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1世纪最具创新精神的编舞家之一, 他是沈伟

谢斯曼 NOWNESS现在 2022-11-01

美国舞蹈节执行董事Jodee Nimerichter说,“沈伟是21世纪最具创新精神的编舞家之一。”素地黑幕、丹青分明、钟鸣灌顶、经诵为伴,仪式感和力量感为舞蹈塑造出令人瞠目的张力。好像中国古典绘画中的人物活了过来,但又不止于此:沈伟的作品不仅涉古通今,更具有未来感。









12月3日,2020年美国舞蹈节编舞家终身成就奖颁给了中国舞蹈家沈伟。这个奖项是国际编舞界最高奖项之一。现代舞之母玛莎·葛兰姆(Martha Graham)、德国舞蹈剧场大师皮娜·鲍什(Pina Bausch)、当代芭蕾先锋威廉·佛塞(William Forsythe)都曾获此殊荣。


图左:Pina Bausch

图右上:Martha Graham

图右下:William Forsythe

舞蹈节执行董事Jodee Nimerichter说,“沈伟是21世纪最具创新精神的编舞家之一。”


刚过50不久的沈伟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他开创了名为“自然身体发展”的舞蹈技术体系。此前就已经获得过又舞蹈界“奥斯卡”之称的“尼金斯基奖”(2004年)和美国创造性人才最高奖“麦克阿瑟天才奖”(2007年),約翰·洛克菲勒三世成就奖(2018年)。《华盛顿邮报》称他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

“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出自老子《道德经》第41章的这段话是沈伟最初呈现于2000年的编舞作品《声希》的名称来源。

沈伟是如此难以被定义,他跳舞、编舞,但是他的作品难以被归类到任何一种“现代舞”当中;他也作画、制作影像、创作艺术装置,尽管这一部分的成就常常被人忽略。


可以说,沈伟的创作注重通感,是一种打通了单一艺术形式的、无限融合和生发,最终又回归到内心的作品,如他自己所解释的:“利用时间、空间、质感创作出有关身体和思维的呈现。”内心或是山水,既非抽象也非写实,也不同于超现实,或许是一种“全体艺术”。




沈伟出生于1968年,在20岁之前,他一直在学习中国传统戏曲,身段极好,其中的6年有余间接受的是严格的科班训练。其父是戏曲导演和书法爱好者,因此他自幼跟随父亲习画。

“沈伟:未知的探索”展览

16岁又开始学习油画,沈伟的基本功很好,许多年轻时代所作的具象题材油画放到现在看依然是很灵的,他热爱绘画,19岁时曾报考中央美院,因为英文水平不足而落榜。沈伟没有因此停止过绘画创作,至今他在纽约和巴黎的公寓中都摆着他不同时期的绘画作品,只不过后来的创作都走向了抽象的道路。

早年的沈伟与其肖像作品

你能看到绘画在沈伟舞蹈作品中存留的痕迹,他把身体当作工具,空间当作画布,舞蹈则是转瞬即逝的“绘画”过程;你也能看到舞蹈在沈伟画作中的痕迹,他将舞蹈中所提炼的技巧、呼吸、流畅、中心移动、肌肉控制以及最重要的心理空间应用到他的架上创作中,绘画的过程即是舞蹈,于他也都是一种修炼。

《卧像与猫》,1994


《运动第8号》 , 2005-2006

1987年,沈伟进入了杨美琦联合美国舞蹈节及美国亚洲文化基金会于广东舞蹈学校创办的现代舞专业实验班;1988年,沈伟偶然有机会看到加拿大现代舞团的表演,那种完全不同于其认知中的舞蹈语言让他深受震动;1994年,凭借独舞《不眠夜》,他获得了中国首届现代舞大赛创作和表演的两个金奖,获得全额奖学金的他于次年前往美国纽约,自此开启了自己的国际舞蹈之路。

就像任何一位中国留学生一样,沈伟在美国感受到了强烈的新鲜感和文化冲击,两相交织下的他一方面竭力汲取着西方语言、艺术、文化中的陌生事物,另一方面也迫使自己回头审视自己作为东方人、中国人的文化身份。


在中国时,你眼里都盯着“洋玩意”、西方事物;真正来到西方,作为外国人的、成为少数分子的、处在社会边缘的你却反而看到的是自己真正所倚靠的文化根源。




在西方人眼中,沈伟是异类的、东方的,但并不是那种难以消化的东方。不破不立,沈伟并没有盲从西方现代舞那一套理论,而是在此基础上生发出自己独特的舞蹈逻辑和语汇,创造出一条新路径。


许多现代舞能够让人感受到强烈的力量,但那种运动方式是舞者运用身体主动打破空间;沈伟反其道而行之,自幼学习湘剧中盖派武生的他将戏剧中的气韵运用到了自己的编舞上。

沈伟担任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画卷》篇编导

“气韵”这个词听起来很熟悉也很玄乎,现代人说得顺口,也许没有细思过它的内涵。南朝绘画理论家谢赫提出中国绘画上的“六法”,其中第一个便是“气韵生动”。

学者韩刚在其《谢赫’六法’义证》一书中经过严谨的考据,认为“韵”源自西方国度,“气”之本义则来自汉代,南朝梁钟嵘《诗品》中讨论“气”之本原含义时提到:“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翻译过来就是,气创生着万有(物),生生不息的万有无时无刻不在感动着人的心灵,所以相应地,人的心灵也在时刻顺应着万有的感动。这种感动与顺应的过程,摇荡着人的性情,人们便情不自禁地要把它外化为歌舞。

生生不息的“万有”源自“气”之“动”,“气”是内在于“动”的过程的每一环节中的,人作为万有中的一物,也由“气”创生,外化出的行为也是“气”之“动”的结果。


不论有意还是无意,沈伟的舞蹈理论事实上就源自这种对于“气”的认知,他的“自然身体发展”体系强调人的“内力”,舞蹈当中的动作实际上是由身体内里的“气”由内而外带动肢体运动的,身体需要做的,是顺应这种内力并作出反应。

2005年,在他的编舞作品《地图》中,沈伟将“自然身体发展”这一运动体系进行了具体的运用。“地图”是身体运动方式的图,不是真正的地图,其中包括“Rotation Map”(拧转地图),讲的是人在全身关节拧转下的结构图和动作方式;


以及“Bouncing Map”(回弹地图),意为人的肌肉不主动运动,而是像球一样靠地上的回弹力去运动;还有“Internal Energy Map”(内在力地图),顾名思义是每个人内在的感官、情绪、神经或者肌肉力量影响到其外在的运动方式等等。

《地图》,2005




沈伟近年的所有作品基本都以此体系为基础,从《声希》开始,如《道德经》中所释义的,向自身的反向转化,应物而行,这是西方现代舞理论中所没有的、只有沈伟才能做出来的东西。

《声希》,2000

但同时,对于东方人来说,看沈伟又有如看西方,他的舞蹈语汇并不是纯东方的。沈伟的舞蹈作品极度视觉化,又有许多关于艺术史的指涉,如同文人游戏一般,叙事在这当中的比重所占甚微。

《连接转换》,2004

有一阵子沈伟很为超现实主义着迷,他喜欢比利时善画女性裸体的艺术家保罗·德尔沃(Paul Delvaux),德尔沃不是一个典型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但是却影响了许多其他领域的创作者,比如日本作曲家武满彻,以及英国作家J.G.巴拉德(James Graham Ballard)。

Paul Delvaux,《Sleeping Venus》,1944

沈伟的编舞作品《天梯》将保罗·德尔沃的画作“复刻”到舞台上,如古希腊雕塑中的形象一样,舞者的上身赤裸,下身着层叠的素色裙裤,在沈伟搭建的文艺复兴审美的神殿台阶上缓缓移动。


如沈伟本人所说,失重、悬浮、轻盈、自由感是他在创作中追求的,某种普世的庄严和神性由此生发,得以超越文化的差异而直接探求精神层面的联结。

《天梯》,2000

从伊戈尔·菲德洛维奇·斯特拉文斯基(Igor Fedorovitch Stravinsky)到古琴、从汤姆·威兹(Tom Waits)到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从佛教诵经到极简音乐,超越时间与空间的不断解构再建构,沈伟始终是无法被定义的。



制片人 / Shaway Yeh

导演 / Jim Demuth

制片 / Tingting Shi 摄影指导 / Zijie Zhou

灯光 / Xiyu Zhang 剪辑 / Lin Xuan

调色 / Simon Astbury @数字王国Digital Domain

声音设计 / Aho


特别演出 / Shen Wei、Chelsea Retzloff、

Cecily Campbell、Kate Jewett、Maria Volpe、Lilly Balch、

Masad Qawishabazz、Michael Wright、

Niannian Zhou、Shi Xuan 


特别鸣谢 / 沈伟舞蹈艺术 、沈伟艺术、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撰文 / 谢斯曼

编辑 / Zoey


NOWNESS


继续观影


 NOWNESS  

捕捉日常生活中的新奇与不凡 


 CONTACT US 

合作/投稿请联系

wangsili@modernmedia.com.cn

本文由 NOWNESS 独家发布,未经许可请勿复制转载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更多影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