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兰州晨报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开始、有尾声,有回望、有希冀。随着时代的变化,民俗不断变迁,人们对团圆、欢庆、祥和、平安的祈盼却不曾改变。
今天,是2月8日,也是农历腊月二十三,民间称之为“小年”。过年,就从今天开始,祭灶君、清扫、除尘、蒸年菜……迎接除夕的到来。
一起“穿越”回到上世纪50年代、80年代的兰州吧,静静地看一看,每个时代的孩子,对过年有着怎样不同的期盼和感受。
上世纪50年代:大人祭灶君,小孩吃糖瓜子
1951年的腊月二十三,兰州市城关区庙滩子朝阳村的一个普通人家里,一位母亲早早起床,开始烙灶饼,薄薄的灶饼很快装满了盘子。
烙完饼,母亲取出准备好的豌豆,洗干净装在碗里,这是给灶王爷的马准备的,为了让马儿跑得更快。灶糖也是早就买好的,用米做的白色圆圆的“糖瓜子”,吸引着十来岁的柏敬塘,一想到晚上可以吃糖,他就开心不已。
今天是小年,也是送灶王爷的日子,柏敬塘听老人们说,灶王爷会在今晚去天上见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为了让灶王爷多说好话,每家每户都要给灶王爷送上糖,让他多说好话、少说坏话。
下午,母亲开始清洁“灶神板”,板上面贴着灶王爷的画像,摆上灶饼、灶糖、豌豆。晚上,把灶王爷画像用火烧着了,送他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用灶饼卷上土豆丝、豆芽菜,作为小年夜的晚饭。
吃完饭,柏敬塘在院子里点燃鞭炮,噼噼啪啪声中,送灶的仪式就此结束。
过了小年,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大年了。“二十四,扫房子”,母亲将家里的角落打扫干净,接着又拆洗被褥。
过年前的情景记忆中,柏敬塘印象里最忙的是母亲。儿时的今天是炸油果子、炸油饼,金灿灿的油果子只能过年吃得上,香脆美味,母亲边炸,他边拿几个吃。
明天是蒸馍馍、蒸花卷、蒸馒头。馒头也是各种馅儿,洋芋、韭黄粉条、菠菜豆腐、大枣儿,蒸好放着过年时招待客人或自家吃。
后天又是做扣肉、糟肉、炸里脊,肉香飘出院子,四邻都能闻到。
当然,柏敬塘知道,父亲有工作,家里条件算可以,才有这么多好吃的,周围条件穷苦的人家,未必有这么多吃食。
除夕之夜,是春节的最高潮。一家人吃了臊子面,柏敬塘和姐姐们给父母磕头拜年,父亲笑呵呵地给每个孩子两角年钱(压岁钱)。一家人都要守岁,12点一过,鞭炮声四起,人们迎接下凡归来的灶君,送灶、接灶才算全部完成。
春节的欢乐也正式开启,穿新衣、拜年、走亲戚、耍社火、闹元宵,一直欢腾到正月十五。
上世纪80年代:过小年等大年,年味渐浓
1989年腊月二十三,兰州市皋兰县什川镇的一户农家院里,11岁的魏小燕和奶奶一起把厨房里的灶王画像擦拭干净,奶奶边擦边说:“以前还要供灶糖,现在简单了,一会儿我烙灶饼送灶王爷,让他吃饱上天。”
晚上,奶奶烙了圆圆的灶饼,用盘子装了,摆在灶王爷画像前。晚饭是魏小燕爱吃的臊子面,刚杀的年猪有些肥, 魏小燕只挑了瘦肉吃。过年或者有重要的节日才能吃上这么好吃的臊子面,她一次能吃两大碗。
吃完饭,奶奶和魏小燕继续做大灯笼。奶奶把皱纹纸剪成一缕缕的,魏小燕用筷子卷起来,再竖着一压,取出来像花瓣一样,和其他不同颜色的纸花瓣粘在一起,一个漂亮的小花就做成了。
天黑后,周围四邻接二连三的爆竹声响起来,爷爷在院子里放上炮,“小年要放炮,高高兴兴送灶爷”。
魏小燕偷偷去厨房看了看,灶饼还在,她问爷爷,灶王爷怎么没吃?爷爷说,他吃了,凡人看不见。
小年过完,年味就越来越浓了。街上多了许多去商店里买东西的人,奶奶带着魏小燕,买了瓜子、花生、糕点、糖果。
剩下的几天,奶奶每天都早早叫魏小燕起床,准备过年的繁杂事务。洗床单、衣服,院子里,空气中飘散着洗衣粉的清香味。
炸油饼、炸油果子、炸丸子、炸带鱼、蒸花卷…… 魏小燕看奶奶变着花样做出这些,欢悦的心被浓浓的年味包裹起来。
腊月二十七,在外工作了一年的父母终于回来了,带着大包小包,魏小燕迎上去,和弟弟妹妹翻着找惊喜。红色的小皮鞋、紫色的外套,她开心地试了一下,又脱下来小心翼翼地放好,准备过年再穿。
爸爸还买了几瓶健力宝,魏小燕尝了一口,似乎有点辣,又有点甜,说不出的好喝。韭黄、蒜薹、青椒,这些冬天不常见的菜放在筐里,奶奶一一收好,过年时,这些菜拿出来招待客人。
大年三十白天,爸爸挂做好的彩灯、贴对联、贴福字,魏小燕和弟弟妹妹去热闹的大商店里买鞭炮、花炮,奶奶和妈妈在家包饺子。
晚上,一家人坐在桌前,吃饺子、看电视里的春节联欢晚会,赵丽蓉的小品逗得大家哈哈大笑,魏小燕最爱听韦唯唱《爱的奉献》。
大年初一早上,魏小燕换上新衣服新鞋,开始串亲戚,收年钱,计划买自己喜欢的小零食。又到村上报名打腰鼓,和几个好朋友们一起练习,到时候和大人们一起耍社火。
正月初十,爸爸妈妈又要上班去了,魏小燕穿着红毛衣,和社火队一起走街串巷,耍到正月十五才结束。
如今:生活节奏快,节日渐模糊
去年的腊月二十三,兰州市安宁区的一户普通人家,10岁的陈宽照例要和妈妈坐公交车,去奶奶家过小年。每年这时候,爸爸妈妈都要去奶奶家吃饭过节,“小年大十五,都是节日”。
陈宽听爷爷奶奶讲过送灶王爷的习俗,但他觉得离自己很远,并没有认真记住,只记得几乎每个节日,都要到爷爷奶奶家一起过。奶奶肯定已经做好了一大桌子他爱吃的菜,等着他们回去。
去年,奶奶做了臊子面,鱼、虾、各种菜。陈宽最爱吃虾,一个人就吃了一大盘,对臊子面兴趣不大,吃了一小碗。爸爸回忆起自己小时候,过小年还放炮呢,陈宽开心地也去放炮。爸爸说,现在怕污染环境,不能随便放炮。
陈宽对过年的期待是放炮、收压岁钱、不写作业。去年,爸爸买了一大箱花炮,专门开车带着他,到允许放炮的地方,连着放了好几个小时,父子俩都开心极了。
陈宽最喜欢的是大年三十这天,每年都一样,但每年都开心。中午,他们一家去姥姥、姥爷家吃饭,姥姥做的糟肉很好吃,顺便又带来一碗,姥姥给了他500元压岁钱,他开心地抱住姥姥亲了一口。
大年初一,陈宽和爸爸妈妈去看新上映的电影,陈宽向妈妈建议:“我们班有些同学都去外地过年了,咱们明年也去旅游过年吧?”妈妈虽然同意,但总有些犹豫,爸爸也很纠结:“过年应该是团圆的日子,丢下双方父母不太好吧?”
2018年2月3日,适逢周末,爸爸带着一家人去绿色市场买了各种海鲜,给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家各送去一份。妈妈找了家政公司的人来清理家里的卫生,在网上买了干果,给陈宽买了新衣服,虽然平常也买,但过年前必须再买一些:“就算是一种仪式感吧。”
今年,爸爸妈妈终于决定,大年三十陪两边老人一起过,初一早上,就坐飞机去广州,带陈宽到长隆野生动物园玩。这个决定,让陈宽兴奋了很久,今年过年,他又有了新的期待。
小年来了,大年还会远吗?
哎,别走先
戳下面的图有惊喜
↓↓↓
▲小年到,转福运!
▲小年到,给Ta说点甜言蜜语~
文·图 | 兰州晨报记者 魏娟 实习生 徐帆 陈艳
编辑丨张海龙
新闻多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