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师手记||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GUPA教师笔谈之四



人才培养质量是

高等教育的生命线

GUPA人才培养教师笔谈(四)






【编者按】近日,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高水平大学建设人才培养工作座谈会在广州市番禺区小谷围岛举行。会议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人才培养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如何夯实人才培养基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如何推进实施“1+2”高质量人才培养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家畅所欲言。







谢治菊(教务处副处长,政府管理系教授)



 

      这次人才培养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卓越应用人才的培养要面向市场、聚焦需求、立足行业、服务社会,根据树立“思教、产教、科教、创教、专通、跨学科交叉”六维融合的人才培养路径,搭建“产学研转创用”六位一体的人才培养平台,这为我们培养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高素质应用人才提供了方向、铺就了蓝图。“乡村要振兴,关键在人才”。但是,整体而言,我国“三农”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优的现象比较普遍。乡村人才之所以不足,这一方面与“三农问题”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劣势地位有关,另一方面应归结为高校人才培养取向的“阻滞”。该如何为想向乡村流动的人才提供平台与契机呢?开展面向乡村振兴的“三阶合一、四元互动、五位一体、六维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就是有效的途径之一。





何瑞豪(桂花岗管委会主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高校在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工作中,应着重在以下方面发力: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是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的要求,是符合和遵循广大中国人民对中国教育发展的意愿与期盼。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必须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相一致,必须和为人民服务相统一,必须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相联系。擦亮“中国特色政治底色”,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指导,把党的建设放在首要地位,筑牢红色基因,使教育领域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二是高校作为人才培养文化的重要场域,肩负着在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成型期,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铸就坚定理想信念,锤炼滋润高尚品格,达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人才目标的重要使命。用精神的力量震撼心灵,让家国情怀落地于责任担当上,是高等教育阶段思政教育工程的核心目标。高校建设工作,需站在更大的历史坐标和文化使命维度上,厚植优良的教育教学文化,为人才培养提供更适宜的土壤和养分。三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就是要回归梦想,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的梦想,就是要解决国家问题、引领国家发展。与此同时,还要坚持为世界人民谋大同,为世界经济繁荣、科技进步创新等提供中国力量驱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类文明传承创新提供中国智慧方案。四是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把自己所思所学、人生理想融入到国家和民族事业中去,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工匠精神在实干中成就事业,创造时代,在不同的“考场”完成属于自己的青春答卷。




程潮(社会学系教授)

     

    本人认为,人才培养应注重以下素质的培养:一是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不能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二是有独立思考能力,不随波逐流,注重逻辑和实证的双重检视。三是有责任感。做什么事都要严肃认真,不马虎应对,对家庭、社会、事业、爱情都要有责任感。四是淡泊名利,多干实事,尽力而为,获奖不获奖并不重要。五是有抗逆力。能够直面人生中遇到的问题、困境与危机,永怀希望,有些事要永不放弃,有些事要学会拐弯。

     




张茂元(政府管理系教授)


 

    大学人才培养不仅是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所在,更是国家、社会发展的人才基础,关乎国家、社会、家庭、个人的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和发展速度等。大学教育是综合素质教育,不仅包括技能技术、科学知识,人文哲学社科素养等同样不可或缺。但在就业形势越来越紧张的时期,在追捧实用性的就业压力下,部分人文哲学社科等也因实用性偏弱、就业率更低而更被多方嫌弃甚至摒弃。社会和市场自然竞争机制下的优胜劣汰本无可厚非,但其中所可能导致的对实用性的片面追求,以及由此加剧的包容性、批判性和反思性的日益丧失,则可能对人文哲学社科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造成难以弥补的永久性伤害。如何在实用性和学理性、反思性、批判性之间达成平衡,这是大学人才培养中需要加以重视的一个问题,更是高水平建设中需要直面并妥善解决的问题。




刘晓洋(政府管理系副主任、副教授)

     

     学校出台的人才培养的系列文件明确学位论文质量是人才培养的生命线。教育部印发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办法(试行)》强调“本科毕业论文的抽检结果将作为本科教育教学评估、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本科专业认证以及专业建设经费投入等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参考依据”;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也强调“完善学位论文抽检制度,强化抽检结果反馈使用,…为学位授权点评估、‘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等提供参考”。因此,在人才培养中,要形成和强化学位论文的三方责任机制。第一方责任人是学位论文作者,作者是学位论文质量的直接责任人;第二方责任人是学位论文导师,要切实在论文选题、资料收集、中期考核、论文撰写过程等方面严把质量关;第三方责任人是学位论文选题和答辩指导老师,要从问题创新性、研究方法科学性、写作规范性角度等方面严把论文质量关。

     




刘波(政府管理系副教授)

 

     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是大学的根本问题。作为高校教师,我们需要做以下思考:一要转移关注点。我们培养学生不仅关注“果”,更应培育“根”,现在社会太过于功利,太追求结果,而往往忽视“根”的培育。培养“根”比“果”更重要。“根”是什么?态度、动力、自信、好奇心、人格、心理、情感、习惯、信念、责任心、人生观、价值观......“根”是动力和能力,我们需要给根浇水,只有根粗壮了,果自然而然水到聚成。二要具备“挖矿”能力。运用积极心理学善于挖掘学生的优势强项潜能,善于给学生机会展示和突出他们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内动力和自信心,尤其更要关注弱势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出彩的人生。三要言传身教。教师不仅教书,更要育人,不仅要培育学生成才,更要培养学生成人。教师具有强烈的示范性,我们需要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到言传身教,用自己良好的品格和高尚的精神素养去引导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成长。此外,在本科生人才培养方面,期待建立校友导师制。校友资源是高校发展中重要的社会资源,也是重要的育人资源。发挥校友资源,实行校友导师制,建立校友育人机制。在招生、新生入学、专业学习、创新创业、实习就业、职业规划等各个环节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在大学各个年级设定校友导师的目标计划,在学校网站可以设立校友栏目,积极发动各校友人群,全员育人,传承反哺母校的精神,为高校人才培养做出贡献。在研究生人才培养中,实行研究生培养分类制。借鉴国外修课式硕士和论文式硕士。前者时间1-2年,无需写论文但课程较密集,均为课程学分,重实践技能。论文式硕士时间3年以上,重学术研究,为后续科研深造博士培养奠定基础。





刘建义(政府管理系副教授)


  

     人才培养应该是一个时间线性函数,面向未来,允许一定时间的蹉跎与一定空间的反复,要做好几代人吃苦、奉献与试错的准备,夯实基础,直到厚积薄发、一鸣惊人,进而可持续高质量输出。广州大学的领导者、决策者、管理者和执行者们深刻把握了高质量人才成长与培养的时间规律,聚焦于“能力发展性强”这一终极旨归,科学处理好了应用性与基础性、短期性与长期性、标准性与多样性、拔尖性与平庸性等之间的关系,站在历史的厚度、需求的深度和发展的高度擘画了我校的人才“养成”计划,根本上奠定了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百年大计。作为一名光荣的“广大人”,很荣幸能够为这一百年大计的落地和实现贡献微薄之力!

  




黄旭(政府管理系副教授)


     高水平大学建设人才培养工作会议的举行恰逢其时,为广州大学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学习会议精神令人振奋,备受鼓舞。高校是国家创新人才集聚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因此,高校教师有两个任务,一是自己要成为创新人才,二是自己要培养创新人才。两个任务同等重要,自己不成为创新人才,不做好科研,就不能培养下一代的创新人才,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任务。但是自己是创新人才,却不一定能培养好创新人才。除了知识的传授外,高校教师的人格和道德的言传身教也同样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曾相继提出大学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 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我会牢记这一使命,为广州大学建设高水平大学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李智(政府管理系副教授)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人生认知世界最重要途径。要么读书,要么行路,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无论是读万卷书,还是行万里路,都是为了让我们摆脱自己的局限和狭隘。所以,读万卷书,还须行万里路,不然读再多的书,仅仅是一个储存器。行万里路也读万卷书,才是正确的打开世界的方式,不然走再多的路,也只是邮差。就大学生来说,在时间资源精力心情等既定的前提下,读与行是有矛盾的。读多了,也许行少了。行多了,也许没读书。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创造条件争取让大学生在读与行之间取得一个良好的平衡。

 




丁魁礼(政府管理系副教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大学生培养事关民族复兴,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是大学始终要思索的终极问题。大学文科类学生的培养,阅读经典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要阅读经典?经典可以穿越时空,先贤们留下来的除了文物,还有经典著作。阅读经典的过程是春风化雨,是潜移默化,是默默滋养。大学生也不是教材生,四年时光不能仅仅读教材。如何阅读经典?阅读经典不能带着功利的目的,没有那位老师能清晰回答出“读这本书具体有什么用”的问题,这个本不该问的问题经常会被问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育人的格言,依然没有过时。





周凌霄(政府管理系副教授)

   


     人才培养,首先是培育正确的价值观,应注重引导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和担当精神,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世界形势,把自己的成长与国家的命运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其次是注重培育学生的实际能力,从课程设置,到教学内容,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同时还要积极引领学生接触社会实际生活,把课程教学,课程论文,毕业论文等与社会实践活动切实结合起来,多搞社会调查,多搞“进城、上山、下乡”,多接触各行各业的实际工作,有意识的强化学生了解社会需求,对接社会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培育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综合素质,使学生一旦走上工作岗位,能够迅速上手。







李小军(政府管理系副教授)



 

     广州大学自启动高水平大学建设以来,所取得的进步和发展有目共睹。在学院层次上,高水平项目立项、学科建设发展、智库平台建设、人才队伍优化等方面均取得丰硕成果。虽然自己贡献甚微,但看到学院的喜人发展,作为其中的一份子,仍然倍感高兴!在学校层次上,在立德树人建设、专业与课程建设、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分类培养体系与特色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绩,学校的学术评价和社会评价同步提升,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广州大学本次的人才培养会议也是一次动员会,统一了大家的思想,明确了新的发展目标,凝聚了大家的智慧和信心,一定会让广州大学高水平建设的步伐迈得更大更稳,在新时代取得新成就!

  




肖生福(政府管理系副教授)



     一般认为,大学的基本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合作,而首当其冲的职能应当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有用人才,培养人才始终是大学的第一使命,这也是大学作为教书育人重要场所始终不能丢的初心。目前广州大学正在为实现创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的战略目标而努力,我们一线教师更应把培养人才作为第一要务。那么,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应当如何高质量地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第一,我认为应该解决一个的根本问题,是我们对学生的人性假设,我们对于学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总的看法和观点,决定了我们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态度,这也有点类似世界观决定方法论的原理,如果我们基于人性恶的假设,认为学生是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不愿意学习的,那我们自然就没有动力去积极搞好教学,因为你会认为反正学生都不爱学习,我干嘛费心费力去教育?就更谈不上教学方法的改进了。然而,如果你认为学生是有上进心的,是喜欢学习,愿意学习,他们愿意为目标而努力的,那我们自然就非常有动力和激情去给他们传道、授业、解惑,并全力改进教学方法去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第二,我认为我们应该有全局思维、系统思维,不应局限于狭隘的专业教育,而应拓宽视野,扎根于更宽广和深厚的学科土壤,以行政管理专业为例,本科生毕业拿的是管理学学士学位,所以我们不应局限于行政管理二级学科(专业),而应放眼更宽广的管理学视野,让学生扎根于宽广深厚的管理学土壤,并形成浓郁的管理学科文化。而系统思维也正是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所提出的第五项修炼。第三,我认为搞好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抓手就是培养学生的大学科思维和意识,针对行政管理的学生,我反复给每一届学生都强调的是,学管理的人应当养成三大管理意识(管理理念),也就是目标管理、时间管理、健康管理,从过往经验看,那些能知行合一、践行三大管理意识的学生都受益无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一个历练不深的专业教师,我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还有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空间,我将努力追求教师专业发展,争取早日实现从新手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的升级转型。

     




钟育三(政府管理系副教授)


     高校人才培养,任重道远。千年树木,百年树人。多元化时代下培养人才的目标本身也已多元化,我们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目标设定并非容易。人格高尚,爱党爱民,奉献国家,专业基础理论扎实。具体就是使他们毕业时能国际化市场化地高工资就业,能轻松考研成功,能熟练规范研究本专业内的学术问题,能说会道,能写会算。全国大多数高校大体都是按上述思路细化和构建了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但目标实施实践中矛盾重重,顾此失彼,令一线教师困惑不少,比如本科毕业论文都没有能力通过,却已考上硕士研究生的不少,学理工的不知钱三強,学物理的只知杨振宁不知杨的具体贡献,学经济的不知吴敬琏厉以宁,学人文的不知季羡林钱钟书,学公共管理的不知夏书章,又有几个学生入学后知道本学院院长的学术轨迹学术思想?学生在毕业时如果在专业基础上知识支离破碎,四分五裂,在音乐上五音不全,在体育上没有一项体育稍強项,在事理中毫无是非批判能力等等,教育就失败了。在工具主义盛行,快餐大跃进及光速聚变的全球化环境下,我觉得一线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身体力行去解决上述矛盾做出点滴贡献,根据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24个字的内容,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方位地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最后建议,全国各层次的高校学生入校后,先要熟悉自已院长的人格力量,学习院长的学术思想。

    




陈晓佳(政府管理系助理教授)


 

     学校召开了高水平大学建设人才培养工作会议,实施“1+2”提升建设工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培养一流创新型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方式深刻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迫切需要一批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兼具的应用型人才来支撑。这就要求我们的人才培养必须积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在人才“需求—供给”匹配的循环动态过程中,变革和优化专业方向、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使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与产业技术创新需求相匹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林伟雯(学院学术事务部协理)



     人才培养工程是提高学校高水平建设全面发展及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其中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长期工作。这既需要导师在教育教学时予以切实的重视,同时也需要研究生自觉提升相关能力,如多阅读学术著作和期刊杂志、专业网站上的学术类文章。通过对学术成果的学习,掌握本专业、跨专业和前沿领域的学术知识,提升勇于质疑、自主探索、善于创新的意识和批判性思维。希望导师们尽可能多带学生参加学术会议及调研,在调研中引导学生在学术问题上进行探索,也希望导师们带学生发表学术论文,事实证明,学生在导师的引导下思路与方法都会得到提升,这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经之路。

   




陈健仪(学院教学事务部协理)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工程建设的建议:一是建议减少书面考试,适当增加学生课程论文、课堂答辩、课程实践相结合的考试模式,不要让学生永远停留在死记硬背的中小学阶段。二是建议学生积级参加课外实践,如鼓励学生到学院行政部门当助理,虽然现在每学期每个办公室配备一名学生助理、3名志愿者助理,但毕竟是小部分学生参加,希望更多同学在社会工作实践方面能力得到加强。三是学生在进入大二、大三后,随着在校时间的越来越长,出现一小部分学生对学习开始产生厌学的情绪,近年来有个别同学因学习状态不佳提出休学申请,估计与大学的学习模式、生活模式、学生的期望值有关。提升课堂的教学模式,让课堂生动起来不再沉闷也许能改变学生上课不认真、上课看手机的不良风气。

  




     【编后感】《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GUPA教师手记》经过GUPA所有教职员工的构思、撰写和凝练在一周时间内得以完整呈现。凡67份,三两万字,虽长短不一,然原汁原味,细细读来,皆为有感而发、心有所虑,不乏肺腑之言、真知灼见。从事高等教育教学一线的园丁事业,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让教师们和学生们一起见证成长、凝心进步,服务国家、无畏艰辛,砥砺教业、创新生命,追求卓越、共享荣光!




教师手记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教师笔谈之一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教师笔谈之二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教师笔谈之三

在坚持守正创新中不断推进学术发展:教授笔谈




编辑|赖   珊

编校|黄小哲

编务|肖   栩

编审|杨   芳

监制|王枫云

总监|刘向晖








公告2022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2年“百人计划”招聘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2年博士后招聘公告

广州大学第五届南国学术研习营学术请柬

《大数据+治理》新文科慕课智慧树选课公告

“面向公共管理的新文科教育与一流专业建设”征稿




荣耀2022

陈潭获立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重点项目

谢治菊领衔获2021广东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王枫云王霞谢治菊领衔入选2021年省一流课程

林曼曼荣获“广东省优秀共青团干部”光荣称号

万朝春获立2021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

学院本科生党支部通过全国样板支部建设验收

学院本科生党支部通过全省样板支部建设验收

梁嘉俊团队获第13届“挑战杯”创业计划省赛银奖

东西部协作推普获称2021广东省优秀实践团队

刘沐晗廖晓盈团队列全国MSW研究生案例百强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2年本科生考研创佳绩

广州大学政治学社会学列2022泰晤士学科B类

广州大学列2022泰晤士亚洲大学排名TOP200

广州大学入列2022软科中国大学排名TOP100

广州大学一般社会科学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始创于2004年,粤港澳大湾区经世致用人才培养重镇,珠江三角洲应用社会科学创新高地。秉持“培育公共精神,创造健康社会”理念,坚守“立德树人,经世致用”目标,坚持“本土化,个性化,国际化”方针,积极营造“民主,团结,和谐,高尚”氛围,努力创建“体面的学术社区,博雅的知识高地,愉快的精神家园”,奋发成为“立足广州,服务广东,辐射国内,对接国际”的高水平创新型学院。致广大而尽精微,公天下而存高远,热忱欢迎优秀学子深造,诚挚邀请天下英才加盟!让我们一起:服务国家,无畏艰辛;砥砺学术,创新生命;追求卓越,共享荣光!

【联络】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文逸楼。邮编:510006。电话:(020)39366783(行政)、39366775(教学)、39366776(学术)、39366703(学生)。邮箱:gzggxy@sina.com。微信:gzdxggxy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