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后,你想让人们如何祭奠你?
伊莎贝尔·于佩尔(Isabelle Huppert)、基姆·皮尔斯(Kim Peers)和米歇尔·拉米(Michèle Lamy)被置于视觉艺术家弗雷德里克·海曼(Frederik Heyman)创造的私密虚拟祭奠仪式——这是她们对“希望自己如何被纪念”的回应。目前,作品正在NOWNESS EXPERIMENTS首个展览项目“界”BEYOND PERCEPTION展出。
从二维到3D
弗雷德里克·海曼来自安特卫普,2007年毕业于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毕业之初,他也曾像许多躁动不安的年轻艺术家一样,抱怨着商业合作带来的限制。
渐渐地,海曼学会找到其中的制衡点。毕业5年后,他认为:“可以为自己保留神秘,稍微扭曲更私密的灵感。而商业作品是在一个完全不同的舞台,作品感觉更干净,但也有超现实主义的维度,这意味着图像本身需要有强大的说服力。但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很棒。”
Modern Weekly China July 2013
左滑查看更多
如今的海曼不仅用极其鲜明的数字化风格被大家认可,甚至可以说将时装摄影带到另一个维度——他开始用3D制作影像。还是摄影师时,他就总是自己制作拍摄的制景道具。但渐渐地,出现了瓶颈期,“在成为一名摄影师十年后,我有点陷入困境,想要超越二维。”
左滑查看更多
Frederik Heyman for DUST magazine #13
就在几年前,当数字艺术不断兴起,得益于他与安特卫普的MoMu艺术馆合作的项目,海曼开始与3D设计师合作,以三维方式创建他的“宏大场景”。突然间,一切都变得无限可能。“通过使用3D,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海曼说道。而这段经历也开启了他的新一段迷人旅程。
MOMU3 X BULO by Frederik Heyman
在他之后的作品里,我们能看到更多庞大或精密的装置,而模特只是作为“物件”融入了整个画面,大多数都被定格于悲壮的灾难当中。他们的眼神是空洞的,仿佛灾难已是一场无力回天的直线性运动,但画面中凝结的空气与光的冰凉,又给了画面须臾的静态,颇有启示录的感觉。
包括今日短片,其背后的概念是海曼从波多黎各少见的文化中汲取而成——在波多黎各,曾有过多起家人为了各种原因将尸体用防腐的方法保存起来的事件。“我对波多黎各使用的防腐技术感到着迷,死者会参加并庆祝他们自己的葬礼,”他继续道,“他们(死者)端坐在来参加吊唁的客宾中间并也作为客人中的一员,仿佛重现一种死者的生活场景。”
虚拟防腐
根据这个想法,海曼询问了伊莎贝尔·于佩、基姆·皮尔斯、米歇尔·拉米,会如何去选择她们心中的理想场景,并永久留驻其中。然后开始创建可以超越时间,空间和身体本身的影像,并让主角们当下的个体依然存在于一种无休止的美丽状态。
海曼通过这些装置、人物以及语言进行记录,并试图转换为超越时间、空间、身体而存在的永久纪念。
作品正在NOWNESS EXPERIMENTS首个展览项目
“界”BEYOND PERCEPTION展出
画面中为基姆·皮尔斯(上)和米歇尔·拉米(下)
她用轻快的声音说下这一番话,如乡间清晨的美景:“我是伊莎贝尔·于佩尔,我想要很隐秘的仪式,一个私密的场景与情境,不被旁人所获知。里面隐私、温度、仪式感与美感并存。我喜欢野花,那些在巴黎的花店无法找寻却在乡间求得的野花。”
或许于佩尔还希望在这一场景中加上嗅觉的调料,她对海曼强调说她需要香水,因为香水并不是于视觉的范畴,这时在她四周便有了香水喷洒而出,这是海曼对她的许诺。
镜头开始聚焦在于佩尔清冷、傲骨且棱角分明的脸庞。“这让我联想到克里姆特的画作,联想到维也纳。当然还要引用一句诗歌,自然是阿蒂尔·兰波(Arthur Rimbaud)的诗句。”若要猜测,想必也是选自《彩图》吧,听闻那些都是兰波热恋时所做诗。
接下来是基姆·皮尔斯,她用一种仿佛来自未来的机械化的声音说道:“我是基姆·皮尔斯,我的虚拟祭奠要令人为之一振也要无声不语。它揭露了我某一面的真实,那是从未公开过的一面。我的纪念仪式要在一个被废弃的亚洲旅馆的房间,气氛安详。”这时带着日式旋律的箫声响起。
她继续道:“秋意正浓。(万物)自然凋零。我要按照荒木经惟的照片里的模特那样被绑起,并在我虚拟的身体上打上红绿色的光,那能让我联想到电影的制景。我要在墙上挂上我两个孩子的肖像,Anton 和 Linus。来自地狱永恒的火焰在照片上闪烁。即便我被捆绑着,我的存在依然是强势的,无法忽视,周围一切都是肃静的。”
定格的瞬间,就连皮尔斯的眼神也都是愤怒的。“我的身后,是我的男友,Mathieu,我要带他一同前往后世作为纪念。花朵刺穿他的面颊,就像是比尔·比奥拉(Bill Viola)所营造的画面。总的来说,整个场景都关于爱。”
灯光暗下,生命褪去,她继续道:“爱有许多伪装,它从不遵从任何书文条款。”灯关了,“至少在我的生命中如此。”这一出虚拟祭奠里,囊括了皮尔斯所有的爱,对事物的爱,对亲人、爱人的爱。
最后要祭奠的是另一位传奇缪斯,米歇尔·拉米。一束羸弱的光照在拉米的脸庞开启,她在冥思,继而开始吟咏她对爱的颂歌。
“今夜的月光如此纤细而锋芒,还如鬼魅般沧桑。是今夜那弦月纤细的弯钩使然。来,让我们在月下夜游,歌唱。我爱你。屋顶之上,月光闪耀,夜幕深蓝,群星作滴滴金露。街道之上,乐队鸣奏。我爱你。”
“我是米歇尔·拉米,我在阿布扎比的空旷屯垦、戈壁荒漠里呼唤你,砂砾与阳光装饰我的容颜,风吹动我的头发,狮犬憩息在我的脚下。我们向虚空前行。然而旅途无尽,过客有时。”此处身着 Rick Owens 裙装的米歇尔·拉米依旧如同一名隐士,自愿孤立以追寻精神的升华。而“隐士”一词,正是来源于希腊语中的“在荒漠中”以及“幽独”。
永恒与不朽
伊莎贝尔·于佩尔的场景是带有生命力的,好比青春。基姆·皮尔斯的场景里是关于爱的,是一把炙热的火焰。最后米歇尔·拉米的场景本身就意味着永恒,并非肉身,而是精神上的永恒。上述三种场景的主题,不恰好就是人们希望能修炼到不朽的三大欲望吗?
关于青春,那是人生这场运动中,闲散、茂盛、孤独、想象力及创造力等条件都最佳的综合时间节点。然而,正因任何我们参与的时间运动的事与物都会老去,也会在老去的某一个时间点死去,青春转瞬即逝。因此,在我们还未老得不复存在前,人们对青春都有着执念,并用不同的说法与做法去表现。
而皮尔斯与拉米的场景中对爱与精神的表述,通常都会被人们颂赞为不朽,是人们对不朽的渴望。
斯宾诺莎在《伦理学》中有表达这样的观点:“每一个存有都努力保存它自己,而这种努力便是它真正的本质,并包孕在无限的时间里。它总是意欲在它的个体里以无尽的努力坚持它自己,并且也意识到它自己的恒久性”。而海曼正是用这样的方法,尝试在“无限的时间”里留住她们对爱与精神的永久存在。
可是,青春、爱与精神的“永恒”与“不朽”值得让人存疑。若世间是如尼采所言般运行,“万物方来,万物方去;存在之轮,永远循环。永恒的路是螺旋形的”,那留住这些精神残片的意义是什么?
但相信Frederik也未曾想去证明这些“永恒”与“不朽”在长逝而不停留的个体生命中起到的作用,用Frederik Heyman的话总结这个短片是最合适的:
“我使用3D扫描创建了一个凝结时刻。
数字装置是用过去时间上的遗留之物建造的。
这不仅是为了保存曾经的东西,
还是为了凝结现在并试图塑造未来。
这些图像无论是基于事实还是虚构后,
都向我们展示了,
人们想要被记录也想要去记录。
这一技术(使得我们)超越了时间,
空间和身体存在的欲望。”
撰文 / 日
编辑 / Mark
NOWNESS
NOWNESS线下展览来啦
NOWNESS
捕捉日常生活中的新奇与不凡
CONTACT US
合作/投稿请联系
wuyin@modernmedia.com.cn
本文由 NOWNESS 独家发布,未经许可请勿复制转载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更多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