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工场张丽君: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巨头很有可能出现在线上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鲸Media
2013年,K12在线外教学习平台VIPKID诞生,短短3年半间,VIPKID猛蹿为估值超过10亿美金的独角兽,这家公司得到创新工场天使轮、A轮、B轮、B+轮投资,并在创新工场孵化。如今,创新工场的人工智能工程院也在支撑它向人工智能方向迈进。
成立于2009年的创新工场是国内知名投资机构,在移动互联网和各垂直领域投资了超过300家创业公司,管理着总额超过80亿人民币的双币基金,投资轮次从Pre-A、A、B、C到Pre-IPO都有涉猎,除了北京总部以外,在美国硅谷、上海、深圳均设有分部。
创新工场给外界的印象总是跟最前沿的科技捆绑在一起。今年1月,创新工场宣布成立人工智能工程院,并发布了人工智能战略白皮书,白皮书预言:这是人工智能的黄金时代,人工智能正进入可长期持续发展的稳健增长期。
外界并不熟知的是,创新工场已经在教育领域投资了30多家中美创业项目,其中中国的教育项目占到了三分之二,例如中国的在线学习平台盒子鱼、多贝等,美国的STEAM项目Wonder Workshop、Kodable等。
鲸媒体注意到,在创新工场所投的教育项目中,也包含着一些黑科技项目,那么,这支既关注黑科技、又关注教育的投资机构,是如何看待2017年兴起的这一波“AI+教育”投资热的?
带着以上问题,我们与张丽君进行了独家对话。张丽君作为创新工场执行董事,是创新工场中最早看教育的投资人。目前,创新工场20多人的投资小组中,有7人关注教育领域,其中3人专注教育。
AI+教育,迎来大机遇和被冲击的工种
Q:
创新工场发布的人工智能战略白皮书里写道,人工智能时代对教育和职业培训意义重大,对于教育培训行业来说,哪些领域会迎来新的机遇?
张丽君:
相对于之前的IT职业培训,即安卓、IOS工程师培训和后台前端培训等,未来对于AI人才的需求可能会是一种基于数据层、深层次的需求。
在我们看来,人工智能人才会分层,最高层次是大学里研究人工智能的专家、教授,这是金字塔的顶层,不过这类人才数量偏少;第二层是能懂、会做算法、模型的人才,目前创新工场的人工智能工程院就有这样的人才;第三层是工程应用型的人才,具体来说就是把算法变成在某些场景下工程化应用,这类人才的数量会多一些;第四层是能将这些应用写成API或结构化模块的人才;再往下就是我们常见的会写代码的人才,这层的人才数量相对来说是很多的,是可以批量化培养的。所以,为最后这一层人才做培训是最为合适的。就像我们自己投的优才、小象学院等项目,都是在为培养最后一层的人工智能人才做储备。
人工智能对于教育人才的培养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的影响是人工智能发展越来越好之后,越来越多的这种标准化的工作会被机器替代,其实是属于某种意义上的产业结构升级,会有一些工种消失,也可能产生一些新的工种,这个影响还没有那么快发生,会逐渐发生。
(创新工场执行董事 张丽君)
Q:
那么,人工智能时代会产生哪些新的工种呢?
张丽君:
人工智能的发展会使越来越多标准化生产的工作被机器替代,比如翻译这一职业,未来可能只有顶级的翻译会存在,其他的用各种翻译器自动翻译就可以了;再比如说量化金融里的基金经理,还有部分的记者也会被替代掉,从网上抓取的信息就能出快讯了。
老师的部分工作将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比如批改作业、比如分数测评等。人工智能可以帮助老师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重复性操作的负担,这样,老师就能回归到教书育人的本质,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和综合素质提高层面上。
创新工场人工智能工程院认为,未来“人机协作”这一块肯定是要整个职业教育关注的,人要懂得如何和机器协作,一起去完成一些事情;而用心去做的服务、做沟通交流的工作内容,这是机器取代不了的。因此,可以标准化重复的事情、可以5秒内简单决策的事情,就会比较容易被机器替代。更多的新工种会出现在广义的服务业的各个细分领域,因为需要感情陪伴,所以广义服务业上的人才需求量会更多。
Q:
所以在培训领域,英语培训会不会随着机器翻译能力的增强而遇冷?
张丽君:
翻译和英语培训关系并不大。翻译人才的培训只是极少数的一个部分,英语培训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让孩子单纯成为一个翻译,而是孩子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国际化的人才。家长对于这个部分的期待不只是在英语技能本身,可能是视野格局这些事。
从现在这个阶段来看,国际化的教育本身还不会受到人工智能的太大影响,但是对国际教育有影响的其他因素是,中国家长本身看到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好,如果孩子出国读书损失了几年在中国的生活经验,比如本科没有在中国读,那么国内的一些人脉是否会损失,家长对此会比较关心。
AI+教育,从量变到质变,发酵期仍很长?
Q:
今年教育领域有没有新的AI项目让你眼前一亮?
张丽君:
今年没有。工场看好AI,但广义来说AI对教育行业的影响要晚一点,它对教育行业产生的影响还没那么早。教育行业在所有行业中,包括VR、AR等技术里面,在教育的应用相对其他行业可能是最慢的。(鲸媒体注:白皮书里这样写道——创新工场相信,此次人工智能热潮与以往有本质不同,是相关产业步入成熟的标志。这是因为,在深度学习、大数据和计算能力的共同推动下,人工智能第一次将实验室技术带进了产业实践,第一次在机器视觉、语音识别等领域突破了普通用户可接受的心理阈值,第一次在互联网、金融、安防等先导行业创造出可观的商业价值,第一次显示出带动整个产业生态协同发展的巨大潜力。)
这是因为一是教育行业本身不是利润率很高的行业,教育内容的制作成本很高,教育行业的从业者也不是对变化跟随速度那么快的人,背后的消费者(家长)本来就变化慢,你不能太着急太快,所以AI对教育行业的影响要晚一点才能逐渐呈现。AI对当下教育企业产生的影响还局限在2B的领域里,2C领域里很难说有什么产品形态能出现。比如AI应用非常广泛的聊天机器人,聊天机器人用于打发时间上是可以的,但真正应用到教育学习场景,技术上还达不到这个能力。
目前有一些英语学习应用有语音识别技术,但识别程度是能直接判断出发音不准,但是没有办法去纠正怎样更准,而且主要是对比标准音,在知道标准答案的前提下,对比跟标准音差别多少。如果不是标准音,随便说一段口语就不知道怎么比对,所以主要应用于打分,应用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另一类应用是自适应学习技术,有点AI的成分在里面,根据不同的孩子水平推送不同的教学内容。第三个应用就是智能客服上的应用。
Q:
李开复老师说AI在数据量大的领域最易应用,AI在无摩擦的领域最容易应用,在挣钱最多的领域容易应用。那么您认为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会有什么规律吗?或者说,人工智能会以什么样的次序(哪些方面)改变教育?
张丽君:
很难说,我们只能简单预测一下。
如果把AI切入到一些非常小的特定的环节上的确会有帮助,比如非常简单的基于语音识别、图像识别在打分、批改环节上的应用。在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可以根据不同的孩子水平推送不同的教学内容,也就是个性化推荐。还有,企业智能客服、智能管理等,以前运用到其他行业的技术同时运用到教育领域。
上面这几块应该是最先出现变化的。更远期来看,AI或许可以针对特定对象的特定学习场景,获取信息然后转化为可运用的教学素材,成为更加智能的存在——就好像老师针对不同的学生提供不一样的教学内容,甚至可以去搜索引擎上面有针对性地搜集素材。
Q:
以前很多创业公司喜欢说自适应概念,现在好像不怎么提了,说的是人工智能(AI),那么,自适应学习与AI有什么本质区别?
张丽君:
过去的自适应学习广义来说是基于专家推荐系统,需要大量人工的判断和反馈,从而去判定给什么样的孩子推荐什么内容。真正AI的使用需要大量基础数据,可能先不用管逻辑是什么,而是让机器自己学习给学生推荐什么是最适合的。这个模式需要大量的数据,但在教育行业,真正有大量数据的教育企业非常少,多数企业数据不是可结构化分析的数据。比如在线教育企业都有大量的教学视频,但是还没到可结构化分析的阶段,还没到怎么抽离有效的结构数据结合商业目的去匹配去计算,得到好的结果。
顶级的AI+教育公司将从在线类独角兽公司中出现?
Q:
AI技术要基于大量的数据,这是否意味着某个顶级的AI+教育公司会诞生于在线类独角兽公司身上?
张丽君:
现阶段,AI技术公司除非已经有一定的获客能力,并且形成了商业闭环才有可能做大,如果产品本身没有独立的、强大的获客能力,或者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服务能力,那么它就很难独立长大,只能是寄托B端而存在。
教育行业能够长得特别大的公司一定是做服务的公司。当下,教育行业的核心还不是技术,等到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也许技术会成为最重要的一个部分。传统线下教育企业的数据很少,因为线下上课基本没有数据产生;而在线教育企业本身就成长在互联网上,积累的数据会越来越多。
我们的判断是可预见的5年内,有些已经成长为独角兽级别的在线教育公司将长得很大,有很多数据,AI很好地应用于内部,自己产生有价值的东西,这种可能性是较大的;但如果创业公司在教育领域专门去做AI技术,很难真正意义上形成教育行业的2C闭环并且长得很大,这个不能说没有,难度很大。
Q:
接下来会不会掀起一轮并购,是由传统大教育公司或新的独角兽公司并购做AI技术的公司?
张丽君:
教育行业里的这种大公司去投资供应商过去是很普遍的存在,比如新东方、好未来投资过网络教室(如做class-in的翼鸥教育)这种技术供应商。
并购肯定是一个趋势,因为教育行业里能够长得特别大的公司,肯定是做服务(给学生提供教学服务)的公司。对于教育来说,技术的重要性程度在有限时间之内还不会是最重要的,但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存在一些变数。可能在比较远期,需要自然语言处理的能力要足够强,强到真正意义上教师工作当中的很大一部分都能够被替代,那这个事情才会变。
Q:
所以在教育行业一些做技术类的创业公司其实比较难长大?
张丽君:
只能说难度比较大,但现阶段来说,除非已经有一些获取大数据的能力,然后已经是形成了一些商业闭环了才可以。如果纯做一个AI公司,如果自己产品本身没有独立的、非常强的获客能力,或者说没有真正意思上的2C服务能力,那就很难独立长大,它可能就还是服务于2B类企业。
AI这个领域的很多公司,如果是2B的存在,它的空间不会特别大,除非依附在一个超级大的行业里面,比如金融。金融行业已经是一个信息数据化程度非常高的领域,而且金融行业的整个市场盘子也很大。
Q:
创新工场投资的教育项目里有不少也是有黑科技、人工智能概念的,目前跑得比较好的有哪些?
张丽君:
盒子鱼就是其中一个,盒子鱼提供从低幼到小学、初高中、托福的英语学习内容。VIPKID也在逐渐加强AI技术,它是我们人工智能工程院在重点合作的教育项目。我们投的项目学吧课堂也是在这个领域里面,学吧的模型里面现在其实是自适应学习结合AI。纯AI非常非常难,在教育行业需要靠专家系统来给出建议,基于这个框架,用一些成熟的人工智能的引擎来优化一些特定环节。
Q:
您认为目前跑得好的有“教育+AI”概念的项目有什么特点?
张丽君:
跑得比较好的“教育+AI”概念的创业项目有一个特点,就是很多在2013年开始成长起来的那一波项目,已经在商业变现上开始有一点规模和体量了,不一定是商业模式有多成功,但起码有路径可寻。
凭借互联网,细分赛道上将出现寡头
Q:
您觉得今年或者明年教育领域的投资热点是什么?
张丽君:
在线班组课和线上线下融合会是未来的热点。
纯在线的三种班型:一对一、在线班组课、大型直播课。大型直播课火过一阵子,但是大家发现大型直播课互动性不强,效果有限。一对一这个模型里面,英语是最快火起来的,今年在线一对一K12课外辅导也会蛮热。班组课这个模型也会是英语最快火起来,语文和数学也会有一波,但这波不一定这么快,可能明年和后年,因为这波成长速度要慢一些。
线上线下融合方面,大家可以看到的是,新东方、好未来对双师非常重视。双师的核心就是把一、二线城市的优势师资,传递到三、四线城市,这个趋势是肯定会存在的。
我们认为线上线下融合的模型会有很多业态,例如在三、四线开一些体验中心、学习中心,本身就是融合线上线下。但是具体在不同的学科、不同年龄层的学生最后是哪种模型上课,未来可能多个模型同时并行,可能也会有不同组合。
Q:
创新工场看好和不看好哪些子领域?
张丽君:
按学生年龄段,可以把教育赛道分成学前、K12和职业教育,每个赛道上又分有不少细分赛道或者说是小领域。
K12方面主要商业模式有三种:开学校、内容出版和信息化,其中开学校、卖服务的市场空间是最大的,也是最核心的。主打学科教育培训服务的项目,数学和英语是我们非常看重的两个赛道,英语的项目投资了VIPKID、顶上英语、盒子鱼,数学投资了学吧课堂。信息服务方面我们投了七天教育(做公立校测评),外国的有WriteLab(英文作文批改)。
K12赛道还看好基于高考改革带来的新的机会,小学段的广义幼小衔接、托管也在关注。托管是核心刚需,但做出高品质、标准化、可规模化的模式不容易。
职业教育的非学历教育方面, 广义可分为技能培训,资格证培训,企业大学三个细分领域。前两个领域我们已经有投资布局,企业大学子领域尚未布局,大多数这个领域类的公司服务于B端,很容易绑定一两个大客户,但天花板相对较低。另外,职业教育里的学历制教育,短期内还不太会碰,如果判断清楚未来职业人才的需求方向,会在投资上进行布局。
学前教育方面,孩子的需求变化是特别快的,每个成长阶段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因此得找到一个不变的东西去投资,我们以前找的是妈妈这个群体(宝宝0到3岁年龄段为主),只要找到这个群体,消费可能就会一直产生。投了两个项目,一个是亲宝宝,另一个是常青藤爸爸。3-6岁年龄段只抓妈妈是不够的,3到6岁的孩子会进入到另外一个场景——幼儿园,面向幼儿园的2B服务我们也在关注,相对更偏好教学层面的内容或服务产品。
Q:
创新工场怎么看素质教育领域?
张丽君:
素质教育方面我们并没有专门看。广义的素质教育已投了三个:The One智能钢琴、奇幻工房机器人(Wonder Workshop)、强棒(棒球培训)。对广义的素质教育并没有系统化投资,因为整体偏软,不属于刚需类。广义的素质教育我们比较关注的是和某种刚需的政策和点结合起来,如果有结合点家长才会真正认真地长期关注,不然多数家长的态度都是花3个月体验之后放弃,再花3个月体验之后放弃,会出现孩子坚持下去的动力不是很强的现象。
Q:
创新工场对STEAM教育项目的态度是?
张丽君:
STEAM我们一直很关注,我们投资的教育机器人Wonder Workshop奇幻工房是属于这个领域的,有成体系的软硬件的研发能力,是一个北美的团队,产品在美国小学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渗透率。国内在STEAM方向,目前国内多加盟模式和进校模式,进入门槛相对低,构建壁垒不是那么容易。STEAM教育的核心是有一套整体的系统,而不是简单的把零碎的东西拼凑起来。现在比较火的少儿编程是STEAM的一个子领域。
Q:
创新工场所认为的项目长大的标准是什么?
张丽君:
如果是美元项目,我们期望它未来有潜力成长为一个10亿美金估值的项目;人民币项目,则期待成长为10亿人民币估值体量的项目。如果对一个公司预期是只能通过被并购的方式退出,那我们做投资时会慎重判断。
Q:
现在的在线教育独角兽是否会成为教育行业的垄断者或某一细分赛道的垄断者?
张丽君:
有这个可能性。在线教育产生之后,这个机制把地域的差异全打平了。这两年教育行业的一个大的趋势就是集中度越来越高。以前在线下,K12领域里一个最大的机构估计占不到5%的份额,我们认为未来,一些在线教育独角兽有可能在其所属的子领域里占30%以上份额,成为寡头是非常有可能的,形成垄断局面的难度比较大。
Q:
现在兴起不少平台类公司,如 “地产+教育”、“数据银行”等概念。
张丽君:
我们相对的不看好O2O类的平台企业,简单把用户跟内容、服务连接到一起,但本身没有附加值。
“地产+教育”的本质还是地产,而且我们过去不太涉及地产类项目投资。
“数据银行”不知道您代指的具体含义,如果是简单把培训机构的数据收集起来做测评和推荐,做大的可能性不大。
因为,对于培训机构来说,家长的信息、手机号码、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是核心,是不太可能分享出去的,除非是在其自身体系之内流转。即便在一个体系之内,数据流转可能都有问题,所以所谓“数据银行”做大的难度是非常大的。
通常,平台类项目自己不做成服务或品牌,不承担责任,只是把老师和学生攒过来做匹配,这种平台类项目短期内很难做起来。再过5年,如果优质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服务越来越多,供大于求,那个时候说不定会出现平台类项目,但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极度稀缺的情况下,消费者追随的是优质教育内容,而不是任何一个平台,因为平台不可能保障所有的供应商都是优质的。
教育类的项目,教学品质是关键,无论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还是分数上的提升,要能真正意义上产生效果并让家长满意,这是所有教育项目的根本。无论哪个子领域,都必须把品质做出来形成品牌,教育公司积淀到最后核心就是品牌。
无论是2B还是2C型项目,我们看好的是有自己的核心产品能力、生产体系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服务,能给家长或学习者带来实实在在成效的项目。
中美项目双管齐下,创新工场“加码”教育
Q:
创新工场从2011年开始投资教育领域,但真正加大马力投资是在2015年和2016年,这其中经历了怎样的一个过程,今年情况如何?
张丽君:
从2011年开始,我们在教育行业的投资,每年都按2-3家的投资速度进行,只不过2014年之前是美元投资为主,2015年之后人民币投资为主体。我们现在管理的基金体量已经比较大了,总计80亿,去年新完成的一支人民币基金有25个亿,主投阶段从Pre-A、A、B、C到Pre-IPO阶段均有涉及。
今年我们对教育项目的投资速度其实是加速的。
从外部因素方面看,2013年教育投资火的那一波,主要受技术影响,如今火是在需求侧(中产阶级的消费需求)、产业结构转型、人才需求变革等大趋势下逐渐产生的。使今年教育真正成为小风口的第一个因素是今年9月,《民办教育促进法》修订案将正式实施(鲸媒体注:修改后的民促法充分考虑了民办学校举办者的合法权益,并明确实行非营利性和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已经有4个省份的配套措施出台,教育资产证券化这一路径会逐步打开,这让大家对于教育资产证券化有了更多的期待,现在已经有若干个教育培训公司在排队或准备IPO。
第二个因素是,在新的监管政策下,A股市场上各类公司上市速度加快,使原有的已上市的公司焦虑感加强,尤其是利润率和PE降低的公司,教育作为一种实业类资产且营收利润比较好,因此也会成为上市公司并购的对象。
第三个因素是滴滴、摩拜这样大平台的投资机会减少,美元基金没有较好的出路,人民币基金活跃度较高。资本为追求利润,大家没有更多投资出口时,教育资产就变成了一个确定性更好的资产,这就是为什么有很多新基金一成立就会涌入到教育这个方向,很多老基金也开始转向。进入教育行业的资本其实从去年开始变多,今年就变得更多了,去年原来投其他行业的投资人开始学习教育行业但不敢出手,而且去年是受前年下半年股市的影响,人民币受挫很长时间,资本会遇冷一些。与此同时,今年春节以后有大量的教育项目融资,所以从资金端和项目端,今年整个市场活跃度好了很多。
从内部因素看,创新工场从2013年一人全职看教育到现在发展成7个人的团队,团队阵营在不断强大。其中,全职看教育的有三个人;我们新募集人民币基金体量增加到25个亿,教育方向的投资也从中早期走向中期;另外,上半年3月21日举办的教育沙龙活动,在对外的影响力上也有一定提升。
Q:
创新工场投了不少中国和美国的教育项目,投资的标准是什么?有什么区别吗?
张丽君:
截至目前,我们投资的教育相关的项目一共有30起左右,其中中国项目占三分之二。创新工场比较注重团队的综合基因,要有教育基因和互联网基因,而且是能确保教学品质的。
在美国的投资整体偏技术导向,美国项目CEO多为技术出身,更多的关注是怎样用技术、数据去改变教育行业。我们也希望投资的美国项目能帮助到中国的教育项目。
就创业团队而言,我们投资的中美项目的共同点是,都比较注重团队的综合基因,有教育基因、互联网基因,对教育品质的关注度。
对于创业者的选择方面,有三个因素很重要,一方面,真正要懂教育,团队真正做高水平的教研、教学服务的能力,或者有很好的内容。另一方面,做出产品是很重要的,这个产品不只是一个APP,它可能是综合的,线上、线下结合的一套教学流程,它应该有一整套教学产品的思路。第三方面,我们希望团队能够有互联网开放思维,能够相对快速去迭代,而不是封闭、只认准传统的那一套。
本文授权转载自鲸Media
作者 | 廖丰、羽灵
欢迎关注创新工场微信公众号:chuangxin2009。这是一个创新工场和创业者的沟通交流平台,您可以学习创业相关的法务、市场、财务、HR等各个业务领域所需的知识干货,还有机会参与到创新工场举办的创业者培训、沙龙和其他各类活动中。
● Facebook AI“失控”事件,一个瑕疵引发的妖魔化闹剧
● 李开复的美国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