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让孩子来教艺术
今天转载一篇Mimi妈的文章。她是我在Artplus画加合作过的艺术家,自己本身是油画系硕士,作品类型还有装置、影像、文字等等。现在以两位女儿妈妈的角度,跟我们讲讲艺术家是怎样培养孩子的。
有人常常对我们说,“你是艺术家,你先生也是艺术专业的老师。你们小孩一定画得很棒,以后一定也是画家!”“不一定啊。”我们总是这样回答。
我觉得Mimi和妹妹就像普通的小孩一样,喜欢玩多一点。她们并不喜欢一直坐在那里静静的画画。但是由于职业原因,我们可能和其他小朋友的父母对待“画画”这件事稍微不一样。我会把这种能力表述为“感知的能力和创造的能力”。如果这样说的话它就不只属于“画画”那么简单。
艺术不能教
老实说,在艺术创造方面,我是她们的粉丝。并且我觉得每个父母都应该成为孩子们艺术方面的粉丝。我们应该听从孩子们在艺术方面的教导,而不是听从大众、媒体或美术培训班老师对孩子的教导(虽然我也是美术老师)。我们应该自己培训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善于发现孩子的特质和天赋。小孩的想法总是简单而直接,他们画画时候未经过科班训练的稚嫩线条和色彩总是令我羡慕啊羡慕,我常常觉得他们画得比我好。
我过去的老师常说:艺术不能教,只能“养”和“悟”。我觉得是非常对的。关于“艺术”,我们能教小孩的东西非常少,很多事情只能引导,老师和家长只能充当“拐杖”。“养”就是我们首先是家长要增长艺术方面的知识,要把“艺术“当一回事,把它当成生命必须的营养成分,要有意识给予孩子艺术的自由和环境去“养”小孩。“悟”这种事情要交给孩子,等待他们去开发和了解“艺术”这个东西。
姐姐和妹妹
我们家有两个小孩,Mimi是大姐,现在三岁八个月,妹妹现在是两岁半。两个孩子是完全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画风。妹妹喜欢跟着姐姐做一样的事情,比如要玩一样的玩具、要玩一样的游戏、甚至穿的鞋子都要一样。但是画画方面,由于性格、年龄特征的差距,她们的创作能力、方式、过程和喜好会不一样。她们都喜欢画画。妹妹性格外向、大大咧咧的、让人感觉她很粗旷,但妹妹的画很细腻、很专注、并且有点秩序感。她现在喜欢画圈圈(画非常多的圈圈),也享受把某一个地方涂一点点颜色,我觉得非常好看,并且有点神秘感。(图一、图二、图三)
图1左:姐姐画的独角兽,右:妹妹在画独角兽。
图2、妹妹在画圈圈
图3:妹妹的圈圈画
姐姐的性格和妹妹完全不一样,姐姐心思比较细密、情感丰富但也调皮。有一次起床后发现她正在举起手感受阳光射进屋子里正在飘起的尘埃……这个姿势她静静的维持了半个小时才发现我们的存在。慢慢地我们发现她喜欢有触感和质感的东西,她的画总是毫不犹豫的大大咧咧和粗旷纯真。
就像所有的孩子们一样,姐姐一开始也喜欢画乱乱的线条,他们会非常享受手握着笔画出线条的感觉。(图4)快两岁的时候,她喜欢画圆圈圈画,再后来大概两岁半慢慢的开始画“M&Ms”人。(图5)我们从不强迫她要画一个有全身完美造型的人,因为我们知道这是一个艺术发育的过程。(图6)它和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各方面发育有关。当你的小孩从一个圆圈里画出眼睛和代表手和脚的线条时,千万不要批评他的画丑或者说他们画得不像人。其实这表示我们的孩子长大了。
图4,姐姐在ipad上画的线条和圈圈
图5,姐姐第一次画出类似”M&Ms”的小人
图6,儿童绘画发展图片
各种各样材料作画
大多小朋友们都喜欢用不同的材料画,我们通常在家也会方很多材料给孩子们画画:油画棒、水彩颜料、国画颜料、面粉粘土、纸皮等。孩子们自己其实也会自己主动寻找和发现不同的东西来画画。例如姐姐喜欢偷偷在墙上涂鸦,被我们发现后就改为在床单上画。我们便给她和妹妹买了大卷纸,她便坐在上面用脚画。家里没用的纸皮箱偶尔也会给她用画笔来“装修”。(图7—11)
图7,姐姐的床单画
图8,姐姐的墙画
图9左:姐姐和妹妹在大纸上画画。右:姐用脚画
图10,姐姐用颜色和线条对房子进行装修
图11,妹妹在玩面粉粘土
图12,姐妹两人合作画画
关于涂色
小朋友除了喜欢画线条以外也喜欢涂颜色。我常常会被问到这样的问题“小孩喜欢画画,我可以买一些填色本给他填吗?”,“小朋友填色总是填出界限,怎么办?”。
我的建议是,处在涂鸦期的小朋友可以买填色本,但是你不要要求他们在里面规规矩矩的填颜色,因为不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涂鸦期的小朋友很享受笔触带来的快感,他们喜欢“乱涂”。
我们培养孩子画画并不是培养一个把颜色规规矩矩填进框框的技术人员,而是培养他们创造性,这种“不准填出界限”的要求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太残忍了。姐姐她也很喜欢填颜色,对于她来说现在比较难理解“留白”这个概念,她喜欢看的线条里的空白形象就去涂。她不但喜欢在纸上涂颜色,也喜欢涂各种材料。
例如:床单里的花朵、一只白色的好像没上色的兔子娃娃、还有她自己的手。(图13-17)我们是买了一些质量好的,无毒的颜料在家,一只眼睁一只眼闭给她画。虽然本能看到她涂到到处都乱脏脏会生气,但是通常事后也会静静欣赏她的“作品”。
图13,姐姐在空白纸上画上颜色
图14,姐姐为床单的图案填颜色
图15,姐姐为一只“空白”的兔子涂颜色。
图16,姐姐偷偷为自己的手涂上颜色
画里的故事
小朋友画画除了“玩”着画以外,还有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他们会在画里面讲故事。即使是乱乱的线条,里面说不定会有什么大怪物或圣诞树。家长们最重要的是做到“倾听”。如果说“画画”让他们有满足感,那么“被倾听的画”就让他们的满足感升级。图17是姐姐画的一个场景,妈妈让她画一个全家人的合照,据她说她就画了如下场景:全家人一起去外空旅行,妈妈在开火箭,姐姐非常高兴,但爸爸和妹妹不太高兴,因为火箭飞得太高了,他们都怕掉下去。
姐姐快接近三岁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她有“写生”的冲动。所谓“写生”就是对着物体来画画,但年龄较小的小朋友的“写生”作品其实更多是关于他们的想象。这种想象与现实的结合物对于他们来说才是真实的。我们所谓的像照相机一样把客观事物在画面中描绘得与现实一模一样对于他们来说没意义。
但尝试写生总是有好处:例如学会了“先观察,后描画”的绘画学习方式。增加对自然的观察等。但对于画得像不像,我们就不要去评价了。我们只需要听他们去述说画中内容和故事就好。图18是姐姐有一天突然想对着爸爸写生。虽然是因为爸爸的姿势撩人让姐姐有冲动想写生下来,但写生的结果完全不一样。图19和图20是姐姐最近的一次写生,在写生腊鱼干和不锈钢锅。我们也可以看到姐姐因为年龄的增长越来越会观察对象了,但画面中的物体是有故事内容的,例如图19她说:鱼干在笑,它很高兴,因为它还没死。
图17,姐姐的太空旅行故事画
图18,姐姐第一次提要求要写生,对象是爸爸
图19,鱼干写生。
(上:写生场景。下左:妹妹的鱼干写生作品。下右:姐姐的鱼干写生作品)
图20,姐姐的不锈钢锅写生
有交流才算创作
艺术除了表达自我以外,它更重要的是对外沟通的功能。所以艺术教育里面的社会实践是很重要的。就像写日记和写作文是不一样的,自我欣赏和创作是不一样的,我们创作的作品必须要发表和交流才算是创作。
所以在我们工作室的美术教育实践里面我们也会尽量安排美术馆展览观赏课、画廊项目合作、出外写生课、参加重要的儿童绘画比赛项目等争取多点机会让小朋友的创作与社会联系。因为职业的需要,我也要常常去看展览和见一些艺术家朋友。没人在家帮忙带小孩的时候,我也会牵着她们就跑去看展览或者和一些朋友聊项目。现在姐姐会对某个美术馆和画廊的印象进行评价,她有喜欢和不喜欢的的美术馆和画廊,艺术家和作品。(图21-25)
图21,姐姐跟着工作室小朋友一起户外写生
图22,在广东美术馆看展览
图23,参与5art艺术空间的“植物生长”的艺术项目
图24,在本来画廊看展览,姐妹俩都喜欢同一个艺术家的录像作品。
图25,姐姐观察社艺术空间感受艺术家赖志盛的装置作品
曾经接受5art艺术空间“兀+project”的访问,他们是这样问的:
“如果女儿在家里要在墙上画画,你会怎么做呢?如何引导孩子’创作没有边界’的天性?”
“我会第一时间阻止她们画墙,哈哈。我觉得“创作没边界”这个应该从艺术与其他事物的联系去启发她们,但通常是小孩反过来启发大人。我们需要被小孩引导。”
图26,姐姐和妹妹做的装置
上文作者
钟嘉玲(Mimi妈妈)
二孩妈妈,艺术家。
一边创作一边带小孩一边教小朋友画画。
个人作品网站:www.zhong jialing.com
怎么样?看完Mimi妈妈的文章,是不是对孩子们学艺术有了新的理解?
如果把艺术概括成形式和内容,那么孩子的艺术探索也是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就Mimi妈妈本身而言,她创作的作品形式就包罗万象,远不局限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画画”。然而,这些创作的内容都是来源于生活,好比Mimi画的不锈钢锅、鱼干。为什么这些司空见惯的场景,到了孩子的手里就成了艺术品?因为他们往往有比成人更强的感知力。
形式可以练习,而感知力需要培养和保护。
我们孩子学习艺术,是为了培养感知力丰富、情感多元的人格,而不是技艺娴熟的工匠(AI人工智能已然能够取代)。
父母应该如何做?Mimi妈给的建议就是,父母要培养自己,善于发现孩子的特质和天赋。我再画蛇添足加一条吧:父母要培养自己,深入到生活当中,善于发现具体的生活里带给我们的感动。
近期文章回顾:
我是Margaret,知行妈。
知知、行行是我一对9岁的双胞胎女儿。
我喜欢画画、跑步、高尔夫,
看点书,写点字。
欢迎来跟我聊天,微信公众号:知行妈的私聊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