
“柠檬”这一符号,从不是独立存在的。它被感知的存在,以及背后的意义和各个历史时期、地域、文化间的联系被何翔宇借助作品缝合在一起。



 04:解构 先割断,再弥补


从大体量到细微感知,再到此次在知美术馆《一把椅子,》展中的作品《家庭》、《挂得比较低的果实》,艺术家的注意力来到了有关假想身体、地位、权利的椅子上。


何翔宇工作室里有许多椅子,它们都或多或少遭受过艺术家的“破坏”。锯掉其中一条腿的行为让他产生了用异物填补“缺失”的想法。


《家庭》,何翔宇

知美术馆《一把椅子,》展览现场


《家庭》局部,何翔宇

知美术馆《一把椅子,》展览现场


在《家庭》中,两把常见的课椅紧紧贴合,相邻的两条椅腿被锯卖,并未产生实际接触的“支撑物”是两把微缩复制的椅子。这扰乱了属于物件的被磨损消耗的真实过往,反而以拟象的方式陡添一幅怪诞的“全家福”。


 《挂得比较低的果实》,何翔宇知美术馆《一把椅子,》展览现场


另一件作品《挂得比较低的果实》,静静地直立在美术馆二到三楼长廊的拐角处。艺术家锯去了部分椅背和一条椅腿,椅子已然丧失功能性,但还能勉强维持微妙的平稳;增添的无结构性意义的“义肢”,对应着假想身体的缺陷,构成了全新的感知关系。



 05:椅子与空间 

艺术家问与答

Q1


听说您收藏了许多不同的椅子,在您的创作中也常常出现椅子,为什么会对“椅子”有着如此浓厚的兴趣,它引发了您怎样的思考? 



何翔宇:谈不上收藏,看到有趣的椅子会格外留意一些,因为这个日常的物件除了它原始的功能性之外还呈现出另一种独特的开放性,一个有关假想的身体、地位、权力与阶级构成的空间,确切地说,我是对这个“空间”感兴趣。

Q2


 作品《挂得比较低的果实》的介绍文字中提到了椅子的“义肢”和“硬腭”系列作品,这不同的作品之间有怎样的联系?您又为何在创作中赋予椅子各种不同的“义肢”?



何翔宇:“口腔”系列是我始终在保持思索和创作的一个持续项目。从2017和2018年开始,我尝试以更大的尺幅和克制的、以黑色为主的色彩来创作这一项目的绘画,关注的重点也从质感转向结构、光线与延展性。我一直认为绘画是非常贴近艺术家自身的媒介,所以延续这个项目的过程,也是我消化一些细微和抽象的内在想法的过程。椅子正是与口腔项目平行存在的项目之一,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是连接前者和我自身的纽带和土壤。口腔系列的绘画在某种意义上,正如“义肢”之于椅子,也是一种对于“异物”的内化、身体化和政治化的探索

Q3


请您谈谈创作《家庭》和《挂得比较低的果实》两件作品的初衷和感受;在创作期间有哪些有意思的事情发生?



何翔宇:当人看到高与低、大与小这样视觉关系明显的组合时,几乎会本能地产生有关代际、阶级、庇护等等诸如此类的权力关系联想。这种权力关系联想往往充满张力、但又带着某种默认的温柔,这种温柔或许就来自权力关系的最小单位、也是每个人对权力关系认知的最早来源:家庭。这个观念所包含的身体性就和它包含的社会性一样深刻、一样广阔;而它的弹性也可小至伴侣、大至政体。这两件作品就和它们看起来一样开放、也一样脆弱,但只有这样才能承载得住那样的张力和柔情。



重要个展
“柔软的困境”,Andrew Kreps画廊,纽约, 2021
“硬腭”,空白空间,北京,中国,2020
“家族”,A4美术馆,成都,中国,2019
“证据”,白立方,伦敦,2018
“乌龟、狮子和熊”,乔空间,上海,2017
“保存日期”,Kaikai Kiki画廊,东京,2016
“新倾向:何翔宇”,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5
“马拉之死”,Schloß Balmoral美术馆,巴德伊姆斯,2011
“椅子上的人”,空白空间,北京,2011
“可乐计划”,墙美术馆,北京,2010 

重要群展
《一把椅子,》,知美术馆,成都,2021

“来自当下的100张绘画”,纽约绘画中心,纽约,2020

“面对藏家:希克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里沃利城堡当代艺术博物馆,都灵,2020

“物之魅力:当代中国‘材质艺术’”,芝加哥大学斯马特美术馆,芝加哥,2020;西雅图美术馆,西雅图,2020;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洛杉矶,2019

第5届乌拉尔双年展,叶卡捷琳堡,2019

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威尼斯,2019

“建立中”,油罐艺术中心,上海,2019

“疆域:地缘的拓扑”,OCAT上海馆,上海,2017

“土与石,灵与歌”,Para Site艺术空间,香港,2017

“故事新编”电影展映项目,古根海姆美术馆,纽约,2017

第13届⾥昂双年展,2015

战火与遗忘:非暴力,KW当代艺术中心,柏林,2015

第2届CAFAM未来展:创客创客,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2015

第10届上海双年展,2014

第8届釜⼭双年展,2014

第5届横滨三年展,2014

“纵横阡陌”,龙美术馆浦东馆,上海,2013

On | Off,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3



如无注明,图片由何翔宇工作室和空白空间提供。


编辑| Kasey  雯菲(“知”愿者)

审核| 王从卉



知美术馆《一把椅子,》

参展艺术家深度档案 点击艺术家人名,即可获取档案文章



 01     弗朗西斯·埃利斯(Francis Alÿs)


 02     秦思源(Colin Siyuan Chinnery)


 03    贺慕群(Hoo Mojong)





知美术馆2021-2022年度大型艺术项目

“椅(倚)子季”

暨第一幕大展《一把椅子,》

联合呈现:知美术馆、城集设计
指导单位:成都市新津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成都市新津区梨花溪文化旅游区管委会
策展人:陈超、于海宁
时间:每周三至周日10:00-17:00,16:30停止入场;法定节假日开放时间以官方发布为准
地点:知美术馆(成都市新津区君山路1号)


知美术馆位于中国成都新津老君山脚下,总建筑面积为2353平米。外形内敛、极具禅意,由国际建筑大师隈研吾设计,运用流水、瓦片等元素,使建筑与自然有机相融,空灵寂静,动静相宜,尽显生生不息、道法自然的东方哲学。美术馆VI系统由日本平面设计大师原研哉设计,由美术馆外观瓦片的元素构成,形成富有变化的水波纹样。

知美术馆旨在当代艺术的国际化语境中,探讨东方美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与此同时,“知”完全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从已知朝向未知,从眼前朝向无限。因而,知美术馆还将探索人自身的灵感与高科技的融合,在新媒体艺术领域进行前沿的可能性探知。建立对艺术史的完整度和开放性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收藏及策展系统。
 “万物、见解、常新”是知美术馆的核心理念。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