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专攻 | 为什么选择中国药大 中药制药专业?
选择中国药科大学
中药制药专业N个理由
中药制药专业是全国中药学6个专业中招生规模增长最快的专业,属国家紧缺人才。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制药专业2011年开始招生,目前已毕业五届290名学生,在读学生共403名,平均就业率保持高位。本专业主要依托中药学院的综合办学力量开展专业人才培养,中药学院是中国药科大学国家首批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建设的专业学院。
专业平台强
本专业主要依托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高等教育优势,依托中药学院的综合办学力量开展专业培养,并一直坚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传统中药,解决中药行业实际问题,构建“中西融会”中药学类专业(包括中药制药专业)特色发展体系。
行业需求大
中药制药行业发展与人民生命健康、国家安全密切相关,作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和服务人民的关键环节,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得中药制药专业成为全国中药学6个专业中招生规模增长最快的专业,属国家紧缺人才。
特色培养优
为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专业开设中药化妆品实验班和中药制药卓工实验班,培养从事相关化妆品行业复合型人才以及中药制药创新研发和工程技术卓越工程型人才。
就业前景好
毕业生境内外升学率为23%,进入企业或科研院所为57%,就业率保持高位。是中药学类专业考研最热方向,升学单位包括中国科学院、985/211/双一流等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成为众多医药行业热抢的人才资源。
考生关心的
七个问题
Q
1.中药制药专业研究对象和培养目标是什么?
本专业学习和研究的对象是中药制造,涉及中药制药从基础研究到药品研发的整个知识链条,具有创新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专业适用范围广,与市场接轨最近。本专业学生应掌握中药学基础理论和知识、天然药用物质制备、中药炮制加工和中药制药的基本原理、生产工艺以及相关知识和技能,培养具有研究中药活性物质、中药制剂生产、工艺设计与产品研发、质量控制的基本能力,能够从事中药制备、中药新剂型与新辅料研究、中药制剂工艺与工程设计、中药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学制4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Q
2.我校为什么要设置中药制药专业?
行业的性质所需:作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及健康中国战略关键环节,中医药行业发展的最终归属还是要服务于民,在预防、治疗、保健等方面为人民的健康服务,需要有真正的产品(检测试剂、药品、保健品等)。
行业的发展所需:中医药各个领域都在突飞猛进的推陈出新,快速发展壮大,急需大量的专业人才,具有中医药思维、现代科学思维、适应现代制药行业发展的中药制药行业同样急需大量的专门人才。由此,中药制药专业成为全国中药学6个专业中招生规模增长最快的专业,属国家紧缺人才。
新形势迫切所需:中药制药行业发展与人民生命健康、国家安全密切相关,在2020年新冠肺炎爆发的紧急时刻,中医药发挥了其独特的预防、治疗优势。应对突发未知疾病的领域,也迫切需要中药制药专业人才发挥其专业和特色技能。
Q
3.中药制药专业有哪些核心课程?
本专业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中药制药的知识储备与集成、知识应用与创新能力。在具体人才培养中采用“平台+模块+课程群”的课程体系,包括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创新模块,主干课程涉及中药学、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相关内容。其中,核心专业课程有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生理药理、中药化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制剂分析、化工原理、工程制图、中药制药分离工程、中药制剂工艺设备应用等。专业主要核心课程设置1:1学时的实践教学,同时开展模拟药房实训、GMP车间实训、中药企业实践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活动与工作。
Q
4.报考中药制药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什么样特质?
本专业更看重的是学生的学习意愿、成就动机、自我控制、对自己未来的规划能力,以及对中药行业的热爱。需要学生富有责任感,学习能力强,具有一定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兼具良好的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创新意识、创业和合作精神等特质。
Q
5.我校中药制药专业有哪些优质的教育资源?
本专业主要依托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高等教育优势,依托中药学院的综合办学力量开展专业培养,并一直坚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传统中药,解决中药行业实际问题,构建“中西融会”中药学类专业(包括中药制药专业)特色发展体系。中药学院是中国药科大学国家首批一流学科(2017)和一流专业(2019)建设的专业学院,具有以国家杰青、省教学名师为领军人才的高水平师资和教学科研团队,专业教师90%以上博士学历,60%以上有海外研修经历,建设有以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在线开放课程为代表的中药学课程群;先后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省级教学成果一和二等奖等;拥有3个省级实验教学中心和药学博物馆、药用植物园中医药文化科普/实践基地,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研制出益气复脉口服液/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盐酸关附甲素注射液、银杏内酯葡胺注射液等中药新药。2019-2020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显示,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制药专业在参评的20所高校中,专业排名位列全国第四,被评为四星专业。
Q
6.中药制药专业的培养有哪些特色培养计划?
本专业开设中药化妆品实验班和中药制药卓工实验班。其中,中药化妆品实验班重在培养掌握中药化妆品相关知识和扎实的中药学相关知识和技能,能参与国际竞争,从事相关化妆品行业研发、管理等的高级工程技术复合型人才;中药制药卓工实验班通过校企联合培养的创新教育模式,重在培养掌握扎实的中药制药相关知识和技能,具有中药智能制造知识和技能的中药制药创新研发和工程技术卓越工程型人才。
Q
7.中药制药专业学生的深造与就业前景如何?
本专业2016-2018年本科毕业生总数169人,保研率10%,境内外升学率为23%,进入企业或科研院所为57%,就业率保持高位。是中药学类专业考研最热方向,升学单位包括中国科学院、985/211/双一流等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用人单位主要位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尤其是江苏省,涉及国家机关、科研院所、国有企业、三资企业等,已成为众多医药行业热抢的人才资源。
师长
有话说
我是1987年考入中药学院,6年时间分别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在中国科学院工作22年后,于2015年成为学校第一个大力度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回归母校,效力母院,进一步扎根我所热爱的中药学教育和科研事业,是我一生的幸运。中医药是国宝、是精华,应该传承和创新;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彰显了中医药的神奇和伟大;中药制造是国之大器,是护佑中华的朝阳行业;中药制药是打造国宝、造福人类的核心技术,是联系中医-中药-患者的桥梁,是中药其他学科研究的最终目的。因此热烈欢迎高三的同学们加入我们的行列,成为药大中药制药人!
——谭宁华教授,中药学院院长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读《诗经》、《离骚》常常折服于古人语言之美,读《老子》、《庄子》又被其思想之美震慑,而读《本草纲目》尤被其天才著作所折服。作为第一届中药制药的毕业生我感到十分骄傲与荣幸。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学校给予我们优秀的教学资源,也为我们开设针对我们专业的课程和实验。从中药学,天然药物化学到中药制药工程学的课本学习,也从在野外学习认识药用植物到实验室里近距离观察中药饮片,我们一点点的了解中药制药专业的每个迷人的瞬间。我们带着对中药知识的向往,一步步努力学习并打下坚实的基础,而正是这份执着让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将我们的所学发挥到极致。我们秉承着“精业济群”的精神,存心以仁,任事以成,兴药为国,荣校报国,将“不唯药,需围药,应为药”的特色传承下去。将中药弘扬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2011级本科生 万艺林
(国外医药企业 杰特贝林(上海)医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高级产品专员)
作为毕业于中药制药——中药学院唯一一个工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我很荣幸在大学这四年时间,对制药有了清晰且客观的认识。从药材的采收,前处理,提取分离,纯化,体内体外实验,到最后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研究,我们都有了深刻的体会。自古以来,医药不分家,医生在前线——手术台上救死扶伤,药学研究者在后勤——实验室做好研究,开发更有效,毒副作用小且更经济实惠的药物。每一个药,都要经过无数研究者的反复质疑和试验,再是一期临床,二期临床,三期临床,新药审批等重重磨难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药。最后,药学研究者与医生建立良好的沟通,结合临床经验才能对症下药。诚然,药物道路很长,很辛苦,但是并不孤独,有了国家的支持,各大高校的积极改革,老师的用心教导,同学们内心的坚定信念,并肩作战,相信药学道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弘扬神农伟业,建树万世之功,这是我们的使命,这是每一个药学生都必须谨记在心的宗旨,这是我们能为这个时代所贡献的最大力量!
——2015级本科生 孙晖阳
(中国药科大学 硕士在读)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呦呦先生所展现的中医药魅力久久萦绕在我们每一位中药人的心头。选择中药制药专业,我们学习中医药理论,天然药用物质制备、中药炮制加工、成方制剂的工艺,研究中药活性物质、中药新制剂、新工艺、新辅料。四年为学,我为中医药学这一中国古代科学瑰宝的奥秘倾倒,为前辈们为医药事业发展的奉献精神折服,为中药逐步进入国际医药体系自豪。我们对中药造福世世代代人民的健康事业充满信心,充满期待,也必将努力在药学事业的发展上为中医药增添更加绚丽的色彩。
——2016级本科生 刘冬妮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录取
攻读硕士)
<< 滑动查看下一师生留言 >>
培养学院:中药学院
咨询电话:86185248
电子邮箱:linsen75@163.com
学院网址:http://zyxy.cpu.edu.cn
往期精彩推荐
1
中国药科大学2020年普通本专科招生简章
2
高考倒计时10天||中国药大——你的不二之选
3
4
我药学子||太牛!这对药大情侣从本科生直接录取为世界名校全奖博士
文字 /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
图片 /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
排版 / 郑和溆
责编 / 董雪菲 蒙文鑫
审核 /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