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于殿利 | 历史镜像与时代回响——写在纪念商务印书馆创立120年全体同仁合影留念之际

于殿利 现代出版 2023-03-26

2017年6月20日,商务印书馆老少近600人济济一堂,为庆祝商务印书馆创立120年拍了一张全家福。

自近代照相机传入中国,摄影留念作为一种文化就固定在中国的传统中。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无论是大型组织还是私人家庭,重要活动和重要节庆日都要拍照留念。至今,我们参加各种大大小小的会议,摄影留念都是少不了的重要环节。商务印书馆就是中国摄影留念这种文化最早和最好的实践者,而且由于商务印书馆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商务人留下的图片记录不仅为自己留下了一份念想,更成为时代的一种回响。

也许是得益于出版业得天独厚的照相制版的便利,商务从创立之初就有一个传统,每逢重要活动都要拍照留念,特别是在创业纪年,逢五逢十还要照全家福。这样一个传统,使我们得以从老照片所凝固的某一个瞬间,去回望和重温我们的历史,而商务的历史也因为有了这些老照片而变得更为鲜活和温暖。可以说,拍照留念是商务人记录自己历史的一个重要方式,而在创业纪年拍全家福则是商务人致敬自己历史的一个隆重仪式。看一看以前的老照片,照一张今后的老照片,记录历史,重温历史,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对于我们自己来说,这应该是我们拍摄全家福的意义所在。

1897年,上海江西路德昌里小小的印刷作坊应该是每一个商务人都要记住的原乡,商务印书馆就是从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作坊开始,开启了中国现代出版的历史,开始了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脚步。

1907年,商务印书馆迎来了创业10周年。历经十年创业,商务已初具规模,设立了编译所、印刷所和发行所三大基础和核心机构,在国内设立了十几家分馆,在美国、日本、朝鲜、越南及南洋设立了代理处,总人数已逾千人。购地三十亩在宝山路建造了新厂。为纪念创立十年,商务编印了《上海商务印书馆创立十年新厂落成纪念册》。其中有十年简史,有十年中出版的图书目录及有代表性的图书封面、教科书插图;此外,还附有彩印的各国国旗、年历、电报汉字编码、火车价目表、火车时刻表、中国度量衡表等。110年前这样一本兼具纪念意义与实用价值的纪念册,完美地展现了商务前辈超前的经营理念,同时,也开启了商务以馆庆为契机梳理过去,致敬历史,打造品牌的传统。

1915年8月1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全体同人拍摄了一张全家福,张元济、高梦旦、蒋维乔、何炳松、胡愈之、杜亚泉和庄俞等悉数出现在画面中。这一年非逢五逢十,拍摄日期亦非年非节,为什么还要拍摄全家福呢?我们或许可以从照片上一张张踌躇满志的面容探寻其中的答案。翻开商务印书馆的历史,我们便会发现,这一年在商务印书馆的发展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商务印书馆正式成立了一处(总务处)三所(印刷所、编译所、发行所),标志着建制臻于完备;这一年,商务印书馆参加了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产品获得大奖章、名誉优奖章和二等奖银牌等荣誉;更具标志意义的是,这一年,由陆尔奎、高凤谦、方毅等主编,起事于1908年,历时8年编纂完成的《辞源》正式出版,昭示了商务印书馆内容领先、技术先进、管理优胜的地位业已确立。

在编译所全体同仁拍摄全家福的时间前后不久,印刷所全体同仁也拍摄了一张全家福,这张照片题名为“商务印书馆印刷所全体一千五百余人摄影”。现在我们看到的是这张照片的广告形式,是一幅彩色珂罗版印制的广告,画面上部有商务承揽的业务范围的详目。根据顶部虽已斑驳但依稀可辨的“完全为华商”的字迹,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出这幅合照的年代。曾经,为提升印刷设备和技术,同时阻止日资在上海独立设厂构成竞争,商务印书馆于1903年吸收日资,成立有限公司,聘请日籍技师指导印制,印制设备和技术得以彻底改进,事业随之扩大,跃居当时出版前列。分店遍及全国,员工达三千余人。但随着日本军国主义侵华野心日益膨胀,国人对日资日益忌惮,夏瑞芳等商务管理层既顾及国民情绪亦为商务发展考量,决定收回日股。夏瑞芳不惜亲赴日本,经多次洽谈,终艰难地以巨资购回日股。收购合约签署完成于1914年1月6日,商务旋即于1月10日在《申报》上发表全部回购日资的声明。而夏瑞芳竟然在这日傍晚,被暗杀于公司总发行所门前。因此,通过这句“完全为华商”,以及印刷所1500余人的规模,可以推定这幅合照时间应该就在1914年1月10日至1915年一处三所成立前后这段时期。这张印刷所的全家福除真实地记录了商务和中国现代早期出版印刷的历史外,其珍贵之处还在于,它留下了现代中国初期产业工人的真实群像,千余工人聚集在簇新的工厂前,望向镜头,其中蕴藉的生生不息的力量即便跨越百年依然使人动容。而那背后的商务故事更是波澜壮阔、艰辛卓绝、惊心动魄。正是在商务印书馆的出版、印刷工人产业大军中,产生了糜文溶、董亦湘、杨贤江和恽雨棠等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孕育了陈云和茅盾等无产阶级革命家。根据资料和口述史,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27年,商务印书馆有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近200名,现在能查出姓名的140余名。因此,商务印书馆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发展的一个重要核心基地和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重要联络据点;成为中国共产党开展工人运动的重要基地,1927年周恩来领导的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其指挥所就设立在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有很多员工参加了这次工人武装起义,其中7名员工在战斗中牺牲。

1927年,商务印书馆迎来了创业30周年。这时的商务印书馆正值鼎盛时期,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召开了纪念大会,举行了庆祝游行,发行了印有商务鼎盛时期全景图的邮政明信片。为庆祝和纪念商务印书馆创立30年留下的一张照片非常珍贵,即1927年编译所全体同人的合影。这张照片现在就悬挂于商务印书馆二楼走廊,我每每经过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去看照片上那一张张因年代久远而略显模糊的面孔。我不知向多少中外来宾介绍过这张照片,照片上的前辈们或穿西装,或着长衫,或留长辫,或削短发,风格迥异,却和谐融洽。这张老照片中人物亦中亦洋、宜古今的着装,以及刻在脸上坚毅和淡定的表情,彰显出商务人海纳百川之气和雍容自信之度。只要眼睛从照片上一掠而过,脑海中就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诗句浮现。即使是百年后的今天,仍会让人浮想联翩,感佩不已。同时,这张照片也为我们展现了中国现代意义上第一代“知识分子”的群像。商务是在创业后5年的1902年设立编译所的,随后张元济入馆。这两件事对于商务迅速成长为国内出版巨擘是基础性的也是关键性的一步。商务的编译所建制一直延续到1932年,人数最多时达300余人,在学识上彰显了当时中国知识界的中西知识水平。

每个商务人都不应该忘记的是1932年,商务创业35年。头一年的9月商务出版了《最近三十五年之中国教育—商务印书馆创立三十五年纪念特刊》。书中所收文章,均由国内著名教育家撰著。蔡元培、吴研因、何炳松、黄炎培和黎锦熙等就我国各种教育,以及与教育有关的新文化、国语运动、印刷术、出版业等作了精辟论述。庄俞撰写的《三十五年来之商务印书馆》论述了商务创办以来对我国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不料正在筹备馆庆之时,“一·二八”事变爆发,上海商务总馆被日军炸毁,损失惨重。大灾之下,必图大志,商务人提出了“为国难而牺牲,为文化而奋斗”的口号,很快从“一·二八”日本侵略军轰炸后的废墟中顽强地站起来,在战火中实现了“日出一书”的目标,以实际行动重申了自己以出版、以学术报国的宏志,贡献了当时全国年图书品种52%计的图书量,以一肩之力担起了战时中国文化的半壁江山!在商务印书馆馆史陈列室中摆放着一张摄于1933年的老照片:“影印《四库全书》开始工作纪念”,以王云五为核心的商务前辈们静静地站在镜头前,从他们脸上看不到总馆被毁的消沉、沮丧与颓唐,看到的只有平和而坚毅、自信而从容的气度—商务人百折不挠、心系家国、担当文化的风骨在这张普普通通的老照片里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始终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的精神,始终把自身的事业与民族、国家紧密相连的担当精神经岁月锤炼,经时间淘洗,成为了商务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虽然由于战争的缘故,先辈们没能实现影印《四库全书》的理想,但商务人对这一理想的追求始终没变,并在2005年完成了文津阁本《四库全书》的影印出版,近几年来又史无前例地完成了文津阁本《四库全书》的原大、原色、原样复制工程。

在“文革”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也有老照片保存下来,其中一张合影很特别,是商务印书馆员工在咸宁五七干校拍摄的。湖北咸宁是当年文化部五七干校的所在地,1969年4月—1974年12月,共有6000余名文化工作者被集中到这片易名为“向阳湖”的荒湖野滩上,进行“重新学习”和“深刻改造”,当时干校下设五个大队、二十六个连队,商务员工主要在15连。现在咸宁干校的遗址已经被湖北省政府列为了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陈原先生重访咸宁干校时,曾经为这片土地题写了这样一句话:“六千人的汗水、泪水、苦恼和忧虑,还有一点希望,汇成了向阳湖。”有学者曾经评价说:五七干校终于成为了他们心态史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驿站”,一个知识分子开始恢复其独立思考的重要“驿站”。没有这样的“一点希望”,他们便会颓然倒下;有了这样的“一点希望”,他们便会“死得其所”!商务人正是怀揣着这样“一点希望”,抱持希望的火种度过了那段艰难岁月。一伺从干校返京,就释放出巨大的出版热情。在向阳湖留下足迹和身影的老员工,有的至今还健在,还幸福地出现在商务120年纪念的全家福中。这不仅是他们个人之幸,更是我们这个令人羡慕的大家庭之幸。

1971年,商务印书馆复业,当年即出版《新华字典》(修订重排本);1972年,全国十四家出版社联合译印国别史,商务印书馆分担41种;1973年,内部发行《现代汉语词典》试用本,译印沙俄侵华史料,先后共出52种;1974年,全国17家出版社联合译印国别地理,商务印书馆分担20种;1975年,参与制订全国中外语文词典十年规划,出版《简明日汉科技词典》;1976年,出版《爱因斯坦文集》《罗马史》《逻辑学》《西方哲学史》;至1977年,创业80年,商务印书馆以一系列汉译名著和工具书的出版重振了“书林一军”的雄风。

1997年,商务印书馆创立100年。5月8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隆重的商务印书馆百年暨中国现代出版一百周年纪念会、座谈会。朱镕基总理在中南海紫光阁会见了出席百年座谈会的代表。来自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海外嘉宾出席了纪念会。为纪念商务百年,全体员工在人民大会堂拍摄了全家福,就是现在悬挂在商务印书馆馆二楼西侧墙上的“商务印书馆百年纪念全体同仁合影”。在商务百年之际,香港联合出版集团总裁、香港商务印书馆董事长李祖泽提议,创作一首馆歌贺商务百岁。遂由陈原先生辑张元济、茅盾和叶圣陶诗句成词,邀请中央交响乐团作曲家袁音、胡海林作曲,便有了传唱至今的馆歌《千丈之松》。

2007年,商务印书馆创业110年。6月6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商务印书馆创立110年纪念会。商务印书馆创立110年图片展在上海、沈阳、重庆等城市展出。《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故训汇纂》获得了第一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为致贺和纪念商务印书馆创立110年,全体同仁又一次拍摄了全家福。目前在馆的我们的多数员工都出现在了110年纪念的镜头中,这样的镜头不同于普通照相的镜头,被镜头扫过就像被赋予了一种庄严而神圣的职责。一代有一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如何顺潮流左右应付,如何稳度过滩险浪急,考验着每一个商务人的智慧与毅力。对商务人来说,我们始终不变的责任就是确保商务的精神传承久远,确保商务这艘文化大船始终扬帆于时代的潮头,为中华之文化复兴与文化建设劈风斩浪,砥砺前行。

商务印书馆120年的历程,宛如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其间有高峰,有低谷;有风雨,有彩虹;有战争,有和平;有血泪,有笑容。它由一本本书、一件件事和一个个人编织而成,是一个个人赋予其精神、气韵和灵魂。今天,我们这一代人有幸进入了商务的历史画卷,我们各有所学,我们千差万别,是共同的理想和追求把我们编织在一起。回望过去,我们是历史的承继者;面向未来,我们是历史的书写者。120年的全家福是我们共同的念想、共同的记忆,同时它也是一种提醒、一种激励。它将提醒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它将激励我们,编织故事更多、更值得回味的美丽画卷。愿这些画卷也同样能够成为后来人接续讲述的故事,成为他们继续前行的精神动力。这样的故事代代相传,商务印书馆更多的120年就可以期待。

原文发表于《现代出版》2017年第5期

欢迎个人转载,媒体转载请联系后台取得授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