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日本人体验中国造客机后,写下了万言感想……

2016-09-08 航空物语



前言:

一位日本航空爱好者得知我国研制的ARJ21支线客机投入商用后,带着怀疑的态度,专程赶来体验,写下了发人思考的万言报告……



2016年6月28日,中国首架国产喷气式支线客机ARJ21-700(以下简称ARJ)终于实现了全中国人民翘首期盼已久的商业运营。运营单位是总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的成都航空,航线是成都=上海。




从首次运营开始,ARJ就在成都=上海之间每周运行3个班次(周二、三、四)。到8月上旬,运营已持续1月有余,而航线上的ARJ机体(试验机除外)仍然只有一架(大概 )。一般来说新型客机由于种种技术原因和故障问题常有被停飞的情况,但从Flight Radar(译注:国外一个航班信息网站www.flightradar24.com)上看来,(ARJ)还没有出现过什么大问题,仍然保持着稳定的运营。


也就是说,现在已经可以去试试看了?


其实从ARJ运营之初,我就想去坐坐看,当时就有预感(这飞机)应该没问题。然而我又想起了从前的一次经历,那是在乘坐越南航空A350客机到河内的时候,当时那种飞机(越航)还只引进了一架,结果在马上就要起飞的节骨眼上突然说要换飞机,弄得我一脸懵逼。所以这次我也决定要慎重,要等到(成都航空)装备2~3架ARJ,运营也稳定下来的时候再去坐。毕竟万一兴冲冲地跑去坐ARJ,到地方却告诉你坐不成了,那赶脚也不好受。不过,这ARJ似乎是个例外,虽然是新机型,但仅靠这一架飞机独飞,竟然已经是万事无虑的状态了——至少在我看来是的。


ARJ是什么样的飞机?这个得先跟大家介绍一下。具体的后面会说,这里先简单地给大家来一张,ARJ就是它:




ARJ的正式名称叫ARJ21-700,是中国商飞(COMAC, Commercial Aircraft Corporation of China)研制的喷气式支线客机(其实在中国商飞成立之前就已经开始研发了)。令人意外的是,它是中国首架国产喷气式客机。中国虽早已能自主研制战斗机,但研制客机,这还是第一次。以前也曾有过基于波音707研发Y-10(译注:运10)客机的计划,但最终还是流产了。因而ARJ的出现算是实现了中国人的一个夙愿。


ARJ从外观上一眼就能看出是小型客机,有两种布局,全经济舱型ARJ为90座,而头等舱+经济舱型ARJ为78座。所谓ARJ21,就是Advanced Regional Jet for the 21st Century(译注:21世纪先进喷气式支线客机),后面的700,据说是两种舱型70座的意思。


我到达了ARJ的起点 - 上海虹桥机场,准备开始我的ARJ初体验。




我是从中部国际空港(译注:位于日本爱知县的国际机场)乘坐当日7:15的春秋航空,8:30到的浦东机场,然后乘公交去虹桥,到地方已经11点了。公交在途中遭遇堵车,令我为“机场之间移动时间不足”而担惊受怕,不过好歹还是赶上了。




我的航班号是EU6680,起飞时间13:10。




成都航空在B区办理登机手续,使用的是中国东方航空和上海航空的柜台。


离起飞还有两个小时,这么长时间本来想到候机厅歇一歇,但成都航空没有加入任何航空联盟(译注:星空联盟、天合联盟、寰宇一家,比如国航就是星空成员,东航是天合成员),全经济舱的ARJ又没有头等舱休息室,所以我进不了候机室,只好在机场内四处闲逛。


到了差不多要登机的时间,我下到摆渡车候车室,终、终、终于发现了它,即使在远处,也一眼就认出来了。




啊啊啊啊————惊现ARJ哎~!


机场地面热气蒸腾,远处那涂着注册编号B-3321的真·ARJ映入眼帘。在真正看到实物之前,其实我内心还有一丝怀疑,ARJ会不会其实根部不存在?因为无法从中国以外的消息来源中得到ARJ的资讯,所以在亲眼看到之前,我也不能完全相信(ARJ的存在)。然而当我从镜头中远眺ARJ的那一刻,所有怀疑都烟消云散了。且不说之后坐不坐,但ARJ是真实存在的,是实实在在可以从上海起飞运营的,至少这一点,我是确信无疑了。




终于要开始登机了。要搭乘摆渡车。像这种具有纪念意义的场面,结果还要搭摆渡车登机,略寒碜,不喜。下车后要是在外面拍照片,那我就当不了登机第一名了;而如果第一个登机,又拍不了飞机外观……在摆渡车里,这两种念头一直在我的脑中天人交战,取舍不下。然而非要分个轻重的话,拍摄飞机外观果然还是更重要一些。所以我决定先在外面拍照拍个够,上飞机迟点就迟点吧。




这张照片是在摆渡车里拍摄的。马上就要到飞机边上了。这是我第一次搭乘这种机型,心中颇有点小激动。




下了摆渡车,我一个箭步冲到了可以拍到飞机全身的位置。我又不敢走得太远,因为这是停机坪,行为不能太嚣张,否则会被地勤人员叫去喝茶,所以这个度要把握好还要点技术。


我找到个勉强不会被叫去喝茶的位置,终于趁着人少的时候拍到了这张照片。本来照我意思,我还想走得更远一点,拍几张真·侧面照的……




ARJ最大的特点就是机身后部和尾翼,活用了后部引擎。


我疾冲几步登上登机梯。总希望在乘客比较少的时候多拍照片。




从这张照片上也能清楚看到ARJ的特征


那么问题来了。觉不觉得ARJ的T形尾翼和后部引擎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没错,那就是MD-80、90系列客机——从DC-9传承而来的外形设计。并且ARJ就连前脸,也跟MD-90几乎一模一样。



(上图是达美航空的MD-88,基本和MD-90一样的。)


这也是必然的,因为据说ARJ就是应用MD-90的许可生产线研发出来的客机。上海飞机制造厂曾获得MD-90的生产许可,他们后来利用这套生产线,研制出了现在的ARJ。不过两者还是有着明显区别:ARJ的机翼比MD-90略宽厚,引擎也要粗了一圈,机体全长则比MD-90短了30%。如果用DC-9作比较的话,大略与早期的10型长度相当。


如果我是个愤青,那我肯定要骂中国山寨MD-90了;但MD-90毕竟那么老的飞机了,所以ARJ绝不是完全照抄MD-90。在ARJ各处,都有使用新技术的痕迹。


我曾写过搭乘中国高铁的记录,当时就深深感到,中国还是很厉害的。就算一开始山寨,最终总能消化之,变成自己的东西。所以不能说他们完全是山寨。照着现成的生产图纸进行合作生产,跟从零开始自主研制,这两者是完全不同的。尤其像飞机这种需要技术储备和制造经验的大型制品,不是那么简单就能模仿的。自主制造整架飞机所需要的技术储备和制造经验,合作生产是不能与之相比的。中国在摸索中不断学习,终于获得了相应的技术能力。中国高铁正是利用合作生产的机会学习技术,最终走上了自主研发的道路。我认为,ARJ也是如此。中国已不能小视。


不过ARJ也有弱点。那就是它至今还未获得FAA(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美国联邦航班管理局)和EASA(European Aviation Safety Agency,欧洲航空安全局)的型号合格证(TC,Type Certification),这也就意味着它还不能进入中国以外的国际航空市场,只能在中国国内以及承认中国型号合格证的国家运营。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支线客机制造企业并不把ARJ当作强劲对手。


目前还不清楚ARJ将来能否获得等同于FAA级别的型号合格证,也不清楚(中国)有没有取得该合格证的意愿,但如果有一天ARJ真的获得进军世界航空市场的机会,那么它划算的价格将成为其最大的魅力。ARJ的标价比三菱的MRJ要便宜3到4成。后面将详细讲到,ARJ的内装和乘坐舒适度与他国的飞机并没有很大差异,所以我认为ARJ的赢面很大。日本虽有MRJ,可也不能装看不见。(就算只在中国国内,ARJ也已经有了300架的订单)


坐上飞机,舱内非常干净,闪闪发亮,一看就知道开始运营还没俩月。




机体外部涂装主色调是艳丽的红色和金色,内部却排列着沉静的蓝色座椅,给人一种非常清爽的印象。机舱左侧是两列座椅。


我的座位本来是15A,但我在飞行途中坐到了16A上。上图就是16A。


机舱右侧是3列座椅。




最靠后的两排(17排和18排)靠近紧急出口的后方。


下面来看看不为外人所知的座椅布局图吧。(出自后述的ARJ介绍专刊)



每排都是左二右三的5座排列,前后共有18排。这座椅布局也同MD系列一样,只是排数少一些。合计共有5×18=90座。这就是全经济舱型的布局,照片上方的那幅图就是。下面的图是在机舱前方设有头等舱的78座版ARJ。不过眼下,2016年8月,还只有成都航空一家,所以你是看不到78座版的。


引擎采用了通用的CF-34。从17A号座椅向外看,引擎长这个样。




ARJ虽说是中国国产飞机,但引擎还是采用通用CF-34,并非国产。同级别的支线客机,庞巴迪的CRJ,巴西航空工业的安博威170、190,也是使用同型引擎(子型号不同)。


引擎旁边的座椅,那噪音也是非同一般,我是不想坐的。虽然我的座位16A也离引擎近,但17、18排与引擎那是亲密接触,距离不到1米,那噪音真不是盖的。


实际上第17、18排也没有安排乘客,而是供机组人员使用的。机上不知为何搭乘着2名看起来像是维修技术员的人,他们坐在17排。难道在上海进行飞机维护还需要维护人员搭乘飞机?我开口想问问他们,结果他们不会说英语,只好作罢。在飞行途中机组人员也在17、18排座椅上休息。中国的航空公司看来比较轻松随意。


飞机起飞晚点了25分钟。中国国内航班晚点那是家常便饭,闻名遐迩。




飞机从虹桥机场起飞了。


ARJ的性能给我的感觉,加速性能非常好,这点印象深刻。(加速的时候)身体仿佛被紧紧按在座椅上,只经过很短的滑行距离,前轮就已经缓缓抬起,开始爬升了。爬升性能感觉也是相当出众。MD系列客机也是爬升性能超群的,看来ARJ就连爬升性能,也是秉承了MD系列客机的血脉。


只是,可能由于座位靠后,引擎声音简直不要太吵;再加上空调“咻”的音量也不小,这后排座退一万步也绝对说不上安静。那噪音,那振动,简直让人怀疑自己坐的是不是螺旋桨飞机。跟安博威170和CRJ等同级客机比较起来,ARJ的噪音等级感觉要高一层。不过也说不定只是后排座才这样,如果我坐在前排,可能印象又不一样,谁知道呢。



机翼上涂着成都航空四个大字。可以,这很中国。




右侧机翼上涂着飞机的注册编号B-3321。直至我坐这趟飞机的时候,ARJ的量产机型还只有B-3321这一架(译注:是的……)。


安全带提示灯熄灭了,速度开始拍摄内景吧。




ARJ是2-3的座椅摆布,所以跟别的支线客机比,机舱显得要宽阔一些。毕竟是传承MD系列嘛,自然要比别的飞机宽广一点。以同级的其他飞机来说,加拿大的庞巴迪C系列的CS-100也是2-3排布。支线客机主流一般是2-2排布,ARJ是2-3排布,机体直径比一般的支线客机要多一个座椅的宽度。


关于机内服务,虽说这与ARJ这款飞机本身没什么关系,不过还是介绍一下上海=成都ARJ航班上的机内服务吧。先来看餐饮服务。




只要问一句“请问可以拍照吗”,(空姐)就会摆好姿势让你拍,这点让我很高兴。其中这位姐姐尤其亲切。


我也不知道中国国内航线是不是都是这样,但至少这趟航班,是有飞行餐供应的。




一个大大的盒子,还有一个加热餐盘。这大箱子很轻,也不知装的是什么。




盒子里装的原来是水果和冷盘。冷盘貌似是圣女果+鸡肉+魔芋丝构成的。味道还可以。不,应该说,味道很可以。虽说有一点点奇怪的味道。




中途还配发了面包。可怜我上飞机前刚吃了俩甜甜圈,现在已经撑得肚圆了。




吃完飞行餐,又配发了矿泉水。因为全程要飞三个小时,所以这到位的服务很是贴心。


还有就是这飞机舱内竟然有4名服务人员。作为90座的小客机,感觉算是比较多的(一般只有2名)。服务人员都很亲切友好,虽说其中也有不懂英语的,但沟通上没有遇到什么不便。把镜头对准服务人员,她们也不怯场,甚至会要求你把她们“拍得漂亮一点”。


我告诉她们我是专门从日本过来搭乘ARJ的,她们都吃了一惊,表示恍然大悟:“难怪一直拿相机拍个不停。”


关于ARJ的内装,作为中国首款自主研制的喷气式客机,机内的配备并无明显的特点。




舷窗的尺寸很普通,不比别的大,也不比别的小。




头顶的阅读灯和呼叫按钮也没什么特别的。





桌子也很普通。




桌板是可以推拉的。




厕所也是标准版。看铭牌果然是Jamco产的(日本造)。


飞机内装总体来说都很普通,同世界标准相比较既无超越也无落后,但也正因为如此,ARJ将会是一款极易接受的客机。直说的话,一般中国国产的可疑感觉一概没有,要是不专门说明,谁也不会知道这是国产。然而,越是这样越可怕。正因为一切都很标准,那么有一天当ARJ取得进军国际市场的资质,就很有可能会大卖。




座椅后背袋子里装着期刊杂志。不,不对,这不是杂志,这是ARJ的专刊!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几乎满满的全是ARJ!




这是一本让人感觉只要用这一本书ARJ就可以大卖的专刊。可惜它是全中文的,我这中文水平只能一脸懵逼。看了倒是可以知道个大概,但要详细理解的话,恐怕就需要相当高的中文水准了。



其实中途我还请求过机组人员“到达之后可不可以让我喽一眼驾驶舱”,结果被拒绝了。巧的是正好这专刊上就有驾驶舱的照片。ARJ的驾驶舱是配备5面电子显示屏的玻璃化座舱,跟MD-90完全不同。这一点倒是很现代化。


驾驶舱的电子系统(Avionics,航空电子设备)采用的是Rockwell Collins(罗克韦尔柯林斯)的产品。看来就算是中国国产的飞机,引擎和航电还是美国货,飞机的关键部件仍需依赖进口。这点上面三菱的MRJ也是一样的。MRJ的引擎是P&W(普惠)的,航电跟ARJ一样是Rockwell Collins的。MRJ在日本国内也遭受批评说“七成靠进口,还算国产吗”,这话也同样适用于ARJ。





听说航电是美国造,不知为何就给人一种安全感。但其实光是整合航电设备,也是需要相当程度的技术积累的。看来就算是中国在这上面也还是造不如买。毕竟这是飞机上最复杂的部分。


从上海到成都,飞行时刻表上是3小时25分,从起飞到着陆的实际飞行时间只有2小时40分。成都在中国国土上的位置是很靠西的,就算坐飞机也得仨小时。直线距离约1600千米,900海里。




成都街景在左边清晰可见,飞机转向靠近陆跑道。来之前我本来以为成都只是一个地方都市,当从舷窗看过去,这城市相当广大啊。据说人口超过1400万,以内陆城市来说非常巨大了,比东京都人口还多。在中国,1000万人口以上的地方都市遍地都是。这人口规模要是在日本,说是地方都市怕是要被人当街骂死。


感觉飞机靠近着陆跑道的速度非常快。不知是不是因为机身高度不高,坐在里面看地面就感觉飞机是冲着跑道一头撞上去的。当然没有装上去,还是后轮先着地的,没有问题。飞机着陆如果是前轮先着地,那就摊上大事儿了。




减速板及时立起,总之安全了,我活着来到成都了。




飞机滑行到了停机坪极其靠里面的位置。旁边停着一架Gulfstream(湾流)商务机。湾流做得基本都是商务机(私人飞机),比支线客机还要小。




临下飞机我请求机组人员让我拍张合照,其中一人说“我就算了”,所以只拍了这两位。我向她们道了谢,就挥手告别了。




下飞机当然还是摆渡车。这摆渡车靠飞机太近了,在里面很难拍到好照片。因为无法移动到能拍到全景的位置,所以来张机头照。机头上写着ARJ21-700。我是最后一个下飞机的,不敢让一车子的人等我,所以只好放弃拍照,爬上了摆渡车。




这摆渡车的窗玻璃很脏,不过好歹还是拍到了这张侧面照。从这个角度看ARJ确实很短,有种矮墩墩胖乎乎的赶脚,跟一看就很苗条修长的MD系列是不一样。MD系列最新的B717(MD-95)倒是跟它有点像,不过ARJ比B717还短4米左右。




摆渡车围着ARJ绕了个大圈,我得以近距离观察ARJ很有特点的尾部。尾翼是跟MD-90一样的平尾翼,引擎比MD-90的短一点,粗一点。


最后来看看ARJ的参数。数据来自机内的ARJ专刊,以及中国商飞的官方主页。


全长:33.46m
翼展:27.29m
全高:8.44m
翼面积:79.86㎡
最大起飞重量:40,500kg
最大航程:3,700km
标准航程:2,225km
最大飞行高度:11,900m
引擎:GE CF-34-10A
首飞:2008年11月28日


上面这些参数数据,非常符合一架支线客机的标准参数。从参数上来说,ARJ比起其他支线客机没有落后点。用MRJ作比的话,最大续航距离2000海里,最大起飞重量40500千克, 这与MRJ-70LR、90LR基本相同;最大飞行高度39000英尺也跟MRJ一样。只不过,ARJ参数数据真实度有多高,我是不得而知的。


总结

苦于情报不足,我抱着赌一把的心态来到中国搭乘了ARJ,最后证明是成功的。另外,在非常不便于拍摄照片的情况下,还是成功写就了这篇ARJ搭乘记, 我非常满意。这可能是日本第一篇ARJ搭乘记吧?希望大家读完,能对大家以后在中国面对ARJ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搭乘这款飞机有所帮助。


正如前文所述,虽然ARJ外观有抄袭MD系列的嫌疑,但还是一款内装非常干净,非常标准的客机。从参数上看也是非常标准,没有逊色的地方。后排座巨大的引擎噪声和空调音当然不能忽视,但总体来说同其他的同级支线客机并无太大区别。


虽然很可惜ARJ无法进军世界市场,对拥有MRJ的日本来说应该算是万幸,但是,正因为ARJ一切都很标准,所以万一有一天当它得到进军世界市场的资质,就会立即变成(MRJ)强劲的对手。


文章转自龙腾网。

翻译:FelixYoshino 


【近期热点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