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风·邶风·燕燕 | 诗经讲演录 ⑨

姜广辉,邱梦艳 岳麓书院 2019-05-26



书名:《诗经讲演录:灵魂的诗与诗的灵魂》

作者:姜广辉,邱梦艳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5



国风·邶风



原文


燕  燕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译文


燕子离别轻飞翔,忽开忽合展翅膀。

女弟归宁回家乡,远远送到郊野上。

举首遥望无踪影,泪水不停往下淌。

燕子离别轻飞翔,忽上忽下展翅膀。

女弟归宁回家乡,远远送到驿路上。

举首遥望无踪影,呆立哭泣泪成行。

燕子离别轻飞翔,上下翻飞呢喃唱。

女弟归宁回家乡,远远送到南郊上。

举首遥望无踪影,满怀忧伤和惆怅。

二妹为人有担待,心思缜密虑事深。

性情贤惠又温顺,仪行美好身严谨。

常思先君之训诲,临别嘱我情意真。



解说


先解释几个字词:

1.“燕燕”,燕子。

2.“差池”,读兹迟,参差不齐。

3.“之子”,指被送的女子。

4.“颉颃”:音谐航,上下翻飞。

5.“将”,此字多义,这里是送的意思。

6.“南”,南郊,或说同“林”,指野外。

7.“仲氏”,仲,排行老二,在此是对女弟的称呼。

8.“任”,能担当,可信赖的意思。

9.“塞渊”,心思诚实而缜密。

10.“终”,既。

11.“勖”,音续,勉励。

12.“寡人”,寡德之人,通常为国君自谦之词。



今传本《诗经》中的《燕燕》一诗共有四章。不过在新近出土的《孔子诗论》中有“《蟋蟀》知难,《仲氏》君子,《北风》不绝人之怨”之语,《仲氏》是一独立的篇名,而这篇应是《燕燕》的第四章。古人关于《诗经》也有“三百六篇”之说,是不是那多出的一篇即是这《仲氏》一篇呢?这个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不过,这里我们还是将《燕燕》一诗作四章看,将《仲氏》这一章纳入《燕燕》一诗里面。


《燕燕》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要远离本土,送者恐怕此生相见无日,因而悲从中来。


此诗以“燕燕”起句,写出送者和被送者感情之深,有如双燕形影不离。人们总是看到燕子成双成对地相互追逐,可是现在一只燕子飞离而去,另一只燕子却要孤独地留在原地,怀有无限的离别之愁。


此诗前三章反复咏唱,渲染依依不舍之离情别绪,“远送于野”“远于将之”“远送于南”,送了一程又一程。然而送君千里,终有一别,“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瞻望弗及,伫立以泣”“瞻望弗及,实劳我心”,被送者渐渐远去,送者仍在企踵遥望。远去的身影早已消失在视线中,送者还呆呆地立在原地,泪水止不住往下淌。这情景如同宋代许顗《彦周诗话》所说“真可以泣鬼神”啊!


清代吴景旭著《历代诗话》,提出《国风·燕燕》是“千古送别之祖”,这是很恰当的评语。后代许多有关送别的诗作,都有《燕燕》一诗的影子,比如,唐代王维的诗句:“车徒望不见,时见起行尘。”严维的诗句:“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李白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宋代苏东坡的《别子由》诗句:“登高回首坡陇隔,时见乌纱出复没。”明代的何景明诗句:“城边客散重回首,愁见孤鸿落晚汀。”这些都是有名的送别诗的诗句,虽然意境悠远,句子也很美,但都没有《燕燕》一诗真挚感人。



现在我们需要回过头来讨论一下这首诗的“诗本事”,即它是由谁写的,为什么事而写的?


对于这首诗创作缘起,古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是卫国庄姜送归妾之诗。如《毛诗序》说:“《燕燕》,卫庄姜送归妾也。”


关于卫庄姜,有一个很长的故事。据《左传》记载:卫庄公娶齐庄公的女儿为夫人,她就是庄姜。庄姜生得很美丽,但没有儿子。卫庄公又另娶了陈侯之女厉妫(音规),陪嫁的妹妹叫戴妫。戴妫生了个儿子,名叫公子完。作为正妻的庄姜把公子完当作自己的儿子抚养,公子完后来被立为太子。卫庄公另有一个宠妾,也生了个儿子,叫州吁。州吁好武,喜谈兵,卫庄公很宠爱这个小儿子。可是,这个小儿子骄奢淫逸,给后来的卫国带来了大灾难。卫庄公去世,作为太子的公子完即位,就是卫桓公。在卫桓公即位后的第十六年,他的弟弟州吁终于按捺不住,杀了桓公取而代之。


卫桓公应该说是庄姜和戴妫的共同儿子,卫桓公被杀,两位母亲的处境相当恶劣。尤其是作为亲生母亲的戴妫更是痛心,于是回娘家陈国再也不想回来了(陈国正在卫国的南边,所以诗中有“远送于南”之句)。而从此诗的最后一章看,其中可能还掩藏着更深的意思:因为卫桓公的母家是陈国,卫国大臣石碏(音鹊)想要与陈侯商量如何杀了州吁。所以戴妫回国,可能还负有联络的使命。“仲氏任只”,指的是戴妫能承担这件大事,而且庄姜相信戴妫一定会成功,因为戴妫心思缜密,虑事周密,行为恭顺谨慎,还常念及先君之恩,是一个能做大事的最佳人选。


本来卫国人已经不满州吁的做法和统治,加上庄姜和戴妫能内用谋臣,外结陈国,所以卫国人一举杀掉了州吁。庄姜与戴妫,为卫国讨贼定乱,建立了大功。这首诗应该是戴妫回陈国时,庄姜为她送行之后写的。那时州吁正统治着卫国,她们的谋划成功与否,尚未可卜。所以庄姜这首送别诗包含着非常复杂的思想感情。以上是主流的解释。



另有一种以宋代王质《诗总闻》为代表的非主流的解释。王质不赞同《毛诗序》的说法,理由是:(1)君夫人出远郊送归妾,既违妻妾尊卑之礼,又违妇人迎送之礼。庄姜是识礼者,不应这样做。(2)戴妫既生卫桓公,怎么会离开卫国到陈国,自绝其母子关系呢?(3)其末句“寡人”云云,非妇人称谓之辞。最后王质提出:此诗当是“国君送女弟适他国”之诗,即将此诗看作国君嫁妹之诗。


我们认为,王质的第一点理由,乃是常理。既然庄姜与戴妫共有一子,两人已形同姊妹,尊卑之礼当不甚严。且卫桓公被弑,她们两人的命运已被捆在一起,礼本于人情,庄姜破例送戴妫回国,并非礼教之大防。其第二条理由基本不能成立。因为此时卫桓公被弑,戴妫已经不存在自绝母子关系的问题。其第三条理由似乎可以成立。就一般而言,“寡人”二字通常是国君的自谦之词。庄姜是否可以自称“寡人”呢?古代一些学者认为是可以的。但没有提出理由。以我们的观点看,庄姜是卫庄公的正妻,又是卫桓公的母后,当卫桓公被杀后,卫国没有合法的国君,庄姜于此时自称“寡人”,于理应该是可以的。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毛诗序》所代表的主流意见到目前为止还是一种最好的解释。


现代有人将此诗解释为爱情诗,认为是暗自相爱的一对恋人,迫于父命不能成婚,女子出嫁时,男子相送后写下此诗。但此诗末句之“先君之思,以勖寡人”,无论如何是解释不通的。在古代,普通人怎么可以自称“寡人”呢?



更多《经典阅读计划》内容

- 国风·邶风·柏舟 | 诗经讲演录 ⑧

- 国风·召南·摽有梅 | 诗经讲演录 ⑦

- 国风·召南·甘棠 | 诗经讲演录 ⑥

- 国风·召南·鹊巢 | 诗经讲演录 ⑤

- 国风·周南·汉广 | 诗经讲演录 ④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萝卜

特约编辑:高擎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