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获4亿投资的喜茶、估值60亿的奈雪の茶,离“中国星巴克”还有多远?

2018-04-27 华麦

2017年7月,受累于百货业疲软的星巴克宣布关闭旗下高端茶饮品牌Teavana在美国的全部300家门店,只在咖啡门店内保留Teavana系列产品。

 

而在国内,茶饮则是另外一番光景。

 

即使你没有喝过喜茶,也一定听说过。扎根于珠三角的新式茶饮品牌一跃来到上海,布局华东,占据北京制高点,新增40多家新店,所到之处皆引起购买热潮,也让整个行业为之沸腾。

 

 “喜茶”昨日宣布完成四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由美团点评旗下产业基金龙珠资本投资。上个月奈雪的茶或A+轮融资,估值达到60亿。另外还有因味茶、煮茶等等“新中式茶饮”,他们都争相成为“中国星巴克”。

 

他们也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华尔街日报》中文网评论称,在科技初创公司市场降温且前景不明朗之际,那些曾经寻求投资中国版优步的风险投资者,瞄向了具有强劲收入和清晰盈利路径的“中国版星巴克”。

 

01

茶饮行业容得下一个星巴克吗?

 

相比起星巴克来,中国的茶饮行业是否足够大?能否支撑起一家类似星巴克这样拥有近千亿美金市值的上市公司?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整体的茶叶市场在 3000 亿人民币,茶饮市场在 756 亿人民币左右,从数字上来看,现阶段中国茶叶以及茶饮市场还尚未达到千亿美金规模。

 

在消费端,中国的茶消费市场仍存在一定的增长空间。

 

一方面,虽然中国是茶叶消耗大国,但根据国际粮农组织的数据,中国人均茶叶消费量仅位列全球 20 位左右,远低于土耳其、爱尔兰、英国等茶叶消耗大国,和中国香港、台湾等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地区相比也具有较大差距。

 

有意思的是,我国茶叶消费仍在快速增长,比如在 2001 到 2003 年间,中国国内的人均茶消耗量为 0.38 千克/年,2011 到 2013 年间,这一数据则翻了三倍多,变成了 1.04 千克/年,平均年增长率为 10.89% ,保持了很高的增速。

 

此外,从微观区域的茶消费习惯来看,国内沿海等发达城市茶消费量较高,广东人均年饮用量位列第一,在 2 千克/年以上,已经超过了英国人的 1.94 千克/年。

另一方面,中国茶叶消费的潜在市场还很大。据国家茶叶技术体系经济研究室调查数据显示 —— 中国的茶叶消费群体将近 5 亿人,占总人口的 36%,其中城市消费者 2.54 亿,农村为 2.14 亿,相比人口总数远未饱和,潜在消费人群(尤其是年轻一代消费者)还大有人在。

 

而在茶饮产品方面,根据市场调研公司欧睿的统计,2010 年中国茶饮料市场规模就已经达到 756.26 亿,随着消费升级和追求健康等因素的影响,这一数字也将被投射到新式茶饮的消费上。换言之,除了茶叶市场的增量以外,茶饮因为新增了一个“饮品”元素,更易被年轻人接受,因此增量机会也很可观。

 

所以,总体上来看,国内的茶饮消费市场眼下仍处于早期,尚未达千亿美金规模,但其潜在消费量巨大,增长动力十足。

 

新茶饮的重要因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去考量:


  • 标准化的产品和供应链决定产品质量和门槛

  • 用空间传递的文化是品牌和人的对话

  • 全球化是考验“中国星巴克”的重点

 

02

倒逼标准化和供应链变革

 

茶行业一直有“七万茶企不敌一家立顿”的说法。中国茶的山头文化,让茶叶的标准化几乎成为妄想。

 

但新茶饮的产品作为饮品,则可以高度标准化,其品牌也具有天然普世性。

 

标准化的实现,让蓄势待发的新茶饮,有了成为大品牌甚至国际品牌的可能,这也是资本的兴趣点之一。

 

中国茶,这个绝对的大品类,一旦实现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其展现出来的市场想象空间是令人惊叹的。目前,资本加持的因味茶和喜茶,都在走出区域做全国化布局。

 

当然,在新茶饮的供给侧上,需要进行的是一个更为宏大的变革。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好在它正在发生。

 

逅唐茶业是国内一家“新茶商”,为国内诸多知名新茶饮品牌提供产品服务。其总经理韩刚表示,传统茶商“渠道为王”,在纺锤形的供应体系上,经销商有着绝对的话语权。但随着礼品茶市场的崩塌,这种模式也正在式微。

新茶饮的崛起,某种程度上在倒逼茶饮供给侧的改革。“茶商在新茶饮的链条上,不仅仅再是一个渠道商,而是综合服务商。”韩刚说,除了要按照企业要求提供定制产品外,还会依靠供应商的敏锐嗅觉优势,为企业提供新的茶饮产品和趋势参考。

 

一些聪明的品牌,则早早开始布局自己的供应链。比如开出2600多家门店、制霸中部低价市场的蜜雪冰城,其抹茶冰淇淋常年只卖2元钱,还有一定的利润空间,靠的正是上游茶山、茶厂等供应链布局的优势。

 

03

空间文化是品牌和人的对话

 

研究了多年消费社会学的日本作家三浦展在其著作《第四消费时代》中提及,当一个社会从第三消费时代向第四消费时代慢慢过渡时(中国正处于这个阶段),人们的消费行为就不纯粹是为了从拥有商品中获得满足感,很多时候人们都是希望通过消费达成一种和别人的联结,通过消费来和他人进行社交、产生联系,从而在这种和他们建立关系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消费的满足。

这一趋势在当今的线下业态变化中,也体现得格外明显 —— 如今,不少线下商场都由以往的以商品为核心的设计思路开始向“场景”转变,在这些场景中,消费元素的减弱让具体商业单元的社交属性更为明显,而消费也不再是单纯的物品购买。泰国商场 The Commons 是这种业态的典型,“先是社区、再有商场”,社交、活动的元素在这里被进一步强化。

喜茶每一家门店的设计,都是一个诠释灵感的过程。结合传统茶饮文化,将禅意、极简、美学等元素融入门店设计,修正现代茶饮消费的审美方式,让喝茶这件事变得更酷、成为一种风格。

喜茶也是同行中第一个用插画作为设计风格的品牌,并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品牌调性。用绘画的语言表达饮茶之趣,创作出一系列符合喜茶品牌理念,饶有趣味的系列原创插画。可以说,是喜茶率先把喝茶变成了一种风潮,通过产品、设计、空间、插画等输出自己的品牌文化和独特的价值观。

奈雪的茶则着重强调舒适的环境对消费者是一种尊重。每家店都与国内外众多设计师携手尝试不同的空间设计,从空间设计,到装修用料都极为考究。奈雪的茶空间风格经历了五次迭代,务求做到“千店千面”。而2018年1月开业的广州花城汇店更是品牌第六次对空间进行升级。

 

04

全球化是真正的考验

 

以星巴克为例,2010 年时,星巴克美国的收入还占其全球收入的近 80% 之多,其来源于亚太区的收入仅占其总体的 4% ,彼时星巴克在中国只有 220 家自营门店。但从 2010 年到 2016 年的六年间,星巴克来源于全球非美国市场的收入一路攀升,到了 6 年后,星巴克来源于美国市场的收入占比下降了 10%,而来自亚太区的年收入占比则增长至 14%,此时星巴克在中国的自营门店数量也达到了 6 年前的六倍左右,即 1272 家。

 

要成为“中国星巴克”,走出去,让新茶饮被不熟悉“中国茶”的人所接受,是喜茶们的重大挑战。

 

刚刚拿到融资的喜茶也宣布今年业务将新增两个要点:一是外贸业务,二是出海。

 

此前,网络上就有网友发现在洛杉矶、多伦多等城市发现了翻版喜茶店,从某个层面来看 ,那也是需求的反映。

 

根据美国茶协会的数据显示,在过去的 20 年时间里,美国茶叶市场的规模增长了四倍以上,加拿大 2020 年的茶叶消费预期会比如今增加 40%。我们初步认可全球茶饮的消费趋势,这对于中国新式茶饮行业的创业者为一大利好,若能抓住这波机会,很可能可以像星巴克和可口可乐一样成为一个成功全球化的品牌。


声明: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E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