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天猎》票房不及预期?其实也不奇怪,尽管我挺喜欢这部戏的
不瞒大家说,小语昨天才看的国产军事大片《空天猎》。晚看与早看的一大区别,是在知道剧情之前,就能够了解票房表现:9天2.48亿,与开播前一些投资人动辄超过10亿的预期,相差比较大。
如果非要事后诸葛亮说一些原因,归结起来就是:“这是一部适合军迷和业内人士的电影,但与票房的绝对主力 - 普通大众,可能存在距离。”
电影史无前例地大尺度展示了空军的先进武器装备和战法,对细节的刻画,甚至堪比空战战术的教科书;而之前被诟病的电脑特效,实际看起来也没那么糟糕。作为有喜欢“偷窥分析”我军发展情况的GTW情节的(伪)军迷,小语真是要给这部戏以好评。
但是普通观众的看法,可能是另一回事。
传播界早已形成理论,一部文艺作品要获得大众青睐,必须包括3个元素:人物、冲突和行动。人物要个性鲜明,冲突要激烈甚至残酷,行动要富于冲击力。
然而,《空天猎》中的人物,无论男主、女主,甚至各路配角,从头到尾鲜有挫折,都是一副“稳拿”(winner,胜利者)的形象。人物形象高度近似,缺乏变化,也就没有哪个人能给观众特别深刻的印象;
从头到尾顺风顺水的人物,自然也不会遭遇什么冲突。在男主进行野外生存的戏份,小语一度以为他要吃亏,但不想竟然也顺利过关。诚然,正义一方取胜,符合观众内心的期望,舒服。但是,满篇都是从胜利走向胜利,就好像一顿饭吃的都是一样食物,味道再好,最终也都“不觉其味”,整顿饭的魅力失色不少。前人云,写故事,贵在“一波三折”,不是没有道理的。
行动,往往依附于主人公消除矛盾努力,否则就显得浮躁。既然前面作为土壤的矛盾铺设不够,自然也“生长”不出有冲击力的行动,电影也简化成射击、打斗的罗列;更何况隔行如隔山,“巴伦支海手术刀”之类的专业名词大量出现,深入浅出的解读却不充分,不难怪很多普通观众看得不明所以。
不是说军旅题材的影片就进不了普通人的法眼。从国外的《阿甘正传》、《壮志凌云》,到国内的《士兵突击》,这些都是大众认可的精品。
大家赞赏它们,并不只是因为其中场面火爆、装备战术专业,而是因为这些作品,在人物、冲突和行动上都做了细致刻画,让观众随着主角一同体验心气与现实的极端落差、感受天堂与地狱的人生起伏,经过无数曲折和汗水,最终成就大业,在表达了“从XX逆袭为英雄”等普遍价值观的同时,也让观众品味了酸甜苦辣俱全,但又巧妙搭配、回味无穷的视觉大餐,而不是一甜到底。
只有做到这个程度,军旅作品才能够跨越行业限制,引发出观众对现实生活的共鸣(比如不抛弃、不放弃),当然会被人一直记住。
回到《空天猎》,这部片子相对于以往的各种“神剧”,在空军武器运用和战术战法的专业性上有了本质提升,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是在如何打动普通大众上,还可以向国内外精品学习,做得更好。
进步是明显的,差距也是要看到的。但不管怎么样,下一部空天题材剧,小语还追!
【文章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