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谷琶视点||何瑞豪:这场战疫没有旁观者




武汉封城已逾廿日,疫情始终争夺着我们的眼球、牵扯着我们的内心。


作为公管人,我深知特殊公共事件将会引导我们发现社会超常模的另一面,也赋予我们洞察并构筑民族抗逆力的敏锐性与责任感:


备受病毒折磨的湖北人民,祝愿他们能早日祛除病痛、回归幸福生活;

逆行深入一线的医务人员,感激他们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大美医德;

危险时刻依旧服务社会公共事业的基层同行们,学习他们恪守职责、关怀社会、服务民众的专业精神;



然而,一直为公共安全驻守在家的我们,又会否产生一种错觉:在这场战疫中,我们只是旁观者?


决然不是!



周国平在《灵魂只能独行》里说“外在的眼睛看见现象,内在的眼睛看到本质。”疫情来临时,我们的所见决定了我们的所感。



▲最近,一段武汉方舱医院患者跳《火红的萨日朗》的视频在微博上收获了九千多万的阅读量。


视频里医护人员带领这大批的轻症患者翩翩起舞,网友们评价:动作最不匹配,但最美最感人。总护长说,这样做可以让患者们心情舒畅,提高免疫力,有利于病情恢复。



▲还有这么一则来自江汉方舱医院的故事,一个30岁的年轻小伙子用被子捂住嘴,以致让自己满脸通红。


值班医生刘晓春赶紧去询问,原来小伙子在努力不让自己发出咳嗽声,一怕惊扰其他熟睡的病人,二则想让医生休息一下,不忍心医护人员太累了。目睹这件事的值班医生刘晓春来自广东支援武汉医疗队,这件事被记录在刘晓春的抗疫日记里。



方舱医院里并不像某些猜测的那样,充满恐慌,满是伤情,住在方舱医院里的这些患者依然表现出对前方的乐观、对社会的珍爱他们正在经历疫情,而且就是疫情风暴的中心眼,他们看待疫情的角度或许正是我们该看到的。


诚然,疫情的发展存在不断变化的一个过程,我们解决疫情问题,战胜疫情困难同样需要经历一个变动的发展过程,然后才能不断接近胜利和光明。


疫情的复杂性容易迷惑我们的眼睛,此刻便是需要以智慧为灯,以理性为镜,照亮内心敏锐的眼神的时刻,发现背后的发展规律和事理,辩清事物发展的规律和方向。开启内在的眼睛,清晰甄别世界,达观区分世界的万象,直至看到事物的最终发展走向。如同马克思的经典表述: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这场战疫里,我们的信息来自网络的诸多纷杂声音,它们用自己的角度给我们讲诸多“外面的故事”。


疫情之下,我们并不缺少“故事”。


然,我们究竟听清了多少?




▲前段时间,某家外媒曾刊登了一条新闻,讲述一位五十岁的湖北母亲在九江大桥检疫卡口哭诉,恳请检查站对她患有白血病且必须治疗的女儿予以放行,配图为这位母亲在桥头痛哭的照片。


外媒的这个故事非常煽情,然而却并不是事实的全部。


根据九江发布的报道,在了解到这对母女的特殊情况后,且在核实核对清楚情况下,防疫指挥中心开放了绿色通道,特意安排救护车和救护人员赶到卡口接送她们。这对母女离开时挥着手,心怀感激,神情放松。



当我们需要用耳朵去纯粹地倾听世界时,不妨等一等,再等一等,属于真相的声音波长通常需要长一点的时间,才能被听到。








走在街道上,人们都戴着口罩,平日里最不得闲的嘴巴就这样被隐蔽了起来。如同很多人感慨的:能否赶紧复工复课,实在闲得慌,很多嘴巴也如此。


作为个体思想的重要输出渠道,人天性就有按捺不住的与人语言交流的冲动。


晋朝傅玄在《口铭》中的说法,与现在的时刻倒是相当贴切: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在目前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要甚防的是各种谣言的“人为灾祸”。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这是不少辟谣平台工作人员的心声。互联网时代谣言的流传速度和广度都是极其迅速的,一则未经求证、随意(甚至恶意)传播的谣言信息极有可能引发巨大的蝴蝶效应,比如喝高度酒可以对抗新冠病毒等等。


青年人爱祖国,爱同胞,具有社会责任感,这些都是珍贵的品质,正因如此,我们更要用好我们的声音,为社会、为“抗疫”打气加油,传播正能量,正如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提到的那种对于民族和民众的温情与敬意。存好心,说好话,才能办好事,拨乱反正,风清气正,才是中国青年之担当。








“言为心声,行为心表”,我们的所见、所闻、所言,都是内心信念和精神力量的反射,是格局意识的彰显和呈现。


汶川地震后,曾经有人将一只亲手摘下的苹果和一封信,辗转交到灾区的一名高中生手中,信里有这么一句话:“冬天终会过去,春天必将来临”,所传递的便是一种强大的内心力量。



这次疫情里,许多打动我们的,被我们所讴歌和赞美的人们都是那些逆行者。


如果没有这次疫情,绝大多数的他们仅仅是我们的邻居、同学、朋友,以及路人,他们都是平凡的普通人。


不普通是因为借助苦难这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内心那极其珍贵而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担当意识,它们闪闪发光汇成了一片星海,穿透阴霾,照亮温暖了人间。


我们无法逃避不可预测的危机和困难,拥有何种精神力量决定我们将采取怎样的方法去克服苦难、度过危机,

正如我们身边有同学将看到的一切真实用画笔画了下来,一张张温暖和鼓舞着彼此;

有同学用他们并不动听但动人至深的声音唱出当代中国青年应有的家国情怀;

更有老师同学在疫区中心却以文字记录着属于这段日子的点点滴滴,铭刻在历史当中;



一个国家的国民对苦难的处理能力,不仅反映出国民的精神亮度,更是决定这个国家未来发展成败的重要指标。



多难兴邦,四个字包含了中国人面对灾苦时的希望和坚定。


有人问过这么一个问题:

天下之大,什么最美?

不是山水,亦非人物,乃是人心之力量。


正如这一段话:

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若光明,中国便不黑暗。


愿我等中国青年都向上走,明辨事物发展的本质,不必听自暴自弃者之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星星之火便可以燎原!



困难终会过去,

春暖花开时,

我们且看花,且观山,且听风,

且悟人生,且侯相聚。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侵删




来源  | “在回归线上”微信公众号

封 面 | 陈颖茵

排 版 | 肖  曼

审 稿 | 付  艳




GUPA约稿
“感染2020:疫情防控下的健康中国”口述史征稿
第二届“海洋社会与文化”工作坊征稿启事
《农业6.0》面向海峡两岸征稿函
《南方治理评论》面向2020诚挚征稿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年十大工作荣耀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年学术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年教师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年教学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年本科生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年研究生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年本科生毕业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年研究生毕业报告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8年教师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8年学生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8年学术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7年学术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6年学术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术论文报告(2012-2016)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生读研报告(2015-2018)

●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 : gzggxy


谷琶资讯  校园手信


【联络】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文逸楼5楼。邮政编码:510006。联系电话:(020)39366783(行政事务部)、39366775(教学事务部)、39366776(学术事务部)、39366703(学生事务部)。公共邮箱:gzggxy@sina.com。微信公号:gzdxggxy。【稿约】《南方治理评论》 :gdgzpar@163.com。《社会创新评论》:swrgz2016@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