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6th天才计划 | 入围作品故事集(下)
承接上篇,我们继续分享本年度天才计划竞赛单元创作者的故事。这一篇关于作品III组“寓言,预言”和作品IV组“它降临的时刻”,它们包含创作者过去经历的,以及他们生活中正在发生的一切。第6届NOWNESS天才计划竞赛单元预告片11月22日至11月28日,在上海油罐艺术中心,天才计划竞赛单元的20部入围作品,将分为4组与观众见面。请至文末预约线下观影。民俗与传说是用特定的逻辑理解世界,试图掌握某种规律,获得对未知世界的掌握。“寓言,预言”是天才计划竞赛单元的入围作品III组,这组作品向我们解释了现实往往被寓言塑造,了解过去也可以预言未来。《宝孜达》讲述的是一件在草原上发生了千万次的平常事:儿时的克冉和堂姐去山谷探险,遇见了一只快死的老羊,姐姐称按照习俗,必须宰了它,帮它减轻痛苦。克冉不信,跑回家向大人求助,但最终羊被宰了,克冉崩溃大哭。割开颈动脉我是来自新疆伊犁的哈萨克族人,“宝孜达(Baozhda)”是我们哈萨克语中的一个词汇。我国的大部分牧民在屠宰牲畜时,会采用割喉放血的形式,而宝孜达的含义便是指,宰羊时,割开颈动脉的这个动作。虽然听起来有些残忍,但理性地思考,这并不是某个族群或地域独有的习惯,而是几千年来人类社会共通的经验。在卫生条件相对较差的草原,出于卫生安全、食物品质和人道主义考虑,割喉放血不仅是必要的步骤,也可以很大程度减少动物们的痛苦(因为死去的速度很快)。可回到感性层面,对于小时候的我来说,更多的是害怕和无法接受,我从小住在城里,遇到宰羊的场景相对比较少,而且有经验的长辈们会主动担下这项任务。所以,长大到现在,我从来没有过亲手“宝孜达”的经历。不少人很喜欢《宝孜达》的美学风格,我受宠若惊,但其实相比风格,我会更关注故事本身,这种感觉像是在一个草原的夜晚,你和大家围坐在篝火旁,百无聊赖,这时一位老人开口了:“唉!既然这么无聊,那我来讲个故事吧,很久很久以前……......”这是电影传递给我的感受,故事,永远是第一位的。勇士对生死敷衍了事小学二三年级时,我花一块五毛钱买到了三只黄澄澄的小鸡,养在阳台。没想到昼夜温差太大,第二天就有一只躺在那里不动弹了。我爸说它死了,要赶紧扔掉,否则会传染给剩下的两只,我反驳说没死啊!我清楚地看到了它的绒毛在微弱地颤动。但我爸着急出门,根本懒得跟我理论,直接将小鸡像网球一样扔进了小区里的垃圾桶里。我难过极了,我真的觉得那只小鸡还活着。每次路过垃圾房时,都仿佛能听见它“叽叽啾啾”的叫声。那怎么办?我终于鼓起勇气,屏住呼吸,拉着小伙伴们翻进了垃圾房,却发现里面空空如也——垃圾房是会定时清理的。这是一段我直面动物死亡的童年经历。长大以后,我写故事时首先会思考要讲谁的故事,这个人经历了什么事,从中获得了怎样的成长,成长的过程又伴又随着怎样的幸福和伤痛。《宝孜达》中,小男孩克冉亲眼目睹大人们“宝孜达”了那只重伤的羊,这对他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和伤害,可是大人们却觉得他得到了成长,成为了勇士——被迫的。同样一件事,从不同的视角看来就是截然不同。这是成人与小孩之间天然的矛盾,也是在草原上发生了千万次的平常事。草原之外,成年人的“霸权”也以其他形式不断在出现——生死不是成年人的专属议题,但他们总是有意无意地搁置、忽视小孩的心理需求,有时,以“传统”作为最省事的方式敷衍了事,但对于生命与死亡,也许只有小孩儿才能拥有纯粹的敬畏和感知。两位特别出演据我爸说,爷爷年轻时是个很凶、很严肃的人,但在我的印象里,他是个和蔼可亲的人,擅长做手工艺品,比如马鞍,还被电视台采访过。刚开始学电影的时候,我邀请爷爷以后来我的电影中出演角色,他总笑着说:“我又不会演。”几年后,当我从北京回到家乡伊犁,开始拍摄《宝孜达》时,爷爷却再也不可能出演了。但我决定,让爷爷以另一种特别的形式参与。我特意回了一趟爷爷的老宅,把爷爷那幅笑眯眯的遗像请到了片场。爷爷的名字也出现在了影片结尾的演职员表中——开合热曼(Kaihereman),在哈萨克语里,寓意“英雄”。另一位“特别出演”是我的表姐,她比我大了十多岁。在我看来,表姐承载了很多哈萨克族的精神。她待人温柔,但又有作为牧民必要的冷静和残酷。在现实的语境中,表姐后来也试过去城市里学一些技能,比如去上技校、给人理发之类的。但她最终还是和小叔叔和爷爷回归了牧场。后来,表姐出嫁了,以游牧为生。能够有机会用影像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想,我感到很幸运。也许表姐没有那么多机会把这些感情表达出来,所以我在影片开头写下“谨以此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