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哈迷:被魔法点燃的一代人

2017-07-06 法治周末 法治周末

法治周末记者 武杰


▲看欢乐的小哈迷们。



哈迷:被魔法点燃的一代人



▲J.K.罗琳和她的《哈利.波特》.资料图


1997年6月26日,英国作家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丛书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正式出版。从此,受哈利·波特影响,变成手持魔法棒的巫师就成为全世界许多青少年的梦想。


有读者说,当合上《哈利·波特》的时候,感觉合上了整个童年,这句话道出了许多书迷的心情。这部魔幻系列小说成为“80后”“90后”成长的共同记忆,当年的许多小哈迷也早已退去了儿时的稚气,但对于《哈利·波特》,他们心中始终期盼着,那只迷路的猫头鹰能早日带来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入学通知书。


在魔幻题材衰落的年代创造了奇迹




200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引进了《哈利·波特》系列,如今《哈利·波特》与中国读者相遇的故事也已经17年了。


“这么多年过去了,关于哈利·波特,我的讲述就没有停止过。”5周年、10周年,亦或是罗琳的新书出版,每当“哈利·波特”发生大事情,作为将这套书引进中国的关键人物、时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少儿读物编辑室主任的王瑞琴总是被大家想起。


对她来说,《哈利·波特》如同亲手养育的孩子,虽然王瑞琴也曾策划编辑过“当代欧美畅销儿童小说”“世界儿童文学名著插图本”等图书,但《哈利·波特》无疑是其最优秀的作品。


在《哈利·波特》中文版刚发行的头几年,王瑞琴的电话一度被书迷打爆,信箱也终日挤满了全国各地哈迷的来信。每天与各种各样的哈迷通过电话、信件进行交流,成为王瑞琴的日常。


如今已经66岁的王瑞琴的声音都透露出回忆过去的疲倦,而在当年,正是她的努力,《哈利·波特》才得以通过人民文学出版社与中国读者见面。


1999年,当《哈利·波特》已经成为全球最畅销的图书之一的时候,王瑞琴和编辑叶显林在当年的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关注到了这套丛书。人民文学出版社争取出版这套书的努力,如同罗琳在最初寻求出版《哈利·波特》时一样。


1995年,处于失业状态的罗琳靠救济金与女儿艰难生存,她曾在生活遭遇不幸的时候说道:“我还有个可爱的女儿,还有台老旧的打字机和伟大的构思。”也正是在那时,她在爱丁堡一家小小的咖啡馆里写出了《哈利·波特》系列丛书的第一本《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如今的大象咖啡馆已经成为“哈迷”的朝圣之地,厕所里都被写满了只有巫师们才能看懂的“咒语”。


但如同小说中哈利·波特坎坷的命运,《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曾先后遭到12家出版社的拒绝。因为自从《魔戒》和《纳尼亚传奇》之后,已经很久都没有一部卖座的儿童小说了,魔幻题材畅销的年代也早已一去不返。


最后,罗琳从《作家与艺术家年鉴》长长的名单里挑中了文学经纪人克里斯托弗·里特,仅仅是因为他有趣的姓——里特(little)。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童心未泯,罗琳才能写出风靡全球的《哈利·波特》。


虽然这部书稿也曾被里特扔进过退稿箱,但几经兜转,里特将罗琳的书稿送到了伦敦的布鲁姆斯伯里出版社。布鲁姆斯伯里出版社的编辑其实也有过担心,他们建议罗琳在写作之外去谋一份工作,因为这种奇幻题材的儿童文学,很难在出版市场上获得成功。但是令众人没有想到的是,改变童书世界的作品就这样诞生了。


2000年2月,与罗琳的版权代理商取得联系后,王瑞琴作为该引进项目的负责人,特意准备了长达几十页资料,传真给对方的负责人。资料介绍人民文学出版社成立50年来在中外文学图书出版方面的辉煌业绩。


当年8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对外宣布,最终获得了《哈利·波特》中文版权。这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则是王瑞琴“50万册”的大胆承诺。当罗琳的代理人询问能否实现单册50万的销售时,人文社少儿编辑室才刚刚恢复不久,但是王瑞琴却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如今,《哈利·波特》系列在中国的销量早已经突破了两千万册,但是在当时50万册着实让出版社为难。当时出版社的资深翻译曹苏玲老师在翻译到一半的时候担心地询问:“这可是写魔法的书啊,这书能出吗?”可见当时的不确定。


2000年10月6日,《哈利·波特(1-3)》在北京王府井书店首发,上午九点半,王府井书店首发现场已经排起长队,有的人清晨五点就来了,不少人在排队期间看英文版《哈利波特》消磨时间,还有人cosplay来到现场边自娱自乐边。图书开始销售后,两个小时售出1500余册,创造了王府井书店开业以来的新纪录。


王瑞琴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表示,从某种意义上讲,《哈利·波特》开创了中国出版史的新纪元,中国的出版界跨出了一大步,向国外购买版权的出版社多起来了,同时也带动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复兴。而国外的出版社也同时惊喜地发现,中国开始重视外国儿童文学的版权引进。


不仅如此,在此之后国内作家关于魔幻、巫师等题材的作品也开始逐渐增加。


20年,他们在等

霍格沃兹的入学通知书



6月26日,是《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出版整整20周年的日子,当天,卢萃在朋友圈发了一张手绘漫画,一男一女两个巫师,穿着巫师袍,带着巫师帽,身旁还有一把飞行扫帚和一只黑色小猫。旁边淡淡的写着,“Happy Birthday!”


卢萃身边的人都知道,那是为庆祝《哈利·波特》诞生20周年而作,“其实那两个小人儿是我和我男朋友,我们都非常喜欢《哈利·波特》,还有我的好朋友也是《哈利·波特》迷,那是我们童年中看过最好的故事书,直到现在还是珍藏之一”。


不仅仅是卢萃和她的朋友们,大部分“80后”“90后”的生活都曾主动、被动地被《哈利·波特》“侵入过”。


他们曾为《哈利·波特》在书店一站就是半天,直到看完一本才心满意足地离开,期盼着下一本能够尽快出版;也曾忍不住在课堂上偷瞄几眼过瘾;更曾瞒着父母省下零花钱买《哈利·波特》,买来的新书大部分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看完的;而以学习英语为名,买英文版尝鲜更是许多孩子共同的秘密……


“巫师原来并不都是坏人,动物可以说话,楼梯可以移动……”第一次在同学家读到《哈利波特》的时候,1991年出生的卢萃还在读初中一年级。这让听童话故事长大、正在读童话作家秦文君的《男生贾里》《女生贾梅》的卢萃非常新鲜,“其实这是我小时候接触到的第一本有点奇幻,有点魔幻的书。好像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既有生活中的代入感,又有脱离生活的奇妙”。


在同学家一口气读完第一本,卢萃便把其他的书借回家,全班阅读《哈利·波特》成为一种风潮,现在回想起来,记忆依旧生动,“后来我买的第五本《哈利·波特与凤凰社》也在班里传阅,等到还回来的时候,封面都已经打卷了”。同学们会互相分享他们喜欢的人物、情节,但是如果有陌生人谈起《哈利·波特》,卢萃又会觉得,仿佛属于自己的秘密被别人偷了去。


等待霍格沃兹魔法学院的入学通知书,成为那时候卢萃最期待的事情,她希望能够去斯莱特林学院,“当然格兰芬多也不错,我想养一只猫头鹰或者一条蛇”。但是随着年龄长大,卢 45 33887 45 15533 0 0 4263 0 0:00:07 0:00:03 0:00:04 4263渐渐接受了现实,霍格沃兹的入学年龄是11岁、12岁,自己已经没戏了,只能当一个“麻瓜”(在《哈利波特》系列书中泛指没有魔法能力的人)。


“现在我已经知道没有霍格沃兹。”说完卢萃又补了一句,“或者说我永远没办法去到霍格沃兹。但是这套丛书带来的美好却是一直留在心中,其实这个世界是存在的,只是我没有去到而已。”卢萃说自己是童心未泯的人,现在仍旧会时不时的把存在硬盘里的系列电影拿出来看一看,去年夏天的时候才把前6部重新看了一遍,“这些演员的年龄与我们相仿,我已经从这个电影爱上了里面的演员,尤其是赫敏的扮演者,艾玛·沃特森,已经成为我生活中的一个榜样了”。


对于中文系的大三学生甘玥来说,《哈利·波特》更是意义非凡,成为她童年的陪伴和鼓励,“我的家长会爸妈从来没有参加过”。


甘玥的父母都是高三班的老师,工作繁忙,书便成了甘玥和弟弟最好的朋友,“为了买一本《哈利·波特》,要偷偷存上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的零花钱”。虽然书的定价越来越贵,但她觉得值得。“里面的每一个人物、动物、每一株植物,甚至是每一个物件你都觉得是鲜活的。他有自己的名字,自己的属性,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甘玥说。


甘玥认为,正是由于《哈利·波特》当中的描写。让她到现在依旧充满了想象力、创造力,“现在的人越来越没有想象力了”。提起书中的种种,她现在还是激动不已,“这些书,我至少已经看了7遍以上了”。


“我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因为比别人提前一年上学,长得比较瘦小,同学们有时候会开我玩笑,当时我就觉得我一定要去霍格沃兹的,不跟你们一群‘麻瓜’计较。”甘玥把小升初的成绩考得非常好,整日焦急的等待着,“我考了这么高的分数,为什么霍格沃兹还不给我发通知书。”


提到关于小时候魔法的幻想,大家就会变得高兴起来,语气却十分认真,仿佛这并不是一个童话故事,而是他们确实经历过的一段童年,而罗琳笔下的世界真实地存在于某一个平行的世界里。


今年的学年论文,甘玥准备写关于《哈利·波特》的内容,“也许这不太符合老师的兴趣,但是我觉得写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更重要”。甘玥特别提起她喜欢的是顶着狮子头造型有些可笑的疯姑娘卢娜,总是非常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使没有人认同,也会坚持自己,“我很羡慕她直接的表达方式,特别独立特别个性,我们常常被教育规则、规矩,其实这里面的主人公都是有些叛逆的,他们和我们一样,也会有不喜欢的课程,讨厌的老师,正是他们的不完美让我们觉得亲切,羡慕”。


去年,甘玥写的是德语小说家弗朗茨·卡夫卡,今年她的《哈利·波特》则是一个年轻人童年最深刻的阅读烙印。


《哈利·波特》

入侵“80后”“90后”的成长



6月26日的时候,全世界许多“哈迷”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庆祝《哈利·波特》20周年。《哈利·波特》出版商布鲁姆斯伯里出版社号召700名儿童穿上霍格沃茨校服,戴上圆形眼镜,画上哈利波特同款闪电疤痕共同庆祝。人们穿上巫师袍,出现在“麻瓜”的世界里,暂时忘却了《国际巫师联合会保密法》的规定。


大英图书馆也为此专门策划了“哈利波特纪念展”,从今年10月20日持续到明年2月28日,将展出魔法石的原型、魔法书籍和J.K.罗琳手稿等。


如果《哈利·波特》只有新鲜和热闹,也许并不能风靡全球多年,爱与勇气才是这些已经不再是儿童的书迷依旧不断重温《哈利·波特》的原因。


有读者专门为《哈利·波特》写下一首长诗,里面提到:因为你不追哈利·波特,你不理解我们读到格兰芬多们感人友谊时的泪水,我们读到斯莱特林们艰难隐忍时的同情,我们读到拉文克劳们惊人智慧时的赞叹,也不会理解,我们读到赫奇帕奇们善良忠诚时的感动。


卢萃说,小时候读《哈利·波特》,喜欢华丽的礼堂、神奇的魔法、水晶灯甚至食物都觉得格外吸引人,但长大以后,读懂了里面的故事。


卢萃小时候读过非常多的童话故事,那时候巫婆一定是坏人,整日里熬制毒药,而其他的儿童读物则是好坏分明。但是《哈利·波特》却告诉她人性的复杂,“细节刻画的非常充实,人物刻画的非常生动,很多人或者事物并不仅仅是表面的样子”。


最初的故事里,遭到最多恶评的斯内普教授,随着故事的发展,原来是一个守护哈利的好人。“看人不能只看表面”,这大概是一向黑白分明的儿童最初学会分辨人心的契机。斯内普教授的死,引哭了无数读者和电影观众,“看一遍哭一遍”。


《哈利·波特》中文版出版的时候,夏琪还是初一的学生,但是几位主人公的勇敢、坚强,遇事的坚持却对她长大后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巫师与“麻瓜”的关系,让她了解歧视的含义,主人公的执著让她看到真理有时候比默守陈规更重要,书中的友谊让她对朋友格外珍惜……


出生于山东的夏琪从小在要求严格的环境中成长、学习,《哈利·波特》不仅是调剂生活的课外阅读,更像一个藏身暗处的老师,影响着夏琪以及更多孩子的价值观、人生观。


哈利正直、勇敢,却在小事情上缺乏忍耐和细心;罗恩虚荣,爱出风头,可是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时候绝不犹豫。赫敏聪明绝伦,却过于教条。每一个人都是个性鲜明,但是并不完美,如同每一个小小的读者。


作为西方文学的爱好者,甘玥看到的更加深刻,“书中讲到英国的政治制度,阶级观念、歧视、女性权利。里面其实包含了很多的社会问题,这是一本适合全年龄去阅读的书”。


当然,最重要还是爱与和平。斯内普之所以甘愿冒着生命危险去做间谍,是源于他对莉莉的爱;哈利之所以不死,是源于莉莉对他的爱;哈利能够坚持完成一个又一个魂器的毁灭是源于赫敏和罗恩对他的支持和理解;而哈利最后决定坦然赴死,也是因为他对巫师界的爱;伏地魔最后没有能够发现哈利死去,也是因为纳西莎对马尔福的爱……


正是因为如此,邓布利多说,爱是最高深的魔法。


这也是《哈利·波特》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魔法,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但是关于爱,关于勇敢、善良,全世界的追求却是一样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整理:李含 王硕


‍推荐阅读

中国排除非法证据之路

排除非法证据再立新规

涉外法律服务跟不上企业“走出去”步伐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