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你穿成这样,一定是个艺术家吧?
当你想到某位艺术家的时候,ta 都穿了些什么?
也许我们都觉得,没有谁比我们更懂自己的身体。
但真的是这样吗?你每天穿的衣服,是想表达什么,还是想隐藏什么?亦或只是单纯为了“穿衣服”这个动作?
日本哲学家鹫田清一曾经在《古怪的身体》一书中说过:
我们每个人都在
某个特定的时代、特定的地点诞生,
而我们所穿的衣服上,
都充满了这个时代、这个地点的各种气息。
图源:Getty Images
这句论断似乎放在艺术家身上,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呼应。他们不仅仅是表达,还可能自我创造、自我颠覆,甚至还被时尚界复刻模仿。
图源: queen.gr
别以为搞艺术的人,穿着一向随便毫无章法,没错,但他们的“随便”,是随随便便就能在时尚圈掀起一场新的变革。我们在今天的推送里总结了六种艺术家的穿搭类型,欢迎为你喜欢的艺术家对号入座:
矜矜业业立人设型
代表选手:弗里达、草间弥生
有些艺术家的随便一套衣服,就是一套艺术品,身体和服饰是他们的作品本身,是他们向社会表达的意识。
比如墨西哥画家弗里达·卡罗,几乎所有人第一眼想到的就是她的自画像——标志性的一字眉、头戴着鲜花、精心梳起的特旺纳发型、极具墨西哥风情的民族长裙——一种经久不息的神秘气息,让人过目难忘。
图源:Corbis
Bettmann/Getty Images
弗里达·卡罗的传奇故事,一直是许多纪录片和传记电影导演热衷的题材。她小时患过小儿麻痹症,18岁那年因为车祸导致重伤,双腿严重不对称,但这并不影响她对于美和艺术的执念,以及直面身体上残缺和痛苦的坦率自由。
Photo Credits:Gisle Freund
墨西哥当地传统的长裙是弗里达·卡罗用来遮蔽双腿的利器,花园里鲜花是她最爱的配饰。她还将自己原本就极具辨识度的眉毛画得更浓重,成就了属于弗里达·卡罗的“一字眉” 。
Photo Credits:Nickolas Muray
这种独树一帜燃烧自我的唯我主义者穿着,给不少设计师,比如让·保罗·高缇耶(Jean Paul Gaultier)和纪梵希的里卡多·堤西(Riccardo Tisci)等等带去了灵感,至今这股“弗里达狂热”还在继续引领时尚、散发影响。
Photo Credits:Katya Palladina
同样,日本当代艺术家草间弥生的穿着也是作品本身,一袭亮红色假发和风格奇特的波尔卡点式套装,是她最具辨识度的形象,也是她用来救赎的艺术元素。
Young Yayoi Kusama photographed by Harrie Verstappen.
波尔卡点是她的精神幻觉主体,她的作品终生都在诠释挑战自我,直面心魔的生命力——“太阳、月亮、宇宙星辰都是点点,点点是爱与和平的象征,点点就是我,草间弥生” 。
Photo Credits:Eikoh Hosoe
草间弥生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已经做过不少时尚与艺术界的融合,最名声大噪的一次合作要数Louis Vuitton与草间弥生的联名,现在仍然走在先锋时尚的顶端,成了当代艺术市场的指南针。
酷爱异装型
代表选手:大卫·鲍伊
英国评论家John Berger曾经研究了诸多西方经典画作,并借由画面中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和地位差别,提出了一个无比经典的理论:“Men act and women appear(男人行动,女人呈现)” 。
Photo Credits:Steve Schapiro
David Bowie Life on Mars海报
这理论一语道破了两性之间在服装上的不平衡,这种“男人观看,女人被观看”的关系,至今依旧是社会“性别穿着”固化的意识形态。也正因如此,“异装”让给他人观感的冲击强度,男性总是高于女性。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英国摇滚艺术家大卫·鲍伊的“变色龙”异装形象,便是最硬核的时尚输出。
David Bowie photographed for a magazine in Los Angeles in 1974.
David Bowie Serious Moonlight 演唱会
大卫·鲍伊早年向往日本艺术,尤其热衷坂东玉三郎男扮女装的表演,他先后接触到了先锋剧院和哑剧,以及如何用肢体语言表达日本艺妓表演的艺术。种种叠加的感染,给了大卫鲍伊以跨越性别,角色扮演的方式在舞台上破风而立。
Photo: Courtesy of the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Chicago
Photo Credits:Mick Rock
留给世人印象最深的一个大卫·鲍伊,就是一头樱桃色的头发,闪电型妆容,以及亮片闪闪的男士迷你裙。
这是他第一个经典造型,夹带着雌雄同体的冲击力,正如同他在用极致先锋的摇滚乐,以及华丽又反叛的舞台表演,在向这个陈旧僵化的世界竖起中指宣判。
不绚烂就会死型
代表选手:蜷川实花
熟悉日本摄影风格的人,都不会对摄影师蜷川实花风陌生。她能以一种幻梦般极致绚丽颓靡的风格,在向来崇尚侘寂的美学流派中杀出血路。
她的镜头底下,充盈着浓烈妖娆的鲜花与金鱼世界,绚烂至极甚至令人目眩神迷。在这些艳丽至死的花丛背后,聚焦的是人性至生至死的欲望,浮现出一股极尽苍凉颓废的气息。
Photo Credits:Mika Ninagawa
蜷川实花受日本传统浮世绘风格的影响,从一开始的震慑人心的黑白摄影,转入高强度的色彩,以夸张绝美的视觉冲击。而背后暗藏的悲怆意境,与她从小看父亲(日本电影导演蜷川幸雄)的悲剧作品脱不了干系:“小时候,常会胡思乱想,想象如果自己死掉之后会如何。”
图源:台北旅游网
在日本,蜷川实花的作品已经成为时尚的风向标,受各大品牌和媒体的宠爱。你能在她的商业摄影、艺术创作还有她拍摄的电影当中,看到典型的蜷川实花风格。
图源:Photography
不仅作品自成一派,就连蜷川实花本人也是行走的调色盘——一身浓艳的花长裙,一头黑长卷发披肩,怎么艳丽怎么放肆。
她似乎要用自己的身体和摄影生涯,去演绎一场“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极致梦境。
穿搭跟作品差很多型
代表选手:
安迪·沃霍尔、弗兰克·盖里
图源:The LIFE Picture Collection
A Set of Six Self-Portaits, Andy Warhol
“人最好永远穿着同一套衣服,
这样就能知道大家喜欢你是因为真正的你,
而不是衣着所造就的那个你。”
安迪·沃霍尔在他的传记随笔《安迪·沃霍尔的哲学》里,曾经提到过他的朋友Brigid Berlin说过的这句话,也许正是这种随心所欲不被符号化限制的穿衣理念影响了安迪·沃霍尔。
图源:The LIFE Picture Collection
更让我们没想到的是,开创了波普时代的艺术家,一辈子最深入人心的衣着印象,竟然如此单调统一——通用黑色元素,无论是条纹T恤、长裤亦或是黑皮夹克,以及一头银发,边框眼镜。从头到脚,他都是以如此不波普的形象,自然而然地裸露在世人面前,毫无多余的视觉语言。
Andy Warhol photographs the photographer on the sidewalk outside the offices of the Village
Photo Credits: Fred W. McDarrah
这种单调的反差,其实也是一种反向的统一和谐:这些衣着元素最容易重复和符号化,跟安迪·沃霍尔毕生表达的波普艺术内核天然吻合,都是一种无所不在的自由和诚实。他曾经说过,宁愿看一个人买内裤,都胜过于阅读这个人所写的书。也许贯穿安迪·沃霍尔一生的,就是这种对于消费主义的嘲讽,
Andy Warhol, being photograph by Cecil Beaton. 1969
说到单调和重复的穿衣风格,在当代解构主义建筑大师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这里,又是另一番光景。
Photo Credits:Steven Simko
Walt Disney Concert Hall
建筑类出版社 Springer Vienna Architecture,曾经出版过一本名为“Why Do Architects Wear Black?”的书,书中向上百位世界知名建筑师提出了同一个问题:“建筑师为什么这么喜欢穿黑色?”,得到的答案也是出乎意料,从“这样穿可以强化个性”到“为了在世间消失”,什么都有。
图源:La Monde
带上这个前提,再回头去看弗兰克·盖里,你就会发现一点点端倪:
号称“建筑界毕加索”的他,作品几乎都像是直接从超现实主义画作里直接抽出来的一样,造型奇异,用色大胆,没有一条线的走向是“正常”的。
Photo Credits: Victor Enrich
但他本人(以及以他为代表的很多建筑师们),在公共场合穿的,却往往是简单的黑色外套或毛衣,偶尔出镜的几件T恤,也是不太显眼的深蓝或深绿色。也许他也跟那本书里的同行们一样,更希望人们把目光投向作品,而不是他自己。
文艺风先驱型
代表选手:福柯、约翰内斯·伊顿
哲学家对于时尚和衣着的理解,似乎总得带点思辨色彩。比如,你是否有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穿制服?
Michel Foucault, 1978 / 图源:TLS
在法国哲学家福柯看来,我们身上所穿的制服,就是社会控制的一种方式。人是不断“被生成”的产物,而我们的人生,就是一部反抗“被生成”的过程。
图源:acasadevidro.com
这就不难理解福柯为什么最标志性的穿着,就是光头、眼镜、高领衫和夹克。尤其是高领衫,这几乎就是他最特立独行的符号。
最初的高领毛衣,不过是给骑士、劳动者和运动员等等用来防止脖子受伤时穿的,自带边缘气息,这种看似被“规训”和束缚的单品,在20世纪初成了艺术家和政治名流们的标志符号。
图源:bampfa-sc.com
尤其是福柯,他诠释的是一种抽离于世俗的界限感,以及质疑权力的哲思态度。他似乎要在这种表面波澜不惊的束缚框架中,跳脱出一种反思甚至反抗这种支配的姿势。
Michel Foucault, 1975
在福柯的身上,高领毛衣从边缘劳动者的象征,俨然过渡成了知识精英分子们用来标榜自身高贵身份的精神标识。从福柯等知识分子的衣着风格引领下,时尚圈的文艺禁欲气质有了质的飞跃。
Michel Foucault with "Insanity"
如果说福柯的穿法比较偏大众型文艺的话,那么,包豪斯主义先锋、瑞士表现主义画家约翰内斯·伊顿(Johannes Itten),俨然就是小众派的代表人物。
包豪斯作为一种涵盖各大艺术领域的设计风格,崇尚理性、科学,推崇将艺术和工业化结合,直到今天依然是我们生活中的经典设计语言。约翰内斯本人作为艺术教育家,也是包豪斯理论的第一批教学者和发扬者之一。
Circles, 1916, by Johannes Itten
所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尽管约翰内斯是上个世纪的艺术家,但历史资料中的他,却穿得异常“现代”:平整、线条感强,外套严严实实扣到下巴,基本没有多余的装饰和颜色。配上毫无笑意的神情,哪怕说是杂志封面照也没有什么违和感。
此外,由于约翰内斯本人还是一个神秘主义者。信奉的拜火教的他,在艺术家里也是相当少见的存在。所以他的有些造型,似乎还带着一些隐约的宗教元素(用现在的话说也许是微妙的禁欲感),堪称“除他本人之外无人可以驾驭”的高难度小众穿法。
如果你觉得约翰内斯的衣服都相当有设计感的话,其实一点也没错,因为“设计感”这个词,差不多就是在包豪斯之后才有的。正是他和当时的一批艺术家,定义了这种简洁质朴、悦目与实用兼具的审美——从这个角度说,他本人的穿衣风格,其实也可以算是他自己美学观念的贯彻。
坚持英伦可爱路线
不动摇型
代表选手:大卫·霍克尼
曾被《卫报》称为“全天候时尚偶像”、被英国《GQ》评为“50位最具风格的英国男人”榜单之一的风格英雄,大卫·霍克尼是最别致的一个——“衣衫褴褛中,见不俗格调”。
图源:Josie's Journal
David Hockney 在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不同于普通的英伦艺术范,霍克尼经常喜欢穿着又破又旧的灰色西装,头戴鸭舌帽,与他作品里自带的稚拙风格自成一体。
Photo Credits:Susan Wood
图源:W Magazine
图源:GQ Japan
霍克尼的画作最为人称道的,是寥寥数笔勾勒出的简洁细致,又不失幽默睿智。他从小就生长在一个崇尚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家庭,向来的创作态度,就是拒绝被某种“风格”和“流派”定义。
图源:W Magazine
所以在他的穿衣品味上,我们能瞥见一种独有的反讽色彩。不管年龄多大,都透着一股阳光老男孩的气质,就跟他笔下犹如孩童般的涂鸦一样,贯穿始终。
一件单品单打独斗型
代表选手:毕加索、帕蒂·史密斯
很多时候,我们对于时尚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装饰、美化上,但真正的时尚微妙之处在于,这是自我表达和社会规范的一种权衡,它更多是给予一种了解我们自己本身、传统以及时代的一种方式。正如《古怪的身体》里所说的:时尚正是作为社会的皮肤,“让深藏于暗处的东西一点点浮上表面”。
图源:Instituto Picasso
比如说条纹衫和白衬衫,这两个经典流传的时尚icon 型单品。它们能在时尚史里占据一席之地,有一部分得归功于这两位艺术家:毕加索和帕蒂·史密斯。是他们让这两件看似平平无奇的单品,赋予了某种价值观的诠释。
图源:altervista.org
条纹衫最早的名字又叫“海魂衫”,可以追溯岛法国西北的布列塔尼地区。在 19 世纪20 年代,水手们就已经开始穿着这种蓝白相间的条纹衫了。它最起初的功能其实很直白,就是出于安全考虑,能让水手们在大海的险境中能被及时注意到。后来,由于二战水军们的推动,又赋予了这件衣服“硬汉”的灵魂。
图源:Cultura Colectiva
但这些都比不上毕加索这一个超强带货KOL 的威力。上世纪50年代,毕加索对于条纹衫衣着的热衷,以及作品里对于条纹元素的使用,在艺术和时尚界吹起了这股风潮。Coco Chanel、赫本、约翰·列侬、亨利·马蒂斯等人也都是条纹衫的爱好者,条纹衫的精神后裔们,将这件衣服视为一种逆流而上的复古风潮。
Photo by Robert DOISNEAU/Gamma-Rapho/Getty Images
而白衬衫的时尚之魂,被封为“朋克教母”的摇滚女乐手帕蒂·史密斯得占一鳌头。她在 1975 年的专辑《马群(Horses)》的封面,堪称摇滚史上的经典一幕:白衬衫、牛仔裤、蓬松的乱发,还有一条松松垮垮的领带系在脖子上,一脸叛逆不羁的神情。
图源:Harper’s Bazaar
这个造型在当时主流乐坛独树一帜,颠覆了所谓传统女性之美的刻板印象。一件再简单不过的白衬衫,似乎正是为不惧时代变迁的独立女性和文艺摇滚青年量身定做的文化符号。正如帕蒂·史密斯所说:“你若咬定了人只活一次,便更没有随波逐流的理由了。”
Photo Credits: Mick Gold/Redferns
所以,别问“怎么穿才像个艺术家“:如果艺术家的穿法都有迹可循,那你穿上的也不过就是时尚圈炮制的消费符号罢了。他们之所以能引领时尚,就是在背离传统和追随传统的某个中间区域里,找到属于自我与身体,与社会身份之间的权衡关系。
与其盲目追随,不如问问我们自己,到底为什么而穿,以及,我们真的理解“时尚“了吗?
🕙✉️🕙
来聊
你最喜欢哪位艺术家的穿搭风格?
撰文 / 易生舟
编辑 / Munma
NOWNESS
更多“艺术家”系列
NOWNESS
捕捉日常生活中的新奇与不凡
CONTACT US
合作/投稿请联系
wusiyue@modernmedia.com.cn
本文由 NOWNESS 独家发布,未经许可请勿复制转载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更多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