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天地帷幕下,藏戏隐于雷电中

明星辰 NOWNESS现在
2024-09-07

🔴

因与果

以山作帷,以天为幕。在辽阔的青藏高原上,具有600多年历史的藏戏被人们不断演绎。


在刚刚结束的龙年春晚《永恒的诗篇》节目中登台表演的拉萨青年旦增益西,从小痴迷藏戏,并在之后投身于藏戏的表演与研究中。他曾凝视过面具背后不同的人生传奇与神秘隐喻,探索藏戏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开启了一系列让“6岁孩子和60岁老人”都能听懂的藏戏普及讲座。

旦增益西在2024春晚舞台

此次,NOWNESS原创“新掌门”系列,走入藏地,邂逅雷雨,在忽明忽暗的天光里,讲述藏戏传承人旦增益西与藏戏之间的因果缘起。

随喜马拉雅山脉连绵不绝的群峰,沿雅鲁藏布江而上,西藏这片土地上,农耕与游牧文明相互融合,在以农耕为主的地域之上,逐渐生发出一种奇异而璀璨的艺术形式——藏戏。

雪巴拉姆民间藏戏团,摄影 成焕发

已有600多年历史的藏戏,被称作藏文化的“活化石”,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以来,它以悠久的历史传承、丰富的歌、舞、剧融合的表演形式、植根于土地与人心深处的佛教经典与民间传奇,以及最为贴近观众的广场式舞台,在这片土地上广泛流传。

《西藏音乐史》中谈到,藏戏的主体戏剧阿吉拉姆的起源,应该是在1444年唐东杰布修建“加桑曲沃日”(西藏四大名山之一)铁索桥时期。


当时唐东杰布为了修建铁索桥四处募化,从门徒中寻到七位能歌善舞的姐妹,亲自编排节目、设计唱腔、敲钹击鼓、教授歌舞,通过表演募集建桥物资。七姐妹的表演引得大众赞赏连连,被形容美如“拉姆下凡”(拉姆,藏语意为仙女)。于是,这种戏剧形式便得名“阿吉拉姆”。

从小,旦增益西就被奶奶说,“你上辈子一定是跳藏戏的”。


幼年时期,旦增益西常被家人带去看藏戏。传统的“阿吉拉姆”藏戏舞台不同于其他戏剧“镜面式“的舞台,而是以360°广场剧的形式打破“第四面墙”——演员择一处空地,或搭大帐篷、或扯大帆布、或就地表演,方圆几十里赶来的人们便围着舞台席地而坐,一整出完整的藏戏通常持续数十小时,这期间,有人看戏,有人聊天,有人边看边喝着青稞酒……

雪巴拉姆民间藏戏团,摄影 成焕发

穿着小花袄、红毛衣的小旦增看着演员戴着神奇的面具在离他不远的地方又唱又跳、又演又说,如同瞥见另一个奇妙世界,他从地上拾起一根木枝当作吉祥彩箭(藏戏中温巴使用的表演道具),亦步亦趋地跟随演员们跳了起来。


这张照片直到现在还保留在旦增益西的家中。从小出生于音乐世家的他,父母分别是大提琴、小提琴演奏家,奶奶是舞蹈演员,爷爷则是藏族传统乐器扎念琴演奏者,常会做一些藏戏的面具给他当玩具。家里并没有人跳藏戏,但他对于藏戏的热情,几乎与生俱来。

藏戏表演中的乐器伴奏极为简单,只有一鼓一钹,于是家里老旧的弹簧靠垫就是他的鼓,藏式木碗银盖合在一起就是他的钹,伴随着磁带里、电视上的藏戏演出,他敲着自己的鼓和钹,常常自导自演能玩一下午。


“如果生活是一杯酥油茶的话,藏戏就是这杯茶里的盐巴,也许是我还在襁褓中的时候,耳朵里就第一次听到藏戏的声音。奶奶说,我一定是上辈子跳藏戏的人投胎到我们家。”

据统计,如今西藏自治区共有154个藏戏表演团体,拉萨的雪巴拉姆民间藏戏艺术团便是最负盛名、历史最为悠久的民间藏戏团体之一。


2016年,刚从中央民族大学本科毕业的旦增益西突然得知故乡的雪巴拉姆藏戏团要来北京表演的消息,从小热爱藏戏的他,感觉到内心被点起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


剧团在北京表演的几天,他一直都在现场,之后便正式拜剧团中的戏师边巴次仁老师为师,开始学习藏戏。

左滑查看

旦增益西与戏师边巴次仁,摄影 成焕发

传统藏戏演出一般分为“顿”(开场表演)、“雄”(正戏传奇)和“扎西”(祝福迎祥)三部分,并有唱、舞、韵、白、表等表演技法。戏师作为藏戏团中的灵魂人物,在表演时总会自由游走于各个戏剧空间之内,通过念白将整场戏串联起来。


当时已升入研究生的旦增益西并不能长时间在家乡跟着师父学习,于是,一场漫长却也充满乐趣的异地学戏之旅由此展开。每周,师父将或一段唱腔,或几个身段录好发给他,他经过练习后每周给师父返课。

为了不打扰舍友休息,他常常一个人站在七楼最靠里的宿舍小阳台练习唱腔。研究生宿舍的空调外机正好装在阳台上,于是,夏天最热、冬天最冷的时候,他就迎着空调外机的冷暖风放声高歌。


练习身段的时候,小阳台无法施展身手。等到每晚十点半,学校操场的灯光熄灭后,他便站在偌大的操场上,在一片黑暗中开始练习。没有灯光,便借着星光余晖,没有镜子,便伴随手机里的鼓点起舞。

2017年,他跟随剧团第一次登上了罗布林可“雪顿节”的舞台,这是西藏地区最为隆重的节日,更是一场无比盛大的庆典。他出演了《白玛文巴》这一经典传统藏戏,在里面饰演了主角随从、主角发小、仆从等一众配角,有种梦想实现的快乐。


 “因为我太爱藏戏,自己真正到台上去表演的时候,我会感觉这一幕是不是在做梦,会有一种难以言表的不真实感,这种不真实感中又夹杂着一种喜悦、兴奋以及很多很多的紧张。”

左滑查看

旦增益西与雪巴拉姆民间藏戏团,摄影 成焕发

藏戏的表演历来漫长,演员们需要不断更换角色或者中途休息,就在那几天不断更迭、此起彼伏的演出中,他在表演间隙看到舞台边站着一个小男孩,带着一种好奇又欣喜的神色凝望着他,那孩子离舞台如此近,他演着演着就如同穿越到另一个时空,和过去的自己在藏戏舞台再次相遇。

藏戏表演中,观众通过主角的表演感受“奥妙”,演员本身也因极具象征意义的面具、剧情、宗教内涵,而被赋予了重要使命,体会并演绎剧中人物的悲喜哀愁。


藏学家洛桑多吉曾从色彩角度讲述了不同面具所代表的角色内涵,譬如白色面具代表贞洁、慈悲,毫无害人之心;黄色面具透露容光抖擞、常识广博,具足好处众生之心;赤色面具象征权力,玄色面具透露怒相,恰与佛经中息、增、怀、诛四业相应和。

每一种面具下,皆是一种人生;每种人生,则各有不同传奇。


在旦增益西看来,戴上面具意味着“入戏”——戴上面具,你便不再是你。


“只要戴上面具,你就变成剧中的人物。在舞台上,所有一举一动都是需要注意的,不能说些无关紧要的话,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演出里。面具除了在戏剧时空里表达某种特定的人物,它更是一种重要的象征。很多藏戏戏剧来自佛本身故事,那戏剧中的某个人物也可能代表佛菩萨的化身。”

采访中,他讲述了八大传统藏戏之一《白玛文巴》所演绎的故事:“莲花生大师”化身白玛文巴经历漫长波折,寻觅自己的身世,而后经边洲大海、海底龙宫、西方罗刹国等诸多历险,最终乘金锅回到王宫,接替王位。


这个宛若希腊神话中帕修斯历险的故事,透露了藏戏传奇故事包含着的多源谱系。它启发旦增益西,在延续传统的同时,发掘出蕴藏在这一古老剧种里的丰富多元性。“传统藏戏的表演形式跟古希腊戏剧非常相似,古希腊戏剧不是有歌队吗?歌队要重复前面一段表演的内容,藏戏也一样,它会有一个类似于歌队的设置,一群脱离于戏曲空间的人站在旁边演出”。

2019年开始,他试着在小剧场将古希腊俄狄浦斯王的故事元素融入到藏戏之中。他认为希腊戏剧永恒的主题总与“命运”一词相关,而这与藏戏之中强调“因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2020年,他受到广东卫视“国乐大典”栏目邀请,将环保主题作品《境·洁心之旅》搬上舞台,把藏戏中面具、音律、唱腔等元素融入表演中。

左滑查看

旦增益西在小剧场,摄影 冯立

与此同时,他在藏地开启了一系列名为“觅见·阿吉拉姆”的藏戏普及讲座,他在分享中讲藏戏的历史和故事,争取语言平白到“6岁孩子听得懂”,内容多元让“60岁老人不觉无趣”,讲座开在西藏日喀则、拉萨等地的图书馆、非遗保护中心乃至大学,受到很多青年群体的关注与喜爱。


在旦增益西的心中,最好的藏戏总伴随这样的场景,“我要叫上我所有的亲朋好友,带上我最甜的青稞酒和最好的食物,与最好的朋友坐在戏场边,喝着酒聊着天看着戏”。


这几乎就是他的写照。一路上,他从未停下,以一种异乎寻常的才华与英勇,携带着自己最爱的藏戏和扎念,去赴那场最为盛大华丽的宴席。

90后导演沈晧南曾执导NOWNESS“新掌门”系列里的第一部影片——来自河北沧州孟村回族自治县的开门八极拳传承人吴昊,此次,当他再度掌镜同一主题,却遇上了拉萨忽明忽暗、变幻不定的天气与环境。


拍摄过程中,有时刚喊action就下起暴雨,有时拍着拍着就闪起雷电,刚刚结束天空便瞬间放晴,这种变幻无常的天气被他捕捉下来,放进了成片,展现出藏戏所在地域的神性与博大,以及旦增益西极具光影感的丰富表情。我们采访了导演沈晧南,听他讲述这部短片拍摄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拍摄现场花絮

NOWNESS:对于这部短片最初的构想是什么?在拍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调整和变动?


沈晧南:其实大部分还是按照我们设定的想法完成了,只是拍摄中遭遇了拉萨很多天气的变化,比如结尾在草原表演猎人净地的那个部分,我们遇到了一半晴天一半暴雨,暴雨刚好在我们头上,等整个表演结束雨就停了,有一种很奇妙的感受,好像土地真的得到了净化。所以在成片中也把当时的感受剪了进去,将放晴的感觉作为结尾。

导演沈晧南为《天地帷幕》手绘的分镜脚本

NOWNESS:实地去到藏地接触旦增益西后,对于这位主人公以及他所身处的土地有什么感受?


沈晧南:会感觉他是个很正气的人,有很多不同的才艺。在院子里看到他的乐队表演藏地民歌时,觉得他整个人在发光,有种带你去别处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藏地给我的感觉则是辽阔,纯粹,狂野。

上:旦增益西与朵热乐团

下:旦增益西在抖音的系列音乐作品“扎念的N种可能”

NOWNESS:在拍摄和制作短片的过程中,觉得最具挑战性的是什么?为什么?


沈晧南:其实最大的挑战还是在调研中努力地一点点找到自信,建立框架的过程,因为藏戏可探讨的东西太多了,宗教、历史、民俗、寓言、戏曲等方方面面,一度疯狂阅读论文,结果没了方向。在整个制作过程中有太多变数。场地/天气都是原因。因为我们拍摄时间很紧张,现场遇到很多突发状况都得在5分钟内立马做决定,不然光就没了。

摄制组在追赶最后的天光拍摄

NOWNESS:现场的天气以及突发因素对于拍摄有影响吗,可以分享一下现场拍摄时的状况吗?


沈晧南:第一天其实出了很多状况,拍摄过程中不得不临时替换场地,前期堪景的功夫全泡汤了,在拉萨城里开着车兜兜转转重新找场地,然后就看着外面的太阳一点点落下,最后选择了旦增乐队所在的创意园的车库楼顶完成了拍摄,拍着拍着就开始电闪雷鸣,当时就有种无力感,但最后就索性把我现场看到的变化都剪进了片子里,每条片都有每条片的命吧。

出镜:旦增益西

边巴次仁/多吉/阿奴/仁青巴珠/扎西顿珠/仁增达瓦/坚赞

导演:沈晧南  制片人:肖耀辉  监制、形象:廖赫

制片统筹:杨怡忱  外联制片:胡北三  摄影指导:杜甫

灯光师:黄军  剪辑:朱凌妍  设计:李亦正/尹洁

撰文:明星辰  排版:sane


服装鸣谢

 GARÇON BY GARÇON,PRONOUNCE

场地鸣谢

Khawachen 喀瓦坚地毯厂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NOWNESS现在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