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厕所怎么就成了我们当代人生活的绿洲?

三三 NOWNESS现在 2021-05-19


🚽

聊聊这个汇集清洁与污秽、灵感与解放的地方



最近,“互联网公司厕所难”又上了热搜,正好 11 月 19 日是“世界厕所日”,关于厕所的话题又一次进入了所有人的视线。

据说,每人平均一年上厕所 2500 次,一生中有三年的时间是在厕所里度过的。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厕所过于司空见惯,很难在普通人的生活里激荡起什么浪花,我们也无法在这个节日里做一些有仪式感的事情。

©️Sarah Lucas

但,还是有几个相关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与厕所挂钩的关键词是怎么演变的,厕所如何与艺术挂钩,它又是如何发展成为当代忙碌生活的一片绿洲的?


当我们提到厕所

我们在说什么?


尽管厕所已经嵌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但它仍处在一个尴尬的地位:在空间上,往往登不上大雅之堂,在话语中,也被人们用陌生化手段抹去,用更文雅的词卫生间、洗手间来代替。


是什么导致了这种重要却难以启齿?第一个关键词是肮脏

©️ Trainspotting

厕所总是由于其基本功能而和难闻的气味、脏物、细菌联系起来,往往被认为是人类活动环境里最不卫生的地方,尽管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正在全力解决这个问题:旱厕逐渐被冲水马桶等更环保卫生的厕所代替。以日本为代表的马桶文化更是在这方面做足了文章,从热水冲洗到烘干、清洁、杀菌,马桶盖的各种功能,大有与“肮脏”标签决裂之势。

©️Kraftwerk

尽管如此,厕所与肮脏仍无法解绑。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道格拉斯在《洁净与危险》中提到,“肮脏是个系统,是我们将事物系统地秩序化并加以分类的副产品。”我们倾向于相信,自己是干净的,家人其次,而陌生人是肮脏的,所以,即使是消过毒的公共厕所,也比疏于清理的家庭厕所要脏,而厨房和卧室,当然也比消过毒的家庭厕所更干净。可以说,厕所的“脏”,在现代语境下更多体现在观念上,而非事实上,这在某种程度形成了一个无关理性的鄙视链。

©️The Conversation

第二个关键词是羞耻


心理学家尼可·哈斯拉姆在《厕所里的心理学》中说到,“我们很早就给厕所贴上了羞耻和遮掩的标签,部分的原因是人类的社会化,要控制排泄,并且被告诫,控制失败是窘迫和耻辱的事情”。

©️Mike Osborne

有研究显示,厕所的使用者同样会面临性别议题,小男孩和男性容易患上“膀胱害羞症”(pareresis,境遇性排尿障碍,患者在有他人在场的情形下,出现排尿困难的情况),而女性更容易患上“肠道害羞症”(parcopresis,境遇性大便障碍)——某些观点认为,这是因为前者源于小便池边同伴的压力、同性之间的竞争和自卑心理有关,而后者则被归因于社会对女性更高层面的要求。对此,哈斯勒姆说,“这是卫生和文明方面的双重标准,只有女性被苛求干净、纯洁、无异味”。

  ©️ Viktor Naumovski

和厕所有关的尴尬和微妙心思实在很多。纽约时报记者杰西卡·本尼特和阿曼达·麦卡考在《女人也会大便,工作中也会,放过她们吧(Women poop. Sometimes at work. Get over it)》这篇报道中,就提出“粪便对峙”(scatological standoff)的现象:


两个或者更多女性静静坐在相邻的马桶上,等待对方打破沉默、率先排便,否则就干脆放弃,回到自己的工作隔间,一个小时后再来新一轮的“粪便对峙”;为了掩饰尴尬,女性有时还会尝试制造一些噪音(比如冲水声、手机音乐等)来掩盖自己的声音,甚至愿意从自己的宿舍或办公室冲到附近无人的公共厕所,不愿被外人、尤其是日常生活中的熟人发现自己如厕的细节,所以才会出现日本马桶的“音姬”功能,作为化解这种尴尬的手段。

©️Mike Osborne

第三个关键词是偷窥


厕所离不开身体和隐私,因此也少不了凝视与被凝视,女性对非法摄影的恐惧也在这里蔓延。


2019 年 8 月,年轻装置艺术家 Adultboy 就在 Instagram 上发起了“这只是贴纸”(It’s just a sticker)的活动,呼吁人们在男厕所里贴上眼睛形状的贴纸。Adultboy 说,“我觉得男性根本没有感受过非法拍摄的恐惧,这个项目的目的就是让他们通过这些贴纸来体验一下女性的恐惧”。这种低成本低风险的体验活动是否能激起男性的共情尚且存疑,但至少更明确了一点——同样作为信息传播的场域,厕所不仅能张贴无良小广告,也能协助做出一些微小举动,来让社会产生一些向好的改变。

©️Olimpia Piccolo


厕所内外的艺术


尽管厕所被赋予太多标签和成见,但也不妨碍、甚至更加促使它成为艺术家们钟情的创作对象,与之相关的艺术作品和行为实验不胜枚举,这要从最出名的1917 年的《泉》说起。

美籍法裔艺术家马塞尔·杜尚使用了在连锁店购买的陶瓷马桶,命名为“泉”(fountain)并署名“r.mutt 1917”,将其作为挑衅提交给独立艺术家协会。作品在当时因“不道德且粗俗”和“抄袭而来的现成品”被协会拒之门外,但是它的象征意义轰动了世界,这件作品和杜尚将其送交展览的行为被认为是 20 世纪艺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Marcel Duchamp

1961 年,意大利艺术家皮埃罗·曼佐尼声称把自己的粪便放在 90 个罐重 30 克、大小为 4.8x6.5 厘米的罐头中,每个罐头皆有编号,写有意大利文、法文、德文、英文介绍字样:艺术家之粪/重 30 克/新鲜保存/制作和存放在罐头中/1961 年 5 月。出格又讽刺的《艺术家之粪》被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法国庞比度博物馆、英国伦敦泰特不列颠收藏,但仍然无法确定罐头内是否真的为粪便。

©️Piero Manzoni

2016 年,意大利艺术家莫瑞吉奥·卡特兰的作品《美国》也与厕所有关。这件黄金马桶作品陈列在纽约古根汉美博物馆厕所中,可供参观者使用。作品传递了在本能的生理需求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讽刺美国消费主义的纸醉金迷。

©️Maurizio Cattelan

厕所给予了艺术家们生动的创作灵感,反过来,艺术家把厕所这一日常但又尴尬的场所从固有观念中解放出来,提供另类的视角来观察我们生活的世界。此外,厕所作为一个生活化的建筑,在当下越来越多地闪现着文化、科技、美学等创意元素,成为日常生活中独特的艺术点缀。


厕所怎么就成了

当代生活的绿洲?


在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著名的短篇小说《立体几何》中,一个男子研究了曾祖父的日记,发现了他所写下的建构“无表面的平面”的方法,能让一个东西成为“无表面”的,进而消失,男子最终用这个物理方法杀死了与他矛盾重重的妻子。二人矛盾的导火索便是发生在厕所。男子在安静的厕所汇编曾祖父的日记,妻子知道他没有在用厕所,让他赶紧出来,两人因此大打出手,先后用鞋跟砸向对方的头。

©️Wessel Baarda

类似的事情也在现实生活中发生,工作的压力和无趣把越来越多年轻人逼进卫生间,享受一个人一个隔间的清静时刻。厕所成了“职场避难所”,带不带薪是次要的,避难才是他们的初衷。与之相对应的是有些公司无法忍受员工名正言顺的懈怠,开始规定员工如厕时间,遏制“带薪如厕”的现象。

©️Aleia Murawksi

除了躲避外界施加的压力之外,人们还会在厕所里缓解内在的焦虑与不安,这就不仅限于职场了。在这个每分钟不做点什么事来提升自我就是一种罪过的时代,折腾自己是多数人的行为准则,而只有在厕所的时间我们能短暂放自己一马,享受心安理得的、清醒状态下的断片。生理的召唤演变成了逃离逼迫的出口,制造出“明明什么都没做但却感觉很累”的一天中为数不多的可爱时刻。

©️Dmitry Kostyukov

一度被边缘化处理的厕所,成为了当代忙绿生活的绿洲,就像享誉国际的建筑师雷姆·库哈斯在 2014  年威尼斯双年展上对卫生间的定义,“一个身体得以完善、检查和培养的地方,人们独自在这里进行私人的思考,进而发展和确认身份”。

©️Tomislav Marcijuy

厕所不仅仅是建筑,也是一个空间,人类建造了厕所,厕所也在塑造着人类。曾经我们在厕所看厕所读物,《读者》《故事会》或是洗发水的成分表,现在我们在厕所刷朋友圈、逛淘宝,或者发呆流泪,在厕所中,我们见证了科技的迅速孵化,也经历了自我缓慢的成长。



🕙✉️🕙

 来聊 

除了上厕所,你在厕所时还会做什么?



撰文/三三

编辑/Svet

排版/Wuli


NOWNESS



更多「当代生活」系列

本文由 NOWNESS 独家发布,未经许可请勿复制转载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更多影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