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笑的时候,你可别发抖

林松 NOWNESS现在 2020-01-01

夸张的表情,花哨的发色,超大号的鞋子,宽大的奇装异服,红色的圆鼻子以及时不时出糗的举止,组成了经典的小丑形象。近年来,小丑变得愈来愈令人不安,甚至出现所谓“小丑恐惧”(Coulrophobia)现象。导演Alex Kliment,Dana O'Keefe 和 Mike Tucker 用一支短片,探索“小丑恐惧”现象背后的故事。











01

小丑简史


小丑的历史可谓渊源流长。远在公元前2400年的埃及第五王朝时期,便出现有专门负责逗乐法老的小丑,他们生活在宫廷之中,一般由侏儒扮演,以赏赐为生。西汉司马迁在《史记·滑稽列传》中,也记载了许多逗帝王开心的弄臣,也算是小丑的一种。


这个以丑化自己来给别人带来欢乐的职业,很长一段时间只是帝王将相专有的娱乐。起初人们称其为“Fool”(蠢蛋),例如莎士比亚写过不少“Fool”,他们时不时跳出来插科打诨、装疯卖傻;14世纪开始,逐渐出现“Jester”一词,它的意义接近现代小丑的定义,指专门为宫廷中王侯贵族表演的滑稽演员。


The Life of a Court Jester in Medieval&Tudor Times


16世纪,“Clown”一词诞生了。Clown 的本意指乡野村夫,伴随文艺复兴后社会世俗化的过程,喜剧表演已经走向大众,小丑的活跃范围不再局限在宫廷之内。Clown 既是指为了谋生而从事喜剧表演的乡村平民,也指代市井小民尽情嘲笑的粗野农夫。


19世纪早期,现代概念的小丑形象终于定型。英国喜剧演员约瑟夫·格里马尔蒂把小丑形象引入哑剧,改进其打扮和表演方式,规范其滑稽表演风格,创造了现代流行小丑的雏形。自此,小丑逐渐成为马戏团的标志,格里马尔蒂也因此被誉为“小丑之父”。


Joseph Grimaldi as "Joey" the Clown

Joseph Grimaldi as the Clown in Harlequin Padmanada


发展到今天,小丑(Clown)衍生出各式各样的细分种类,通常分为五种:白面小丑(White face)、彩面小丑(Auguste)、乞丐小丑(Tramp/Hobo)、人物小丑(Character)以及伤心小丑(Sad Clown)。




02

电影里的小丑


费里尼童年时曾受到小丑的重大刺激,这影响了他日后的创作。他一生迷恋马戏,执着地表现他眼中的小丑世界。意象化的场景,梦幻般的情节,戏剧化的人物,组成费里尼式的马戏团电影。他经常说:“世界处处有小丑”,人类社会无异于小丑的社会。


费里尼把人划分为两种:红小丑和白小丑。前者衣着破烂,行动笨拙,代表玩世不恭、心不在焉的一种人;后者喜欢发号施令,自我放纵,代表权力欲强烈、桀骜不驯的人。例如《大路》里白小丑的化身就是江湖艺人藏巴诺,红小丑是女孩杰索米娜,他们的对立组成了费里尼电影的典型冲突。

电影《大路》


2010年的西班牙电影《伤心小号曲》用一个马戏团的故事讲述了西班牙半个世纪的历史纠葛。主角哈维尔饰演一名伤心小丑,与马戏团当家的快乐小丑赛吉一起,爱上了美丽的杂技女明星娜塔莉娅,三个人因此纠缠出一段血腥的畸零人生。在这部电影里,伤心小丑和快乐小丑各自有不同的政治寓意。


《伤心小号曲》


影史最流行的小丑形象,非DC宇宙蝙蝠侠系列的反派“小丑”(Joker)莫属。“Joker”一词本指捉弄别人的人,18世纪起开始在口语中指代“小丑”,较为正式的称呼仍是“Clown”。DC编剧选取“Joker”一词称呼小丑,颇有深意。


1966年,“小丑”一角首次出现在蝙蝠侠剧集中,此时的它仍是一个滑稽搞笑的形象,笑声疯狂,举止错乱。1989年蒂姆·波顿导演的《蝙蝠侠》电影,杰克·尼科尔森以其精彩的表演,首次赋予小丑魔鬼的属性,令它成为癫狂、混乱和邪恶的代名词。


Joker(Batman 1966 TV Series)

 Jack Nicholson's Joker in Batman (1989)


2008年诺兰版《蝙蝠侠·黑暗骑士》,希斯·莱杰饰演“小丑”,这一次,他为小丑装进了灵魂。小丑拥有超高的智商、惊人的谋略,以及邪恶的信仰。他不依靠装备,也不必拥有超能力,但能够毁灭正义,将蝙蝠侠玩弄于股掌之间。依靠“小丑”这一角色,《黑暗骑士》一举成为IMDB排名最高的超英电影。“小丑”也因此成为影史最迷人的反派。


Heath Ledger's Joker in The Dark Knight


今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华纳推出的R级电影《小丑》成为史上第一部入围国际三大电影节的超英电影,口碑爆棚。杰昆·菲尼克斯暴瘦数十斤,饰演主角小丑,演技惊为天人。普通观众若想一睹为快,要等到10月4日大规模上映了。


《小丑》,2019




03

恐惧根源


2016年,北美爆发了“小丑恐惧”(Coulrophobia)。在油管上,许多人上传类似的视频:荒郊野外中,突然出现打扮奇怪的小丑。它们向无辜路人跑去,把他们吓得屁滚尿流。“小丑恐惧”热潮席卷北美,甚至波及了无辜的麦当劳叔叔,它不得不停止当年的宣传活动。




原本为人带来快乐的小丑,

为什么成了某些人眼中恐怖的象征?


史上第一个令人害怕的小丑形象出自 Ruggero Leoncavallo 的歌剧 《Pagliacci》。剧中,主角发现妻子出轨,一怒之下杀死了妻子和情夫。行凶时他身上穿的正是小丑的戏服。本该给人快乐的小丑,却做出了残酷血腥的杀人行动,这种错位形成强烈的冲击,让观众久久无法忘怀。


Opera-Pagliacci


1970年代,美国诞生了一位街知巷闻的小丑连环杀手——约翰·韦恩·盖西。盖西常常在筹款活动、儿童派对上扮演小丑,至少性侵和谋杀了33位14岁到21岁的少年,因此获得“小丑杀手”的外号。他的故事加深了人们对小丑的恐惧。


Killer Clown John Wayne Gacy


1990年,由斯蒂芬·金小说改编的电影《小丑回魂》上映。从此,小丑不再是给孩子逗乐的喜剧人物,而是一个张牙舞爪、专门杀死孩子的凶手。斯蒂芬·金坦言,该形象的灵感来自“小丑杀手”盖西。2017年《小丑回魂》改编上映,再度掀起“小丑恐惧”的热潮。


上:《小丑回魂》,1990

下:《小丑回魂》,2017


抛去文化上的因素,小丑从“让人发笑”到“让人发抖”,还有认知心理上的成因。对此,东京的学者森政弘提出一个认知理论:“恐怖谷效益”,即人类会对极为拟人但非人的物体有强烈的厌恶感。


但凡恐怖的大反派,大多具备“极为拟人但非人”的特征。例如《月光光心慌慌》的迈克尔·迈尔斯、《哈利波特》系列的伏地魔、《星球大战》的达斯·维达、《德州电锯杀人狂》的皮脸等,他们似人,但又有一些缺陷,或外形残破,或妆容诡异,或动作不自然。很不幸,小丑的形象也落入了恐怖谷之中,《小丑回魂》的佩尼怀斯即是最佳例证。


Pennywise


人们害怕小丑的第三个原因是“去个性化”。快乐小丑一直在笑,伤心小丑一直哭,他们的脸保持同样的表情,覆盖单一的情绪。小丑的妆容掩盖了真实情感,让人感到恐怖和诡异。“去个性化”会使人变得暴力,在军队里,士兵身穿统一制服,高喊统一口号,消灭个性,听从命令,渐渐变成杀人机器。


From Internet


齐泽克认为蝙蝠侠和小丑都是戴面具的人,不同的是观众看到了前者摘下面具的样子,看不到后者妆容下的真实面孔。某种意义上,蝙蝠侠代表了意识形态的谎言,妆容如一的小丑才是唯一追求真相的人。小丑抗拒意识形态的代言,暴露人类本身的丑陋。当我们看到小丑扭曲的笑容,也看到了人性的丑陋。


Batman,1989


它笑得越狰狞,我们越瑟瑟发抖。




撰文 / 林松

编辑 / Esther

NOWNESS


继续观影


 NOWNESS  

捕捉日常生活中的新奇与不凡 


 CONTACT US 

合作/投稿请联系

wangsili@modernmedia.com.cn

本文由 NOWNESS 独家发布,未经许可请勿复制转载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更多影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