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宇无限丁吉昌:悲观的人感叹寒冬,创业者眼中充满机遇 | 工场兄弟系

丁吉昌 创新工场 2021-08-04


“所谓寒冬,本来就是客观经济规律的一部分。我们必须学会与之共生,穿越周期才能历炼弥久的企业。


“就像2003年的SARS让无数企业哀鸿遍野,但也造就了阿里巴巴和腾讯这样伟大的企业。也许再过十年,一定会有另外一批伟大的企业在这一次大考中诞生。”


悲观的人总是感叹寒冬,创业者眼中却充满机遇。这篇文章来自创业者丁吉昌的2019年度总结。站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2020开年,主题是“穿越寒冬”。


丁吉昌是大宇无限创始人、前豌豆荚团队创始成员。10年前在创新工场起步,如今大宇无限每月服务超过1亿海外用户。他有一个延续了十多年的习惯,就是在春节假期写总结,记录自己的成长与经历。


下面选取了他分享的部分内容。点击“阅读原文,可以查看年度总结完整版。


 

今年的春节假期,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的蔓延,整个国家和城市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是我工作十年来,第一次有了超2个星期假期,第一次破天荒的竟然全国推迟复工时间。朋友圈的恐慌和悲观情绪每天几次过山车,正如最近的股市,看得懂的看不懂的,每天都在发生着。


过去一年,我们经历了中美贸易战的极度恐慌,见证了英国脱欧的历史性事件,现在正经历病毒全城肆虐,甚至第一次经历朋友圈集体悼念一位普通医生,这几天的文章铺天盖地都是在讨论企业如何艰难,中国经济和社会可能会面临巨大挑战等。


2020开年时,我用「穿越寒冬迎春来」给公司做2019年总结,如今看来,也许这个词比过去一年全社会的年度词汇「我太南了」更适合我在2019的年度总结。


▌十年才能做成的事,没有人跟你竞争

 

有一天,Quora突然给我推送了一个话题,中国会在2019年崩溃吗?


这位名为「罗伯特」的答案很好,他罗列了西方媒体在过去三十年里每年标志性的恐慌性报道中国会崩溃的标题,正如我们过去我们也会经常看到的标题党「今年是历史上最难的一年,这困境百年一遇」。

 

实际上,如果你拿这个标题在Quora上搜索,能找到各种各样的奇怪问题和答案。包括问中国有没有高速公路?中国有没有车?中国是不是安全等等。



很幸运的是,这些人的预测全部都失败了。


也有很多人会说,之前不会出问题,并不能保证接下来一年不出问题,你看Balabala这么多问题,听起来就是这么无懈可击。是啊,没有人能够准确预测未来,写保证书看谁会吹牛也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从概率上来说,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经济体、一个公司还是个人,时间如果放长到五年十年甚至更长,其能一直成功的概率基本都会低于1%。所以预测一个事情将来会失败其实没啥意义,怎么样穿透迷雾,看到一个组织、一个公司能克服各种挑战走向成功关键因素,躬身入局,真的把事做成,才有真正有意义的洞察。


创业十年来,我越来越钦佩那些组织能力超强的公司和组织,组织持续的生命力不因某个人的缺陷而陷入万劫不复境地,总能触底反弹,持续迭代,持续生长。


无论是个人,还是一个组织,还是一个国家,这可能都是最为重要的素质,这种能力不会随一时一地的环境变化而快速消失。

 

2016年前一家创业公司豌豆荚卖给了阿里巴巴,我们开始了新的创业征程——大宇无限。


作为曾经经历过2009-2015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大爆发大增长的亲历者,感受到的已经是当时市场普遍感慨的资本和创业寒冬,很多人非常不解的劝我们不要在资本寒冬时候出来创业,反过来也给了我们极大的压力和刺激,团队全体铆劲狂奔熬到了2017年,结果发现资本更加寒冬了,无论是创业者还是投资人都更难了。


当大家都以为2018年也许会更好的时候,O2O和共享经济却面临崩溃,中美贸易战说来就来,在文娱游戏苦苦煎熬时,美团老王「不是寒冬,是下半场」继续给大家输送信仰,只是谁也没有想到他竟然决定2019年退休了。终于熬到了中美贸易战停歇,英国脱欧确定,大家觉得可以有一定经济确定性的时候,新冠肺炎疫情却重击所有人的乐观信心。


甚至还有人开玩笑说,这2020开年太难了,我可以把时间直接拨到2021么?我们重新过新年。

 

数据来源:知乎


不知道是我们从小的生长环境,还是受了《从零到一》还是《三体》的影响,我们也许一直都太关注竞争了,甚至是关注短期竞争了,总感觉只有竞争才能赢。


在2019年,长期主义这个词被刷爆,正如前几年「做时间的朋友」,每个企业都开始在讲我们自己是怎么样做时间的朋友的。


但是,如果我们回头看看腾讯和阿里巴巴亦或是今天的华为,他们从非典过后的 2004 发展到 2019 年,整整十五年的时间里,从一个几亿美金的小公司成长为五六千亿美金的世界级公司,足足增长了一千倍。


真正能够跟随这些公司在过去十五年,无论是持续成长,还是引领成长,亦或是持续投资持有的人,真的真的都是极少数,绝大部分人都是在中间不断的被震下车,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


如果今天你还想找一个成长千倍的企业,去投资或加入一个百亿美金的公司,在可展望的未来很显然已经没啥机会了。「十年才能做成的事,没人跟你竞争」,这句话无论对于个人发展,还是对于企业发展,何尝不是如此。


我们正站在未来四十年的历史性机遇面前

 

四年前,我们开始做大宇无限这家公司时,就是因为我们坚信:未来十年,能成为世界级科技企业一定都是国际化公司,而且一定会有一大批中国公司成长为世界级企业,甚至大概率能占到近一半数量,这也就意味着他们一半以上业务将会来自中国之外,就像今天美国、欧洲、日韩、新加坡甚至海湾国家的企业一样。

 

而回到2015年,这样的公司在中国一只手都数得过来,基本上当时中国企业99%都是中国境内业务和营收。当时相信我们这个判断的投资人后来不少都成了我们股东。

 

就我自身感受而言,经历过2018-2019的中美贸易战,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开始往外走,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开始从连接中美到转向连接中国-东南亚,开始考虑进军印度,投资中东,远赴非洲,关注拉美,越来越重视国家在五年前发出的一带一路倡议。


过去十年时间,因为业务和公司发展的需要,我跑遍了除南极洲外的六大洲,被欧洲「Developed Country」的发展停滞意外过,也羡慕过美国加州民众的高素质,更被埃及开罗的时间凝固和烂尾楼震惊过。而巴西墨西哥的贫民窟、印度的老德里,更让我回忆起的是过去一二十年中国的农村乡下,或是东莞樟木头的衰老甚至是握手楼的深圳城中村。


在开始出国的前几年,每次跑的都是西方国家,我一直没有得到答案的,是不是全世界都只能像美国一样,富人一个区,社区及其干净和安全;穷人一个区,又脏又乱又危险。无论是欧洲、北美、南美、中东北非甚至是东南亚,我看到的都是这样。我一直也没有想明白中国政府一定要把经济适用房和商品房放在一起,做大社区的思路到底是什么,以及是不是就像我们经常在网上看到的吐槽那样,这条路是行不通的?直到去年跑了几次日本,发现无论是大城市东京、老城京都还是神户这样的小城市,都像中国城市一样极其安全,无论多晚你都可以相对放心的步行,不必担心像呆在纽约、旧金山或圣保罗一样,晚上日落就闭门不敢外出了,甚至满大街躺着衣衫褴褛的无家可归者。


这些观察,也让我更加坚定中国经济未来一二十年仍然会有大发展的,首先不可回避的是美国科技和基础研究的领先,我们还有很长的路才能到达,但同时我认为未来十年更触手可及的是像日本城市的干净、高密度的铁路系统和市民高素质。试想,如果中国所有的公共厕所都像日本一样,无论是公园、餐厅还是火车站,都能有非常干净的智能马桶,而且市民也能维护的非常好;城市每条马路都能一尘不染,每个家庭都能垃圾分类做到极致,每个紧邻城市之间的交通都能像坐公交一样通过高铁每半小时一小时就能顺利抵达,这得拉动多大的经济发展?随着今年中国人均GDP到一万美元,整个国家在科创和基建的大力投入,未来几十年追上美国的基础科研能力,还是可以预期的。


要知道即使今天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已经连续几年超过了30%,但占全球GDP也不过16%。如果回顾上个世纪美国 GDP 超过当时的世界第一强国英国到真正成为引领世界的第一级尚且花了 50 年,我们是不是还有很多时间去努力?如果中国能够在未来五十年成长为推动世界经济不断前进的力量,我们有生之年都还能够看得见。站在这样的历史性机遇面前,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什么?抱怨还是将其实现?


试想,如果中国的人均GDP未来20年能赶上日本甚至未来50年赶上美国,中国的发展将会拉动全球多少人脱贫致富?中国将会拉动世界上多少国家进入发达国家序列?中国将需要多少对世界文化、历史和经济发展有了解、有深究的专业和管理人才?

 

我这些年越来越有一种感觉,这过去的四十年,对于我们父母这一辈人来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他们人生中最好的时代机遇。而已经工作的80/90甚至00后,中国走向全世界,可能是我们这一代人未来四十年最大的历史机遇。


如果我们认为今天的世界分工合作甚至国家之间的合作是有很大问题的,而未来我们这一代人又是可能见证新历史的人,我们能不能在未来几十年认真的做点什么,展现我们这一代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探索出更好的和世界各国相处的方式呢?


▌穿越周期,才能历炼弥久的企业


如果说这一年,我最大的感悟是什么,可能都不是上面写的这些,而是一句话「阻碍一个人成长的,不是经验匮乏,也不是无知或智商缺少,而是傲慢和偏见。」


高智商低情商的人往往并不觉得自己情商不行,也难接纳别人的看法或是批评,甚至觉得真理是掌握在其这样的少数人中,而这恰恰会让其沉浸于自我欣赏,直至停滞不前。


最早这句话是在很多年前从《三体》中看到的,但当时并没有特别记忆深刻,这些年不断的经历和成长,也近距离观察和学习了很多快速成长的前辈,更加认识到这句话的力量。也反过来鞭策团队,不要成为那个傲慢的代名词。


在某一天,我突然觉得这个问题可以这样思考:所谓的「寒冬」,正如最近的疫情导致很多现金流很好的企业一下子陷入困境,但在做 PE的朋友却说对于他们来说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时机,原来那些现金流很好的线下企业资本根本就投不进去,人家压根不缺钱,现在恰恰是PE资本能帮助到这些企业过冬的最好机会。

 

所谓的寒冬无论是资本寒冬还是经济发展变缓,这本来就是客观经济规律的一部分,我们必须学会与之共生,穿越周期才能历炼弥久的企业。


2003年的SARS让无数企业哀鸿遍野,但也造就了阿里巴巴和腾讯这样伟大的企业。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应该是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有两家中国民营企业站上全球市值前十名。关明生前些日子分享了一个回忆录「17 年前,阿里巴巴如何应对非典」,也许最多再过十年,一定有一批伟大的企业和个人将在这一次大考中诞生或升维。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